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附件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2017年11月只供学习与交流 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为切实有效地推进“智慧教育示范工程”,引导我省智慧校园科学发展,研制形成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适用于广东省中小学组织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一、内涵与特征智慧校园是对数字校园的进一步扩展与提升,是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构建智能感知环境和新型的教育教学空间,智能识别师生群体的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的特征,充分释放先进技术的优势和人类的智慧,为师生提供以人为本、智能开放的
2、个性化创新服务,促进教学、教研、教育管理和生活服务的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形成“可感知、可诊断、可分析、可自愈”的新型校园生态。与初期的学校信息化和数字校园相比,智慧校园强调以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以智能泛在环境为支撑,以融合创新为核心,形成开放协同的现代化校园生态。其特征如下图所示:图1 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阶段二、建设目标提升校园环境智能化水平。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成能够感知环境、识别情境、记录行为、联接社群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提高从基
3、础设施、教育资源服务、师生交互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信息技术得到普遍而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实现教与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管理决策模式、生活服务方式都在智慧型应用的支撑下发生了重大变革与创新,学校整体上实现智慧运行,智慧教育的功效得到充分显现。形成协同开放的现代化校园生态。现实校园和教育教学的时空维度得到拓展,教育扩展到家庭、社群和自然社会环境,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终身持续发展,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通,注重教育的自主性、个体性和
4、适配性,教师和社会共同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和组织形态。三、建设原则育人为本、深度融合。智慧校园建设关键在于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要遵循教育规律,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充分发挥智慧校园对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实现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提高师生的获得感和教育教学质量。创新驱动、整体设计。要广泛学习吸收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用新的技术、新的思维方式加快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创新,重新设计和推进学校的系统变革和内涵发展,形成新模式、新流程、新结构。要将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统
5、筹规划、整体设计,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与终身化现代教育体系提供动力,打造适应信息社会创新人才培养的虚实融合的育人环境,驱动教育创新与变革。开放共享、特色发展。智慧校园建设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与全省教育信息化中心学校建设、当地智慧城市建设“一盘棋”,依托省“粤教翔云”和区域教育云,实现通用流程和资源服务的高度共享,鼓励学校联盟发展,避免出现“单兵作战”、“信息孤岛”。要坚持区域统筹、因地制宜、尊重校情,鼓励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强化示范辐射。要坚持政府主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渠道多途径参与智慧校园的建设与服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四、建设任务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基
6、础设施、模式创新和学校形态的系统重构,系统框架如图2所示。图2 智慧校园系统框架图其中智慧学习环境是基础,知识共享服务体系是关键,智慧应用是核心,特色创新是标志,师生发展是目的, 可持续发展机制是保障,进而形成开放的现代校园生态。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任务如下:(一)建设智慧学习环境以感知、识别、联结为主要特征,以“云网端”为核心,形成智慧校园的新技术形态;以智能工具、知识库和社交网络为要素,构建智慧校园的虚拟空间,实现虚拟空间和物理空间的融合,形成“可感知、可分析、可干预、可自愈”的新型学习环境。具体建设内容如下:1建设移动物联的校园网推进校园网络扩容提速,实现网络服务全覆盖,满足教学、管理和生
7、活服务要求。接入区域教育城域网,有独立或共享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学校网络出口配置固定教育网IP地址,接入带宽不低于1G,班均接入带宽不低于50M。以WiFi或4G技术等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推进无线校园建设,无线网络能支持移动学习、移动教学、移动办公等应用。有条件的学校,利用智能终端建设物联校园,为智慧教育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2建设智慧教室依托区域教育云和教学资源平台、智能学科辅助工具、在线学习社区以及第三方服务,实现课堂教学云端一体化。在全面实现每个教室拥有多媒体设备的基础上,给每个教室配备即时反馈系统,为教师配备移动教学智能终端,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为学生配备移动学习终端,面向学校、教师
8、和学生提供全方位学情分析及教学改进服务,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批改、学情动态诊断与个性化补救等关键问题,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及评价体系。教师数与教师使用移动教学终端比例不低于1:1,即时反馈系统教室配备率达100%,学生拥有移动学习终端的比例逐年增大,全面实现互动教学常态化。3建设泛在学习中心以人工交互、三维仿真、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3D打印和模式识别技术等为基础,推进学科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等教学功能场室的升级改造,配备先进的可交互智能设备设施,建成面向智能制造、生命科学、宇宙探索、智慧阅读、艺术创作等创新实验室。把非正式学习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拓展学校的公共空间,打破固定功
9、能的设计思维,将学校整体作为学习空间进行重新设计,打造成数字化学习社区。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与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实践教育基地等共建学习体验中心,支持学生参与并进行高水平的项目学习、体验学习。4构筑智能安防校园建有智能校园安防系统,或通过区域统一上网认证进行上网,可以通过安全网关、上网行为管理系统、上网行为审计系统等工具实现对师生上网行为的管理,对师生的网站访问情况进行控制与审计,实现网络应用的“可管、可控、可用”,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安防系统实现对校园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紧急呼叫求助报警、电子巡更、电子监考、学生出入控制、访客管理等统一管理和控制。有条件和特殊需要的学校,应部署消防报警系
10、统、紧急广播与疏散系统、视频智能识别系统、应急(紧急)定位求助系统和其他特殊类型安防子系统。(二)构建知识共享服务体系智慧校园需要构建互连互通的知识共享服务体系,搭建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提供体系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创建协作学习社群,为个性化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供有力支撑。1搭建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通过“粤教翔云”和区域教育云,全面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各类信息化平台和资源无缝融入教师、学生、家长个人空间,个人空间集成了教与学、资源应用、交流协作与个性化展示等功能,成为进入各类信息化应用的唯一入口。教师个人空间融入智慧学习平台,便于教师使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利用教与学行为分析系
11、统实施精准教学,运用远程教学系统开展远程互动教学,通过视频直播、远程互动等形式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个人空间融入学生远程学习平台,提供课程选修、在线学习、学习分析、资源推送、协作交流、成果展示等功能,为探索个性化学习、翻转学习、深度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提供支撑。鼓励家长开通网络空间,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与教师、学校进行即时沟通,并通过家长空间获得更丰富的家庭教育服务。2提供体系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采用“共享、购买、自建”策略,实现省、市、县(区)教育资源中心互联互通,通过省、市教育资源云或公共服务平台,获得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学校主要建设校本资源,结合学校教学、课程改革的需要,引进或自建一批
12、具有校本特色的在线课程、生成性数字教育资源,逐步形成校本知识库。数字教育资源体系化,内容涵盖学校全学科、全学段,实现所有学科都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满足信息化教学常态化的需要和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3构建协作学习社群依托网络学习空间,结合教与学需要,构建虚实结合的学习社群、教学社群、教研社群等。各类社群的建设要突破传统学校、班级、小组的物理空间限制,根据师生项目、任务、兴趣等组建社群,形成同伴互促、协同发展的协作教育共同体。要引入外部专家、专业人员为教师和学生发展提供专业性引领。(三)开展以模式创新为核心的智慧应用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促进学校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管理
13、和服务模式,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智慧校园的作用与功能要体现在学校的各项业务之中,要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充分展现智慧校园整体效能。1开展智慧教学应用基于智慧校园,变革教与学方式,实现个性化教学、探究式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基于用户特征的推荐式学习交流系统,对课程设置、实施、评价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和“伴随式”数据收集,运用教与学过程大数据的行为记录、分析和诊断,实现教师教情、学生学情的及时精准反馈,提供教育资源的适配性服务,实现个性化学习。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综合运用学科教学工具、网络空间、创新实验室或泛在学习中心等开展智慧教学,将课堂延展为课前、课中、课后和线上、线下
14、一体化设计的混合式学习,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可视化学习和知识建构式学习等,有效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与学方式。基于支持O2O模式的在线学习系统和智能学习终端开展泛在学习、体验式学习、远程协作学习、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创新型开放学习。2开展智慧教研应用基于用户特征的推荐式学习交流系统,运用教与学过程大数据的行为记录、分析和诊断,实现教师教情、学生学情的及时精准反馈,开展反思性教研。开展教师专业能力诊断、分析,为教师提供差异化、按需的专业培训和指引,实现精准教研。基于知识管理的教研协作系统,构建基于项目、兴趣的教研协作社群,促进教师群体成长。3开展教育治
15、理应用利用区域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或基于智慧校园平台的办公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选课管理系统、学生成长档案系统、教师评价系统、后勤管理系统、智能决策系统等,建立实名制管理网络空间。各网络空间和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并与省、市、(县)区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及服务互联互通,提供统一的电子身份,支持多平台、多终端统一的用户认证方式,能将各种应用系统无缝集成。建立或使用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平安监测系统、基于物联网的校园能耗监管系统、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师生成长分析系统,实时动态分析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实现科学决策。4开展智慧评价应用基于智慧校园开展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采用“
16、共性+个性”的模式,对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进行评价内容、方式的定制服务,利用交互技术、传感器、移动终端等实现教与学过程行为的“伴随式”数据收集。基于数据提供可视化的评价信息服务,实现多维度的学业成绩分析,以清晰、直观的图表形式显示统计结果。支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按照国家与省相关文件要求建立学生综合素质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评价量规和观测点,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5开展智慧服务应用用专用APP和微信关注两种模式实现智能手机的免费接收信息,进行有效的家校互通,包括交流学生出勤情况、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等。利用新媒体,即时向校内外发布学校开展的科学、文化、艺术、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开设家长学校,利
17、用家校协同社群,拓展教育渠道,实现社会共育、家校共治。(四)智慧型人才培养智慧校园建设以服务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致力于培养信息化时代的创新型、智慧型的人才。1学生发展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认识到信息对生活、学习的重要性,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协同发展、创造性学习。能使用相关任务管理软件进行自我学习管理,如制定学习计划、安排日程、自我评价等。能利用工具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信息、传递信息,能够自觉、主动利用互联网工具进行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空间进行个人学习资源管理、网络交流、在线测试等开展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学生能够利用各
18、种建模工具、协作社群和创新实验室进行交流协作、知识建构、作品创作和知识创造,实现创造性学习。能安全、合法和负责任地应用信息技术,尊重知识产权,自觉遵守信息道德和信息伦理,不沉迷网络游戏与网络社交,自觉规范网络行为,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2教师发展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把教学、课程和学生发展放在信息时代社会文化情境下重新设计和实施,善用技术教学,善用技术支持自身专业发展。能使用基于用户特征的推荐式学习交流系统,进行学生个性化和群体发展诊断、分析,实施个性化教学。能基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综合运用互动教学系统、学科教学工具、网络空间、创新实验室
19、或泛在学习中心等开展教与学活动,有效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教与学方式,构建智慧课堂。成为创造性学习的示范者和引领者,能够设计、实施和运用多元化评价,开展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创客教育等。倡导终身学习理念,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与生活,能利用互动教研服务、教师培训服务和协作社群,记录和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与专家和同行互动,促进自身专业成长。能安全、合法和负责任地应用信息技术,尊重知识产权,自觉遵守信息道德和信息伦理,不沉迷网络游戏与网络社交,自觉规范网络行为,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五)特色创新智慧校园中,教师与学生的使用体验和智慧校园的改进与创新相互融合,实现学校特色
20、创新项目的培育与推广,形成创新的校园文化。1培育特色创新项目承担市级以上的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改革项目或科研课题,参与高校、政府、信息化企业合作的前沿教育信息化实验项目,在智慧教学、智慧教研、智慧管理、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智慧学习环境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创新,取得创新性成果,并有一定范围知名度。2开展创新推广学校特色创新项目成果在校内广泛应用,得到市级以上行政和相关部门认可并推广,在校外有示范辐射,形成创新扩散效应。学校建有的特色生成性资源、特色在线课程及独立开发的特色应用系统或工具在县(市、区)以上共享,创新应用教师团队承担县(市、区)范围内培训和教学改革示范,并在市级以上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
21、力。(六)可持续发展机制智慧校园是基于新技术、新思维构建的新型校园形态,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应用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强有力的领导与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开放的专业服务机制,以及完善的投入与保障机制,是智慧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前提。1建立健全领导与决策机制学校将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建设方案具体可行、特色鲜明。成立以一把手领导为组长的智慧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和管理团队,由校级领导担任CIO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首席信息官),负责智慧校园建设的职能部门管理、部门协调,对智慧校园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2建立专业服务机制学校设立智慧校园协同创新中心,
22、引入教育心理、学科教学、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家,融合本校创新应用教师团队,为智慧校园的建设、应用和评估提供专业化、常态化的指导和服务。3建立创新激励机制要建立鼓励参与和创新的激励机制,通过专业培训、项目平台、评优评先、奖教奖学等多种方式,激励教师参与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应用创新。鼓励共建共享,建立健全特色项目和创新应用教师团队创新推广和示范辐射的机制,让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更好地利用智慧校园为学校和区域的教育发展提供服务。4完善投入和安全保障机制有保障“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运维的经费,并形成制度化的可持续的经费投入机制。规范BYOD(自带设备)、社会资金、智慧校园专项资金、第三方资源与服务的
23、准入、管理和使用,健全智慧校园网络和信息数据安全管理规定,做到责任到人、制度到位。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参考标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描述发展水平3星级4星级5星级一、智慧学习环境1.1移动物联校园网1.1.1接入区域教育城域网,有独立或共享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学校网络出口配置固定教育网IP地址,接入带宽不低于1G,班均接入带宽不低于50M;1.1.2无线网络支持移动学习、移动教学、移动办公等应用; 1.1.3利用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等建设物联校园。1.1.1全面实现;1.1.2局部开展;1.1.3零星或未开展。1.1.1全面实现;1.1.2大面积开展;1.1.3局部开展。1.1.1、1
24、.1.2全面实现;1.1.3大面积开展。1.2智慧教室1.2.1依托区域教育云和教学资源平台、智能学科辅助工具、在线学习社区及第三方服务,实现课堂教学云端一体化;1.2.2多媒体设备和即时反馈系统的教室配备率达100%;1.2.3为教师配备移动教学智能终端,教师数与教师使用移动教学终端比例不低于1:1;1.2.4提供学情分析及教学改进服务,解决学情数据采集、智能批改、学情动态诊断与个性化补救等问题,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教学及评价体系;1.2.5为学生配备平板电脑或智能传感器等智能学习终端;1.2.6 配备录播系统等教学行为记录与分析系统,实现教学行为实时记录和远程互动。1.2.1、1.2
25、.2、1.2.3、1.2.4全面实现;1.2.5、1.2.6零星或未开展。1.2.1、1.2.2、1.2.3、1.2.4全面实现;1.2.5规模化开展;1.2.6局部开展。1.2.1、1.2.2、1.2.3、1.2.4全面实现;1.2.5实现自带设备(BYOD)模式,大面积开展;1.2.6规模化开展。1.3创新实验室/泛在学习中心1.3.1对学科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等各类教学功能场室进行升级改造,配备可交互智能设备设施,实现无线覆盖;1.3.2建成面向智能制造、生命科学、宇宙探索、智慧阅读、艺术创作等创新实验室;1.3.3建成面向跨学科学习的泛在学习中心。1.3.1全面实现;1.3.2自然和人
26、文学科各1间;1.3.3未开展。1.3.1全面实现;1.3.2科学、艺术、数学、人文等各1间;1.3.3泛在学习中心1个。1.3.1全面实现;1.3.2规模化开展; 1.3.3校内1个以上,校外合作学习中心1个以上。1.4智能安防校园1.4.1支持区域统一的认证方式进行上网认证;1.4.2配备安全网关、上网行为管理系统、上网行为审计系统等,对师生的网站访问情况进行控制与审计;1.4.3安防系统实现对校园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包括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紧急呼叫求助报警、电子巡更、电子监考、学生出入控制、访客管理等功能;1.4.4部署各类安防系统,包括消防报警系统、紧急广播与疏散系统、视频智能识别系统、
27、应急(紧急)定位求助系统和其他特殊类型安防子系统等。1.4.1、1.4.2全面实现;1.4.3、1.4.4未开展。1.4.1、1.4.2全面实现;1.4.3、1.4.4局部/零星开展。1.4.1、1.4.2、1.4.3、1.4.4全面实现。二、知识共享服务体系2.1网络学习空间2.1.1通过“粤教翔云”和区域教育云,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师、学生的开通率达100%,并鼓励家长开通网络学习空间;2.1.2各类信息化平台和资源融入教师、学生、家长个人空间;2.1.3教师个人空间融入数字化教学平台,教师可使用对应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利用行为分析系统实施精准教学,运用远程教学系统开展远程互动教学
28、,通过视频直播、远程互动等形式为学生答疑解惑;2.1.4学生个人空间融入学生远程智慧化学习平台,支持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提供课程选修、在线学习、学习分析、资源推送、协作交流、成果展示等功能,为个性化学习、探究式学习提供支撑。2.1.1、2.1.2全面实现;2.1.3、2.1.4局部实现。2.1.1、2.1.2全面实现;2.1.3、2.1.4大面积实现。2.1.1、2.1.2、2.1.3、2.1.4全面实现。2.2数字教育资源服务2.2.1学校通过省、市教育资源云或公共服务平台,获得基础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2.2.2 内容涵盖学校全学科、全学段,实现所有学科都能为学生提供相应
29、的课程资源,满足信息化教学常态化的需要;2.2.3支持学校自动汇聚校本数字知识资产,引进或自建在线课程、生成性数字教育资源,形成校本知识库;2.2.4建有校本特色课程,并通过共享或购买形成特色课程库,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2.2.1全面实现;2.2.2、2.2.3局部开展;2.2.4零星开展/未开展。2.2.1全面实现;2.2.2、2.2.3规模化开展;2.2.4局部开展。2.2.1、2.2.2、2.2.3全面实现;2.2.4不少于10门课程。2.3协作学习社群2.3.1基于实体学校、班级、教研组,建有在线学习社群、教研社群、家校互动社群;2.3.2 基于项目、任务和师生兴趣等,打破实体组织
30、和物理空间局限,引入外部专家资源,组建跨越实体组织的在线学习社群、教研社群、项目社群等;2.3.3社群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管理规范,有序运行。2.3.1全面实现;2.3.2局部开展;2.3.3制度化。2.3.1全面实现;2.3.2规模化开展,形成2个以上特色社群;2.3.3形成自觉行为。2.3.1全面实现;2.3.2大面积开展,形成5个以上特色社群;2.3.3形成社群文化。三、智慧应用3.1智慧教学3.1.1基于用户特征的推荐式学习交流系统,对课程设置、实施、评价进行数字化管理和数据收集,运用教与学过程大数据,实现教情、学情的及时精准反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服务,实现个性化学习和
31、因材施教;3.1.2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智慧教学,将课堂延展为课前、课中、课后和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的混合式学习,探索翻转课堂、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可视化学习和知识建构式学习等,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3.1.3基于创新实验室或泛在学习中心,开展项目学习、跨学科学习、STEAM/STEM、基于设计的学习等创造性学习;3.1.4基于支持O2O模式的在线学习系统和智能学习终端开展泛在学习、体验式学习、远程协作学习等开放学习。3.1.1全面实现;3.1.2、3.1.3局部实验;3.1.4零星开展/未开展。3.1.1全面实现;3.1.2、3.1.3规模化开展;3.1.4局部开展。3.
32、1.1、3.1.2全面实现;3.1.3大面积开展;3.1.4规模化开展。3.2智慧教研3.2.1基于用户特征的推荐式学习交流系统,运用教与学过程大数据的行为记录、分析和诊断,开展反思性教研; 3.2.2开展教师专业能力诊断、分析,为教师提供差异化、按需的专业培训和指引,开展主题化、系列化、课题化、项目化的发展性和精准性教研;3.2.3基于知识管理的教研协作系统和协作教研社群,促进教师群体成长。3.2.1全面实现;3.2.2、3.2.3局部开展,形成1个特色教学社群。3.2.1全面实现;3.2.2、3.2.3规模化开展,形成2个以上特色教研社群。3.2.1、3.2.2、3.2.3、全面实现,形成
33、4个以上特色教研社群。3.3教育治理3.3.1利用区域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或基于智慧校园平台的管理模块系统,建立实名制管理网络空间,实现教育管理业务流程数字化;3.3.2各网络空间和应用系统互联互通,与省、市区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及服务互联互通,提供统一的电子身份,支持多平台、多终端统一的用户认证方式;3.3.3建有或使用大数据分析系统,实时动态分析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状态和水平,实现科学决策。3.3.1全面实现;3.3.2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3.3.3零星/未开展。3.3.1全面实现;3.3.2管理和资源、教学平台实现互联互通;3.3.3局部开展,决策应用3个以上。3.3.1、3.3.2全
34、面实现;3.3.3规模化开展,大数据决策应用5个以上。3.4智慧评价3.4.1开展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采用“共性+个性”的模式,对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进行评价内容、方式的定制服务;3.4.2利用交互技术、传感器、移动终端等实现教与学过程行为的“伴随式”数据收集;3.4.3基于数据提供可视化的评价信息服务,实现多维度的学业成绩分析,以清晰、直观的图表显示统计结果;3.4.4支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学生综合素质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评价量规和监测体系。3.4.1、3.4.2、3.4.3规模化开展;3.4.4零星/未开展。3.4.1、3.4.2、3.4.3大面积开展;3.4.4局部开展。3.4.
35、1、3.4.2、3.4.3全面实现;3.4.4大面积开展。3.5智慧服务3.5.1通过专用APP和微信关注两种模式实现智能手机免费接收信息,实现家校互通;3.5.2利用新媒体,发布学校开展的科学、文化、艺术、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3.5.3开设家长学校,利用家校协同社群,拓展教育渠道,实现社会共育、家校共治。3.5.1全面实现;3.5.2 规模化开展;3.5.3局部开展。3.5.1、3.5.2全面实现;3.5.3大面积开展。 3.5.1、3.5.2、3.5.3全面实现。四、智慧人才培养4.1学生发展4.1.1安全、合法、自律和负责任地应用信息技术,自觉遵守信息道德和信息伦理,不沉迷网络游戏与网
36、络社交;4.1.2信息技术应用熟练;4.1.3教师指导下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4.1.4应用信息技术,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全过程动态评价,构建个人知识能力图谱,进行自我管理、自我评价;4.1.5自觉、主动应用互联网和智能工具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解决实际问题;4.1.6利用智能工具、协作社群和创新实验室等进行创造性学习。4.1.1、4.1.2、4.1.3全面实现;4.1.4、4.1.5、4.1.6、局部/零星开展。4.1.1、4.1.2、4.1.3、4.1.4全面实现;4.1.5、4.1.6大面积开展。4.1.1、4.1.2、4.1.3、4.1.4、4.1.5、4.1.6全面实现
37、;。4.2教师发展4.2.1安全、合法、自律和负责任地应用信息技术,自觉遵守信息道德和信息伦理,不沉迷网络游戏与网络社交;4.2.2信息技术应用熟练,教师熟练利用信息化备课支撑平台和资源平台进行电子备课和协同备课;4.2.3应用即时反馈系统或教学行为数据,注重教与学过程性数据的采集、汇聚、整理、分析,进行学生个性化和群体发展的诊断、分析以及精准推送相匹配的拓展资源,实施精准化、个性化教学;4.2.4利用互动教研服务、教师培训服务和协作社群,记录和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与专家和同行互动,促进自身专业成长;4.2.5应用智能移动终端和网络学习空间,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教与学方式,构建智慧课
38、堂;4.2.6基于创新实验室或泛在学习中心,设计、实施和运用多元化评价,开展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创客教育等。4.2.1、4.2.2、4.2.3、4.2.4全面实现;4.2.5、4.2.6局部开展。4.2.1、4.2.2、4.2.3、4.2.4全面实现;4.2.5、4.2.6规模化开展。4.2.1、4.2.2、4.2.3、4.2.6全面实现;4.2.5、4.2.6大面积开展。五、特色创新5.1特色项目5.1.1组织或承担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改革项目或科研课题;5.1.2参与高校、政府、信息化企业合作的前沿教育信息化实验项目;5.1.3在智慧教学、智慧教研、智慧管理、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智慧学习环
39、境建设等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创新,形成改革创新成果;5.1.4培育形成教学应用创新团队。5.1.1、5.1.2承担市级以上项目1项,参与者包括各学科教学骨干;5.1.3局部开展,成果在县(区、市)级以上获奖并有知名度;5.1.4有1个教学创新团队。5.1.1、5.1.2承担市级以上项目或课题2项以上,大面积参与;5.1.3大面积开展,成果在市级以上获奖并有知名度;5.1.4有2个以上教学创新团队。5.1.1、5.1.2承担项目或课题2项以上,全面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校本研究;5.1.3全面实现,成果在省级以上获奖并有知名度;5.1.4有4个以上教学创新团队。5.2创新推广5.2.1创新成果在校内广
40、泛应用;5.2.2创新成果得到市级以上行政和相关部门认可并推广,在校外有示范辐射;5.2.3校本特色生成性资源、特色在线课程及独立开发的特色应用系统或工具在县(市、区)以上共享;5.2.4承担县(市、区)范围内培训和教学改革示范。5.2.1全面实现;5.2.2承担市级以上成果推广活动3次以上,成果推广学校3所以上;5.2.3生成性资源和特色在线课程各1门/套;5.2.4每学期每学科承担教学示范活动3次以上,结对帮扶学校3所以上。5.2.1全面实现;5.2.2承担市级以上成果推广活动5次以上,成果推广学校5所以上;5.2.3生成性资源和特色在线课程3门/套以上;5.2.4每学期每学科承担教学示范
41、活动5次以上,结对帮扶学校5所以上。5.2.1全面实现;5.2.2省内成果推广学校10所以上;5.2.3生成性资源和特色在线课程5门/套以上;5.2.4成为县(市、区)培训基地,结对帮扶学校5所以上。六、可持续发展机制6.1领导与决策机制6.1.1学校将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进行整体规划;6.1.2成立以一把手领导为组长的智慧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和管理团队;6.1.3由校级领导担任CIO,负责智慧校园建设的职能部门管理、部门协调,对智慧校园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6.1.4明确智慧校园建设的职能部门、协调部门,对智慧校园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6.1.1、6.1.2、6.1.3、6
42、.1.4全面实现6.1.1、6.1.2、6.1.3、6.1.4全面实现6.1.1、6.1.2、6.1.3、6.1.4全面实现6.2专业服务机制6.2.1学校设立智慧校园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引入教育心理、学科教学、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家;6.2.2协同创新中心融合本校创新应用教师团队,为智慧校园的建设、应用和评估提供专业化、常态化的指导和服务。6.2.1、6.2.2全面实现6.2.1、6.2.2全面实现6.2.1、6.2.2全面实现6.3创新激励机制6.3.1建立应用激励机制,通过专业培训、项目平台、评优评先、奖教奖学等多种方式,激励教师参与智慧校园的建设和应用创新;6.3.2建立
43、创新推广和示范辐射的保障机制。6.3.1、6.3.2全面实现6.3.1、6.3.2全面实现6.3.1、6.3.2全面实现6.4投入与安全保障6.4.1保障“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运维的经费;6.4.2形成制度化的可持续的经费投入机制,鼓励学校、师生、家长和社会团体、相关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6.4.3规范BYOD(自带设备)、社会资金、智慧校园专项资金、第三方资源与服务的准入、管理和使用;6.4.4健全智慧校园网络和信息数据安全管理规定,做到责任到人、制度到位。6.4.1、6.4.2、6.4.3、6.4.4全面实现6.4.1、6.4.2、6.4.3、6.4.4全面实现6.4.1、6.4.2、6.4.3、6.4.4全面实现备注:1 零星开展:学校没有规定性的要求,个别班级、教师、学生自发性地开展相关活动。2 局部开展:学校有组织地开展,但局限在个别的年级、班级、教师、学科或社团。3 规模化开展:学校有组织地开展,每个年级不少于2个班,或者班级数超过学校总班级数的1/3。4 大面积参与:学校有组织地开展,参与的教师数和学生数不少于全校师生总数的60%。5 全面实现:学校有组织地开展,涉及到全部班级、全部学科、全体教师、全体学生。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