1、中国经济发展方法转变测评指标体系构建及初步测评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应对国际资源环境改变挑战和加紧中国经济发展方法转变研究”(同意号09&ZD021)作者:李玲玲(1979-)女,辽宁沈阳人,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博士硕士;张耀辉(1961一),男,辽宁阜新人,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玲玲 张耀辉摘要:本文从理论层面入手,确定了经济发展方法转变内涵,从而以经济发展方法转变目标、动力、过程及结果为基础结构为经济发展方法转变提供了可供比较指标体系。并对-中国经济发展方法改变进行测评,进而总结了中国经济发展方法转变中仍存在问题,并提出改善提议。关键词:经济发展方法
2、转变;测评指标体系;指数 目前,中国经济即使保持了多年高速增加,但伴随全球分工参与程度不停加深,在国际经济危机考验下和国际资源紧缺威胁下,中国经济发展暴露出总量连续增加之下种种发展不平衡问题。什么样经济发展方法是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怎样测评经济发展方法是否转变及转变是否达成预期效果?本文结合中国经济发展方法转变关键内涵,经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体系,对中国-经济发展方法转变成效进行了全方位评定。一、 经济发展方法转变含义1.发展含义发展(Development)是哲学术语,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运动改变过程。事物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络普遍性,事物发展根源是事物
3、内部矛盾,即事物内因。在经济领域,发展有其狭义定义,即以产值和利润增加、物质财富增加为目标一个经济领域活动。为了实现经济增加,还必需进行一定社会经济改革作为实现经济增加手段(姜学民、周升起等,)。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赶超战略就是在这种发展观支配下进行,刘易斯二元模式论、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论、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和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论等全部是以经济增加为中心唯资本论代表(张培刚,),并对同期各国经济发展方法形成了较大影响。伴随大家对发展问题认识深入,发展约束中生态原因和社会原因因越来越多被大家重视起来,经济领域发展并不是发展全部意义。大英百科全书对“发展”定义是:“即使该术语有时被当做经
4、济增加同义语,不过通常来说,发展被用来描述一个国家经济改变,包含数量和质量上改善。”可见发展并不等同于经济增加,发展还有更宽广含义,是一个将数量和质量并重概念。经过经济增加能够有效衡量数量改变,那么质应该怎样表现?经济学家们纷纷提出了以人发展为关键新发展观。佩鲁(1987)指出经济增加只不过是实现人发展手段,经济、政治、社会多种制度演变和改善也是为给人发展发明一个愈加好社会环境,发展目标在于人各方面、全方面发展,而且发展必需是系统、协调。阿马蒂亚森(1999)认为发展最终能够看作是扩展大家享受真实自由一个过程,人是发展中心,发展最根本目标是为人谋福利。由此,我们能够看到,发展包含了比经济增加更
5、宽广概念,但发展肯定是以经济增加为基础,以改善人生活质量为目标,经过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全方面协调,实现人类社会可连续自然演进过程。2.经济发展方法转变含义经济发展方法是经济发展目标得以实现路径选择。在经济增加被认为是发展全部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方法被等同于经济增加方法,而当发展真正含义被逐步认识到以后,发展方法必将在增加方法基础上,表现出更多质提升内涵。所以我们研究目标实际上是怎样从原有经济增加方法转变为合意经济发展方法,以实现经济增加、人类福利最大化、人类社会可连续等目标共同实现。经济增加方法是推进经济增加多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方法, 其实质是依靠什么要素, 借助什么手段, 经过什么
6、路径, 怎样实现经济增加(吴敬琏,)。从林毅夫等()实证研究能够看出中国最近几十年来经济增加方法是以要素投入为主, 即要素积累型增加;而要素投入又以资本和土地投入为主。这表明,中国经济增加实际上是以高投入为主粗放型增加。而且在地方政府利益驱动下,经过价格扭曲,一直能够保持产业结构重型化发展,深入造成了资源瓶颈收紧(吴敬琏,)。这种增加方法是在传统经济增加模型指导下,只考虑资本、劳动、技术投入,而忽略了生态环境这一要素关键作用。其结果就是,在高增加背后是对自然资源过分消耗,生态环境制约使经济连续增加动力不足,增加速度放缓。经过上面分析,我们能够看出来,中国原有经济增加方法是以资本投入为增加动力,
7、而且没有充足考虑到中国“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短缺、资本资源紧俏和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吴敬琏,),从而没有发挥出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造成了资源稀缺和劳动力相对过剩局面。现阶段,合意经济发展方法肯定要处理资源约束和人发展两个问题,理想经济发展方法应处理人目前福利和未来福利平衡问题,既处理现代人贫困问题又确保未来人生存。所以,经济发展方法选择应以经济连续增加为基础,因为经济连续50年保持5%增加率即是发展(库兹涅茨,1989),经济增加是实现人民富裕必由路径。但发展目标不一样于增加目标,对应发展动力也不一样于增加动力。资本有边际收益递减性质,在资本连续投入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其经济增加带动能力肯
8、定下降,而对应代表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消费应该成为经济增加关键动力,和经济增加根本动力创新,经济增加关键支撑要素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环境要素市场化共同形成新发展动力。而且在保持经济总量增加过程中,以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可连续作为制约,最终在发展结果上表现出人福利和保障提升和社会经济结构优化。整个体系任何一个要素全部将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内在质提升。所以,我们提出经济发展方法转变应该是从以经济增加为关键发展方法转变为能够显著看到人福利水平提升、实现人发展保障发展方法。而且新发展方法应该是不以资源连续投入为发展动力,能够充足发挥市场作用,含有内生增加能力经济发展方法,并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增加环境可连续和
9、社会协调要求发展方法。二、经济发展方法转变评定方法文件评述现在中国相关经济发展方法转变研究在理论方面较多,实证方面相对较少。单就经济发展方法转变指数体系来看,比较有代表性关键有四个,其中以中国经济发展方法转变为研究对象有CCTV首届中国经济年会()上提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法评价指数”和在中国经济年会大连论坛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公布“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法评价指数”;而以地域发展方法转变为研究对象,具代表性为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沈露莹()结构“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和华中农业大学李志平等()提出“基于转变动力视角下湖北经济发展方法测算指标体系”。(一)发展方法转变指标体系综述1
10、.CCTV年会公布指数关键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三方面构建三类一级指标,并由两到三个二级指标合成反应一级指标。因为指标体系中既包含绝对量指标也包含比率指标,所以采取功效系数法用最大值、最小值对指数进行了标准化,指数权重采取等指数权重。最终经过计算1985-指数,将中国经济发展方法划分为五个时期,并评价了在五个不一样阶段,发展方法转变进展情况。2.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所提出评价指数是依据转变经济发展方法总体要求,由七类一级指标形成转变经济发展方法评价指标体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指标、城镇结合指标、需求结构指标、产业结构指标、要素投入效率指标、创新能力指标、环境保护指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11、计算了指数,总体来看,以来转变经济发展方法评价指数一直展现上升趋势,说明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法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另外除了在国家层面计算国家经济发展方法评价指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分别还在省层面和市层面分别编辑了转变经济发展方法评价指数,对关键城市经济发展方法转变速度进行了评价。但指数计算方法未见公布。3.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提出是发展转型指数评价体系,结构为一个总指数和六个分项指数,在指数权重赋值方法上采取了教授打分法,在指数处理上采取了认为基期指数化方法。经过对到从经济增加、服务经济、城市功效、自主创新、资源集约和以人为本六个方面对上海经济发展方法进行评定,得出结论以来,上海经济发
12、展方法转变总体展现趋于良好态势,尤其在经济增加、城市功效、资源集约等领域,发展方法转变取得显著成效,但自主创新、以人为本等领域发展方法转变则相对滞后,服务经济指数领域发展方法转变甚至出现倒退,有必需引发重视。4.基于转变动力视角下湖北经济发展方法测算指标体系采取了推力和拉力两个指标,三级指标多采取正指标,权重确定方法采取了教授打分法和直接赋值法相结合方法,对教授和企业人士意见汇总得出权重。指标数据处理采取功效系数变换方法。对湖北省经济发展动力影响因子从1976年到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为目前湖北是经典经济失衡型发展方法,而且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法关键力量来自于经济结构失衡形成推力原因,而高新技术等
13、拉力原因则日益疲软。(二)现有指数体系评价从上述指数体系来看,现有指数体系设计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针对中国现在发展方法带来内需不足、不平衡发展、和内生增加动力等不足等问题,着重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候考虑了对以上方面转变结果可测量性,从而对所要反应和处理问题有较明确解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指标体系从一级指标来看,覆盖面较广,因为内部具体指标及测算过程不详,所以仅借鉴其指标设计思绪。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指标体系地方针对性较强,不适于推广到经济发展程度和地域定位不一样区域及全国范围内测评。CCTV年会指标体系关键表现经济发展方法向要素集约、需求拉动和产业结构优化方向转变,直观简单,但关键考虑了发
14、展动力原因,没有测量现有发展方法带来社会发展效果。湖北经济发展方法测算指标体系以失衡作为经济发展推力和拉力,也对产业结构、中国外消费结构、收入分配、资源利用等方面形成较全方面评定,但一样对于投入作为关键考虑,对对应发展方法下人发展结果考虑不足。假如仅仅反应发展转变结果,便会形成政府规制滞后,而假如仅考虑动力不重视经济发展方法转变结果测量,则无法把握该动力驱动下经济发展是否向预期转变。所以本文设想以人类社会全方面协调可连续发展为目标,力图构建一个基于经济发展方法转变动力机制全方面衡量经济发展方法转变过程及结果指标体系及指数评价体系。三、发展方法转变指标及指数体系(一)指标体系设计标准1.简明客观
15、性:指标选择依据经济发展方法转变需要,结合数据可得性,精选关键指标。全部支撑数据均为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客观统计数据,排除了问卷调查等起源可取得受主观意识影响数据。2.系统全方面性:指标体系以结构化方法表现发展方法转变,重视了指数之间内在逻辑关系,发展动因、过程、结果均可在指标体系中得到表现。指标结构及部分指标在参考其它指标体系基础上按摄影关理论重新设计,给予更符合需要内在意义,指标解释能力更强。3.动态可比性:指标体系中考虑时间可比性,确保指数可动态调整。而且指数体系也能够应用于区域经济反应区域经济发展方法转变。基础数据取确保数据真实、连续,可比性强,能较满意反应所要衡量问题
16、。(二)指数体系设计思绪本文所设计指数体系基础思想依据为科学发展观,理论依据为新古典增加模型及内生增加模型。关键从发展目标、动力、发展过程、发展结果多个方面考察经济发展方法转变。 经济发展经济增加(量变)人整体福利提升(质变)过程表现方法经济增加发展动力社会公平经济发展结果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图1:经济发展方法转变指标体系设计思绪图(三)指标体系框架指标体系关键分为三级,其中一级指标五个,关键反应经济发展方法转变内涵,由因到果由经济增加、发展动力、要素效率、社会公平、发展结果五个方面指标衡量。二级指标16个,依据在各方面关键特征指标确定。三级指标除发展动力指标之外和二级指标基础内涵相同。表1 经济
17、发展方法转变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单位经济增加经济可连续增加指标GDP增加移动平均值%经济增加规模指标人均GDP元发展动力消费拉动指标消费率%自主创新能力指标工业产品出口附加值率%中国技术依靠程度%每万人拥有科技活感人员数人基础设施保障指标每万人拥有铁路里程公里/万人城市道路面积率%市场化程度指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比重%非国有经济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要素效率能源可连续指标单位GDP能耗万吨标准煤/万元环境可连续指标每GDP产值污染排放量单位/亿元土地利用效率指标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率亿元/公顷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公平指标基尼系数-社会发展结果居民富裕程度指标货币购置
18、力-医疗保障指标每名医生服务公民人数 人文化保障指标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册劳动保障指标社会参保率(养老保险)%教育程度指标拥有高等教育学历人数比重%产业结构指标第三产业占中国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四)指数模型经济发展方法转变指数模型实在指标体系基础上,形成由1个总指数,即经济发展转型指数,和5个分项指数,即经济增加指数、发展动力指数、要素效率指数、社会公平指数和社会发展结果指数组成评价指数体系。1.基期确实定本文将确定为经济发展方法转变指数基期。从搜集到数据来看,后数据最为完整。是中国第9个五年计划最终十二个月,以后第十个五年计划将发展定为专题、结构调整定为根本,而且将科技发明革
19、新定为了推进改革关键动力,关键内容和本文设计发展方法转变方向拟合度较高。因为中国经济发展方法转变是渐进过程,所以从开始,经济发展方法已经处于转变之中,从开始选择年度数据含有连续性和可比性。2.发展方法转变指数计算方法选择线性加权法作为经济发展方法转变综合评价模型。经济发展方法转变指数计算公式:Zx=WxiSiZx为经济发展方法转变总指数,Wxi为分项指标权重,Si为对应指标权重。其中,一级指数为三级指数和二级指数加权总和,总指数为一级指数加权总和。3.指数值计值要求(1)正、逆指标处理。当指标值Wxi为正指标时,指数化处理值为WxiXkiXxi。其中:Xki为指标实际值,Xxi为指标基期值。当
20、指标值Wxi为逆指标时,指数化处理值为WxiXxiXki。(2)缺省值处理。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率指标中所需土地调查面积中建设用地面积,其及以前数据因未列入统计指标无法取得,所以-数据全部采取替换,并采取值为标准值进行指数化处理,确保起始年指数为100。4.权数设定指数赋权考虑到主观赋值法中教授评判法即使受主观原因影响较大,但易于操作,并含有合理性。层次分析法要求评价者对评价内容本质、包含要素及相互间逻辑关系掌握地十分透彻,普适性不强。客观赋值其权数分配会受到样本数据随机性影响,且计算复杂不易推广。所以在对指数赋权过程中关键采取了在教授打分基础上,综合调整赋值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赋权,使指标权重更符
21、合整体设计要求。表2 经济发展方法转变指数分层权重体系表中所列各项指标权重为依据指标关键性在0到1之间赋值,各级指标权重在各自层级内总和为1。经济发展方法转变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权重经济增加0.16经济可连续增加指标0.5GDP增加移动平均值0.5经济增加规模指标0.5人均GDP0.5发展动力0.2消费拉动指标0.23消费率1自主创新能力指标0.33工业产品出口附加值率0.34中国技术依靠程度0.35每万人拥有科技活感人员数指数0.31基础设施保障指标0.15每万人拥有铁路里程0.5城市道路面积率0.5市场化程度指标0.29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比重0.28非国有经济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22、0.41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0.31要素效率0.25能源可连续指标0.34单位GDP能耗1环境可连续指标0.32每GDP产值污染排放量1土地利用效率指标0.34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率1社会公平0.2社会公平指数1基尼系数1社会发展结果0.19居民富裕程度指标0.16货币购置力指数1医疗保障指标0.19每名医生服务公民人数1文化保障指标0.14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1劳动保障指标0.16社会参保率(养老保险)1教育程度指标0.2拥有高等教育学历人数比重1产业结构指标0.15第三产业占中国生产总值比重0.5第三产业就业比重0.5四、中国经济发展方法转变指数测算评定(一)总体评价1.中国经济发展方法
23、转变趋势总体向好。从指数体系反应结果来看,经济发展方法转变总指数呈稳步上升状态。以前总指数一直保持在100左右,从开始突破110,以后发展方法转变综合效应愈加显著,指数增加速度加紧。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方法正在发生稳步转变,在总指数达成162,发展方法转变总体评价很好。图2:-经济发展方法转变指数改变情况2.关键评价领域发展效果各有不一样五大关键评价评价领域中,各项指数走势平稳,发展动力指数先是领先于其它指数,以后稍显动力不足。除社会公平指数保持稳步下降外,其它指数表现很好,全部表现出很好稳步上升发展趋势。表3 经济发展方法转变一级指数及总指数改变情况经济增加指数100 103 108 117 1
24、32 145 162 192 214 发展动力指数100 110 115 126 140 157 163 169 189 要素效率指数100 103 106 107 116 123 136 161 186 社会公平指数100 92 89 88 85 82 81 80 80 发展结果指数100 101 104 108 112 119 128 136 147 总指数100 102 104 109 116 124 133 147 162 (二)分项评价1.经济增加经济连续增加连续增加是指不为短期波动掩盖一个量增加(库兹涅茨,1989)。代表生产能力增强,可积累资本增加。在选择指标时,为避免特殊年份可
25、能出现负增加情况,确保经济可连续增加连续性,所以选择五年期GDP移动平均值来表现,用以降低时间序列数据中波动。数据显示,移动平均后GDP增加率除少数年度波动外,基础曾递增趋势。从增加绝对值指标来看,、GDP增加移动平均值增幅略有下降,-保持了连续高增加,移动平均值最高达11.2%。GDP移动平均增速又有下降,表明经济增加势头开始放缓。经济增加规模指标采取了人均GDP指标,既能够衡量经济总量增加规模,又能够反应国民生活水平改变。数据表明,中国人均GDP保持了连续增加,后达成两位数增加,到人均GDP较上年增加率达成24%。即使GDP总量增幅放缓,但人均GDP增加率仍保持17%高位水平,表明经济总量
26、增加数额较大,且人口增加速度相对放缓,国民生活水平有普遍提升经济基础。表4 经济增加领域指数改变情况经济可连续增加指标100 96 96 101 106 111 119 128 126 经济增加规模指标100 110 120 134 157 179 206 257 302 2.发展动力经济发展动力是能够直接推进经济长久连续增加、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转变根本性决定力量。从指数结果来看,在发展动力四个衡量方面中,消费拉动能力呈逐年下降趋势,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自主创新和市场化作用有显著提升。表4 发展动力领域指数改变情况消费拉动100 98 96 92 88 87 86 80 78 自主创新能力
27、100 105 102 108 128 165 165 168 202 基础设施100 112 114 118 121 124 126 125 129 市场化100 123 147 177 203 219 240 262 292 (1)消费拉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一直处于较高增加投资率会逐步趋缓,消费率逐步提升。此时,经济增加也由投资拉动为主转为以消费拉动为主。衡量消费能力指标关键由最终消费(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之和)占GDP比重,即消费率来衡量。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成1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率通常为60%左右。而中国人均GDP在已达成7858元,按当年汇率超出1000美元。而消费率
28、仅在前保持在60%以上,可见居民消费率肯定低于60%。而且从以来消费率连续下降,说明中国仍存在需求不足问题。表5 消费率改变情况消费率(%)62 61 60 57 55 54 53 49 49 (2)自主创新能力:内生增加模型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加促进作用,熊彼特创新理论强调创新是经济增加根本动力。对自主创新能力,本文关键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工业产品出口附加值率:出口是中国外汇贮备关键起源,即使中国进出口常年保持顺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百分比也逐年上升,但出口产品附加值偏低结果折射出中国出口工业低度发展现实情况。因为出口产品附加值率没有直接统计结果,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中各行业产品增加值率以其出口
29、额占出口总额比重做为权数,计算出工业产品出口附加值率。工业产品出口产品附加值率=其中Xi为第i类行业产品增加值率,Yi为权数,是该行业产品出口额在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比重。经计算,中国出口产品附加值率基础处于20%30%之间。指数化结果表明,中国出口产品附加值率指数仅有、处于100以上,其它年度均在100及以下,说明伴随出口额逐年增加,工业出口产品附加值并没有随之上长,反而在和比上年有所下降,表明出口工业产品附加价值偏低,出口结构仍需调整。中国技术依靠程度:该指标关键采取大中型工业企业购置中国技术支出占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比重取得。指数化结果表明,中国大中型企业用于购进中国技术支出百分
30、比从6%上升到37%,从而表明,中国自主研发技术被采取百分比得到了较大提升,中国企业对国外技术依靠逐步降低,经济发展内生技术动力正在逐步形成。每万人拥有科技活感人员数:科技活感人员数量代表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积累程度。经计算,中国科技人员数从开始,每万人中科技人员数量由23人增加到37人,经过指数趋势,能够看出中国科技人员存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但从总量上看相对于人口规模,仍显匮乏。表6 自主创新领域指数改变情况工业产品出口附加值指数100 100 99 99 98 112 111 97 98 中国技术依靠程度指数100 118 107 125 177 261 254 266 351 每万人拥有科技活
31、感人员数指数100 97 99 100 105 115 124 135 147 3.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经济增加和社会发展关键确保,也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要素,基础设施落后将会成为经济发展制约,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则会成为经济发展关键推进力量。本文选择了铁路里程和城市道路面积,衡量基础设施满足程度。指数化结果表明,中国铁路里程相对于人口满足程度自开始逐年增加,但增幅缓慢,实际计算结果,直至每万人拥有铁路里程仍不足1公里。城市道路面积率作为衡量城市基础设施关键指标,能够反应城市道路交通满足程度,指数走势表明中国城市道路面积率在逐年上升,但一直在12%以下,不能达成国际公认20%左右很好水平。
32、表7 基础设施领域指数改变情况每万人拥有铁路里程100 101 103 104 105 107 108 109 110 城市道路面积率100 122 126 131 137 142 144 141 147 4.市场化市场化程度加强有利于企业家发挥活力,有利于民间资本进入多种投资渠道。本文关键考察非国有经济作用及政府支出对经济增加拉动作用。以前两个指数结果来看,非国有经济不管是从就业比重还是从工业产值比重来看全部有较大提升,非国有经济活力逐年增强。政府财政支出比重和市场化程度之间关系并不是简单线性负相关关系,但中国现在改革阶段上,我们仍能够采取这么假定,即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域,政府财政收支比重相对
33、较低些。(樊纲等,)政府财政支出指标是逆指标,从指数结果看,政府财政支出百分比仍在逐步增加,表明政府支出对GDP拉动作用仍然很大,市场中政府作用没有弱化迹象。表8 市场化领域指数改变情况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比重100 116 147 181 206 231 255 285 310 非国有经济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100 151 192 242 286 312 349 381 441 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100 93 87 88 90 86 84 85 80 (三)要素效率1. 能源可连续指标该指标为负指标。在节能减排要求下,中国单位GDP能耗分两个阶段逐年下降,仅在和出现了短期回升。到每亿元GD
34、P能耗达成约2.58万吨标准煤,为历年来最低水平。2环境可连续指标可连续发展是经济规模增加没有超越生物环境承载能力发展。但传统生产函数中全部只考虑了资本、劳动力和技术问题,没有加入资源流和废弃物概念,(赫尔曼,)不符合可连续发展需要,所以需将因为要素投入而产出污染也作为要素效率衡量指标。该指标为负指标,将三废排放量按污染物单位简单加总,总数无体积、重量意义,仅反应总量规模改变。指数走势显示,伴随中国单位GDP增加污染排放总量逐年降低,环境可连续能力发展趋势向好。3.土地利用效率指标土地利用效率使用建设用地产出率来衡量,直接统计数据仅从起可查,依据计算结果来看,单位土地面积GDP产出量逐年上升。
35、单位建设用地产出率达成94万元/公顷,指数结果比翻一番,表明建设用地计划利用效率有显著提升。表9 要素效率领域指数改变情况能源可连续指标100 104 106 100 97 98 101 109 117 环境可连续指标100 105 112 122 136 141 160 191 227 土地利用效率指标100 100 100 100 116 131 150 186 217 (四)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指数利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它是和经济发展方法转变总指数背离程度最大指数,和其它指数走势不一样,社会公平指数展现逐年下降趋势。社会公平指标为负指标。伴随基尼系数逐年增加,社会分配公平程度逐步下降。根据联合
36、国相关组织要求,基尼系数在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中国基尼系数在开始就已超出0.4,而且在达成了0.5以上,表明国民收入分配实际上是不均衡。表10 社会公平领域指数改变情况社会公平指数100 92 89 88 85 82 81 80 80 基尼系数0.40110.43370.45120.4580.470.48880.49520.49970.5021注:基尼系数来自李绍东.中国库兹涅茨曲线拐点何时出现-基于基尼系数估计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五)社会发展结果从居民富裕程度指标看,采取居民购置力指数衡量。居民购置力指数等于消费者物价指数倒数。
37、中国CPI指数逐年上升,所以相同收入情况下,居民购置力逐年下降,表明伴随GDP连续增加,居民富裕程度并没有对应增加。从医疗保障指标看,每名医生服务公民人数为逆指标,指数走势下降表明每名医生服务公民人数逐年上升,表明医疗机构中职业医师人数增加速度落后于同年人口增加速度,对国民健康保障程度降低。从文化保障指标来看,关键采取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来衡量,指数结果表明,中国公共图书馆藏量逐年上升,到达成人均0.4册供给水平,对国民文化学习提供了一定保障,但仍不充足。从劳动保障指标来看,采取全国人口参与养老保险比率衡量。中国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百分比逐年上升,从10.7上升到16.5%左右。即使覆盖面增大,
38、但总体水平偏低,对国民养老保障程度仍需提升。教育程度方面,采取拥有逐年累计含有高等学历人数在总人口中比重反应人含有受教育能力和选择权利高低。即使总体来看中国含有高等学历人数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在达成了比翻一番水平,但从实际值来看,到每百人中仅有2.74人含有高等教育学历。说明中国国民受高等教育机会增加,国民素质得到提升,但高等教育覆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产业结构方面,经济发展方法转变结果也应反应在产业结构转变上,产业结构高度化和软化一直是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方向。产业结构应自发演进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能够大量吸收就业人员直至就业人数产业间达成均衡。以来,中国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保持了小幅上升
39、,从39%增加到40%,其中05、有小幅下降,就业比重从27%增加到33%。从指数走一直看,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关键程度有逐年增加趋势,但增幅较缓。综合两项指标,中国产业结构正趋于逐步优化,但一样增速较缓。表11 社会发展结果领域指数改变情况居民富裕程度指标100 99 101 99 96 98 99 95 94 医疗保障指标100 101 95 92 90 72 88 81 82 文化保障指标100 101 103 105 110 114 118 122 128 劳动保障指标100 103 107 112 117 124 133 142 153 教育程度指标100 109 120 135 1
40、55 181 213 250 293 产业结构指标100 102 105 106 107 108 110 111 112 五结论及发展方向提议 本文构建了一个对经济发展方法转变动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方面衡量指标体系,并依据统计数据进行了指标测算,结果直观可见,能够反应中国经济发展方法转变动态过程及其结果。但受统计数据可得性影响,部分指标还有待完善,如衡量资源二次利用效率指标、衡量私人资本投资渠道指标,衡量政府对企业控制程度指标、衡量产业结构优化指标等等全部还有待增加或优化需要,以期愈加全方面反应经济发展方法所发生转变。从指数测算结果来看,根据我们提供指标体系,我们能够得出结论,中国正在逐步实
41、现经济发展方法转变,而且经济增加表现出连续增加趋势,发展势头良好。但还应注意到,部分指标内容是在十五计划以后关键投入项目,所以经过8年发展,和基期相比有很大进步,但这并不能说明已达成较高水平,只能说明起点较低但发展较快。所以对于指标体系中表象和隐含问题均需关注:(1)从发展动力方面来看,动力体系中各要素动力作用不平衡,居民消费对经济增加拉动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实现基础但现在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仍然偏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而市场化程度有提升趋势,但政府作用仍不容忽略;(2)从转变过程制约条件来看,资源利用可连续得到了充足考虑,在资源利用效率上有显著表现,是个向好发展方向,但从社会角
42、度看,社会不公平日益严重,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方法转变速度;(3)从发展结果来看,教育、文化、劳动保障和产业结构指标全部发展良好,和经济发展方向一致,但医疗保障不足,居民购置力下降也同时反应出经济发展中不协调方面,说明经济发展方法转变结果还不能令人满意。综上,中国经济发展方法转变依旧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不停动态调整,经过处理上述问题,实现经济发展方法根本转变。就转变中存在问题,我们总结原因以下,并给出对应发展提议。(1)社会公平程度低:不公平现象使得国民无法从根本上意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法对其生活质量改善,从而降低参与转变主观能动性。而且现有利益取得者为确保得利会拒绝转变,而未赢利者无法看到转变能
43、够带来好处,所以会对发展方法转变形成牵制。所以,在确保经济增加同时,兼顾社会公平,才能真正实现人福利提升,并形成推进经济发展方法连续转变根本保障。(2)市场化程度低:政府扔在发挥作用,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影响企业活力。提升市场化程度,降低价格扭曲,才能充足利用价格杠杆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实现中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目标,将经济发展方法转变经过企业行为表现出来。而政府作用应更多表现在对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从而保障经济增加和人福利提升。(3)内生发展动力供给不足:中国科技人员数量少,含有高等教育学历人数少,从而使科技创新基础不足。从而使得国有技术成本高、数量少,中国
44、企业购置自主研发技术比率自然较低。所以对于教育、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应引发重视,从而形成中国依靠内生发展动力基础。参考文件:1. 阿马蒂亚森(1999).以自由看待发展.载吴敬琏著:中国增加模式抉择.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 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92).3. 【美】赫尔曼E戴利著.超越增加-可连续发展经济学M.诸大建、胡圣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4. 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加.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5. 樊纲、王小鲁、张立文.中国地域市场化进程比较N.中国经济时报,-3-7.6. 谷国峰.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系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12).7. 姜学民、周升起等.均衡和效率可连续发展市场激励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8. 李绍东.中国库兹涅茨曲线拐点何时出现-基于基尼系数估计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9. 李志平、刘世奎.经济发展方法转变动力测算及实证J.统计和决议,(11).10. 林毅夫,苏剑. 论中国经济增加方法转换J.管理世界,(11).11. 权衡.转变经济发展方法理论体系J.科学发展,(3).12. 沈露莹.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和阶段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