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_答案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安静和凄凉。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晚次鄂州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2、注】此诗作于“安史之乱”时。估客:指商人。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答:_答案“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凸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有跌宕起伏的意味。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鄂州南楼书事宋黄庭坚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1)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无人管”?答:_(2)全诗将_、_、_、_四种自然景色及沁人心脾的芰荷香味与作者所在的南楼一起化成美丽无比的凉爽意境。可见其时作者的心情是_。答案(1)从修辞上看,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赋清风明月以人格化,
3、增加了亲切感;从抒情角度看,这又是反衬的手法,清风明月无人管,尽情地美化了南楼夏夜,而诗人则可以贪欲地享受她赏赐的迷人风光。(2)山光水光清风明月格外愉悦的,兴致是浓烈的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和相关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注】寒食: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相传晋文公为查找曾辅佐自己、携老母躲进深山的忠臣介子推以对其进行封赏,烧山三天。结果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柳树而死。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
4、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喻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杜陵:在长安东南,是唐代长安人游乐之地,也是作者的故园所在。请简要赏析寒食和寒食寄京师诸弟两诗所表达的感情的异同。答:_答案同:两首诗都是诗人在寒食节,面对禁火空斋的景象而抒发的一种感伤情怀,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异:孟诗抒发的是自己贫居他乡的凄楚之感,侧重于悲身世;韦诗抒发的是离家在外的孤独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侧重于思亲人。5.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魏十六还苏州皇甫冉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注】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伴侣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
5、,唐代常州为毗陵郡)方始终访问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阴虫:指蟋蟀。(1)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答:_(2)全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答:_答案(1)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感伤,也表达了设想别后而流露出的留恋、孤独和惆怅。(2)诗中的“实”是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西江月秋兴程馞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 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隔岸重重竹树,近
6、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渔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通过“山翁”的形象寄予的思想情感。答:_(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力量。分析人物的形象,从本质上讲就是分析人物的情感、志向、追求等。解答时首先从相关诗句中确定“山翁”的身份,再定位他的性格或情感。(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力量。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制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实行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做题时可以从修辞手法(比方、拟人、对比、对偶、叠词)、表达方式(叙述、谈论、抒情、描写)、表现手法(渲染、衬托、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7、、虚实相生、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方面来考虑。答案(1)山翁是一个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的形象。通过“招”与“笑”二字,可以看出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热,从“笑指菊花开遍”中,可以看出二人共同的高雅情趣。作者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憧憬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高洁的品性。(2)叠词:“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快迷漫之境。对偶:“隔岸”“近溪”远近对举,“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潭烟”相对,写出景色清幽静谧之美。远近结合:“隔岸”远观,“近溪”体察,更显景物的和谐有致,幽美雅静。动静结合:“竹树”“潭烟”属静景,“渔船下滩”属动景,一动一静显出
8、静谧,引人遐思。(回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点绛唇林逋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很多,南北东西路。【注】 金谷: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筑的一座奢华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因而此地成为送别、饯行的代称。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上下片简要赏析。答:_(2)这首词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两种结合具体句子分析。答:_解析(1)因草的柔蔓复生,“萋萋”芳草显离
9、情,更显“剪不断,理还乱”的不舍之情。本词上片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如此荒芜之状,描绘草接天际、蔓连阡陌的情景,均有渲染气氛、凸显离愁的作用。(2)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写作技巧的力量。诗歌写作技巧主要为:抒情技巧、描写技巧、修辞技巧和特殊表达技巧。分析诗歌时可按描写叙述的层次逐一开放。技巧题答题模式为:点明手法名称,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手法的运用,最终写出手法的效果。关键在于能分别结合具体句子作赏析,言之成理。答案(1)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如此荒芜之状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下片“萋萋很多,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了草接天际、蔓连阡陌的情景,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2)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照旧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谁为主”设问,点明园的荒芜无主,蕴含着词人对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烘托,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情景交融,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画面。结尾以景结情,烘托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