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保健人群亚健康状态及干预措施 【摘要】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亚健康调查表,对保健人群786人进行亚健康调查,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亚健康发生率为59.7%,亚健康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工作压力,生活不满意,工作环境差,睡眠质量差,人际关系不融洽等。结论保健人群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单位、家庭以及全社会应针对亚健康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干预措施,建立亚健康预警机制提高健康水平。【关键词】亚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措施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对在我院保健体检中心体检786人,其中男性426例,女性360例,年龄3570岁,进行亚健康状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研。1.2调查方法
2、采用流行病学整群抽样及现场调查的方式,对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保健人群进行现场发放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在调查员的指导和监督下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并当场收回。1.3调查内容自行设计了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共分3部分:一般状况及健康认知;亚健康症状(23条);亚健康影响因素(27条)。每个条目下都设有“完全没有”、“很少有”、“有”、“多数有”和“总是有”五个等级的选项,得分0、1、2、3、4、5,分值越高亚健康状态越明显。1.4亚健康状态的判断标准一到三个月之内反复出现下列16项症状之一诊断为亚健康。1.4.1生理因素持续的疲乏感;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头痛、头昏;耳鸣;肌肉酸痛;容
3、易感冒;性能力下降。1.4.2心理方面烦躁不安;孤独感;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或多梦;记忆力减退。1.4.3社会方面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工作效率低;人际关系紧张;对生活失去信心,闷闷不乐。1.5体检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血压、身高、体重)、血尿常规、生化、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腹部B超等。1.6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软件处理数据,采用频数统计,卡方检验及Longistic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为=0.052结果2.1亚健康状态发生率本次调查问卷收回786份,合格752份,有效回收率为95.6%,年龄3570岁,469例出现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发生率为59.7%,其中女性亚健康状态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
4、,(P0.05),而不同职业学历亚健康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亚健康知识知晓率见表1。2.2亚健康状态的临床症状频数分析本次调查显示该保健人群亚健康状态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涉及躯体及心理等多种症状。其中出现频率为10%以上的症状有:疲惫乏力,失眠,腰肌酸软,脱发,情绪低落,出现10%以下的有:头晕脑胀,眼花干涩,胸闷气短,焦虑及注意力不集中。亚健康人群的体征表现:“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高、高体重、负荷高,“一低”免疫功能偏低。“一多”疲劳的感觉多。2.3亚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2.3.1单因素Longistie回归分析以10项相关因素为自变量,并按专业知识根据其是否可能对亚健
5、康产生影响进行赋值,单因素Lon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亚健康相关因素有:居住条件,周围环境,人际关系,体育锻炼,加班,工作紧张,作息无规律,熬夜及饮食(P0.05);而出现挫折或事故,吸烟饮酒因素与亚健康无明显相关。(P0.05)2.3.2多因素Lon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结果得出的9项相关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因素也与亚健康有关故纳入多因素分析),再次进行多因素Lon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4项进入回归模型,表明女性,人际关系,工作压力,及饮食搭配不合理为亚健康发生最危险因素(P0.05)3亚健康干预措施3.1提高对亚健康的认识,调适心理,自我保健,保持良好
6、的生活习惯和规律,培养乐观向上,豁达平和的人生态度。3.2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健康四大基石,少熬夜,保充足的睡眠。控制总热量,减少动物脂肪和甜食的摄入,增加豆制品,多进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减少钠的摄影入量。3.3体育锻炼:贵在坚持,重在适度。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通过锻炼来转移心理疲劳,中老年人的运动还应遵循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动静结合、安全监护等。3.4健康管理,建立预警系统:收集保健对象的个人健康档案,进行健康评价,亚健康评估,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通过健康体检中心这个平台,利用综合手段,如健康教育宣传
7、、电话咨询、心理疏导、运动指导、中医调理、互联网、健康管理门诊治疗、建立亚健康监测预警机制,对亚健康人群进行跟踪随访,定期查体,给予生活方式指导等,对保健亚健康人群进行个体化的健康管理,从而使亚健康状态向健康方面发展,避免慢性病的发生。对个人、群体、社会均有经济效益,获益最大的是获得了健康的保健人群。参考文献l于智敏.走出亚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232林顺治.国民亚健康状况之分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3:109-111.3汪晔君.浅析高等学校教师健康状况及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4,6(2):206-207.4王陇德.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原则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2):1031-1034.5刘增垣,李美华.第三状态与心身医学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1,22(1):36-39.(收稿日期:20110509)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