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评价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 目的:就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与讨论。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抢救治疗的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实验。根据双盲法将58例患者分为普通、讨论两个组别。普通组(n=28例)采用常规护理流程,讨论组(n=30例)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抢救成功率讨论组(70.00%)与普通组(17.86%)比较,差异存在统计
2、学意义(P<0.05);残疾率与死亡率讨论组(16.67%、13.33%)与普通组(42.86%、39.29%)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讨论组(93.33%)与普通组(71.43%)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合理运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既能有效改善临床救治效果,又能增强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继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抢救;应用效果;护理满意度 前言 由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诱发的急性心肌梗死属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且高发于老年患者群体。疾病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可自觉胸
3、口疼痛、胸闷、气喘、四肢无力等临床症状,如未能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抢救,不仅会导致病情恶化加剧,甚至还会对患者的重要器官和组织造成不可逆损伤[1]。据相关研究资料指出,在临床救治期间,如果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既能使患者在最佳治疗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又能积极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和预后质量[2]。鉴于此,本研究将收治的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临床实验,经分组护理和讨论,旨在评价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现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5月在我院急诊科接受抢救治疗的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双盲
4、法分为普通、讨论两个组别。普通组(n=28例)包含16例男性,12例女性;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41岁,平均年龄(53.27±1.46)岁;最长病程120 min,最短病程30 min,平均病程(46.85±4.49)min。讨论组(n=30例)包含17例男性,13例女性;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42岁,平均年龄(53.34±1.51)岁;最长病程126min,最短病程31min,平均病程(46.92±4.53)min。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②在发病12 h内已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5、 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脏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者;②存在精神疾病者;③肝肾功能障碍者;④合并内分泌疾病者。 1. 2. 方法 普通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流程,例如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严格遵照医嘱对患者实施救治等。 讨论组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为确保护理干预效果,应在急诊科内成立急诊护理管理小组,要求组内成员认真分析急诊护理流程,寻找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从而予以改进或纠正。具体内容包括:①优化院前流程:医护人员应预先准备并检查相关的急救设备、仪器和药品,接诊患者后,需在3 min内予以出诊,并进一步明确相关医护人员的工作职责。出诊过程中,留院医护人员应与现场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及
6、时掌握患者基本资料信息的同时,还应指导现场人员展开科学、规范的院前救治。对于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吸氧治疗,与此同时,还应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予以初步评估,待其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后立即进行转运,并通知急诊科医护人员随时做好抢救准备[3]。②简化入院流程:在急诊科内开辟绿色通道,将挂号、排队等流程依次挪后,直接将患者送入急诊室接受抢救治疗。③优化分诊流程:急诊室医护人员收治患者后,应迅速评估患者的病情进展状况,并在5 min内给出明确诊断,同时还应安排患者接受针对性检查。④优化手术流程:得到明确的诊断结果后,医护人员应及时在患者的下肢静脉处建立输注通道,预先完成术前相关准备,协助患者更换衣物的
7、同时,还应安抚其不良情绪,积极做好导尿工作[4]。⑤准确传递信息:在介入手术期间,应指派专门的医护人员记录并传递患者的相关信息,避免遗漏或错误。 1. 3. 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残疾率以及死亡率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同时还应向其发放科室自拟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评估两组的护理满意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卡方(%)检验计数资料(X2),t值检验计量资料( )。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救治效果比较 讨论组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普通组,残疾率、死亡率明显低于普通组,差异存在统计
8、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预后(n,%) 组别 例数 抢救成功率 残疾率 死亡率 讨论组 30 21(70.00) 5(16.67) 4(13.33) 普通组 28 5(17.86) 12(42.86) 11(39.29) X2 -- 15.921 4.794 5.087 P -- 0.000 0.028 0.024 2.2 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讨论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普通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9、 不满意 总满意度 讨论组 30 18(60.00) 10(33.33) 2(6.67) 28(93.33) 普通组 28 6(21.43) 14(50.00) 8(28.57) 20(71.43) X2 -- -- -- -- 4.870 P -- -- -- -- 0.027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进展较快、发病突然等特点,如患者未能在最佳治疗时间内得到妥善救治,不仅会严重损伤其机体健康,而且还会提高其死亡风险[5]。经胡芬等学者[6]长期实践发现,常规护理流程缺乏针对性和全面性,已经难以满足当下的急诊抢救需要。因此,积
10、极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为患者争取尽可能多的抢救时间,既能提升患者的救治效率,又能避免不可逆损伤、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研究结果显示:普通组的抢救预后效果、护理满意度等均低于讨论组(P<0.05)。由此说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临床中的应用能够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取得确切的抢救效果。 综上所述,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合理运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既能有效改善临床救治效果,又能增强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继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莉,龚黎琳,侬宇琴.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2019,48(6):750-752. [2] 度学
11、文. 流程管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贵州医药,2019,43(7):1162-1163. [3] 李冰冰.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20,49(6):760-761. [4] 邱孝丰,胡鑫,王兴萍,等. 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36(1):32-35. [5] 国莉莉,刘晓曼. 前瞻性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效果分析[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9,11(6):716-718. [6] 胡芬.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对抢救效果的影响[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23):4213-4215. -全文完-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