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品文档问分哪得轻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在古诗文中考复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教研室给了我们头中一个发言的机会。一个多星期前,校长通知我们初三语文组到时中参加中考研讨会,做一个有关古诗文中考复习的讲座。当时我就深感惶恐。校长也看出了我的犹豫,开玩笑说:“不要有心理负担,把自己当块砖抛出去。”我想想有道理,我只有抛出我这些不太成熟的心得,才有可能引出各位专家、同行的金玉良言。下面我就和大家汇报我们头灶镇中学初三语文备课组在古诗文中考复习中的一些不太成熟的心得体会。若有不当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对中考试卷中古诗文考查的基本认识语文课程具有基础性作用 ,在“打底”方面,古诗文
2、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篇篇文言文,一首首古诗词,不仅都是经典之作,而且也是古代文化的精华。在“重阅读,诵经典”社会背景之下,古诗文阅读,更是中考考查重点范围。纵观盐城近三年中考试卷,古诗文阅读的分值大约占20分,是总分值的近七分之一。所以研究古诗文复习,必须要关注中考语文对古诗文的考查。中考的导向很重要,中考考什么,怎样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古诗文复习的方向。那么,中考古诗文考什么呢?2016盐城中考说明与训练就古诗文考查提出了五点要求:1、正确诵读古诗文,读出文句的节奏和停顿。2、借助注释,阅读浅易文言文,理解基本内容。3、理解常用实词和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具有一定直译和
3、意译浅易文言文语句的能力。5、感知古诗文中的艺术形象,理解选文思想感情,了解选文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五大要求主要分布在古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这两大板块之中。这两大板块在选材上都呈现出由课内向课外辐射、迁移的特点。材料选自课外,答案却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们要以课本为源头,总结归纳课内古诗文内容和解题方法,在此基础上迁移拓展,学以致用,力求高分。当然这两大大板块在具体复习时其方法又各有不同。二、把握规律、夯实基础助跑古诗词赏析古诗词阅读的分值虽然只有5分左右,但因为考查的内容大多是课外的,使古诗文阅读成为中考试卷中最难攻克的堡
4、垒。去年江苏除苏州、徐州、淮安等地区以课内古诗词为主,无锡、南通、宿迁、泰州、盐城、扬州、镇江等地区以课外古诗词为主。泰州还出现了课内外古诗词比较阅读的试题。命题材料由课内转向课外,增加了解题的难度。这需要学生了解题目的类型,掌握解题规律和方法,夯实基础,深度阅读古诗词。古诗词题目主要有三大类型:描绘画面,体会意境;理解诗意,把握情感;分析技巧,品味语言。其中第二类和第三类题型是学生最为头疼的。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两点入手:1、 要重视对课内古诗词的总结归纳,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在此基础上引导把握解题的规律和方法。 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题目时,我是尝试分四步进行的。引导学生对课内古
5、诗词按题材来分成八大类,在此基础上总结不同题材类型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比如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如果学生看标题,通读全诗,大多数可以判断诗歌的类型,大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总结教材内出现频率较高诗人的创作主题。比如杜甫的诗大多体现的是诗人的忧国忧民。但在总结时不可一刀切,比如辛弃疾的词既有壮志难酬的悲愤,又有对农村生活的喜爱。所以读作者
6、和注解,只能初步判定诗歌的思想感情。划诗词中能直接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或句子。如“最爱湖东行不足”中的“爱”,直接点明了白居易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这种直接抒情的诗词只占少数,大多数诗词还需通过分析特定的景物或意象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需要总结归纳教材中出现频率高的意象所蕴含的感情。我把这些意象分成了:自然景观类、植物类、动物类,便于学生记忆。2、强化学生对语文专用术语的了解和区分,理清答题要点,规范答题。 除了总结课内古诗词的内容外,还要总结总结课内古诗词的赏析的技巧 。如赏析诗歌的艺术技巧、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的艺术技巧包含的内容有很多,常见的有:修辞特点、表现手法等。学习
7、一些诗歌鉴赏常见的艺术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诗歌阅读鉴赏能力。对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考查在中考试卷中从未缺席。就江苏省而言,2015年无锡卷、盐城卷中均有此类试题呈现。要能顺利完成这类题目,学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专业素养,能够了解和区分各种常见的语文专用术语。比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抒情方式、描写角度、观察视角等。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区分这些语文专用术语,答题的真确率是可想而知的。除此之外,学生还应深度阅读,准确判断,规范答题。比如在分析诗歌的语言时,仅仅理解语言字面的意思是不够的,还要能答出其言外之意,进而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如“不下旧帘遮”中的“旧帘”内涵十分丰富,首先从诗歌讲
8、究对仗的角度审视,它与“新燕”相对。再从字义上分析,“旧”指不新,说明这是个寻常百姓的家庭。从更深层意义上讲,“旧帘”表现了主人对燕子的喜爱,体现了人与燕子的和谐关系。在理清它的表层和深层含义后,再组织语言答题,正确率就会相对高多了。三、求同存异、学会迁移冲刺古文阅读。近年来,江苏地区在文言选材上开始由课内文段向课外篇目发展,比较阅读成为中考的一个热点。一些文质兼美,富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内容上与课内文段关联,在写法上与课内文段相近的课外文段备受命题者的青睐。从内容理解层面上看,比较阅读较之单篇阅读更具有综合性、灵活性。选材的变化导致学生误以为课内文言文地位下降,用题海战术来取代课内文言知
9、识的积累,结果事倍功半。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立足课本,重视总结和归纳课内文言知识,在此基础上迁移拓展,学以致用,方可做到事半功倍。纵观初中三个学段,包括诵读欣赏和专题在内,共有30篇左右的文言文。如果每篇都逐字、逐句、逐篇积累,工作量会非常大,识记的效果也不会好。因此我建议学生采用求同存异的方法去总结和归纳课内文言知识。1、断句方法的总结归纳引导学生以课内语句为例,归纳划分文言语句停顿的一般方法:是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是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
10、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等发语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可以断句了。如例二中“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一句在虚词“乃”和“而”前面均应断开。是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以“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省略主语。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士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只是求同还不够,我们还要能求异,发现特殊的例子。如“今齐地方千里”“可以为师矣”中“地方
11、”“可以”,虽然它们在现代汉语是一个独立的词语,但在古汉语中它们却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词,所以中间必须停顿。2、文言实词要注重以下几种特殊字词一词多义。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下”字,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中意思是“向下”;在“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陈涉世家)中意思是“攻下”;在“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意思是“下等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今意义有了很大
12、的变化有的侧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厂。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牺牲”指占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而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弁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词类活用。古汉语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具有某种临时的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同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活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巾,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
13、理解。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中“熙”是通假字,其本字是“嬉”;“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中“被”是通假字,其本字是“披”。初中课本上涉及的通假字不多,识记起来并不困难。3、文言虚词更注重求同求异从2015年江苏地区中考试题来看,考查文言虚词的地区明显增多,除了原来的扬州、无锡两市外,新增了宿迁、泰州、徐州、盐城四市。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在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
14、义的推断技巧。一般情况下我建议学生使用以下几种方法。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人句中,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可译为“和”“而且”“就”“却”“如果”“因而”等。若要在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起坐而喧哗者”;3、“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4、“而吾以捕蛇独存”中找出“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各句不同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第4句中的“而”表示转折,解释为“可是。却”,其他三句中的“而”均解释为“而且”。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
15、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如“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前后句子为因果关系,因此,句中的“以”解释为“因为”。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其真无马邪”以上这三种是一般规律。除此以外我们还须掌握以下两点特殊规律。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如果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词,便有助于快速解题。文言句
16、式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除了较易识别的判断句、被动句外,重点是倒装句。如主谓倒装“矣,”(甚矣,汝之不惠)、定语后置“之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等。固定句式较多,需熟记的如:“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何”(如太行、王屋何)。语法分析法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可据此推断出虚词的用法。比如,“何陋之有”中“之”字的意义,由其在句中的位置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若能灵活地综合运用以上五种推断技巧,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当然,要想彻底攻克文言虚词这一“堡垒”,关键还在于平时的积累,不仅
17、要积累意义,更要积累虚词的用法。4、翻译句子需遵循规律,更要关注四种特殊句式。翻译句子需遵循留、译、增、删、换的规律,尽量采用直译法,防止重点字词遗漏。另外要特别关注四种特殊句式:1判断句如“环滁皆山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其典型特征是必须具备判断动词“是”。要深刻了解判断句,推荐醉翁亭记,文中有20句判断句。2省略句 一般情况下省略主语或宾语,在翻译时,一定要补充出省略的成分。3倒装句 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何陋之有”动宾倒装。4被动句如“帝感其诚”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译文要保持原句的语气,原句是陈述语气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语气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语气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18、5、在“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进行比较阅读初读文言语段,从整体上把握其主要内容。先浏览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问、地点、人物、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其关系,以便更准确地理解文意。反复阅读相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如在回答词义、句意及用法时,要对与之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从试题的考查点人手,找准答题的切入点。同时要注意文段的出处、注释、备选项之间的联系,寻找突破口,这样可以化难为易,事半功倍。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I叶I来。解答时,只要运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绝大部分的题目都能迎刃而解。立足课内,放眼课外,以课本为源头,总结归纳课内古诗文内容和解题方法,在此基础上反复训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努力提高古诗文的得分率。最后预祝2016年东台语文在程教研、戴教研的带领下刷新历史,再创新高。 精品文档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