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节 追寻守恒量 【学习目标】 (1)理解动能、势能及能量的概念与意义。(2)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守恒关系是自然界中格外重要的关系。(3)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同学们对守恒观念有初步的生疏【重点】理解动能、势能,体会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普遍性【难点】创新思维的培育【自主导学】何谓守恒?1查找规律的基本步骤(1)观看和试验观看自然现象和试验现象是物理学争辩的基本方法,伽利略通过对小球运动现象的观看和分析(如图),得到牛顿第肯定律的基本内容:“假如斜面是光滑的,小球将始终沿水平直线运动下去。”同时得到:“无论斜面B比斜面A陡些或缓些,小球总会在斜面上的某点停下来,这点距斜面低端的竖直高度与它动身时的高度
2、相同”的观看结论。(2)推理和概括通过对观看结论的分析和概括,抓住主要冲突,忽视次要因素或干扰因素,抽象出物理的本质(规律性的东西),完成由感性向理性的上升。如图所示试验,假如忽视摩擦力这个干扰因素,可推断出此过程中隐含这某种守恒量,此守恒量就是学校物理中接触过的机械能(即动能和势能的总和)。2关于“能量”的概念能量是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是物理学中争辩问题的“工具”,书本并没有对能量下严格的定义,而是将“记得”说成是一个守恒量,这个守恒量叫做能量。其缘由是在本节教材中无法对能量下严格的定义,因此在此不要去追求能量的严格定义,随着学习的深化会逐步得到精确的定义,但应当看到物理学中的守恒量有着格外
3、重要的功能。3势能(1)物体凭借其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势能(Poctential energy)(2)正确理解势能的概念,必需理解位置的概念,物体(看作质点)所处的位置是一个空间点,在一维空间(数轴)上用(x)表示,在二维空间(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x、y)表示;在三维空间中用(x、y、z)表示。本处不争辩势能的大小到底由哪些因素打算,仅要求知道势能与位置有关,当位置转变时,势能也随之转变。(3)势能和动能可以相互转化,在这种转化时,势能削减的同时,_在增加,势能增加的同时,_在削减。4动能(1)物体由于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Kinetic energy)。(2)正确理解动能的概念,必需理解运
4、动的相对性,即前面学过的参考系问题,由于牛顿力学仅适用于_参考系,因此本处运动的参考系也是指_,没有特殊说明,一般指地面参考系。本处不争辩动能到底由什么因素打算,但要知道当物体的速度大小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动能也将发生变化。(3)动能可以和势能发生转化,在这种转化过程中,动能削减同时,_在增加,动能增加的同时,_在削减.【问题思考】以竖直上抛的小球为例说明小球的势能和动能的转化状况。在这个例子中是否存在着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范例精析】例题:如图所示,河道中的水在稳恒地流淌(各处的水流速度不随时间转变),设截面A1B1的面积为S1,流速与截面垂直,速度为V1;截面A2B2的面积为S2,速度为V2,
5、通过观看和分析,本题中位于A1B1A2B2区域中的水的体积是否为一个守恒量?若是的话,你可以推断出S1、S2、V1、V2满足什么规律?解析 由于水不行压缩,单位时间内流入A1B1的水的体积应等于流出A2B2面的体积,因此位于A1B1A2B2区域中的水的体积是一个守恒量。考察很短的时间t,流入A1B1的水的体积为V1=S1V1t,流出A2B2面的的水的体积V2=S2V2t,所以S1V1= S2V2,截面积越小的地方,水的流速越大。拓展 截面积和流速的乘积称为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截面的液体的体积,单位为m3/s),通常用Q表示,即Q=SV。假如各处的流量不等,则水位就上升或降低,为非稳恒流淌。【夯
6、实基础】1.下列关于能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能量的概念是牛顿最早提出来的 B.伽利略的斜面抱负试验体现出能量是守恒的C.能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并可以相互转化,但总量不变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2.下列现象中,物体动能转化为势能的是( )A.秋千在最高处荡向最低 B.张开的弓把箭射出去C.骑自行车匀速驶向斜坡 D.正在上升的礼花弹3.假如我们把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势能,把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那么,伽利略的斜面试验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下列关于真个启示正确的是( )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时,小球离地面的高度减小,速度增加,小球的速度是由高度转变而来的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时,小球离地面的高度增加,速度减小,小球的高度是由速度转变而来的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时,小球离地面的高度减小,速度增加,小球的动能是由势能转变而来的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时,小球离地面的高度增加,速度减小,小球的势能是由动能转变而来的A. B. C. D. 【问题思考】解析:竖直上抛运动的小球,首先由动能转化为势能,达到最高点时,动能为零,势能达到最大,在下落时,势能渐渐减小,动能渐渐增大,势能又转化为动能。在小球运动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夯实基础】1.BC 2.D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