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学教学中的举例法精品资料生物学教学中的举例法生物学教学中常常需要举例。选例得体用例适当,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联系实际,增加趣味性都有一定的好处,也是贯彻直观性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需要。在这个方面,照本宣科,一味拘泥于教材的一字一句,必然使生物教学的课堂索然寡味;漫无边际,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旁征博引,可能使教学华而不实,所以如何选例、用例就成了备课讲课中不能不考虑的一个问题。一、互补性举例生物教学讲解中的举例不一定要照搬教材,只要能说明问题且能为学生接受,举教材以外的例子应该是允许的。例如,在解说茎的输导作用前,教材举的例子是甘蔗(后来换成了甘薯),教师讲课时,如果抱住这根“甘
2、蔗”死啃不放,学生恐怕怎么也尝不出甜味不感兴趣。笔者教这个内容前,从野外采集了构树的嫩枝和地锦草各一束,上课时介绍名称后发给学生,让学生切断两种植物的茎,并观察发生的现象,断面上缓缓渗出乳汁直观地显示了茎有运输作用。当问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能说明茎有什么作用时,学生得出结论轻松而自然。如果说教材给出的例子是经验型的、静态的,那么教者举的例子则是实物性的、动态的,更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且与教材中的例子有意义上的互补性。二、发散性举例当解说某个概念用一个或一个方面的例子不足以说明白说透彻,或感性知识不足时,可多举几个例子,甚至可以让学生举例子。有位教师在讲解“气体交换的原理”这个内容时,没有机械重
3、复“厨房里炒菜”这个例子,而是由介绍“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个俗语的本来意义入手,要学生举出“能说明气体的扩散作用”的实例。学生讨论答问的气氛很活跃,举出的例子有的连教师都想不到:身上洒了香水的姑娘骑自行车经过我们身边,我们闻到了扑鼻的香味;在水池边剖鱼时,隔壁的花猫嗅到腥味,老远跑来找吃的;河坡上不知谁丢了一头死猪腐烂了,很远就可闻到恶心的腐臭味;上边的一块田里有人撒臭肥(碳酸氢铵),下边的田里闻得到氨味,这些例子不但充实了教材内容,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而且通过这些实例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气体的扩散作用普遍存在。从而为讲解“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铺垫了足够的感性知识。三、文摘性举例教师平时
4、的阅读应该与教学挂起钩来,把一些有用、有趣、新颖的实例分门别类记录下来,教学时使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例如,教材“禁止近亲结婚”的危害时,举例说到“我国某些山区的一个村子出现了很多傻子。”什么地方的哪些人属近亲结婚,不便于“曝光”,也就没有真正的实例。笔者讲到这个内容时,补充了法制日报1989年10月5日“达尔文的遗憾”这则短文。原文是:达尔文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和表姐玛丽结了婚。近亲结婚,祸及子孙。聪明的达尔文和美丽动人的玛丽生下的10个孩子,个个体弱多病。有三个很小就夭折了,其余7个子女都不同程度地患有精神病,三个女儿一辈子也不能出嫁,有三个儿子无生育能力,终生未娶,四儿子一生娶了四个老婆
5、了没有抱上娃娃。这则实例典型具体,且有代表性。其他方面如“传染病”、“环境保护”等内容,报刊上有大量的相关实例,只要稍加留心,总是能收集到一些的。四、习题性举例浏览自然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中学教材,发现数理化三科都有例题编入,生物学科的教材中按惯例没有例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生物课中不能讲例题。相反,有些现象恰好说明生物课上也要讲适量的例题。学生的学习现状显示,有的内容教师讲得透,学生也听得懂,但就是考试时(甚至做作业时)做不好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授课中训练力度不够和讲练脱节有关,而一般的作法是考试后集中讲题,实际上起“马后炮”的作用。如果在一些重难点内容的讲解中适量穿插一些典型例题,就能起到消化、巩固教学内容的作用。这是一件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事情。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