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项强化练(三十一)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时间:40分钟满分:43分)题组一对点练(18分)一、(2022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听 朗 诵孙犁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老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宠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斗年月,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同学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现在,在这空旷安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静静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简洁,很担忧定,眼里也没有泪水。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受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
2、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跑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设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在当时,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哀思。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时间无情,
3、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到底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假如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大事,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惊异,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久流传。别家的书
4、,却渐渐失落,亡佚。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伴侣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布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久鲜亮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安静了下来,清亮了下来。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有删改)1(整体行文思路分析题)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12分)耽在磁器口的光阴向狸狸离开重庆
5、已有三年,我仍不时想起那个湿漉漉的城市,想起早晨中的南山,想起沙坪坝广场上黄昏里的行走,想起我的烟雨迷漫的磁器口,永久的磁器口。我已望不见它,却知道它照旧在重庆城西,头微微偏着,左手轻轻挽着嘉陵江水。这个曾经的水陆码头,嘉陵江下游的物资集散地,民国时期变迁成的出名瓷器产地它因此而得名,就如此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我真是青春年少,一不耐烦就将书本一推,径直出学校后门搭车去磁器口。磁器口的大门横立在大路中间,敞敞亮亮的,任由各式车辆在其中来来往往。磁器口的正街从上往下,将世界剖为迥然不同的两个:半条街住着的磁器口人,靠在时间的背后,坐在低矮的檐下,嗑着瓜子,闲聊着天,不曾看三三两两过往的行人一眼
6、,他们是磁器口的昨天;走下一段陡峭的石梯,整个繁华的吵闹的磁器口闹市就近在眼前了。茶馆是磁器口大街上旧时的影子,店堂很小,台下的人喝茶谈天,台上的艺人敲敲打打,唱着我们闻所未闻的曲子。在离开重庆之前,我和伴侣从茶馆门前经过,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在那些黑漆漆的凳子上坐上一小会儿,突然一阵接一阵砰砰的嘶哑的胡琴声传来,那么近那么真实,我的心被揪紧了,那一刻我仿佛顿悟了我从未听懂的茶馆里的音乐,我知道离别即将来临。我最终离开磁器口了。尽管如此,我照旧经常想起磁器口,想起那些兜兜转转的少年往事,想起不能回复的独一无二的高校时间,想起那些耽在磁器口里的光阴。我就这样从青春的路口路过,来来回回地路过,直到最终
7、一次路过,从今再也没有回去。(有删改)2(开头句段作用题)说说开头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4分)答: 3(中间句段作用题)文章第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答: 4(结尾句段作用题)说说结尾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4分)答: 题组二综合练(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生死之间雷抒雁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示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溶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久没有了,没有了。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逝,每天,一进房门,你就查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生疏的面孔。假如没有
8、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久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久离开了。那张始终带给你欢快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觉其中竟有一缕哀痛。莫非,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分散在目光中?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日子一每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
9、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劝慰我,儿子也这样劝慰我。他们很快就从苦痛中跳出来,忙劳碌碌,快欢快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苦痛,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经常按着胸口,期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觉,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苦痛集中开来。我永久不会遗忘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争辩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期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期望她是到楼下闲逛去了。推开门,
10、像平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赶忙走进里面的房间,观看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模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苦痛,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格外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缘由。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迫,想回到妈妈的身边。或许,只要她的手摩挲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凝视一下我,我心中
11、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终一口气,永久地离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或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遗忘”。可是,对于亲人,要遗忘又谈何简洁!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期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苦痛: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苦痛熬煎得愚
12、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由于,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间或插入其次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人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B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失去母亲后备受煎熬、哀痛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C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苦痛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D本文在生存与死亡、苦痛与忘却、焦虑与安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对亲情、死
13、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E本文语言风格可谓独具特色:行文朴实平淡、不事雕琢,呈现出了返璞归真、清浅通俗之美,同时,字里行间又流露出浓浓的情感。6(开头句段作用题)文章第段引用了一位墨西哥作家的名言“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请分析其作用。(6分)答: 7(整体行文思路分析题)请依据原文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6分)答: 8(结尾句段作用题)有人认为文章最终一段“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行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 答 案1以收听朗诵开头,快速切入主题,看似任凭,实则细心;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论述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缘由,紧扣主题,层层深化;以明确鲁迅文
14、章与道义共存的主旨收尾,前后呼应,顺理成章。2总领下文,引出描写对象磁器口。3照应前面的“离开重庆已有三年”,并与结尾相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领起后文对磁器口的介绍。4总结上文,照应开头。强化了对青春时间的怀念,表达了无法回去的痛惜之情。5选CEC项,“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纯属臆测,无中生有;E项,本文的语言风格应是诗意化的,不是“清浅通俗”。6引出“死亡是生命彻底的结束”的观点,强调死亡就是消逝。与下文“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逝”形成对比。(6分)7先写人会逝去,但记忆不会消逝,引出母亲的去世在作者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通过追忆母亲病逝,进一步抒发丧母之痛;提出以理性化解丧亲之痛的方法。(6分)8(示例一)不能删去。用宗教故事作结,表明家家都曾有亲人去世,人人都有可能失去至亲,苦痛是人生常态,难以避开,因此要正视苦痛,用理性化解。主旨与上段作者“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的观点吻合。并且这个故事富含哲理,寄寓深远,能给读者以深刻启示。(8分)(示例二)可以删去。文章倒数其次段中,作者已经为自己找到了答案用理性治愈丧亲之痛,宗教故事只是这一观点的一个例证而已。删去此段,文章结尾会显得简洁,也可以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情感更加鲜亮。(8分)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