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02 ,大小:6.43MB ,
资源ID:373569      下载积分:13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735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曲****】。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曲****】,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件—高等教育学.pdf)为本站上传会员【曲****】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件—高等教育学.pdf

1、高等教育学f校教师岗前培训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学习目标了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不同国家和学者对高等 教育概念的界定和理解。掌握: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的概念;中世纪大学的 学科设置;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及进程中的具 有代表性的大学基本情况;现代大学的职能。第一节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的多维度认识作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作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 作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一、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变: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 期,其形式、职能在变,因此,其内涵和外延也在 演变。81.中世纪:高等教育:大学教育传授高深学问m2.资产阶级革命后,

2、大学教育基于中等教育基础之上,不断制度化、正规化,83.19世纪后半期的高等教育:层次多样化、形式复杂化 卬4.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民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1、中世纪大学:近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在仿照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教师 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机 构。:主要设四科:8文科(基础科):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 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8法、神、医科(高级学科):在具备文科的基础上 进行学习。1、中世纪大学:具备比较完善的教育活动体系,其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教学方式都 为近现代高等教育直接继承。8组织管理,行会自治。学生行会(南欧);教师行会(北欧)8学

3、生无国籍限制,游学风盛行。8入学时间、期限,无十分严格限制。一般1314岁入学,先学文科57年,过考试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后,开始分科学习,学习结束授予博士学 位。8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宣读和讲解,也进行辩论练习。采用拉丁语年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8 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大学教育(University Education)2、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后,尤其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各国的教育 制度基本确立,中等教育逐步与高等教育衔接起来,一些 中等学校成了大学教育的预备机构,以为学生升入大学做 准备。大学教育基于中等教育基础之上,不断制度化、正规化。高等教育是

4、教育制度化的结果。g小学、中学、大学g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3、19世纪后半期的高等教育层次多样化:卬研究生教育大学学院专科学校 社区学院形式复杂化:卬正规大学非正规大学e中等后教育(Post-second Education),第三级教育(Tertiary Education):服务对象:由“精英教育”、“尖子教育”开始演变为大众 化、普及化4、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 民主化趋势二、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有不同界定的原因:e2、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不同界定c美国(Post-second Education):中等教育后6英国:正规的高等教育前苏联:中

5、等教育后的专门教育疑中国: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各种专业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三、我国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1、潘懋元: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 目标关注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地位、高等教育的性质。2、胡建华: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各种形式的学术性、专业性教育。8起点:中等教育毕业水平8性质:学术性(学科)、专业性(职业)3.本教材:赞同依据学制体系中的地位、性质进行界定.8学制系统中的地位:最高阶段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e高等教育的性质:专业教育。专门人才多样性(学术型、研究型、应用

6、 型、技术型)学术性专业教育、职业性专业教育小结:高等教育的概念: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 讲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 人才的社会活动。第二节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一、大学社会职能的历史演变: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三、21世纪大学的教育理念一、大学社会职能的发展历程1、18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2、19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研究的职能3、19世纪末:美国大学发展社会服务的职 能。柏林大学一开启发展科学的先河威廉姆斯-洪堡,1809年筹建,1810年成立。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教育的目的,确立了大学发展 科学的职能。提倡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强调教学与科研 统一,突破了传统大

7、学的办学模式,影响了世界高等教育 的发展,被人们尊称为“现代大学之母”。1842年创建德国第一个物理实验室。二战前,欧洲乃至 全球的学术中心。产生过29位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哲学家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 本华,神学家施莱马赫,法学家萨维尼都曾在此任教。共产党理论的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就读过柏林洪堡大学,其他曾在此就读过的还包括欧洲议会主席舒曼、哲学家费尔巴 哈、著名诗人海涅、铁血宰相俾斯麦及作家库尔特图霍尔斯基 等。美国“赠地学院”开始成为社会的“服务站”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的莫雷尔法案规 定:凡有国会议员一名的州可以获得三万英亩的 土地或土地期票,以兴办农业

8、、机械工程学院。美国历史上把这些学院统称为“赠地学院”。至 1922年,共兴办此类学院69所。其宗旨在于使劳 工阶级子弟能获得实用的大学教育,培养工农业 急需人才。康乃尔大学。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中产生的一所著名大学。办学思想: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学科 开放。课程计划应该“适用于所有目标”。大学没有等级制度,课程可以向所有学生开 放,各种学科和课程一律平等,具有同样的 地位和威望。威斯康星思想美国赠地学院运动中产生的一所著名大学。威斯康星思想的创始人:范-海斯。明确地把大学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公民、进行科学研究、服务于广大民众。开辟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基本途径:知识推广

9、、专家 服务。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A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 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 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 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 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 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GS缘由:。早期大学创办的宗旨,。大学作为社会特定机构之所以能够得以长期存 在

10、和发展的合法性依据。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2发展科学: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G8缘由:现代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 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其提出的客观要求。高等学校在培养专门人才的过程中,也为开展科学研究,发 展科学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3洪堡:“大学是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的地方,而不是职业 或技术培训中心,更不是卖文凭的机构。”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3.社会服务: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e缘由:既是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e主要形式::开展教学和人才培训服务。科技服务:“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技术咨询。信息服务。装备服务。:发挥政府和企业决策的智囊作用。:积极参

11、与区域合作与交流:经济、教育、文化、贸易等。:引领思想文化进步。高校的职能实现。统筹发展“三大职能”,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学 校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说教育是大学的生命,那么研究就是大学的灵魂,而社会服务,则是校 园功能的扩展。如果离开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这两个传统的基本职能去谈社会服务,甚至 偏好于追求经济利益,最终只会损害高校的发展。而放弃社会服务这个高校 的重要拓展职能,同样也会丧失高校自身发展的机遇。陈维绍大学的 角色和任务:台湾大学的例子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1987年创立,1988年正式招生,1997年,紧紧抓 住韩国大宇公司在烟台建立亚洲最大的汽车发动机厂,对汽车专业与

12、技术的 需求趋旺的契机,把汽车工程学院从校本部全部迁至威海。十几年来,分校 承担了 3000多项合作科研项目,部分科研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高校的职能实现。找准学校定位,培育服务特色,确保社会服务职 能可持续发展。找准服务定位,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突出服务的“地域性”,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找准特色定位,解决“如何服务”的问题。新加快抢占其他高 校尚未涉足的新领域;特紧紧依靠特殊的学科专业资源、人 才资源、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来发展 学校,服务社会;优巩固和壮大自己已经取得的领先优势,始终保持领跑位置。培育创新团队。老、中、青结合,建设创新团队,发挥团队优 势,打

13、造学校核心竞争力。高校的职能实现:找准着力点和结合点,推进科技创新,增大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积极为中小企业服务;积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 务。加快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快 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学习目标了解: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教育目的的性质;我国高 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掌握:教育方针的概念和基本构成;教育目的的含义;高等 教育目的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要 点。:理解: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第一节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一、教育方针3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

14、,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 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 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方针是教育 政策的总概括。8 1.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 培养目标;教育的实施途径。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作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反映三方面的要求:8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8 一个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目标与任务;8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和对教育的要求。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8教育目标W教育方针。教育实施的途径: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与方式来培养人,完成 教育任务,实现教育培养目标。8高等教育实施的途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2.我国教育方针

15、的基本内容1957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961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高校60 条)。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议;1993年,中国教育与改革发展纲要;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定。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菱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方针具体内涵的阐释:“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

16、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 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教育目的L含义: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 要求,它规定了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2.意义: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8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也是最 终的归宿和检验教育质量的标准;8指导着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向,增强着其工作的自觉性和科学预见性;8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是受教育者进行自 我教育的努力方向。3.性质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教育

17、目的具有客观性:社会制约性三、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表面现象:统治阶级在教育界的代表人物 或国家领导人提出、确定,政府一法律形 式颁布实施,具有主观意志色彩内在实质: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反映,为 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所制约一一教育目的 的社会制约性三、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方向和性质。2.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目的水平 和实现。3.民族传统:教育目的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4.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各级各类教育目标制 订和实现的必要条件。第二节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一、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2.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

18、培养目标:抽象与具体的关系。3.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发展方向,发展结果,奋斗目标调控:教育事业;教育活动;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评价:评校、评教、评师、评生的“准价值体系”激励:需要和动机;工作热情;责任感。4.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层次性:高等教育目的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一专业目标二、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1.基本规定8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8专业素养:知识、理论;技能、能力;情感和态 度8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G8身心素养 2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好的三个关系e德与才的关系;G8身与心的关系;8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的教育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要

19、点1.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是相对而言的;2.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 件;3.从历史发展进程看,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二、全面发展的教育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8德育。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教育:爱国、爱党、爱社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心理教育:健全的个性;社会适应、承受挫折、自 我调控8反思:当前大学德育的问题与对策二、全面发展的

20、教育智育3知识教育:普通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3技能训练:基本技能;专业技能3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研能 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3科学世界观、求真精神、治学态度。反思:当前大学智育的问题与对策二、全面发展的教育体育3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8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学会健身,养成习惯3思想品德;心理品质;体育道德3培养体育人才。反思:当前的阳光体育活动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各有特殊任务,又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农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於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农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全面发展的教育2.高等

21、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作教学工作:最基本途径农科研训练:重要途径作社会实践:基本途径之一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学习目标 了解:教育目的观的发展过程及哲学基础;通才教育与专 才教育的历史演变;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发展历程;大 众教育与普及教育的关系;世界各国高教大众化的趋势。掌握: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特征、相互关系及融合的原 因;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综合运用:能正确看待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观点;能正确分析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演变历史。本章要说明的主要内容。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问题G8高等教育目的的价值选择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22、农一高等教育活动的教育观。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於一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第一节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一、高等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选择二、主要观点与理论依据三、两种价值选择的认识、高等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选择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目标的专业教育。高等教育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就构成了教育目的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个人本位观和社会本位观。二、主要观点与理论依据:社会本位G8主要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 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高等教育的 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产物。8代表人物:

23、二:中国:孔子、学记:西方:柏拉图、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等。:个人本位8主要观点::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强调使受教育者 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关注个人价值,关心人的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满与幸福,关注个 人健全人格的形成,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g代表人物 乙*中国:老子、蔡元培、梁启超。西方:亚里士多德、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斯宾塞等三、两种价值选择的认识1.从不同的社会背景角度来考察不同的价值选择,揭示各自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 取向的实质;2,两种价值观都有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e社会本位观:对于教育走出

24、“隔世”状态,密切与社会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 也带来一些问题: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容易导致一种误解,不论积极的还是消 极的,只要社会需要都适应;容易助长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容易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 杀;e个体本位观:提出了尊重人性,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但没有揭示出真 实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将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简化,导致:忽视了社会需要对 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导致个体需要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个人社会责任 感下降。3.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寻求两种价值选择相互间的协调与整合。第二节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一、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分析 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25、的内涵与关系 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第二节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历史演变分析。历史演变:通才教育一专才教育演变过程分析8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以 及政治制度等因素作用下呈钟摆现象。8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 涵和外延存在较大的差别。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内涵与关系(一)通才教育及其特征内涵8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尚情操、高深学 问、高级思维,能够自我发展的人才。8通才教育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 冶。特征:8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 样性和灵活性。局限性:过

26、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经典性的知 识与实际生活脱节。(二)专才教育及其特征内涵3专才教育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 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 才。特征8针对岗位和行业需要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时期内具有不可替 代性;卬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于应用;8比较注重学生实际能力培养,毕业生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局限性:专业划分过细、片面强调职业,学生知识面狭_工?廓,_ _(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之争的实质农专业教育口径之争於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通才是相对的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1.当代科

27、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 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和转才教育相结 合的道路。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与转才教育相 结合O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社会发展对现代人才提 出的要求。4.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第三节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一、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二、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转化的历史必然性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不同 阶段,是由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 意识决定的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英才高等教育、大众高等 教育、普及高等教育(一)英

28、才高等教育依据:马丁-特罗理论:入学人数低于失灵人口 15%英才高等教育体现了传统高等教育特征8 注重培养治国的精英;8国家是高等教育的支撑者;8受教育的权利是通过对智力、品行等各方面的考察、考试等选拔方 式而获得的;8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博雅教育;8在阶级社会,它主要是统治阶级筛选并培养统治人才的工具;8 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规模较小。(二)大众高等教育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反映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级人才 数量需求的扩大,是高等教育民主化的结果;强调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关注人才的数量;在高等教育的观念、教学内容与形式、学术标准、管理与 决策,以及高等学校的功能、模式、招生和聘请教师的政

29、策与办法等方面,均发生质的变化。二、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转化的历史必然性。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英才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化的两种模式:8以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张为主的美国模式8以私立大学规模扩展为主的日本模式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1.发展速度要适度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4.发展终身教育第四章高等学校学制学习目标了解: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我国高等学校的学 制。掌握:教育制度的概念;高等学校学制系统的三个层次;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弹性学制的特征及要 求强化的教育理念;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第一节学制的概述、学制的概念学制是学校教育

30、制度的简称,是整个教育制度中 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 的系统。包括有哪些种类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性质 和任务是什么,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 类学校之间的关系等。八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1.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2.社会政治制度;3.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世界各国普通高校系统的宏观特征(举办)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部门;(意大利)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部门;(法国)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部门;(澳大利亚、加拿大、德 国)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部门。(日本、美国).、世界各国普通高校系统的微观特征(层 次)1.初级学

31、院和短期大学;2.大学和专门学院;3.研究生院。第三节 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向遏制的历史沿革g 1951年学制的变化e文革时期学制的变化3文革后期的变化二、我国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g高等专科学校e大学和专门学院g研究生院三、我国成人高等学校系统的特征(略)第四节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一弹性学制、弹性学制的特征GS根本宗旨归还学生“学习自由”,让学生成为大学生活的主人。作主要特征。选择性;灵活性;多样性;主体性第四节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一弹性学制、弹性学制的要求强化的教育理念作培养目标的多样性;作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作 管理工作的灵活性;作刚性与弹性的兼顾第四节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一

32、弹性学制三、推进弹性学制的必要措施(一)推进学分制(二)打破学校、专业界限(三)改革教学管理制度班级授课制度;考试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第五章高等学校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学习目标了解:高校的组织特性和组织管理模式;我国高等 学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 历史沿革与改革趋势;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 统。掌握:我国现行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特点;我国高 等学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第一节高等学校的组织特性和组织管理模式一、高等学校的组织特性效能组织:调节冲突、指导动机,实现制度的期望文化机构:特点体现于组织构成要素8伯顿:高等教育组织的三要素:工作的表达和安排方式(根据知识 性质

33、而展开);信念(规范和价值观特别是学术信念);权力(学 术权力)。学术性是组织的基本特性8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教师归属的两条主线学科和事业单位(学校、学院、系)8管理的模糊特征和无序特征:松散结合的系统;有组织的无序状态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1.欧洲大陆模式:学术权力为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为主。董事会、行政(校长)3.英国模式: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平衡(教授行会、院 校董事会、行政人员结合)GS校务委员会: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构8 校外人士组成理事会:实质性的行政权力部门8 教授组成的评议会全权负责学术管理。第二节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我国高等学校的管理

34、体制的改革(略)二、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主要反映的是高校举办者、办学者二 者之间的权力和职责关系,党委和行政部门间的关系,以 及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和学术系统间的关系等一些基本关系 范畴。(一)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略)二、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二)我国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及其特点8现行的领导体制党委的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确立校长作为高校行政领导的地位,校长受国家委托,在党委 的领导下全权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8特点1.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系,它通过实 行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的 情况。2.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长期

35、以来难以落实的权力一定 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权力和责任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地克服了多少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 而得到相应的加强。二、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三)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改革趋势作重点:在加强高校行政管理,提高高校办学效益 的同时,应适当地注重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分 离,要从体制上进一步提高目前高校中学术委员 会机构的地位,加强其学术决策职能。於目的:建立一个由高校党委、行政系统、学术系 统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三、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一)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及其职能(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的

36、问题和改革方向8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结构,适当实行权利重心的下移,扩 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3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 事效率;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 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8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 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8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第六章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和运行机制学习目标。了解:高等教育的静态与动态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分布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

37、问题及调整 策略。掌握: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及特点;世 界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趋势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启 示;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高等教育宏观结构 调整的主要方向。一、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高等教育结构含义: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 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与社会结构关系:相互联系,随之变化,并促其变化发展。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8 静态结构:一定时期的状况,具有时代特征8动态结构反映发展轨迹,体现调整与变化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3 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 制结构等。8 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

38、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趋势(-)世界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两种基本趋势1、一体化模式2、多样化模式(-)世界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1、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社会发展服务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三、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一)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因素E学术因素8利益因素8区域发展水平因素8综合国力不足的因素(二)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8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拱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 的发展相协调。8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8确立新的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8确定和层次

39、的比例和重点四、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问题及调整对策(一)举办者和办学者成分及其关系的调整(二)形式结构的调整在于多样化与一体化的协调(三)客观科学制订各层次发展目标(四)科类结构的调整一综合化为基础,达成与社会的高度契合第七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学习目标 了解:高校教师的作用及特点;高校教师的结构及使用原 贝!J;高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 段的特点;大学生问题研究领域。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教师的涵义。掌握:高校教师的任务;高校教师培养与提高的途径;高校 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高校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高校师生 关系的主要特点;制约师生关系的因素;良好师生关系的特 点;

40、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师一、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作用与任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高校教师的任务1、培养专门人才2、开展科学研究3、社会服务二、高等学校教师的特点1、劳动的复杂性2、劳动的创造性3、劳动的群体性三、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提高1、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2、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四、高等学校教师的结构与使用原则1、结构: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2、使用与调整原则:建立、推行完全意义的聘任制:宏观调控、政策激励:合理流动,改变近亲繁殖现象第二节高等学校的学生一、高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二、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三、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

41、特征 四、高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五、当前大学生问题研究中应加强的几个方面第三节: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概述二、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三、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四、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加强理解与沟通2、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第八章高等教育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学习目标理解: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教学原则体系的最优化。掌握:教学的概念及意义;教学过程的概念与特点;教学过 程特殊性的表现;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过程四要素论;大 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大学生学习特 点;教学原则的概念;大学教学六大原则的含义及具体要 求。第一节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一、什么是教

42、学:含义、作用、因素 二、教学过程:特征、本质、规律 三、大学教学的任务、地位与作用 四、大学生学习特点分析五、大学生的中间过渡性特征第二节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主要依据三、大学教学原则体系四、教学原则体系的最优化第九章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了解:高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思路;教材建 设;课程建设的内容及实施;高校课改的原因;高校课改要 解决的问题。掌握:课程的定义;课程的分类;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理 念;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教学计划的组成;学 分制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的概念;编制教学大纲 的原则;课程建设的意义;课程建

43、设的基本策略;课程建设 的要求;高校专业与课改的趋势。第一节课程体系一、课程、课程类型和课程体系结构二、高校课程体系建构的理念专业与通识;创新与实践;科学与人文三、课程体系的优化8含义:从剖析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入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 系:按知识结构设计课程,要体现加强基础理论,突出主干学科和一定的知 识面:按能力结构设计课程,要注意培养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实验研究能 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8设计的思路四、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开发、灵活、整体、可测第二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一、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作含义;组成;学分制教学计划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GS概念;编制原则三、教材

44、建设第三节课程建设、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高校课程的建设策略 三、课程建设的内容、要求与实施第四节课程改革一、高校专业与课程改革的原因 二、高校专业与课程改革的趋势 三、高校课程改革要解决的问题第十章高等学校教学的组织与教学方法学习目标。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及趋势;毕业设计的过程;撰写毕业 论文的步骤与方法;毕业设计的一般过程和要求;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特 点与活动形式;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方法的功能;自学指导法;现代教 育技术;学生学业评价。掌握:教学形式的概念;个别教学的概念;班级授课制的概念;班级授 课制的产生与发展;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构成;备课的基本要求;上课的标准

45、;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的目的;教师指导毕业论文和毕业设 计的原则;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发展的特点;教学模式的概念及 特点;大学教学方法分类;讲授法的概念、优缺点及基本要求;组织讨 论课的基本要求;调查法的运用要求;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类 型;教学评价的意义;当代教学评价的特征。理解: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第一节教学活动的组织一、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二、现代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三、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四、教学管理制度第二节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述二、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特点三、大学教学方法的分类与主要教学方法 四、大学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五、现代教育技术第三节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概述:含义;类型二、教

46、学评价的意义三、当代教学评价的特征G8范主体;方法;功能;四、学生学业评价第十一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学习目标了解:高校科研的地位、特点;高校科研的程序和 方法;教育科研的意义。掌握:高校科研的作用;高校科研遵循的原则;指 导大学生科研的途径;教育科研的内容与方法论原 贝11。第十二章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目标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特点、目的和任务、地位和作 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 设;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原则;“三育人”的内涵。综合运用:能灵活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开展工作。第十三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指导学习目标。了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社会实践活动与科研的 关系;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 新模式。中掌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组织原则。综合运用:能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所面临的问 题寻求解决对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