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78.50KB ,
资源ID:3787871      下载积分:8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7878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doc)为本站上传会员【精***】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变态心理学复习要点.doc

1、变态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1变态心理学1)定义:是将心理科学应用于对心理障碍,包括对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治疗进行研究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工作重点:描述现象:描述心理障碍的异常表现、与正常现象的区别、病程及预后发现原因: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等方面看异常心理现象产生的影响因素治疗干预:探讨对心理障碍进行干预的不同的理论观点、治疗方法及疗效等。3)评价标准(郭念锋):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4)研究方法:实验法、单被试实验设计、流行病学方法、案例研究2神经病: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的疾病。 精神障碍:因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了

2、异常的心理与行为。 精神病: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 心理障碍:有心理原因所致的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1精神分裂症定义:是一座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多迁延。2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一)思维障碍:1)思维形式障碍:患者思维与语言的组织出现了问题,以至于难以使人理解。思维散漫:联想范围过于松散,缺乏固定的指向,思维内容缺乏必然的联系。思维破裂:联想破裂,思维内容缺乏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些语句的堆集,缺乏中心思想。语词新作:将同源的现象,

3、近似的词汇归集一起,对其中的一些词赋予新的含义。象征新思维:把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词语或动作和物品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把抽象概念具体形象化。言语贫乏:语量显著减少,当言语内容贫乏时,即使说话很流利,但所表达要领的数量本质上减少。2)思维内容障碍:主要为妄想(分为原发性妄想和继发性妄想,或系统性和非系统性妄想)被害妄想:病人觉得周围发生的事矛头是指向他的,认为别人在侮辱、贬低、伤害甚至毁灭他。牵连观念:病人认为在他周围出现和经历的事情都是为了他的缘故。嫉妒妄想(关系妄想):指患者毫无任何依据的认为自己的配偶不忠。影响妄想:认为自己的精神活动受外界干扰、控制、支操纵,或认为外力作用于自己的身体,产生

4、种种不舒服的感觉。非血统妄想:患者无故认为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3)思维体验障碍:主要为异己体验思维被插入感:认为自己大脑中某些想法不属于自己,是被别人放入的。思维扩大或被广播:感到自己的思维即使不讲出来别人也能够知道,并且被广播出来。妄想只觉:在知觉的同时产生幻想。如病人看报后认为别人已经知道他在看什么内容,在想些什么了,而不看报即无此事,因此病人生气而不看报。思维云集:思潮不受患者意愿的支配,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二)知觉障碍:错觉和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时出现的知觉体验,听幻觉最常见)1)评论性幻听:听到别人在议论自己,议论的内容以负性的批评、讽刺、责骂、诬陷常见2)命令性幻听

5、:听到有声音命令自己去做某事。3)争论性幻听:内容与患者本人无关,患者听到的是另外两个人的争论。或内容与患者有关,一人责备,一人辩论。4)思维冥想:思维活动的同时,脑内出现与思维活动一样的言语伴随思维活动而出现。(三)情感平淡:病人缺乏活动的兴趣和能量,在讨论感人的事件时缺乏情感反应。(四)紧张症:自身的不自主性1)木僵状态:患者的动作和行为明显减少或抑制,常保持同一种姿势。2)违拗症:患者对所有外来吩咐或要求的一种不自主的抗拒,并非有意的不合作。3)紧张性自动症:患者的某种运动、动作都不是按照自己本人的意志,而是根据某种外界的作用或影响表现为行动的。4)作态与特殊姿态:病人做出一些幼稚而又愚

6、蠢的姿态、表情、步态和动作。故意的装相动作。5)刻板症:病人无意识的、重复的刻板的做一些简单的动作。6)多动或兴奋:病人突然出现运动性兴奋,言语内容单调刻板。(五)自制力障碍:治病人对其本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自制力的完整程度及其变化是精神病病情恶化、好转或痊愈的重要指标之一。3精神分裂症的类型(一) 型精神分裂症(阳性)和型精神分裂症(阴性)阳性:由于某种病理原因引起潜在的脑功能解除抑制的结果,从而产生了正常人不应存在的症状。原发症状是幻觉和妄想。阴性:由于大脑高层皮质活动过程的解除,使患者缺乏正常人精神活动中应具备的某些方面功能。原发症状是情感淡漠、言语贫乏等。(二) DSM-IV分类法1

7、) 偏执型:起病较缓慢,发病多在青壮年和中年。开始表现多疑敏感,逐渐发展为妄想。2) 紧张型:多在青壮年起病,以木僵状态常见,主要症状是言语运动不同程度的受抑制。3) 瓦解型:又称青春型。青少年起病。主要症状是思维内容荒谬、思维破裂,情感不协调,表情做作,其行为幼稚、愚蠢,常有兴奋冲动行为和本能意向亢进。4) 残留型:妄想、情感平淡、社会性退缩、人格改变等。5) 未分化型:病人的症状不符合以上任何一种类型,或是同时存在多种类型的部分症状,又有明显阳性症状。(三) 其他精神病性障碍1) 精神分裂症样障碍2)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3)妄想性精神障碍4)短暂精神病性障碍5)分享(感应)性精神病性障碍4影

8、响精神分裂症预后的因素:发病形式、发病持续时间、既往精神病史、症状特点、类型、婚姻状况、发病年龄、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病前性格、工作状况、诱因、社会交往、家庭支持、性别、维持治疗。5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之社会心理因素:(一) 早期的心理创伤、心理诱因和生活事件(二) 心理学对精神分裂症病因的研究:1) 心理动力学的观点:古典精神分析:自我被挫败,对自我的把握不足,潜意识失控,倒退至早期的自我状态。新精神分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焦虑的作用。起源于人的焦虑并以混乱的方式对待他人的一种病态的状态。2) 家庭研究的观点:童年时期的不良遭遇、父母关系及父母教养方式6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之心理治疗:1)

9、心理动力学治疗:主要原理是使病人的早年未获满足的要求、欲望在治疗关系中得到满足2) 认知行为治疗:注重建立、培养病人有利的、适应性的行为方式,尽可能避免再次出现冲动的情形。操作性条件反应形式的行为治疗、CBT认知治疗3) 家庭干预: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和减少应激的影响。心理教育、应激处理、危机干预。第五章 心境障碍与自杀1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在长时间里持续存在的情绪状态,他不是关于某一事件的特定体验,具有弥散和广延的特点。2抑郁症的表现(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3单相抑郁症:经历了一次或多次的抑郁发作,期间没有躁狂发作。4躁狂发作的主要特征:情绪高涨与易激惹、自尊的膨胀、睡

10、眠需要减少、言语增多、思维奔逸、注意力分散、精力充沛、行为鲁莽。5抑郁的社会心理学因素(一) 心理动力学观点1) 对丧失的反应:自我惩罚面对丧失时的悲痛和愤怒没能发泄出来仍处于无意识中。2) 对丧失的补偿(二) 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观点:认为抑郁是源于未能完整和真实地生活而产生的一种非存在感(三) 行为主义观点:外界的强化、人际关系过程1) 消退2)回避型社会行为3)强化(四) 认知理论的观点:个体的想法和信念Beck理论、无助感和无望感的三种理论(习得性无助理论、归因和习得性无助理论、无望感理论)(五) 社会因素:消极事件、文化差异6心境障碍的治疗之心理治疗1) 心理动力学治疗:通过减少病人的

11、焦虑,是他们得到安全,获得支持、舒适和轻松来缓 解症状2) 认知治疗: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的认知歪曲和思维上的习惯性错误。 行为实验、逻辑辩论、证据的检验、问题解决、角色扮演、认知重建3)行为治疗:根据消退理论,通过操纵强化的时机、提高患者获得强化的比率来消除抑郁状态。 社会技能训练4)人本主义治疗:引导病人发现实现自己个人生活目标是活的更好生活的理由。共情、理解、倾听5)团体心理治疗7与自杀相关的因素:1) 年龄:高峰年龄在2224岁之间2) 性别:企图自杀者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自杀成功者中男性约为女性的3倍3) 婚姻:离婚、守寡、鳏独者的自杀率较已婚者都高4) 职业:医生、律师、心

12、理学家5) 经济状况与教育水平:收入低者自杀率高,教育水平与自杀率成负相关6) 疾病: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最常见因素之一8自杀的原因:1) 心理因素:应激、破坏性冲动和建设冲动都指向自己、无望感、习得与强化2) 文化、宗教与社会因素第六章 焦虑障碍1焦虑的分类1) 现实性焦虑:产生于对外界危险的直觉,如害怕毒蛇。2) 神经症性焦虑:原因不是外界的危险事物,而是意识到自己本能冲动有可能导致某种危险。三种表现形式:游离型焦虑、强烈的非理性恐惧、惊恐反应3) 道德性焦虑:自我对罪恶感和耻辱感的体验,自我意识到来自良心惩戒的危险。2恐怖症:对于特定事物或处境具有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

13、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3恐怖症分类: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症、特殊恐怖症4广场恐怖症:1) 定义:害怕开放的空间或害怕离家,也害怕置身于人群拥挤场合以及难以逃回安全处所的地方。2) 临床表现的特点:焦虑症状:担心在公共场合中晕倒而无亲友帮助,或失去自控又无法迅速离开焦虑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多数场合是拥挤人群、封闭场所等回避行为:立即从恐怖情境中逃走或回避恐怖情境。5社交恐怖症:1) 定义:指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可包括除了某些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所有的人。2) 表现:除焦虑和害怕外,还有心慌、震颤、出汗、恶心、

14、尿急等植物性神经功能症状。患者特别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评价过低,害怕别人评论自己。3) 与广场恐怖症的不同:患者的先占观念是害怕别人给予不好的评价和自己感到发窘、狼狈不堪,从而行为上表现出避开与他人的接触与交谈,而不是害怕无法离开某处。6特殊恐怖症:1) 定义:指对存在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的不合理焦虑。以儿童常见。2) 表现:病人在接触特殊的恐怖对象和场合时感到焦虑,甚至出现惊恐发作,可伴有某些植物性神经障碍,如心跳加快、出汗、头晕等。病人通常有回避恐怖情景的习惯,导致功能残缺的程度取决于患者回避恐怖情境的难易程度。3) 四种类型:动物型自然环境型(高处、暴风雨、水等)流

15、血注射外伤型情境型(飞机、电梯或封闭的空间)7惊恐障碍:是指以反复出现的惊恐发作为原发的和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持续的担心再次发作或发生严重后果的一种焦虑障碍。8惊恐障碍的病因之心理社会因素:1) 心理分析:防御不成功2) 行为主义:对恐惧的恐惧3) 认知模型:惊恐发作的恶性循环4) 生物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9广泛性焦虑障碍:具有对一系列生活事件或活动感到过分的、难以控制的担忧,并伴有负性或紧张症状。10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治疗之心理治疗:1) 心理分析理论:建立客体关系理论,帮助患者认识到冲突的真正根源,主要集中于患者在童年时代与母亲的早期关系2) 人本主义:以人为中心疗法,创造一种有利于患者

16、成长的人际关系,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共情。3) 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法、生物反馈疗法4) 认知疗法:改变患者对外界刺激的“危险”评估11强迫症:1)定义:是严重影响个体日常生活的一种心理障碍,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 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冲动,尽管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是没有现实意义、不必要或多余的,虽极力摆脱和排斥,但又无能为力。 强迫动作:是为阻止或降低焦虑和痛苦而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动作。3) 临床表现: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者的共性:症状反复、持续出现患者完全能够察觉症状具有“属我”性,既非外力所致,但又非我所愿症状

17、往往令自己内心焦虑、痛苦患者明知症状表现是不应该、不合理、不必要或无意义,并有一种强迫抵抗的欲望,但难以控制和摆脱。) 强迫观念:A强迫思维:强迫性穷思竭虑:患者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自然现象,寻根究底,反复思考。强迫怀疑:患者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反复产生怀疑。强迫联想:患者脑子里出现一个观念或看到一句话,便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观念。强迫性回忆:患者对过去的经历、往事等反复回忆。B强迫表象:反复呈现逼真、形象的内容。出现的表象通常是令患者难堪或厌恶的。C强迫性恐惧:害怕自己失去控制,会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甚至是伤天害理的事D强迫意向:是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患者不

18、会有真正的行动。 强迫行为:A强迫洗涤:常见有强迫洗手、洗衣等。B强迫检查:C强迫询问:反复要求他人不厌其详地给予解释或保证。D强迫计数:表现为反复计数、或大楼层数、或路边树木等。E强迫整理:按某种固定的样式火啊魂虚摆放某些物体,过分要求整齐。F强迫仪式行为:必须按照仪式的程序操作,稍有差错,便从头做起。G强迫性迟缓:过分强调事物的对称性或精确性,从而导致动作迟缓4) 病因之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分析理论的观点:强迫来源于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或性欲望。 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强化 认知理论的观点:难以消除的重复性的、闯入性的、消极的念头。5) 治疗: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心理分析疗法:心理分析和行

19、为治疗联合使用,揭示患者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并让患者面对其所真正害怕的东西 认知行为疗法:暴露与反应阻止法 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12创伤后应激障碍:1) 定义:是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其特点是时过境迁的痛苦体验仍然驱之不去,持续回避与事件有关的刺激,并长期处于警觉焦虑状态。2) 临床表现与诊断: 反复体验创伤性应激事件(中心症状) 闪回 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 警觉性增高 其他表现3) 病因之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分析观点:通过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克制不断在脑海中闪现的痛苦地回忆。学习理论:害怕的一种条件反射,回避

20、焦虑和恐惧的行为得到强化的结果。认知理论:创伤对个体预存信念系统的影响,从个人导致各种各样的创伤后反应。信息加工理论:回避恐惧网络图示双重表征理论:病人的人格特点和社会文化因素4)治疗: 行为疗法:主要采用以暴露于患者所害怕的事件或情境为主的技术,系统脱敏法是首选方法之一 认知疗法:帮助患者处理被创伤破坏的想法和信念,常与行为疗法联合使用第七章 躯体形式障碍与分离性障碍1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表现:(一) 疑病症:核心表现是焦虑或恐惧-对自己患有一种严重疾病可能性的焦虑或恐惧。病人没有任何真正的生理疾病。(二) 躯体化障碍:主要特征为多种多样、反复出现、时常变化的躯体症状,有时有模拟的神经系统症状

21、,患者反复申诉变化不定的躯体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任意部位,往往有所夸大,很少主动提出心理问题。躯体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疑病障碍、妄想障碍(三) 转换性障碍通常是指身体机能发生障碍,但经过细致而认真地检查,这些机能障碍却没有任何生理性或器质性病变;相反,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四) 疼痛障碍:主要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解剖部位的慢性持续性疼痛,病因未明,无法用躯体原因来加以解释。此证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病人主诉的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因素引起的疼痛都是真实的感受,而且,它损害了病人的健康。(五) 身体畸形障碍:患者有牵连观念,他们认为自己周围的每一件事都多少与自己与自己有关或是针对自己的

22、,也就是说针对那些想象出来的丑陋之处。2躯体形式障碍的病因: 心理动力学的观点:防御焦虑 行为学和社会文化学的观点:病人角色 认知的观点:身体感觉的曲解3躯体形式障碍的治疗之心理治疗: 心理动力学治疗:治疗的关键是理解病人的症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并对病人解释该意义,所以分析性治疗是具有重构性的、深层的和注重过去的。 认知行为治疗:主要是改变患者的思维习惯即改变强化方向。 放松训练、暴露和反应阻止法 暗示治疗:适用于急性起病且发作频率不高的患者 家庭治疗:注重了解个体在成长环境中受到重要影响的不同背景因素。4分离性障碍临床表现:(一) 人格解体障碍:表现为病人突然丧失了对自己的感觉,主要特征就是

23、感觉到自己很奇特或不真实(二) 分离性遗忘:病人经常表现出心里的混乱与定向障碍。病人丧失了关于个人经历的记忆,但还保留以前获得的关于世界的知识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五类:局限性遗忘、选择性遗忘、广泛性遗忘、延续性遗忘、系统性遗忘(三) 分离性漫游:突然、出乎意料的离家或离开平常工作单位出外旅行,而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对于个人的身份搞不清楚,或假设了一种新的身份。(四) 分离性身份障碍:在同一个个体身上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状态。5分离性障碍的病因: 心理动力学的观点:防御焦虑 社会学和社会文化学的观点:社会角色的分离 认知的观点:记忆功能失调第八章 进食障碍1神经性厌食症的

24、临床表现:核心症状是对肥胖的强烈恐惧以及对苗条的狂热追求。永远不会满意于自己减轻的体重对身体形象的歪曲直觉生理症状 两种类型:限制型和暴食泻出型2神经性贪食症的临床表现:显著特征是有暴食现象。还会采取一些补偿性行为,以防止暴 食引起的体重增加,最常用的是泻出行为,也有过度运动或禁食。病人会因为自己的暴食及随后的补偿行为而感到羞耻、内疚、自我否定,并且会想方设法隐瞒这些行为。3进食障碍的病因: 社会因素:不同的社会态度对肥胖的差异、大众传媒、种族嘲弄 心理因素:人格特点心理动力学观点:A食物的象征性作用B不能展示出充分的自我 感觉C童年受虐或其他创伤 家庭动力学观点:儿童期生理或心理受虐 认知行

25、为障碍:完美主义和缺乏个人充分感、同伴和父母的批评4进食障碍的治疗(心理治疗): 1)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A家庭治疗B认知行为治疗:帮助病人增加体重并维持 2)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帮助病人建立正常的饮食模式,使病人放弃歪曲的认知,按合 理的认知面对进食问题 3)心理干预:学校干预、家庭干预、提高自尊和自我接受程度第九章 物质滥用及依赖1. 酒精依赖的社会心理因素: 1)父母教养及亲密关系:父母的生活方式、性格特点、物质使用情况和物质使用的态度及忍耐程度,家庭关系的好坏,兄弟姐妹中的物质使用情况以及不良家庭教养方式等都会与子女的物质使用有关。往往在婚姻或者是亲密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个体感到受到伤

26、害、自卑的时候,可能会过量饮酒。 2)心里易感性:这些人的性格特点包括无主见、缺乏自尊、孤僻不自信、无自我调节或自我控制力、反传统、焦虑、情感紊乱、好奇心、冒险性、好冲动、过度敏感、脆弱、对环境顺应不良、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第十章 心身疾病1. 应激:指的是当刺激改变了心神平衡状态后,个体的心理和身体反应。2. 应激源:改变了有机体身心平衡状态的刺激。3. 应激的生理机制: 1)警觉阶段:攻击或逃跑反应 2)抗拒阶段:适应刺激 3)枯竭期4. 影响心身疾病的因素: 1)情绪:情绪的产生一方面是适应环境过程中的一种必要的反应,但如果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很长,就可能导致神经及内分泌系统活动的失调,对机

27、体器官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最终导致某些器官或系统的疾病。 2)人格特征 3)生活事件:给人带来应激的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导致不同程度的适应失调 4)个体易感性:在生物遗传因素所造成的易感性的基础上,在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下,个体遵循一定的来自过去经历所形成的心理反应模式,才有可能在某一器官或系统出现心身疾病。第十一章 人格障碍1. 定义: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2. 分类: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1)临床表现:不信任别人、猜疑、孤单、紧张 2)形成原因:生物学方面、心理学方面(错误的想法)、文化因素(独特的经历) 3)治疗:心理治疗为主,以

28、克服多疑、敏感、固执;认知提高法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1)临床表现:社会隔绝、情感疏远、孤单、冷淡 2)形成原因:A心理动力学:基本的接触需要没有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防御反应 B认知观点:认知存在缺陷,使病人缺少情绪反应,不能够接受和解释复杂情绪的线索,对激发情绪的刺激难以做出反应。 C治疗:鼓励患者发展对社会关系的兴趣,向他们指出社会关系的价值。 角色扮演 (三)分裂型人格障碍:1)临床表现:“怪异的”、牵连观念、社会隔绝、多疑 2)形成原因:遗传与环境的影响 3)治疗:同时采用药物和心理治疗方法 (四)回避型人格障碍:1)临床表现:缺乏社交欲望、回避、退缩、情感淡漠、缺乏信心 2)形成原因:

29、A生物化学方面 B童年经历 3)治疗:A 心理动力学:帮助病人解释其症状的根源,并修通在无意识中起作用的自我的力量。 B行为治疗:社交技能训练和暴露疗法,要求病人逐渐增加社会接触。C认知治疗: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D团体治疗 (五)依赖型人格障碍:1)临床表现:缺乏自信、依附于他人、被动、顺从、胆怯 2)形成的原因 :A父母过度保护 B不良信念 3)治疗:主要目标是使患者获得独立,并对自己的进步负责。行为疗法、人本疗法、团体疗法 (六)强迫型人格障碍:1)临床表现:过分追求完美和秩序性,固执、僵硬、异常节俭、谨小慎微、犹豫不决、严肃沉闷 2)形成的原因:父母管教过严、不合逻辑的思维 3)治疗:帮助

30、病人纠正其极端化的想法、完美主义、犹豫不决和做事拖延的问题,使病人能更好地应付其持续的焦虑。 (七)表演型人格障碍:1)临床表现:过分招摇和轻浮的表现,人格不成熟,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不良。 2)形成原因:子宫游走、家庭原因、对内心低自尊感的反抗 3)治疗:让患者学会用更加合适的方法来处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八)自恋型人格障碍:1)临床表现:不合常理的觉得自己非常重要、夸大倾向、期待过多的注意、为自己的利益利用或剥夺别人而不表现出同情心。 2)形成原因:A拒绝性的家长对孩子表现出的不爱和不接受的行为方式,是孩子感到不满足、被拒绝、没有价值,从而对世界充满警惕 B因受到过分积极的赞赏或溺爱而过

31、高地估计自己的价值 C社会原因 (九)边缘型人格障碍:1)临床表现: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害怕被遗弃、缺乏对自己情感的控制、自伤或自杀行为 2)形成的原因:与父母的关系、早期创伤、生物学原因、社会原因 3)治疗:行为治疗策略和心理动力学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团体治疗、药物治疗 (十)反社会型人格障碍:1)临床表现:长期存在对他人利益的侵犯、撒谎、欺骗、毫无羞愧感、缺乏懊悔(重要的诊断标准) 2)形成原因:品行障碍、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第十二章 性和性别认同障碍1.性偏好障碍:1)临床表现:恋物症:是指反复多次以非生物物体(如女性内衣)或异性躯体某部分来刺激性幻想、性渴求和性行为。异性装扮症:只一个异性

32、恋的个体反复多次以穿戴异性服装来激起性幻想、性渴求或性行为。恋童症:是指反复多次通过与青春期儿童的性行动来激起性幻想、性渴求或性行为。2)病因:心理动力学的观点:没有解决好恋母情结,只能将性欲力投射在其他对象上。行为主义观点:偶然的性唤起与各种不恰当刺激相结合,然后通过性幻想和手淫被反复强化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在学习那些刺激与异性性爱有关的过程中发生错误的定位。而同期非正常的经历、没有塑造正常性行为和性观念的家庭环境、自尊受到破坏人际关系的缺陷2.性别认同障碍:1)临床表现:儿童性别认同障碍:儿童反复申诉自己想成为另一个性别,或坚持认为自己是另一性别的人青少年或成年人的性别认同障碍(易性症)

33、:青少年或成年人反复申诉自己愿意成为另一性别的人,往往发誓是另一性别,希望像另一性别的人那样生活,或者要求他人像对待异性那样对待他,或者深信自己具有另一性别的人的典型感受和反应。 2)病因:激素水平孩子的出生顺序家庭的养育方式第十三章 儿童心理障碍1.精神发育迟滞:1)诊断标准:智力低下、社会适应能力缺陷 2)四种程度:轻度精神发育迟滞:学习困难 中度:外表显得怪异和笨拙,身体畸形及动作不协调 重度:身体畸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极重:行为上严重受损,只有极原始的情绪体验,社会功能完全丧失 3)病因:唐氏综合症苯丙酮尿症营养不良环境因素:母亲怀孕期间服用药物社会心理因素:早期与社会严重隔离;缺乏

34、良性环境刺激和文化教育机会其他病因 4)治疗原则: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查明原因,尽早干预。2.学习障碍:1)临床表现:在学业方面未达到同龄儿童应该达到的水平,表现在言语、运动、数学等不同方面2)病因:遗传中枢神经受损微小的大脑受损3)治疗:教育干预、老师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3.分离性焦虑障碍:1)概念:因时刻担心与家人分离二拒绝与家人或其他依恋的人分开,如果分开则会惊恐不已。 2)病因:气质上的敏感以唤醒焦虑情绪,并且很难平静下来 因早期的疾病、事故或丧失带来的痛苦和不适而变得焦虑过度焦虑和保护性的父母的示范性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疏远、不关心或拒绝增强了孩子的焦虑 社会环境因素-赞许顺从和服从的文化4.注意缺陷(多动障碍):1)临床表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性 2)病因:生物学因素家庭和社会因素-缺乏安全感和稳定的家庭关系 3)治疗:药物治疗行为治疗-奖惩结合5.品行障碍:1)临床表现:核心特征行为是持续和重复的不顾他人权利、违反社会规则。2)病因:先天的倾向性、家庭社会环境、心理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因素3)治疗:聚合是家庭模型-改变儿童所处的环境,调整儿童和父母之间的互动 行为治疗:改变父母会强化非适应性行为的环境。10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