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鲫鱼就是一个种群C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D在沙丘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解析:选A。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用取样器取样法。2某校内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解析:选A。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全部的群落都具有。如草坪中地表动物和植被栖
2、息动物的分布属于草坪分层现象。3(2021江西南昌调研)如图为某农业用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蝗灾初期未对东亚飞蝗进行有效把握导致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在ab段,该种群的增长速率渐渐下降C在b时利用同种杀虫剂对作物进行多次喷射可防止c点毁灭D把握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制力稳定性解析:选C。在b时利用同种杀虫剂对作物进行多次喷射,杀虫剂对抗药性东亚飞蝗起了选择作用,抗药性个体仍会快速增长毁灭c点。4某生态系统中只含有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图1为某段时间内该系统中的食物关系,图2为甲乙两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图1 图2A甲
3、、乙为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竞争CT时间后若丁大量死亡,则甲、丙数量急剧增加D甲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解析:选C。食物链的起点为生产者,由题中食物关系可知甲、乙为生产者,A项正确。最初甲与乙的种群数量同时增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乙的数量开头削减,说明在甲、乙的竞争中,甲最终成功,B项正确。T时间后只有甲为生产者,丁是丙的捕食者,丙是甲的捕食者,丁的数量大量削减,就会导致丙的数量快速增多,进而导致甲被大量捕食,使得甲的数量削减,C项错误。由图2知,甲种群为“S”型增长,其种群数量会受到因自身增长而导致的养分、空间等因素的影响,D项正确。5下表是调查某区域(样方
4、面积为2 hm2)田鼠种群密度,对捕获的雌雄个体数和有标记个体数所做的记录。已知田鼠被捕获过一次后较难再被捕获,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雌性/只雄性/只标记数/只初捕282250重捕321810A.若调查该区域蚯蚓的种群密度也实行此方法B统计的种群密度要高于实际的种群密度C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D综合两次捕获状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解析:选B。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活动范围小,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不宜接受标志重捕法;田鼠在被捕获过一次后较难再被捕获,即重捕时的标记数减小,依据标志重捕法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可知,统计的种群密度要高于实际的种群密度;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
5、密度约为125只/hm2;依据题表数据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6如图,甲、乙、丙分别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三大生物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B丙通过获得的能量要多于通过获得的能量C图中的箭头可以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D乙、丙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解析:选C。甲、乙、丙分别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甲、乙不是第一营级和其次养分级的关系,因此二者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并不能用10%20%表示;是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是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二者的大小无法确定;箭头可以表示甲生产者的物质被乙消费者利用,同时能量传递到消费者中,甲、乙含
6、有的物质被分解者丙分解的同时,能量被丙利用;丙不属于食物链成分,乙、丙之间不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7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由生产者、和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淌是单向、逐级递减的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过程固定的C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图示的碳循环路径缺少、直接到的途径解析:选D。图中为分解者,食物链中不含有分解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如光合作用)固定的;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直接到的途径为其次养分级和第三养分级的细胞呼吸。8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养分和能量流淌状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
7、不同的养分级,戊为分解者。对该生态系统养分关系叙述正确的是()同化固定的能量体内储存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甲15.92.813.1乙870.7369.4501.3丙0.90.30.6丁141.061.979.1戊211.520.1191.4A. 丁为肉食性动物B甲随丙的增加而增加C乙是能量流淌的起点D戊是丁的前一养分级解析:选C。由戊是分解者,表中同化量的大小及能量传递特点为依据,推断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乙丁甲丙。丁是草食性动物,甲随丙的增加而削减,捕食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乙为植物,所以说乙是能量流淌的起点。9(2021山东济南调研)下列描述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是()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中
8、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经其呼吸作用消耗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其次养分级蜜蜂发觉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知”同伴去采蜜根瘤菌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氮的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终重新回到大气中ABC D解析:选B。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淌、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属于能量流淌,属于信息传递,属于物质循环。描述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10(2021浙江杭州月考)生态入侵是指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它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后,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域稳定扩展的现象。例如,紫茎泽兰原产于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并由此扩展到广西、贵州等地区,
9、连接成片,成为当地的“害草”。紫茎泽兰“入侵”到一个新环境的初期,可能会()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制约其种群可能会威逼到新环境内的物种多样性其种群会使生态系统的养分结构趋于简洁A BC D解析:选C。外来物种入侵到新环境的初期,由于没有天敌,环境条件适宜,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与所在环境中同一养分级生物进行竞争,而导致侵入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逼,从而削减侵入地的物种,破坏侵入地的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养分结构趋于简洁。11.(2021湖南长沙月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整力气B生态系
10、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制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强D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解析:选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制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整力气,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A、B、D正确。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制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也弱。12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取,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
11、明显改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芦苇湿地构成了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B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C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正反馈调整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D大量种植芦苇的缘由是芦苇可以吸取城市污水和农业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解析:选B。芦苇湿地生态系统有外部有机物的输入,A项错误。湿地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调整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C项错误。城市污水和农业用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需分解者分解后,芦苇才能利用,D项错误。13鄂黄长江大桥下的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渐渐形成的,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1)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_,从
12、光滩区到核心区这几个区域的不同具体体现在群落空间结构的_方向上。区分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调查核心区或近水缓冲区的芦苇种群数量最常用的方法是_。描述芦苇种群数量变化时建立的数学模型应当是_。(3)在统计不同区域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4)现在长江中下游不管是白鳍豚,还是一般的江豚,它们的种群数量都在锐减,疼惜它们的根本措施是_。解析:本题考查了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学问。(1)由于鄂黄长江大桥下的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渐渐形成的,最初无土壤条件和任何生物,故其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光滩区到核心区这几个区域的
13、不同点是不同地段上生物种类存在差异,为群落的水平结构。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丰富度。(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在资源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3)在统计不同区域的植物盖度时,也可用样方法,要留意随机取样。(4)对于白鳍豚和江豚等珍稀物种的疼惜根本措施是提高其环境容纳量,如建立自然疼惜区等。答案:(1)初生演替水平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2)种群密度样方法“S”型曲线(3)随机取样(4)提高环境容纳量(建立自然疼惜区)14(2021山东济南月考)下表是生物学工作者收集到的某湖区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表示存在食物关
14、系)。请据下表和图回答问题:被食者捕食者绿藻螺狮水草鲫鱼轮虫螺狮鲫鱼轮虫(1)该湖区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了_。鲫鱼与轮虫之间信息传递的方向是_。(2)若由于某种缘由螺狮全部死亡,轮虫的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将_,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抵制力稳定性将_。(3)如图是对引进某经济鱼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绘出的种群增长速率曲线。调查该经济鱼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在t2时期该鱼的种群数量是该河流对该鱼的_。(4)鸡粪是优良的鱼类饲料,适量的投入可以给鱼供应食物,从而提高鱼的产量。向河流中少量投入鸡粪对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影响,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假如投入鸡粪过多,将导致浮游植物大量增殖引起水体富养分化,导致
15、水体富养分化的直接缘由是由鸡粪被分解产生的_引起的。解析:(1)群落是指生活在确定区域的全部生物的全部个体。信息传递能调整种间关系,信息传递是双向的。(2)依据生物间的关系绘制食物网如图所示:螺狮和轮虫都是鲫鱼的食物,当螺狮全部死亡后,鲫鱼需要捕食更多的轮虫,从而导致轮虫数量下降。生物种类的削减,使得生态系统的抵制力稳定性降低。(3)鱼类活动范围大,适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图中曲线表示“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变化,t2时增长速率为0,种群达到K值,即为环境容纳量。(4)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是其具有确定的自我调整力气。若投入鸡粪过多,导致水体有机物增多,有机物被分解后产生较多的N、P等元素,从
16、而引起水体富养分化。答案:(1)生物群落双向的(2)削减降低(3)标志重捕法最大容纳量(4)自我调整力气N、P等元素15依据图,回答下列与生态有关的问题。(1)若图1是碳循环示意图,则丁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_。甲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若图1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淌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2)若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如图2所示,设E种群干物质中隐蔽的能量为1106 kJ;B种群干物质中隐蔽的能量为2104 kJ,D种群干物质中隐蔽的能量是2.5104 kJ,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当A只捕食C时,则A的能量值是_。(3)图3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蛙类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
17、图中的D表示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图中A、B、C表示的含义分别为A_,B_,C_。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_(填“K”或“K/2”)值,此时蛙诞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是_。解析:(1)由甲与丁间存在双向箭头,且存在3个指向丁的箭头可确认丁为“大气中CO2库”,甲为生产者;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为含碳有机物,而不是CO2。(2)E可传向D、B、C的能量总和为110620%2105(kJ),则C的能量为210521042.51041.55105(kJ),故A只捕食C时,A的能量值为1.5510520%3.1104(kJ)。(3)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
18、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故A为同化量,B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当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处于K值,此时诞生率死亡率。答案:(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生产者(2)3.1104 kJ(3)蛙同化的能量用于蛙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K诞生率死亡率16某争辩小组调查了内蒙古乌海沙地的植物多样性的状况,获得表1内蒙古乌海沙地的主要植物、表2沙生冰草形态多样性统计。表1内蒙古乌海沙地的主要植物分布区采集地编号主要植物乌海沙地1针芧、冷蒿、糙隐子草2锦鸡儿、冷蒿、羊柴、蒙古冰草3蒙古冰草、沙生冰草、百里香4狗尾草、茵陈蒿、白草5针茅、羊草、沙竹6榆树、黄柳、小
19、叶锦鸡儿7黄柳、油蒿、小叶锦鸡儿、羊草8羊草、蒙古冰草、沙生冰草(1) 表1、表2中的数据分别体现了_。A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B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物种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D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2)表1数据一般接受样方法获得,在做样方调查时,以下做法正确的是_。(多选)A选择该地区物种密度较大的区域确定了采集地18B在各采集地中随机选取多个样方C在各采集地中选取样方的面积大小全都D统计各样方物种数量,以数量最多的样方数据作为最终呈现数据(3)若要争辩该地区的丰富度,表1中缺乏的是_。(4)如图表示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两物种形成的进化机制。内蒙古乌海沙地地区的蒙古冰草的总和称为_。结合现代
20、生物进化理论分析可知,上图中c表示的是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之间存在有_。其过程经受的生物进化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_、隔离。b的实质变化是_。解析:(1)表1中确定环境中有多种生物,体现了物种多样性,表2中同种生物的不同性状体现了遗传多样性。(2)利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随机取样,所取样方的大小应一样,对所得到的各样方的数据取平均值作为最终呈现数据。(3)调查丰富度时应调查该地区的全部生物物种,表1中只有植物,没有其他生物类群的物种数目。(4)某一区域同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种群。从图中可知蒙古冰草与沙生冰草虽都来自同种生物,但已成两个物种,即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该过程经受的生物进化环节有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答案:(1)D(2)B、C(3)除植物类群外的其他生物类群的物种数目(4)种群生殖隔离选择基因频率变化的不断积累或基因频率的转变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