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848.01KB ,
资源ID:3720072      下载积分:8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72007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必修2必背知识点电子教案.doc)为本站上传会员【w****g】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必修2必背知识点电子教案.doc

1、高一地理必修二必背知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一、人口自然增长 1.历程: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曲线呈“J”形,且有快有慢。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注意: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的共同影响。例如,我国目前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但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的绝对数仍然较大。一个地区人口数量最多是在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的时刻,而不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刻。自然增长率越大,增长速度越快。只要增长率为正值,人口总数就在增加。3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生物学规律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重等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自然灾害上层建筑文化教育水平、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2、战争、人口政策等根本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人口增长模式-划分依据: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从数值上区分人口增长的模式目前高低界值大约是:出生率的界值是2,死亡率的界值1.5,自然增长率的界值1.0。(1) “高高低”模式-“原始型”,“传统型”(2) “高低高”模式-“过渡型” (3) “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所处历史阶段原因高高低模式高高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差。高低高模式高低高工业化初期以近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生产使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3、低低低模式低低低新技术革命时期现代科学知识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人类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改变。2、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比较项目扩张型(年轻型)静止型(成年型)收缩型(老年型)形状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底部变窄,金字塔变瘦变长底部收缩,上部空宽,金字塔已变形人口增长特点青少年儿童比重大,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比较高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出生率、死亡率差不多青少年儿童比重减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出生率长期下降,死亡率上升,自然增长率呈负增长趋势注:一般扩张型对应发展中国家“高低高”模式,静止型、收缩型对应发达国家“低低低”模式。三、人口合理容量的几个概

4、念 1、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2、人口容量: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大的人口数量。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木桶效应),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容量取决于最小环境承载力的资源 3、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最合理、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四 、人口迁移1 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动的原因有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2 人口迁移的判断

5、:空间位移(行政区至少县级变化);变更居住地(住房、户口); 时间限度(一般为一年)3 人口迁移的类型: 按迁移空间范围分-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目前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由农村迁往城市。五、地域文化与人口1.婚俗文化与人口出生率: 初婚年龄与人口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者司空见惯,人口出生率低发展中国家: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龄偏低,人口出生率高 婚姻稳定程度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会导致出生率降低2.宗教与人口出生率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因此形成较高的出生率3.中国文化与人口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随着

6、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一 城市区位因素 1 城市区位-是指城市所占据的位置(绝对区位);更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相对区位)。 2 城市的区位因素、具体影响、原因影响因素城市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分析自然因素地形世界大城市多在平原,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场所平原地形平坦,有利农耕、交通、城镇建设气候城市多分布在中低纬、沿海地带,热带较凉爽的高原上及山区的河谷盆地气温适度,降水适中河流河流干支流的交汇处、河口、河运起点与

7、终点、曲流处、河心岛河流有供水、运输和军事防卫等功能,自然资源分布或靠近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在矿产地便于发展采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如:钢铁城-鞍山、攀枝花、包头,石油城-大庆、玉门、阿伯丁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城市靠近公路、铁路干线或濒临海洋、临近海港是客货流必经之地和对外联系的便捷地带,经商、发展经济条件优越,交通是近代城市的优选区位如:株洲、郑州、石家庄政治、军事、宗教宗教中心、军事要塞、边境口岸和政治中心为举行宗教活动、完成军事任务或分散大城市职能而形成。如拉萨、巴西利亚。科技、旅游大学分布区、科技中心及旅游胜地以科技、旅游业等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属新因素如: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二、 城市土地利

8、用和功能分区1、主要城市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2、主要功能区的比较功能分区形态特征位置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中心商务区(CBD)特点: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住宅区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高级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低级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配

9、套设施缺乏,环境较差。3、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商业取决于最大的消费人群和发达的交通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工业占地面积大,有一定的污染宜布局在城市外缘OA段 商业 活动付租能力最强为商业区AB段 住宅 活动付租能力最强为住宅区,(方便上班及购物)BC段 工业 活动付租能力最强4、中心地理论(1)一个地区城镇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2)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圆形商业区域的中心。(3)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高级服务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城市等级城市作用城市数目城市距离服务范围智能种类服务功能高大少远大多强低小多近小少

10、弱三 城市化1、 城市化-人口和产业活动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2、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 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1) 推力:(农村人口增长快,剩余劳动力多,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2) 拉力:(城市工业发达,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4、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5、 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产

11、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6、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及特点7、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差异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发展结果发达国家早(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趋缓(停滞)高高(70%以上)后期成熟阶段大城市的中心衰落、出现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出现城市群注重营造高水平人居环境发展中国家晚(20世纪中叶)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出现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8、中国的城市化: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

12、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四、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因素表现原因气候改变了下垫面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城市风)高强度和持续的经济活动水文水洗紊乱;河道富营养化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城市内涝)环境城区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遭受干扰和破坏城市是重要的污染源地形趋于平坦五、城市环境问题1、 问题: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低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多,社会秩序混乱等。2、 措施:建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等。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一、农业1 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

13、得所需要的产品,农业由农、林、牧、副、渔五大部门组成,与自然环境联系密切。 农业是第一产业,一个国家或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越高,经济水平一般较低。2 农业的类型: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按产品用途分-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按投入状况分-粗放型农业、密集型农业。农业地域类型分-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热带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游牧业,混合型农业,地中海式农业,热带迁移农业等。例如:衡阳市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按生产对象分是-种植业,按产品用途分是-自给型农业,按投入状况分是-(劳动密集型农业。科 技热量光照降水气候地 形土 壤水 源

14、自 然 条 件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市 场交通运输政 策劳 动 力机 械生产习惯食物偏好社 会 经 济 条 件3、 主要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 农业区位因素思维模式图区位因素农业发展的主导、限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土壤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东南丘陵地区分布广泛酸性土壤,适合种植油茶树,茶

15、叶,柑橘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订单农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国家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如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商品粮基地;收购指导价高,单产低的地方也可种植;收购指导价低,单产高的地方才可种植;税收、补贴政策。科学技术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位。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如我国将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高度;将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 利用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粮食产量,如北美单产高,非洲单产低 改变农业

16、生产方式,如利用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无土栽培和植物工厂可使农作物全年播种、全年收获;智能机器人从事农业生产工业城市的发展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4、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市场区位新兴工矿区的出现,城市的发展,城区和工矿区周围将重点生产蔬菜、肉、蛋、奶等,并发展园艺业市场需求量供不应求时,刺激生产,供过于求时,压缩生产,如我国90年代初苹果种植交通条件和保鲜、冷藏技术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例如美国东南部地区利用光照优势发展

17、蔬菜、花卉,供应东北地区,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的广东、四川等省大量调运蔬菜;使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成为可能,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食生产基地,荷兰、丹麦、新西兰等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热量因素);(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 地形 因素);(3)改革开放政策,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 政策、 市场 因素);(4)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 土壤 因素);(5)城郊的乳畜业、园艺业、蔬菜种植

18、( 市场 因素);(6)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 技术因素)6、农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自然区位因素比较稳定但可改造。 (1)培育良种-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 (2)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改善热量 (3)缓坡修梯田-改造地形 (4)喷灌和滴灌技术-改造水分7.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确定具体位置-仔细审题-分清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 发展变化因素9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类型案例主要分布地区主要作物主要特点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亚洲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稻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商品率低

19、,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商品谷物农业美国中部平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 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和新疆的国营农场。小麦玉米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二、工业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主要的工业布局类型主导区位因素特点有代表性的工业部门厂址选择要求原料导向型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甜菜或甘蔗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面包厂、饮料厂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导向型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等接近能源供应地廉价劳动力导向型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

20、玩具厂、制伞、制鞋等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精密仪表、生物制药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2、工业与地理环境3、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原料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交通运输的影响逐渐增强;劳动力素质已成为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信息通讯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4、产业转移原因各地区的资源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的差异及各因素的发展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世界制造业重心转移的轨迹英国德国美国日本;发达国家东亚、拉丁美洲

21、-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目前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原因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区日益沉重的环境压力5、工业联系生产协作联系纵向联系:某工业产品经多道工序生产出来,各工厂分别完成该产品某道工序集聚型生产协作(如布匹的生产过程)横向联系:某产品生产由许多零部件生产厂家组成,这些零部件生产厂家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它们分别与最终产品的组装厂家联系分散型生产协作(如汽车的生产过程)6、工业集聚 概念: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称为工业集聚。 作用:可以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 意义:扩大总体生

22、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集聚的两种情况:传统的专业化生产集聚区和新兴产业集聚区。三 交通交通运输与聚落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聚落的形成(1)交通运输影响聚落的空间形态地区聚落形态形成原因北方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南方多呈带状分布,沿河道、铁路、公路分布河网密度较大,地形破碎;沿河道、铁路、公路用水和交通方便。(2)交通运输与城市布局大多数城市都是沿河、沿湖、沿海发展起来的。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设城一般规律铁路、公路的建设,使城镇多沿着铁路线、公路线发展。交通运输的发展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交通运输的衰落也会阻碍城市的发展扬州的变迁(如扬州)

23、(3) 交通运输与商业地形状况交通居民点、商店分布特点商店密度大小山区地势起伏多沿河谷和山间谷地布局,线路弯曲、稀少,方式单一沿地势低平的公路分布小平原地势平坦运输的线路较多,平坦宽直,运输方式复杂沿交通便捷的公路分布大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等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二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思想发展阶段人类文明时期人地关系特点后果崇拜自然采猎文明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

24、,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微弱环境问题不严重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减弱,对抗性增强环境趋于恶化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矛盾迅速激化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寻求人地协调的道路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概念: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A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各类国家都享有发展的权利,在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25、是第一位的。B公平的观念:代际公平、地区公平、物种公平C环境的观念: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极力追求的基本目标D权利的观念:全人类都应享有过健康而富裕的生活的权利;每个国家和地区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标四、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 控制人口规模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2. 转变发展模式,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转变(1)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特征: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结果:形成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产生资源和环境的危机(2)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征:低投入、低耗能、低污染、高产出结果:清洁生产、文明消费及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注:清洁生产就是不产生废弃物的生产吗?【提示】清洁生产并不是完全没有污染物和废弃物排出。只是对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控制和治理,由终端处理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的处理,从而尽可能少地产生环境污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