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泼彩画艺术表现效果分析 李玉明摘 要:通过对传统写意画范畴下的泼彩作品进行分析,剖析泼彩绘画的艺术表现效果与绘画材料之间的理性关系,提出了控制性效果与复合性效果一对概念。分析了传统写意画范畴下的泼彩作品中运用绘画材料所形成的洇化型效果、脱胶型效果、垫托型效果,为泼彩画的创作提供有益参考。关键词:中国画 泼彩画 材料 表现效果 艺术表现力一、引言对传统写意画范畴下的泼彩作品来讲,其本身的艺术表现力是通过泼彩画面中各种具象、抽象的表现效果来凸显。但是与传统用笔墨具象造型的绘画相比,泼彩绘画中色彩间的碰撞、氤氲、融合的画面表现效果具有偶然性与不可重复性的特点。由于画面效果的偶然性与不可重复性,使自
2、然天成的画面效果为泼彩作品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抽象的肌理效果成为了泼彩作品的艺术魅力之一。因此画家通过各种材料的运用来丰富画面中的泼彩效果,从而增强画面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二、泼彩画作品中的两种艺术表现效果在泼彩画创作中,绘画材料从“纯材料”转化为画面语言的过程中存在一组矛盾:一方面,画家在泼彩创作中的主导作用是贯穿于作品创作的始终,这个过程中画家运用绘画材料并融入自己思想,控制着整个画面效果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每种绘画材料有其自身的性格,泼彩画家在泼洒绘制过程中也受制于绘画材料,即每种绘画材料的使用先后顺序不同,每种绘画材料的组合不同,使绘画材料之间产生互动的程度不同,在表现效果方面便会产
3、生极大的偶然性。因此笔者针对这组矛盾提炼了一组概念范畴即控制性效果与复合性效果。1.控制性效果控制性效果:绘画材料之间的互动性弱,画家的控制力占据主导,画面效果是完全按照画家意图所留下的效果。张大千作品泼彩云山(图1)中1处:在吸水性弱的绘画载体上以大笔蘸清水进行过渡的效果;2处:用颜色饱满的大笔所造坚如斧劈的效果。这两种效果是完全在画家的意图之内的呈现,材料间的互动性弱,因此属于控制性效果。此外,在泼彩绘画中控制性效果的运用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在以大片抽象的色彩造型的作品中,在处理色块间虚实的关系时,需要绘画材料之间的互动性减弱,画家的控制力提高,从而运用控制性效果进行调整。其二,泼彩作品
4、中绘制的具象形体,在泼彩绘画中也属于控制性效果。这种具象形体的塑造是完全在画家的控制之中,绘画材料间的氤氲互动效果弱。如刘海粟作品黄海一线天奇觀(图2)中1处近景松树的绘制。2.复合性效果复合性效果:绘画材料之间的互动性强,画面效果的产生既有画家主观控制又有绘画材料之间的互动性。泼彩画创作中,颜料的泼洒经过画家有意识的控制,但是由于绘画载体吸水性不同便造成自然洇化效果不同,由于颜色之间的融合程度、干湿程度的不同便造成互相碰撞、交融、覆盖等不同的效果,此类效果即为复合性效果。复合性效果主要包括洇化型效果、脱胶型效果、垫托型效果等。在创作一幅泼彩作品的过程中,画家在绘画创作中是主导性的,并且在绘画
5、材料之间是起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当彩、水、墨在脱离画家而与其他绘画材料进行氤氲互动时,绘画材料之间的互动性增强。画家在将液体颜料泼洒到绘画载体上之前,对水分的把握以及对绘画载体的吃水程度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复合性效果也是要通过画家的严格控制。随着泼彩画家对绘画材料的深入了解与经验总结,复合性效果在画家手中亦可提升为控制性效果,但是这种水平很难达到。三、从传统泼彩画绘画材料谈泼彩画表现效果泼彩绘画创作是画家将各种绘画材料相互整合的过程,不管是控制性效果还是复合性效果都是画家通过运用各种绘画材料,使其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最后统一于整个画面。传统写意画训练下的泼彩画家在创作中注重运用传统绘画材料进
6、行传统文人审美意境的营造。在泼洒大片的颜色之后,按照浓淡干湿的传统法则,依据传统笔墨审美要求,对自然氤氲的色块进行取舍,进行画面的调整与补充。因此画面中的复合性效果为后期画面的调整所奠定的色彩关系和肌理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正确运用绘画材料进行复合性效果的营造呢?通过分析绘画材料的自身特性,笔者认为在某种复合性效果产生过程中有一种相对的绘画材料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将各类复合性效果与其关键性的绘画材料按表格进行了分类匹配,并在下文中深入分析:1.垫托品因素所形成的画面效果垫托型效果属于复合性效果,根据垫托品的使用先后不同分为“创作中的垫托型效果”与“装裱后的垫托型效果”(或称增强化效果)。创作中
7、的垫托型效果:在泼彩画创作过程中通过绘画材料间的垫托产生。创作中的垫托型效果包括反洇化效果、褶皱化效果等。侯北人先生的巫山彩云图(图3),从前端洇化肌理的复合性效果分析,该作品采用了半生熟或者偏生的纸张进行创作,画面中较多的运用了创作中的垫托型效果。在画纸的右侧与画纸的上部垫托一层纸张(称之为副纸),副纸质地要求更生。将颜料泼于画纸之上,画纸被打湿,颜色渗于副纸。由于副纸的吸水性更强使得颜色从画纸的反面进行了反洇化,便形成了画面中的1处反洇化效果。反洇化效果中的颜色柔和与正面颜色形成丰富的色阶对比,从而丰富色彩层次感。同时副纸处于画纸下层起托垫作用,本身不如画纸平整,当处于阴湿状态时更强化了副
8、纸的褶皱性。待画纸半干,副纸由于处于底层,干的程度低,褶皱性强。此时将藤黄泼于画纸之上,画纸被打湿,颜色便会随副纸的褶皱而沉积。待画纸干后,形成2处褶皱化效果。褶皱化效果中线条感强,肌理丰富,整块颜色被褶皱线条切割,且线条自然富于变化。装裱后的垫托型效果(或称增强化效果):作品装裱时,通过画心背后的褙纸垫托产生。对作品进行装裱除了对画心的保护作用和美观作用之外,泼彩作品中绘画载体单薄的作品,通过托裱达到的增强化效果可以凸显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者,可增强泼彩画的“水性”和“润度”;二者,画面中的复合性效果通过装裱进而强化,层次感增强。因此对于泼彩绘画来讲,装裱显得尤为重要。贺万里作品踏歌图(图4
9、)中1处效果,画面中大片石绿色,其间运用色相上的变化进行色彩的节奏调节外,整块颜色的层次感还依赖于增强化效果,经过托裱使得水洇过得痕迹更加明显,使整片石绿色层次丰富,提升了画面的意境。endprint2.绘画载体因素所形成的画面效果“油画布、绢、宣纸、报纸等等质地不同,用色先要弄清个性,才能用的准确。”?譺?訛对于泼彩画家来讲,彩、墨自然洇化效果的呈现与绘画载体个性有重要的联系。在传统的写意画训练下而成就的泼彩画家便是认识到画面效果的产生对绘画载体的重要依赖,而尝试运用各种纸张或绢帛进行创作。张大千深受传统青绿山水与工笔画的影响,他的泼彩作品大多选用熟纸或者绢进行创作。张大千的泼彩作品中主要呈
10、现两种表现效果的运用:第一种,利用熟纸和绢吸水性慢的特性。泼洒的彩、墨、水的流动性好,更容易使颜色进行融合,从而形成色融型效果。色融型效果指色彩之间融合协调,色彩衔接不突兀,尤其在两种色彩的交界边缘处最为体现。第二种,利用熟纸和绢吸水性弱的特性。较生纸而言,其表面的胶矾作用使得画面中减弱了洇化效果。在颜色干后洇化边缘位置易留下控制性效果。如图1张大千作品。这两种表现效果在当代聂振文、游三辉的泼彩作品中多为体现。同时绢与熟宣亦存在不同,绢本身纤维之间的空隙比熟宣大,具有漏色的特性,因此其色彩的附着力较熟宣弱。在使用绢进行泼彩的创作中,要经过胶矾的反复操作。生宣因其自身洇化效果明显,得到泼彩画家的
11、采用。刘海粟语:“破以清水,使色彩散开并吃进纸去。”?譻?訛由于生宣纸吸水性强,墨、彩、水顺延纸张的肌理吃进纸里,洇化肌理效果明显,富于层次与肌理感,画面写意性强。3.水的因素所形成的画面效果“泼墨法,先以淡墨落定,后蘸湿墨一气写出,再以淡湿墨隆其浓处,取其自然渗化。”?譼?訛泼彩法脱胎于泼墨法,要达到“自然渗化”的目的,除了上文的载体因素外,水的因素也至关重要。因水的流动性和对纸张的洇化性以及对颜料的溶解性、脱胶性、冲击性,所形成的自然肌理里充满有形与无形为一体的自然天趣。刘海粟曾讲:“笔墨之间的关系赖水为媒介,它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如何用水,关系画法。用墨难,用水更难。”?譽?訛对于泼彩作品
12、来讲,运用水分多少直接影响画面效果,因此泼彩画家在进行创作时对水的把控是至关重要的。朱屺瞻作品雨后斜阳(图5)中的1处效果。作者采用比较生的纸张为载体,在进行前端山峦泼彩时采用了大量的水分,由于生纸吸水性强,从而造成1处洇化的复合性效果。笔者将此效果归纳为洇化型效果。使得远山隐隐自然富余天趣,同时突出色彩空间关系。洇化型效果是水分与纸张的互动性效果,属于复合性效果。分为三类具体运用:一者,在泼彩绘画中表现雨境,刻画远山,拓展色彩空间关系,洇化型效果多为运用。如朱屺瞻言:“以泼墨法写雨景,最能发挥水墨淋漓变化的效果。”?譾?訛二者,在泼彩绘画中表现山间迷蒙,云雾缭绕亦用此法。如刘海粟语:“大块的
13、白云是水浇出来的,水和墨之间的痕迹,似有似无,才产生烟云吞吐迷茫空蒙的幻觉。”?譿?訛三者,在以抽象色块造型的泼彩画中,为了表现泼彩淋漓取其自然渗化又可得自然肌理参差边缘效果,此法也为多用。如侯北人作品巫山彩云图(图3),画面前部的墨块采用此法。4.颜料因素所形成的画面效果中国画的颜料自古以来便是采用水溶性颜料。这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油画的重要材料特性。古时候由于绘画颜色种类少,而称中国画颜料为丹青。现代泼彩绘画的颜色已相当丰富。大致上分为矿物性颜料、植物性颜料与化工合成颜料。矿物性颜料覆盖力强,透明性弱,易脱色。“石青色不起化学反应,惟不吸入纸底,三青尤甚,如用胶不佳,着水即落。”?讀?訛石
14、青如此,其他矿物性颜料也是如此。植物性颜料透明性好,染色力强,不易脱色。随着泼彩画家对颜料特性的深入理解与把握,画家在具体的泼彩创作中充分利用各种绘画颜料的不同特性进行颜色的灵活运用,从而丰富画面效果。贺万里作品泼彩山水(图6),其间充分运用了颜料的特性進行创作。白色颜料属于矿物性颜料,矿物性颜料较植物性颜料具有沉淀性颗粒物,通过胶合作用使其具有附着力。用相对较多的水分将白色调开,泼于金箔熟纸上,泼洒的白色颜料的形状取舍考究,同时可看到水在纸上有凸感,白色在清水中有悬浮游动感。金箔纸吸水性弱,使得白色得到水分的清洗,这是一个脱胶的过程。待干后水分蒸发,白色颜料落于纸上便会形成颗粒状的透气性效果
15、。笔者将其归纳为脱胶型效果,属于复合性效果。同时可以将矿物性颜料兑水搅匀搁置进行脱胶,然后将其泼于画面待干后,便会产生脱胶型效果。此效果在熟宣纸等吸水性弱的载体上多为采用。当然生纸亦可采用,只不过需要多次上胶矾操作,将生纸做熟。张大千作品泼彩雾中荷(图7),画面中以赭石色与墨色为底,泼以彩度较高的石青、石绿、紫色,这种彩度的对比与透明度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同时在紫色之上运用脱胶型效果泼洒石青颜色,便增强了整块颜色的透气性,增添了画面的灵动性与活泼感。脱胶型效果适用于矿物性颜料,主要利用矿物性颜料的颗粒性特点,从而丰富画面层次并使画面底色具有透气性。张大千作品泼墨山水(图8),作品中1处画
16、面出现的颗粒状如山岩石质的效果便是运用脱胶型效果。此效果大大丰富了中国画中对于皴法所定义的范畴,丰富了整块颜色的层次。同时脱胶型效果符合刘国松先生对皴法的重新阐释,?讁?訛刘国松作品中也有运用脱胶型效果进行的试验肌理。四、结语泼彩画家如何通过控制性效果与复合性效果完全准确的表达自己的完整绘画意图,需要对材料特性进行更深入的掌握,对绘画材料的艺术表现效果进行大量的实践与研究,并且将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并进行实践与理论的整合。伴随着绘画材料的丰富,创作技法的拓展以及泼彩画家实践研究的深入,泼彩绘画的表现效果一定会走上系统化、理论化的道路。注释: 绘画载体单薄的作品:此类作品的载体是相对于镜片纸而言
17、的绘画载体,如宣纸、绢帛等质地轻薄。镜片纸质地较厚,坚硬如纸板,可免于装裱。正因为镜片纸的质地厚实,所以不可进行装裱后的垫托型效果的操作。周积寅,金建荣.刘海粟谈艺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刘海粟,周积寅,李芹选编.艺术叛徒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6.陶明君. 中国画论辞典M.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3.刘海粟. 海粟黄山谈艺录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纫石.朱屺瞻画语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沈虎.刘海粟画语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蒋玄佁.中国绘画材料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参见刘国松:中国绘画基本观念之我见,载孔令伟,吕澎: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12)版。第857页。 文中记述为:“皴就是肌理,肌理并非一定用笔才能得到,肌理也不一定非要写出来。”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endprint -全文完-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