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45KB ,
资源ID:3734099      下载积分:6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7340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天****】。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天****】,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热点专题--国际关系1教案资料.doc)为本站上传会员【天****】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热点专题--国际关系1教案资料.doc

1、热点专题 国际关系1精品文档 高考热点 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国共关系及大国关系一、中美关系1、十九世纪中期开始,追随英法,染指中国 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和俄扮演“调停”的角色。俄美英法先后迫使清政府签定天津条约。 2、19世纪末,独立侵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反对中国参加一战。 4、蒋介石上台后,美国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达20余年的目的。 5、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

2、、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6、抗日战争结束后,扶蒋反共。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7、新中国成立后 50年代,美国对华奉行全面遏制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一方面威胁中国安全,出现了中美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局面;一面派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阻挠中国解放台湾。 六十年代,美国惊恐中国实力的增长和国际威望的提高,制造所谓“中国威胁论”,并发动越南战争,威胁中国安全。中国援越抗

3、美,中美关系再次降到最低点。 8、20世纪70年代走向和解、中美建交 中美建立的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美国方面:A.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再也不能不承认新中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考虑改善对华关系对美国有利。 中国方面:A.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 B.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中美建立经过 A.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B.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正常化。 C.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

4、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D.1979年1月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9、八九十年代,两国摩擦不断。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二、中日关系 1、第一阶段:汉、唐、宋元、明清(前期):和平友好交往是主流。 两汉时期: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多国通过朝鲜半岛来汉朝;光武帝时,日本奉贡朝贺,光武帝赐“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隋

5、唐时期 A.隋朝时中日互遣使臣,唐朝时日本遣唐使十多次。 B.日本出土了唐朝的“开元通宝”,中国出土了日本银币,说明当时中日经贸往来较多。 C.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制度为蓝本。 D.日本都城建造仿长安城的样式。 E.日本学校教授儒学。 F.重要人物:吉备和鉴真。明清时期 戚继光抗倭,台州九战九捷,与俞大猷合作,取得胜利(胜利原因:抗倭斗争的正义性,人民的支持,戚继光爱国爱民,练兵有法、纪律严明,抗倭军队的相互配合)。 2、第二阶段: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日本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育,中日关系恶化。 (1)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 A.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B.中

6、国清政府腐败无能,寄希望于各国“调停”,不认真备战。 C.西方列强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 D.借朝鲜镇压东学党农民起义之机,日本蓄意挑起战争(导火线)。 经过: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影响)。 影响 对中国: A.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B.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C.引起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D.引起各阶级的强烈反抗,农民阶级自发形成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中一部分人转为立宪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了民主革命道路,武装推翻清政府

7、。 对日本: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迅速成为东方帝国主义强国,加快了对远东侵略步伐。 对远东局势: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斗,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反映了列强在侵略中国问题上既互相勾结又互相斗争。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势力增强。 (2)九一八事变 背景 A.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1927年“东方公议”制定侵华方针。 B.日本为了摆脱国内经济危机。 C.国民政府正围剿红军,给日本可乘之机。 经过:1931年9月18日,柳条湖事件,日军攻占沈阳。 结果 A.东北军奉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 B.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影响 A.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B.华盛顿体

8、系首次被打破,激化了英美与日本的矛盾。 C.中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3)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 A、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防御阶段。日本全面进攻企图速战速决,国民党正面战场积极抵抗,但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日军的疯狂进攻;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B、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初是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政策;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决定意义。 C、1945年8月,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在这时期,苏联红军出

9、兵东北,消灭日本关东军;国共两党军队都开始反攻,但双方争夺与矛盾激烈。中国首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军事方面 A、防御阶段: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七月底占领平津后,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华东两个方向进攻,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 1937年8月,发动侵略上海的“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期间,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不久攻入太原。 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进犯徐州。 1938年10月,攻占广州、武汉,侵占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B、相持阶段:改变侵华方针,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如从1941年起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正面战场

10、上也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如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等。 政治方面:: A、相持阶段到来后,对国民政府采取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B、在沦陷区实行残暴的法西斯统治,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 经济方面:A、采取各种方式,大肆掠夺沦陷区的工矿业。 B、强占耕地,对粮食实行“统制”。 C、掠夺劳动力。 D、强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开设银行,滥发纸币,征收苛捐杂税,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文化教育:A、在学校教育中,推行奴化教育。 B、在社会教育方面,宣扬封建道德,进行反共宣传。 中华民族的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A、“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发动群众斗

11、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华北事变后,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在瓦窑堡会议上正式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提交国共合作宣言;“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两种不同的抗战路线 A、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鼓吹“亡国论”和“速胜论”;相持阶段到来后,实行消极抗日方针。 B、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抗战的方针;相持阶段坚持团结、进步、抗战的方针。 C

12、、两种不同的抗战路线是由国共两党不同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两个战场的抗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A、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还是比较积极的,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是正面战场四大会战。正面战场承担了抗战初期的主要抗战任务,但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而节节败退。 B、相持阶段到来后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 A、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在全面抗战路线指引下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B、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一定意义。在抗战最困难的时期,通过反“扫荡”斗争、按“三

13、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等措施,克服困难。1944年起,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始局部反攻,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和根据地,成为对日反攻的重要力量和基地。中共“七大”为抗战最后胜利做了重要准备。 C、1945年8月,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毛泽东号召举行全国规模的大反攻,各解放区发起反攻,迅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变化 A、抗战中,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两党的矛盾与斗争。 B、抗战初期,国民党内亲日派散布“亡国论”,亲英美派宣扬“速胜论”,这些都不利于抗日战争的发展。为此,

14、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指明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C、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改变了战略方针,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敌,亲英美派蒋介石集团也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反共倾向日益增长,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军事进攻,中共领导抗日军民坚决予以回击。 D、由于中共坚持以斗争求团结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正确方针,也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第二次国共合作能够坚持到抗战结束。第二次国

15、共合作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着明显区别,最主要的是共产党的独立自主地位。 3、第三阶段:建国后,和平交往是主流,但在历史遗留问题上日本不能正确对待。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仇视中国。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三、国共关系: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 1、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 原因 A.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

16、作。 D.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意义: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运动的迅速开展。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共产党的影响力扩大。 2、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 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 3、19371946年:国共第二次合作 原因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党从抗日大局出发,变“反将抗日”的政策为“拥蒋抗日”的政策。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的开始。全面抗战爆发后,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共同走向抗日战场。 4、19461

17、949年:国共再对抗。 原因:抗战胜利后,美蒋勾结发动内战,国共两党关系再次发生破裂,由合作走向全面对抗。 理解 1、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或合作或对抗,是由多种因素所制约的。表现为: 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维护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中共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的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2、

18、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之间进行了哪两次和平谈判?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的?结果如何? 第一次:1945年重庆谈判。 背景 国民党方面一是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舆论压力。二是由于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于是采取了“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 共产党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谈判。 结果:签订双十协定规定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迅速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召开政协会,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和权利等内容,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意义

19、:是人民力量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通过斗争,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它再要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第二次:1949年北平和平谈判。 背景: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用假和平作缓兵之计。 中共为尽早实现和平,提出和平谈判八项条件。 蒋下台,李宗仁表示愿意和平谈判。 内容:以中共的八项条件为基础,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结果: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国民党假和平被揭穿,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的统治。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四、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变化 1、16世纪:英西矛盾。为争夺大西洋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

20、地位。 2、17世纪:英荷矛盾。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3、18世纪中期:英法矛盾。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 5、19世纪中期:英俄矛盾。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俄国进行1861年改革。 6、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德矛盾。普鲁士为完成统一大业,与法国矛盾尖锐,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失败丧失欧洲大陆霸权。 7、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19世纪末,德国迅速

21、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8、一战后:英美矛盾。一战后,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美国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9、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在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10、二战后:美苏矛盾。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11、20世纪90年代后:南北矛盾。19

22、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世界面临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认识: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归纳:欧洲大国之间在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斗争中,欧陆霸权几经转移:法国(拿破仑战争)俄国(神圣同盟)法国(克里米亚战争)德国(普法战争)法国(一战)。 五、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23、等。 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评价: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开创了国际合作新形式。 B.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此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2、雅尔塔体系 (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 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维护工具:联合国。

24、 评价 A.雅尔塔体系原则上倡导自由、民主,对战后世界各国的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处与合作有利于东欧各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有利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 B.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如对朝鲜的北纬38度分界线,对德国的分区占领,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等)。 C.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现代国际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3、多极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

25、年代初后) 形成背景: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形成标志: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主要内容:总趋势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政治上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经济上呈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评价: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第三世界面临机遇与挑战。 附: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理解) 1、相同点 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都是大国

26、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2、不同点 凡华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前者调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体系的性质不同。前者的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由于二战后反法

27、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的介入而是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 六、主要大国间的关系 1、英法关系 18世纪,英法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七年战争)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最后打败了法国。(第一次反法同盟) 19世纪中期,英法联合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俄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缔结协约,共同对德。 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英法操纵国联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都采取了绥靖政策。 二战中,英、法联合对德作战,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 1986年后以英法同为欧

28、共体成员国。 2、法德关系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奥积极组织反法同盟。 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 19世纪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锐。双方加入不同军事集团对抗。 一战爆发后,法德在西线对抗,进行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巴黎和会后,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索取战争赔款。 30年代,法国纵容了德国的侵略。 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沦亡。 二战结束时,法国同美英分区占领西部德国。 西德成立后,法德同为北约与欧共体成员国,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3、英美关系 1783年,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 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引起英国不

29、满。 一战后期,美国参战企图同英、法等国争夺战利品。 一战后,英美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英国操纵国联,美国拒绝参加;在亚太英美展开军备竞赛,美国取得与英国同等制海权,并拆散日英同盟。 二战期间英美联合反法西斯侵略,进行四次会议。 二战后英国接受美国援助,参加北约,成为美国进行冷战的战略伙伴。 4、美日关系 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大门。 20世纪初美国扶日抗俄,支持日本发动日俄战争。 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美日矛盾尖锐。 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美由纵容日本侵华发展为援华抗日。 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按照自己意图改造日本。 朝鲜战争后美国为把

30、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据点,大力扶植日本经济。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崛起,开始奉行相对独立自主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5、美苏关系 十月革命后,美国武装干涉苏俄。 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表示援助苏联。 二战后期,苏、美首脑讨论协同打败法西斯和战后合作问题。 战后初期,由于意识形态的矛盾与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同盟破裂,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美苏争霸格局形成。 6、英德关系 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始终联合普奥反法。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0世纪初,英国同德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 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联合对德作战。

31、 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30年代,英国对法西斯德国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 二战爆发后,英军在非、欧同德国作战。 二战后,英国同美法苏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 四、重要国际组织: 1、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法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后期的战争既有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欧洲国家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一面。 2、国际联盟 提出: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建立: 巴黎和会决定建立国联,1920年1月,在日内瓦成立,为英法所操纵。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 实质: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

32、系的工具。 主要活动: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入侵西班牙采取纵容侵略的政策。 解体:二战期间,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联合国成立后,国联宣告解散。 3、法西斯同盟 形成 A.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1936年)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B.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德、意、日三国正式形成。 C.1940年秋,德国与日本、意大利正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 活动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

33、40年秋德国猛攻英国。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原因:随着法西斯国家侵略战争规模的扩大,法西斯势力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同时也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最大的威胁。 过程 A.二战爆发后,美国改变中立态度,对英国等进行援助。 B.1941年8月,罗斯福、丘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 C.同时,美英开始援助苏联。 D.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意义: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

34、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 5、联合国 建立:1945年春天,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开会,筹划建立联合国。10月,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安理会是联合国中惟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常任理事国:中、苏、美、英、法。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运动。 原则:联合国宪章规定了各会员国必须遵守的原则,如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等。 作用:初期联合国实际为美国所操纵。后来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舞台。 6、欧洲共同体 原因: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35、,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快合作。 成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由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组成。 主要国家:起初,只有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后来又有一些西欧国家加入。到1986年,又有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六国加入欧共体。 主要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实质:国家垄断资本的联合。 影响:A.西欧各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政局日益稳定,它的国际地位提高并日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

36、作用。 B.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减弱,美国与西欧的主从关系改变,并逐渐向平等的伙伴关系发展,这就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并发生动摇 七、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 1、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 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角逐和斗争,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2、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 美国势力大大增强,欧洲势力削弱,十月革命与苏联的诞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继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夺成为全球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立,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

37、争,日美争夺激烈但这一时期斗争方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 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 3、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 1945年到50年代末,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峙与抗争。 60年代到70年代,两大阵营开始解体,美苏争霸与三个世界形成。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全面崩溃,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两极化向多极化转换的过渡时期。 八、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 1、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含义: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

38、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 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 A.联合抗法:拿破仑帝国崛起后,英国先后七次组织反法同盟,打败强大的法国。 B.联合败俄:1853年1856年,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打败俄国。 C.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在一战中联合法俄击败德国。 D.扶德抑法: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E.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苏联,直到二战结束后,英国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 原因 A.英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这一政策。 B.英国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掌握欧洲和

39、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 C.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之外,对于欧洲强国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俄、德为争夺大陆霸权的斗争从未停止,为英国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 2、日本的大陆政策 制定原因 A.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 B.日本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极力发展军国主义,疯狂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 C.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人民起义不断,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 内容:以征服中国为中心。 3、英法的绥靖政策 含义:一战后,英法美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 内容:一是牺牲别国的利益保护自

40、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求得西欧无战事。 “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实质也是绥靖。 西方推行绥靖的原因 A.英法一战后经济、军事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B.“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C.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交替频繁,且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 D.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仇视和希特勒制造的假象。 E.根本原因是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 绥靖

41、的表现 A.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对意实行经济制裁,但未把石油等战备物质列入禁运范围,苏伊士运河仍供意军使用。 B.日本侵略中国,国联偏袒日本,企图把东北变成各国共管的殖民地。 C.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国联采取不干涉政策。 D.美国对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推行中立政策,实质也是一种绥靖。 E.1939慕尼黑阴谋(顶点): 绥靖的目的与实质:为了保全自己,避免与德日法西斯国家直接冲突,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尽可能地把强烈矛头引向苏联。 绥靖的恶果 A.“绥靖政策”的最大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而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

42、者英法首先遭到德国法西斯的攻击,法国的沦亡是法国统治者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 4、美国的中立政策 中立的背景:(理解) A.传统的孤立主义的影响。 B.垄断资本经济利益的驱动:美国统治集团认为,美国有两洋天险,任何外来威胁都不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不卷入欧洲或国际纠纷,实行中立政策,既可免于国内分裂造成的社会动荡,又可维护美国在欧洲的投资利益,控制欧洲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左右欧洲政局。 C.美国政治外交的需要:当时美国既要遏止苏联的强大,又要阻止法西斯势力的增长,还要遏止英法的扩展,中立政策正是使苏联、法西斯势力和英法三股力量相互牵制和削弱的最好外交手段。 中立的演变 A.1933年罗斯福要

43、求国会授权总统在认为将武器运往某国会危及和平时实行武器禁运。 B.1935国会通过中立法,禁止美国向发生战争的交战国输出武器和军备。 C.1939年,由于感受到法西斯的威胁,开始调整中立法案。 D.1941年以租借法案代替中立法案,开始公开反对法西斯。 中立的影响 A.发展了美国的对外贸易,壮大了美国的势力。 B.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中立的实质:是绥靖政策的翻版。 附:20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动,指出这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及标志,结合史实说明当每次变动发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参考答案 1、三次变动 20世纪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2

44、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 2、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一条”,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第二次: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考生若答出美国妄图在中国建立亲美政府,继续控制中国;新中国成立,得超过8分。) 第三次: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