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资源 化学教学中的设问艺术校本课程教材 化学教学 设问艺术 设问的模式 设问的原则 化学教学过程是化学信息的传输过程,也是师生感情的交流过程,因此化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中,设问是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是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纽带,是教学过程落实、提高、推进和发展三维教学目标的重要动力,是师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恰当的设问是一种教学艺术,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牵引思维、调控思维、激活思维的功效。教师恰当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多样地兼用不同的课堂设问方法进行教学,既能达到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又
2、能造成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思维状态,培养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系统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 (一) 设问的模式 化学课程标准中将认知性学习目标知分为:知道、了解、理解、应用四个从低到高的层次水平;技能性目标区分为初步学习、初步学会、学会三个层次水平;体验性学习目标分为感受、认同、形成三个层次水平。按照课标中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的不同层次水平,以及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活动、设问为了达到的目的,可将设问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
3、1) 知识水平的设问。 用于确定学生是否记住所学的内容,帮助学生记住学习过的知识要点。如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定律、物质的性质、用途、制取,化学用语等。教师经常用到的有“什么是”、“写出”、“说出”、“举例”、“描述”等,例如“写出化学式”,“举例说明浓硫酸有哪些特性”,“什么叫同分异构体”,“描述Na与水反 应的现象”等。知识水平的提问是最低层次、最低水平的设问,属于课标中认知性学习水平的“知道”“了解”层次,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回忆。 (2) 理解水平的设问 它用来帮助学生组织所学的知识,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如化学中解释一系列的实验现象,比较相似或相反的
4、概念,领会概念中,判断物质所属类别等。对理解水平的设问,常用的有“用你自己的话叙述”、“比较”、“说明”、“对比”、“解释”、“归纳”、“分类”等。例如:“用你自己话描述离子反应概念”,“请归纳烯烃的通性”,“试比较Na2CO3和NaHCO3性质的异同点”,“说明酸具有通性的原因”,“根据元素周期律知识比较Na、K、Mg的金属性强弱”等。 (3)应用水平的设问 用以帮助和鼓励学生应用已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如化学计算,指出氧化剂还原剂,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电解池的电极产物分析,判断反应类型,简单物质的鉴别和推断等。对此类提问,教师常用的为“应用”、“运用”、“分类”、“选择” 等。如“质量百分数
5、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如何换算?”,“ 选择合适的试剂区别NO2、Br2两种红棕色气体”,“已知反应Cl2+2Fe2+=2Cl-+2Fe3+ 2Fe3+2I-=2Fe2+I2 试比较Cl- 、Fe2+ 、I-三者的还原性强弱”,等。 (4)分析水平的设问 可用来分析知识的结构,弄清事物间的关系及前因后果,如化学中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的关系,分析比较不同物质的性质,纠正实验错误等。此类问题的设问常用的到有“为什么”、“什么因素”、“证明”、“分析”、“预测”、等。如“ 为什么工业合成氨选择400500 ”,“分析O2化学性质比N2活泼的原因”,“分析比较醇羟基、酚羟基、羧羟基与Na、NaOH、N
6、a2CO3、NaHCO3的反应”,“为什么Na2S溶液与Al3+反应有沉淀和气体生成而与Fe3+反应却无气体生成?”等。 (5)综合水平的设问 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一种新的或有创造性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关系。如化学中根据各类物质的性质,结合反应规律,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较复杂的问题,如运用物质结构知识分析比较各类晶体熔沸点的高低,复杂物质的鉴别与鉴定,大型的气体制备或性质检验实验的综合分析等。此类问题常用到的有“预测” “如果”、“鉴别”、“总结”、“设计”等。例如“总结洗气瓶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设计实验比较盐酸、碳酸、苯酚的酸性强弱”,“预测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共热有哪些气体产物
7、生成并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如何应用CO2和NaOH溶液制取纯Na2CO3溶液”等。 (6)评价水平的设问 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判断材料的价值。教学中常用的是“判断”、“评价”、“证明”、“你对有什么看法”等,评价水平的设问,要求学生对一些问题观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判断与选择,也要求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如“某学生用酸化的Ba(NO3)2溶液鉴定SO42-离子,你认为是否正确?为什么?”,“课本中制取氯气的实验装置是否合理?如不合理你认为应如何改进?”等。 (二) 设问的原则 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教材入手提出一定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问题的解
8、决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是设问的目的。设问要根据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进程进行,要与学生的思考、质疑相吻合,通过设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打通关键。突出重点的设问,需要围绕重点内容,设计若干问题,层层深入,随着知识的展开,逐步揭示矛盾,解决矛盾。难点的攻克,则可采用分散难点的方法,把难点分散成几个较易理解的问题依次提出,逐一解决,最后难点不攻自破。问题的设置应符合以下几点原则:(1)突出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2)要有科学性和系统性、逻辑关系清晰;(3)问题要明确具体、具有针对性;(4)设问要有适时性、渐进性,具有合理的梯度和跨度;(5)设问要富于启发性和激励性; (6)能让学生从设问中学习到思
9、维和学习方法;(7) 要面对全体学生,兼顾“两极”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时,应控制好问题的角度 、梯度、深度、跨度和适时性等方面 。 (1)设问的角度 问题的设置应该注意设问的角度、目标性和选择性。要选择在重要知识点的衔接处、重点、疑点的关键之处进行设问,突出教学目标 ,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这一角度出发。问题的设置要有新颖性和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例如在讲授“盐的水解”这一节先提出问题:“Na2CO3、NH4Cl均属于盐,其水溶液是否显中性?”,在学生可能做出各种不同的回答后,用PH试纸测定其PH或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激发
10、学生对盐溶液为何也能显出酸、碱性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顺利导入盐类的水解问题。又如:教学“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创设疑问:实验室制取氨气时,为什么用加热NH4Cl、Ca(OH)2固体混合物的方法,而不采用加热两者混合溶液的方法?能不能单独加热NH4Cl固体制备氨气?为什么不用(NH4)2CO3固体代替NH4Cl ?你能否设计出一个更快更简单的制取氨气的方法?通过以上叁个设问,巩固加深了学生对NH3、NH4Cl、(NH4)2CO3性质的理解和运用,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第问则提升了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达到思维的升华。 (2) 设问的梯度 设置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梯度,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要兼
11、顾到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问题的难度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采用设置一定的梯度分散难点的方法,把难点分散成几个较易理解的问题依次提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一解决,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最后达到攻破难点的目地。例如,在讲电解原理时,如果直接提出“为什么通电时CuCl2分解成Cu和Cl2而不是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显然跨度太大,学生难以做出分析。如果改成以下一系列问题逐一提出:原电池中的电子由哪个极流出?经外电路流入哪个极?电解池中的电子由哪个电极流入、哪个电极流出?通电前,CuCl2溶液中有哪些物质发生了电离?电离出的离子有哪几种?通电后,溶液中阴、阳离子分别
12、朝哪个电极移动?在两个电极附近,分别聚集有哪些离子?它们的得(失)电子能力谁强谁弱?在阴、阳两极,优先“放电” 的离子分别是哪一种?为什么?两极的电极反应怎样表示?电极总反应怎样表示?通过以上几个设问将难度分散,增加了问题的直观性和具体性,顺利达到理解电解原理之目的,同时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领悟到了解决复杂问题的化学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设问的深度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设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过难的问题与过于简 单的问题都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设置的问题太难,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设置的问题如果太容易,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所以,设置问题需应有适当的深度,只有难度适当的问题才能导致积极有效的学习活动,保持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如:在做Na2O2与水反应实验时设置疑问脱脂棉的燃烧说明了什么?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加以证明实验中既有放出大量的热又产生了氧气?金属钠着火能不能用水灭火?设想将Na2O2加入到CuSO4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又如:在讲授FeCl2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中设置疑问“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不伸入试管内,不与试管接触,而实验中为什么滴加NaOH的胶头滴管却要伸入到FeCl2溶液中?”达到使学生理解并得出Fe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这一结论,同时还可
14、设置问题“实验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Fe2+被氧化?”,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不难得出“将溶解FeCl2的水先煮沸驱赶走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在FeCl2溶液上加植物油隔离空气”的结论,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 设问的跨度 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情境和素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设问要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既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衔接和联系,要有纵向的分析也要有横向的比较。一般而言,在新授课中设置问题的跨度宜小,而在复习课中设置
15、问题的跨度宜大。例如在复习Cl2气的漂白性实验中,可层层设置以下设问:干燥的氯气有无漂白作用?如何用实验证明? 潮湿的氯气中起漂白作用的是什么物质?将氯气通入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试分析溶液变为无色的可能性原因?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将Cl2、SO2分别通入品红溶液观察到什么现象?将褪色后的溶液加热有何现象?说明了什么?若将等物质的量的Cl2、SO2同时通入品红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请你设计一个电解装置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来制取家用消毒剂。 (5)设问的适时性 课堂的设问要把握好问的时机。平铺直叙的讲解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但不分时机、不分
16、场合、过频过滥的随意提问只会造成学生心理过度紧张。设疑的密度要适当,要疏密相间、恰如其分,要有的放 矢。教师必须在课前先做出周密的思考,设疑要紧扣知识重点、难点,不要造成喧宾夺主,影响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应在学生认识矛盾的焦点上设疑。同时,在每一个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空间,时间的确定要以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为原则。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过程与方法”中提出了两个方面要求:一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强调问题意识的培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二是化学学习的方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而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产生的,创新源于质疑,设问启迪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灵活运用好设问在教学中的运用,是锻炼学生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形成终身学习能力有效手段。教育资源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