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课标全国高考)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心有效把握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把握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由题干材料可知A项错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不利于中心对地方的把握;B项错误,西周实行世袭制和分封制,并没有确立集权意识;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把“家”“国”亲热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C项正确。答案:
2、C2(江苏高考)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心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心节制解析: 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由“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可知元初江浙行省凡事皆需要上报朝廷,由“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从便区处”可知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B项正确;A、C、D三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均可以排解。答案:B3(山东高考)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
3、,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心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 D行省制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这种制度以考试成果作为录用官员的依据,不论贫富贵贱,这样“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在科举制度下,官员录用权在中心政府和皇帝,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心之统治”。故本题选C。答案:C4(北京高考)中国古代经常通过分割和减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精确的是()A西汉通过减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退了皇权与相权冲
4、突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皇权的加强。西汉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减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心集权,A项错误;北魏以邻长、里长、党长并称三长,三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权,B项错误;宋朝为减弱宰相的权力,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C项正确;明太祖废除丞相设六部,并且规定以后不许设立丞相,消退了皇权与相权冲突,D项错误。答案:C5(海南高考)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A连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C复兴汉唐制度
5、D回归周朝典制解析:朱元璋认为元朝破坏了汉族的礼仪文化,即“圣道”,所以建国之初要恢复儒家文化。朱元璋所说的“先王”不是建立元朝的蒙古人,A项可以排解;由“令郡县皆立学”,可排解D项;C项不是实质,可排解;华夏传统指汉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故本题选B。答案:B6(浙江高考)(节选)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受了漫长而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明显有深厚的贵族颜色,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
6、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而得不穷,国乌得而不弱?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2)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见?并予以简要评价。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相对简洁,依据材料即可推断为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其次小问可从中心与地方的关系来分析。第(2)问中“其专在下”应结合分封制的弊端考虑,“其专在上”实际是君主专制的特点;顾炎武的思想主见可依据“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概括回答;评价可依据教材学问中君主制的局限性进行回答。答案:(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