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报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亭曲子戏保护与开发的调查研究(提纲)一、目的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生存危机,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存情况面临着及其严峻的挑战,华亭“曲子戏”就是这样一种非物资文化遗产。本次通过实地调查,目的除了了解“曲子戏”这一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外,还要尽自己的能力对其进行宣传,对其开发贡献一己之力。二、前期准备知识的储备1调查曲子戏的相关知识2了解当地政府已对保护曲子戏所实施的政策3了解当地居民生活文化习惯,以便更好交流对研究时间,地点,调查项目的确定1了解当地居民生活习惯,以免在调查中打扰他人正常劳作2选择当地文娱
2、活动比较频繁的一段时间去调查3走访专家确定调差的范围4确定调查的项目三、展开调研1远程访问2田野调查3文献收集4参与活动5个案追踪四、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1对调查资料按不同用途分类2筛选出有用的资料以便研究五、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1掌握曲子戏这一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2对曲子戏的生存开发前景进行分析3对曲子戏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六、对这次实践的成功与失败做出客观分析七、对此次社会实践以书面形式总结并完成论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亭曲子戏保护与开发的调查研究(论文)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充分地说明了调查工作的重要性,为了做好这次对华亭曲子戏生存现状与发展前景的调查研究工作,我
3、们必须了解、掌握一些调查研究的相关知识。根据调查研究的普遍性知识,结合我们这次任务的实际,对调查研究的相关知识简介如下。 一、调查研究的指导原则充分尊重民众的创造性,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调查的指导原则。全面性要调查过程中避免教条主义和机械主义,以马史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全面调查;代表性指任何人都不可能对一切民间文化现象平均使用力量,要善于发现在一个地区的范围内,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民俗类型、哪些民俗现象是有代表性的,抓住了这些东西,也就抓住了主流;真实性,即按照民间文化民俗表现形态,真实地、不加修饰、不加歪曲地将其记录和描述下来,更不要以自己的想象或凭自己的知识和爱好去窜改民间
4、文化作品。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即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充分地尊重人,相信人,相信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历代传承至今的人间文化珍宝。同时要切合我们本次调查工作的人员、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等实际,作好统筹,保证我们的调查工作获得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地开展和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三、调查的形式:异地调查和实地调查异地调查指以电话、网络等形式进行的调查形式。实地调查指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或者主要活动区域进行的一种调查方式。我们本次调查以实地调查为主、异地调查为辅的方式,即主要采取到曲子戏活动区
5、域进行调查,以获得第一手的相关资料。四、调查的步骤:准备阶段、实地调查阶段、调查总结阶段(一)调查准备阶段1.制订调查计划,拟订调查提纲,准备一些相应的问卷、表格、线路图等。2.根据调查任务进行人员分工,明确职责,做到各司其职、互相配合。3.设备准备:包括录音、录像、照象设备,常用记录的笔和工作记录本等。这一阶段的主要要求是:做好全面的统筹协调,分工明确,计划详实、周密。(二)实地调查根据预先拟订的调查计划进行,同时要因地制宜,随时做好修改的准备。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比如涉及曲子戏的书籍名称,人员口头介绍记录资料,现场录音,录像及照片等资料。在此阶段一定要处理好与当地主管该项工作的
6、行政主管单位的协调关系,更需处理好与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及活动区域居民之间的关系。这一阶段对调查人员的要求是:尊重、谦虚,诚恳、务实,注意安全;对资料的要求是:收集务必齐全,完整,系统。(三)调查总结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调查过程中收集和形成的各类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然后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写出书面的相关材料,完成相关工作任务。五、调查内容根据调查任务确定调查内容。我们这次调查的任务是掌握“曲子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根据具体任务确定主要的调查内容有:了解调查区域内曲子戏的生存现状;了解曲子戏的活动区域空间,表现形式,表现成果及传承人等;了解活动区域内居民曲子戏的认知情况,以及
7、政府对曲子戏采取的保护措施或政策;最后还需对保护与开发曲子戏进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评价。六、调查要求(一)尊重当地居民,尤其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二)尊重和依靠地方党政机关、文化部门、旅游管理部门、民族宗教部门等,争取他们的支持,向他们汇报。(三)严格调查纪律,做到:1.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不走形式,调查者必须亲自深入现场,做到资料来源清楚,内容真实,数据可靠。2.实事求是,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整理,汇编资料时,引用他人成果必须注明出处。3.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在调查过程中相互配合,听从统一指挥。4.遵守调查规则,所有规定上交的资料及成果,必须如实上交。(四)注意安全。掌握好调查研究的相关知识后
8、,我们还需弄清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问题,例如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颁布了哪些政策等等。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与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简称为“非遗”。其定义有多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释为:
9、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二是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
10、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从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着重强调了其“不可再生”的特性。非物质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形态特性,时代延续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时态特性,传承性与变化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形态特性,“活态”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形态特性,非一致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态特征,只有无形文化性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本质特征(其“无形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性,其“文化性”区别于自然遗产的无文化性),也决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特征的根本所在。 3非物质文化
11、遗产的分类目前,国际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有较大差异。我国实际上存在两种体系:一是普查体系,即国家保护中心研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分类表。该体系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六类,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等。二是国家目录体系,即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4为什么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
12、质文化遗产公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进行了三个方面的高度概括: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非物质文化遗
13、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三,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4、已经刻不容缓。5. 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项, 承认各群体,尤其是土著群体,各团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保护、保养和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作出贡献。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去称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于巴黎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
15、产公约后,2004年8月便加入该国际公约,成为少数较早缔约国之一。2005年国务院及其办公厅先后制发两个文件,即2005年3月26日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和2005年12月22日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方面工作提出了若干指导性意见。而华亭曲子戏作为一项独特的民族传统戏剧,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后来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自华亭曲子戏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的几年来,政府重视了,民间积极性高涨了,唱曲子的社班也增多了,“小曲子”唱红了华
16、亭的村村社社。在年复一年的传承和创新过程中,华亭曲子戏的顽强生命力再次得到巩固,独有的艺术感染力再次得到升华。这是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收到的成果,大家看在眼中,乐在心里。了解好各项相关知识后,我们对曲子戏进行了深入了解。华亭曲子戏是戏剧的一种,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尤以民国为最。大致在宋、元时期, 华亭曲子戏处于清唱剧形式,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曲子戏艺人不断吸收其它调牌、曲令、小调、民歌等音乐形式来丰富演唱内容。由于清唱形式渐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艺术的观感要求,于是一些民间艺人便根据元杂剧的风格及套路,编写了比较简单的演唱剧本,设置了基本情节、人物,携带一些简单短小道具,仍然使用清唱
17、、说书时观众围圈而坐的习惯。整个曲子戏大约成熟于明、清两代,盛行于清末和民国初年,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华亭民间的一些固定乡村,具有强烈的口头传承意识。因流传地域不同,曲子戏又被称为小曲子、“笑摊”、“地摊子”、“信子腔”等,具有元曲杂剧的历史遗留痕迹,为平凉市所独有。华亭曲子戏其剧目全部是小折戏,它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的特殊表演方式,在其他地方小戏中是绝无仅有的。华亭曲子戏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华亭民间的乡村,作为当地精彩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不论在街头巷尾、庭院宅第,还是田边地头,都可以作为曲子戏演出的场所,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华亭曲子戏演唱时,既有元杂剧留下的痕迹和农业丰收时喜庆的根基,又融汇了
18、关中地区流行的秦腔、回族的花儿、陕西眉户剧、陇东道情戏的表演技法,再加上游牧民族历来喜欢用嘹亮的嗓音表述情感,逐步形成了在全国独一无二的表演风格。要说华亭曲子戏,必须先从华亭地方的民间地滩子社火谈起。华亭社火,以其表演形式与活动时间大别可分为地滩子和马社火两大部类。晚间活动的,包括曲子戏、秧歌小调和狮子旱船等民间舞蹈,统称地滩子。白天活动的包括马社火、车社火、高台、高跷、大头娃娃、秧歌、腰鼓等民间舞蹈,通称马社火。所谓要了解华亭曲子戏必须先从地滩子社火谈起,就是专指这类晚间活动的群组社火而言。华亭地滩子和社火作为一中民间演唱艺术形式,他并不象其他戏剧形式,非在特定的舞台上才能完成演出任务。街头
19、巷尾、庭院宅第、田边地埂都可以演出;还可以在床上摆坐场子清唱。这样说并不是说地滩子社火不能在舞台上演出,其实有舞台更能增强它的演出效果。其所以命名地滩子,无非在于强调这类艺术形式活动的最大限度灵活性和适应性。华亭地滩子社火的内容除曲子戏外还包括秧歌小调和狮子旱船等民间舞蹈。由此可见,华亭曲子戏是华亭地滩子社火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不过从其演唱比重和程序看,正如人们常说的:“出场的旱船,入场的狮子,垫场的秧歌,背本(打主场)的曲子”。说明曲子戏的地滩子社火的主体,是各形式表演的核心。从其实际功能看,狮子是用作进场时开打场面的,秧歌小调从其习惯性的演唱方式,多是由不化妆的人领几个旦角,先是围个园场面对
20、面的一边横步踏走,一边清唱,可以不乐器拌揍,只等唱完一段后便都来个向右转,一个跟着一个绕着园场转圈圈,偶尔变换几个叫什么“缠棉花”“珍珠倒卷帘”等的队形;其间伴以大鼓和铙钹,因此人们称它叫“跑场子”,山里人还叫它做“碾盘舞”。这种跑场子传统的被用在唱完一折曲子戏后,扮演角色的演员要更妆,乐队人员要休息,并趁机重新准弦定调,为了不至中断演出气氛,便插一个秧歌小调,连歌带舞的暂时吸引着观众,待第二个折子戏准备妥当后,秧歌小调即便停止,有时不必唱完也可中止,为曲子戏让路,起到垫空子作用。曲子戏是地滩子社火的核心因素,而其他秧歌小调和狮船等民间舞蹈,在地滩子社火中不过起点烘托和配合作用,是曲子戏的附带
21、形式,都为曲子戏服务。华亭曲子戏,为了有别于秦腔、眉户和其它各地方大剧种,当地人惯叫它“小曲子”。曲子戏里有一段丑角专唱的管子调(刚调)“言正语顺味不长,笑话才能唱乐人心肠谁说我把小曲子颠倒儿唱,关节炎害在他嘴皮上”。这里连曲子戏的编者都说自己唱的是小曲子,可见华亭曲子戏与小曲子是一回事。华亭曲子戏在华亭农村深受人民群众欢迎,是最精彩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不但是城乡春节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当地民俗里用以祝寿、婚嫁等喜庆方面恭贺助兴的文艺形式,还常用于庙会祭祀方面。全县十二个乡镇的一百多个行政村几乎都有“戏窝子”,甚至一个村就有几处。据一九八一年统计,每年春节期间,全县从事曲子戏表演的“戏窝子
22、”多达七十余个。八三年春节,号称华亭“社火之乡”的山寨,曲子戏演唱队就有十四个;连地处西南偏僻林区的麻庵乡也有三个曲子演唱队。每年被乡上推举进城参加全县社火评比的曲子演唱队,八三年只有七队,八七年竟增到十九队。曲子戏在华亭,似乎每个村社都有它的“窝子”。其中历史最悠久,条件也较完备的曲子“戏窝子”有:策底乡的八王沟、鲁家塬、南峪、庙川、弯子里、策底街;河西乡的洼根、河南、杨庄、草滩;山寨乡的西街、东街、小庄、安庄、任家庄、南阳洼;马峡乡的阴街、寺沟、干树庄、腰崖、罗马寺、豆庄、大岑;上关乡的水联;神峪乡的新寨塬;南口镇的胡家窑、陶坪、纪家庄、曹家沟;西华乡的刘磨、蔺家沟、草芽坡、十家路;东华镇
23、的关庄、大坪、赵家沟、峡口、范家庄、南山、月圆;南川乡的晨光、武村铺、朱家坡;砚峡乡的堡子梁;麻庵乡的赵家山等。解放后随着广大城乡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华亭曲子的“戏窝子”也逐年增多,演出声势日益增强。特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华亭曲子戏发展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全县几乎没有不耍地滩子社火、不唱曲子戏的村社。的确,曲子在华亭民间活动的范围、自办自乐的普及,以及所拥有观众的数量和社会影响,却远非秦腔和其它地方戏所能比。曲子戏是华亭一个地方小戏,应该是无可非议的。华亭曲子戏的历史沿革:从华亭曲子戏丰富而成熟的声腔程式和剧目,可以看出它悠久的历史,但要肯定它究竟形成于何时何地?缺乏史料依据,
24、无从稽考出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来;现在只有推到那儿算哪儿,不尽之处有待后来者作进一步追溯和研究吧!华亭曲子戏的历史沿革虽然源深难测,一时得不到个定点;可有一段传说还是值得借鉴的。据一个民国中叶已有八九十岁和近百岁高龄的老年人回忆:在他们小的时候,他爷爷曾告诉过他,小的时候听他们的爷爷说,那时候耍地滩子社火和今天一模一样,他小时侯看到的地滩子社火和当今的也一模一样,不一样的就是穿戴扎挂比过去讲究了,旦娃子装扮的比过去漂亮了。民国中期至今已有四五十年了,就这样再不要往前累推他爷爷的爷爷,以及再进一代的他爷爷,仅以这两位爷爷五代人的说法推算,最少也不下三四百年。这些人所形容的清末华亭曲子戏,与民国中后
25、期的华亭曲子戏,演出也一模一样。这段历史虽无文字记载,可连续五代八九十岁的传承人应该就是人证,也应该是可信的。为此可认为:曲子戏作为一种民间小戏,若按中国民族戏曲形成的规律,应该先于地方大剧种(比如西北地区的秦腔)而形成。至于华亭曲子戏演唱者(传承人),有以下几位声誉很高。孟继孔,东华张天河孟家庄人,据说还是清末一名未成名的秀才。不知是仕运不通还是癖好曲子艺术,把已具有的文化全部灌注到华亭曲子戏的营造上面。不但领头粉墨演唱。还改编移植整理曲子剧本,可惜未得书册记载而不得其实,仅从老一代的口碑中得知现在演唱的李彦贵卖水、双官诰是他移植的;皇姑出家、白蛇盗草是他改编的。他在华亭曲子戏的发展史上是一
26、位有卓越贡献的人。何珍,策底八王沟人。小时侯族旺家冕,生性好乐爱戏,早年虽然进过几天私塾,粗识几个汉字,但除隔壁邻居过红白大事,或临大年除夕为人代写几付对联外,从未靠文墨过生活。他一生东走西串、求师学艺。再加上一付天赋的好声好相,炼就了一身表演曲子戏的硬功夫。他生、丑、净、旦;唱、念、作、打均佳,尤功于旦行。双官诰里的三娘,皇姑出嫁里的皇姑,刺目劝学里的李亚仙,闹酒馆里的杨八姐,李彦贵卖水里的梅美,都是他的拿手红戏。有人说他唱三娘里的几段琵琶调,李亚仙的几段洛江怨,梅美的几段银纽丝,连哭的三岁孩子都能惹高兴,看迷了的老头可以失去控制的把烟锅咀子咬断。大家赞他:唱几声好比黄莺儿叫,走几步好象水上
27、漂;三天不吃还有可,不看何珍的曲儿心发焦。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乐施善教,忠于曲子戏的良好艺道。不单是自己爱唱,还爱给别人教唱,三十年如一日,真正作到了诲人不倦。在华亭,一大批老一代唱曲子而且出了名的人,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出自他的门下。我们那一代唱曲子的人谁要忘了唱腔或唱词,不论是那出戏,去请教他的家属,不管老婆、媳妇或大姑娘,一样都会给你解决全部问题。他坐华亭曲子界第一把交椅是当之无愧的。沈近堂:东华镇范家庄人,兄弟排行他称老大,所以当地人都叫他“舵把子”。早年家冕族众,粗识几个汉字,据说还是清末一名武秀才出身。生性唯独酷爱秦腔,终日玩枪弄棒,踢腿伸臂的搞些别人所谓的没名堂的操劳,单由于自己艺术条
28、件差,一个沙嗓子首先就断送了他学秦腔的前程。苦练了多年艺技依然不能长进,最多只能在乡村班子里票几折唱少白多的折子,或者武打戏。晚年旧瘾未戒,便又即兴在村子里聚众耍社火唱曲子戏,当然就比一些人生闯硬凑的演出效果高一等。虽然嗓子差,但他主演丑角戏,一时竟成了华亭城方圆曲子戏的大教头,名驰全县。他不仅教别人,自己还经常粉墨登场,献技献艺为华亭曲子戏鸣锣开道、示范演出。他以丑角行出类拔萃,年过花甲动作干练,满口牙落但吐字清晰准确。膀园体直架势优美。如今曲子戏双放牛下四川里的拉架子这个唯一程式化了的动作,正是他从秦腔里移植过来的。总之,凡是华亭现在六十岁往上的人,没有不知道“舵把子”这个名字和他演出的下
29、四川研磨顶砖头闹书馆闹酒馆这类以丑角为主的曲子戏的。再下来是那些民国初年初露头角到民国中期已声名大震,解放初相继辞世的华亭曲子戏知名演唱者。比如:策底的冯天庆、张世杰、冯天喜、贺万有、胡全章,河西的莫殿奎、尚国宗,马峡的张具仓、包万银,上关的康宝山、康杰,山寨的马兆堂,东华的李二、吴老五等,都是众所周知的华亭曲子戏的老把式和戏包袱。民国后期至解放,六十至七十年代华亭曲子戏有名演唱者,如今多在五十岁至七十岁左右,大部分尚且健在。他们是华亭曲子戏的中流砥柱。比如策底的肖功德、朱英、胡映瑞,山寨的张春祥、余漂儿,安口的何辛录,河西的包含荣,上关的康和、付学义,神峪的孟浩仁,东华的沈福堂、蔡祥、柳发元
30、,马峡的张仁等,这代曲子戏演唱者全县不下百人,成为建国以来曲子戏传宗接代、哺育新生、把曲子戏这门艺术形式推向高潮的主要力量。正由于有了他们这一代,才有建国以来以曲子戏为中心的农村民间文艺的振兴,才有十五六至二十岁左右年岁的男女青年演唱者脱颖而出的新局面,大有改变华亭曲子戏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现状的苗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提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的大见成效,华亭曲子戏和其他地方戏一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除净化剧目、改曲子音乐和演唱艺术外,还壮大和净化了队伍,提高了他们的艺术素质和政治思想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七十多个曲子演唱单位,就拥有演职人员千余人。华亭曲子的传统曲调和剧
31、目:华亭曲子是道道地地的华亭农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自赏的一种人民群众自己的艺术创造。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给我们创造并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财富,保留了众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传统曲调和传统剧目。作为曲子声腔要素的具体表现形式单位的“曲调”,在曲子艺术里确实有其特殊的作用与功能,那么究竟有多少呢?据华亭曲子老一代演唱者声称,正式常用的曲调共约六十多支,不过今天尚能捕捉到的,包括以简谱记录下来的和老一代犹存口腹的在内,计有简便花、尖尖、扬州、兰州、双戏、五更、慢板、山川、花、一串锤花、前月、后月、前背弓、后背弓、金钱、琵琶、西凉、带把西凉、紧述、慢述、老龙哭海、哭断肠、长城(大哭)、带把
32、哭、银扭丝、黄龙滚、采花、洛江怨、大慟、大十片、安老婆、十里推、摇、五更鸟、杨柳青、钉缸、四平、柳青谣、耕牛、五更月、太平等四十多支。华亭曲子的艺术特色也自有春秋,和其他地方戏一样属于综合性立体造型表演艺术形式,以演员为主体、表演为中心、通过演员高度艺术化了的语言和动作,与相适应的音乐伴奏中共同完成其艺术创造任务。其不同之处就在于对动作要素与语言要素的具体运用和主配作用上的区别,要说艺术特色就在于此。华亭曲子的艺术特色,总起来是严声腔而宽动作、重唱而轻白,边创边演。常看华亭曲子的人都会有这个感受。华亭曲子戏于声腔运用控制得非常严格。遣腔运调一丝不苟,都有一定的讲究。至于表演动作,就比一般戏曲和
33、表演唱要宽泛而灵便。不说细小情节,既是较大的作打和复杂的舞蹈情节,也可随机应变,由扮相者依据曲调内容自出心裁,按剧情发展一边设想创造而一边表演,不受固定的程式制约。因此同一个剧目在不同表演者的不同认识,不同理解和不同的演技表现中就有不同的演出效果,这在华亭曲子戏里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华亭曲子伴乐:依其伴奏功能的分工有文乐和武乐两部分,即管弦和打击两套。文乐部乐器有板胡、三弦、笛子、二胡等,其中以板胡为主体,乡里人叫提拉乐器,样样具全当然最好,但伴奏人员和乐器不全时,三弦、二胡、笛子酌情尚可缺额,唯独板胡万万不能没有。武乐部分又分两套:一是配合文乐,起击节作用而综揽全局的碰铃(当地人叫水子)和
34、四页瓦;一是出入场和行程中助长气氛以及配伴秧歌舞蹈的大鼓、大锣、钹和手锣。往后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提高和审美要求的提高,有些地方在文乐中都增添了杨琴、小提琴、和黑管,把伴文乐的打击乐器碰罄和四页瓦改用了鞭鼓、牙子和手锣,这对曲子音乐的改革,从发展上看无疑是个好趋势。华亭曲子的声腔特色:华亭曲子是以唱为核心,曲调为声腔最小单位的联曲声腔系统演唱形式。谴腔用调上有其严格的组成格式,一唱到底。也许这就是华亭曲子其所以称做“曲子”,或者叫做“小曲子”的由来吧!这样构成华亭曲子声腔特色的曲调特殊性能。华亭曲子的表演特色:华亭曲子除声腔特色外,表演上的特色也是非常突出的。华亭曲子戏究竟凭什么晋
35、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回答这个萦绕在华亭人耳旁千万遍的问题,其实就是对华亭曲子戏再认识的过程,为使这种民间俗得不能再俗的艺术登堂入室,走向世界做准备的过程。首先,“小曲子”再土也是民族的遗产。文化是民族的特质,是各民族相互区别的“个性”。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文化多元,习俗差别较大。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在千百年生产生活中孕育发展形成了形式各异的说唱表演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包括昆曲秦腔黄梅戏等琳琅满目的地方戏曲)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表演艺术形式,为世界其他民族所称奇。而曲子戏又是戏曲行当里的“独角”,她以其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突出而受到世界各民族的关注和青睐。华亭曲子戏之
36、所以晋级“国宝”就在于她的“土”(流行于民间)“奇”(艺术效果奇特)“小”(流行范围小)“危”(濒临灭绝)“高”(她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元素高远厚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其次,“小曲子”虽俗,却俗出了地标式文化遗产的特质。艺术的境界高不过繁荣,艺术的生命力贵不过特色,而特色的源泉离不开民族的特质和地域的风格。华亭曲子戏无论从语言特色人物形象音韵节律环境气氛表演方式主题思想等等哪个方面看,都是华亭的戏,都以古陇山作为历史文化背景的。年初,甘肃和新疆两省(区)曲子戏研究课题组的专家在华亭召开研讨会,新疆自治区的专家曾说,在新疆,除了汉族人唱曲子戏外,维吾尔人也用维汉夹杂的语言唱曲
37、子戏,但是在多年的挖掘过程中,总觉得曲子戏与新疆大的文化背景有点不很融洽。看了华亭的曲子戏后终于明白,新疆曲子戏的根在华亭,应该是走西口的人将华亭曲子戏一路走,一路唱,带到了新疆。华亭曲子戏与华亭人的年关系紧密。华亭,自古就有春节唱曲子戏、看曲子戏的习俗。华亭曲子戏,也叫地摊社火,农村乡下将唱曲子戏称耍社火,将看曲子戏叫看社火,上至白发老人,下至垂髫儿童,几乎人人都会唱曲子戏。由于三、五个人就能唱起曲子戏,因而曲子戏在华亭比较普遍。过年期间,乡村到处弥漫着传统曲子戏的音调与欢乐。从正月初二、初三开始,各村艺人们就忙活起来了。排练工作是年前进行的,大多是耳传口授,跟着师傅学,背下歌词就行。演出时
38、,只要乐器一响,就能跟着唱出来。演唱中的对白,大多是演员根据剧情临时发挥的,全是本地方言,十分幽默有趣。由于不是每个村都能排起曲子戏,本村没有的,要带上烟、茶、糖等礼物或礼金到别的村去请人家戏班来唱。曲子戏多在晚上演唱,其实晚饭后一般就开始了。每个戏班都有打鼓、耍狮子、“说春的”,每次演出前,“说春的”的、耍狮子的要到各家去拜年。有大门的人家,在耍狮子的来之前,大都将大门关起来,等“说春的”说出像“社火来到你家院,却见主人把门关。左手开门生贵子,右手开门生千金,双手一齐把门开,荣华富贵万万年”之类的吉利话后才打开大门,并放鞭炮迎接狮子,狮子进门后要在院子里耍一圈,然后去上房给主人拜年,主人家要
39、将糕点、糖、茶等礼品送给耍狮子的人。曲子戏一般在农家院子里就地演唱,不用舞台。人们主动围成一圈。演出时,先由打鼓耍狮子的上场热闹一气开场子,接着敲锣拉二胡弹弦子的就上场了。曲子戏不用报幕,演员登场就唱,唱过几句后,人们就知道是啥戏了。华亭曲子戏常见剧目有八仙拜寿、双放牛、秋莲捡柴等,人们大多耳熟能详,连小孩子都能唱上几句。看戏时,一家人穿戴一新,扶老携幼,从这村到那村,戏班走到哪儿,人们跟到哪儿,碰上亲戚熟人,打个招呼,从彼此脸上的笑容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春意。华亭曲子戏,就是能让山区群众尽情随意地表达快乐,传递快乐,分享快乐,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生活的由衷期盼。华亭曲子戏也面临着很多棘手的问
40、题,如曲子戏的传承问题。曲子戏之所以被列入“濒临灭绝”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它的分布太广而区域性太强。一家家比较,绝没有完全相同的曲调,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台词和表演方式,即使同一流派,一个班底的节目失传就意味着这一流派已不完整,已经受到损失。就华亭曲子戏而言,一百年前的几百个折子戏得以传到今天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大量曲调和折子段子只听说有,但谁都不会唱,逼急了就以风格相近的秦腔眉户曲调顶替,人为地走样了。面对“跑调”“走样”“同化”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华亭曲子戏“传承”环节失去目标,“创新”过程低位徘徊,曲子戏被秦腔眉户(眉户,即眉鄂,或称“迷糊”、“迷胡”、“曲子戏”、“弦子戏”,是
41、陕西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眉户盛行于关中,而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甘肃和宁夏等部分地区也有流行),“同化”的步伐也大大加快,因此,挖掘整理、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原生态资源,抢救传人、抢救传统调式和本子折子段子,成为华亭曲子戏目前最大的挑战。针对“你是否考虑过曲子戏目前面临着很大挑战?”的问题,我们对当地居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如下:接近80%的人认为在政府支持下,曲子戏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并没有意识到存在的问题;接近9%的人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还有部分人表现出不感兴趣或莫不关心的态度;只有1.8%左右的人肯定曲子戏确实存在很大问题。综观华亭曲子艺术的历史和现状,虽然当前在实力上有了空前的发展
42、,呈现出繁荣旺盛的局面和激进的势头,但在一些具体的艺术问题上,特别声腔和演技方面,不论属于传统性的,或者发展中借鉴和吸收外来声腔上,也着实存在着不少缺点,从这方面理解某些人说曲子落后,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归纳华亭曲子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传承无序。在长期口传心授中,由于旧社会人民群众没有文化,本来观察和理解就有限,再加上不能运用文字记录,仅靠脑子死记,特别曲子戏没有职业性的演出机构,都是农民农暇时搞的临时自乐形式,一旦农活开始,便会一气接一气的忙得吃饭都顾不上,谁还能把心用在唱曲子上;一到用的时候少不得东拉西扯的应付场合。这样日子一久,难免发生遗漏,讹传和私下信口编凑顶代的声调、词句和
43、情节,甚至张冠李戴,把马尾栽到牛屁股上,直使传今剧情大部失真,不是缺手短腿的凑不全戏文,就是成了“十八扯”。要不就是很多戏里大致情节近似的,都用着一个管子词。还是言不及意,使人整理起来都无从入手。(2)随意滥改。有些扮演者为了适应环境,吸收观众、争得无原则的叫好和赏赐,便不顾剧目里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的要求,努力设法迎合部分落后群众的下流意识,投其所好,便随心所欲信口开合的编造一些淫秽猥亵、恐怖反动的唱白,恣意作出一些低级下流而且丑恶荒诞的动作,致使原来的好曲子面目皆非,起到相反的不良效果。(3)良臭同源。华亭曲子戏和其他古老的民间艺术一样,曾经历了长时期封建主义和宗教宿命观的熏染,
44、甚至有大部分受过统治者的利用,这就不可避免的使一部分剧目里渗进或直接正面宣传封建礼法和宗教宿命观念。这类剧目虽然为数不多,可也不能算少。(4)粗俗潦草。华亭曲子戏演出方式的可高可低,随机应变的特点,一般来说:对体现曲子戏适应性强、传播面广和影响深远等方面无疑是曲子戏的一大优点。可也正因为这样在围场演出的条件下,既没前后台之分,又无出入场之别,演职人员和观众搅合在一起,当场化妆,当场卸妆,演出的歇息的都亮在一滩子,形成了一种散涣无章,随心所欲的极不严肃的演出态度和旧习惯,大家都把这样作为一种传统的、不足为怪的作法延续着,谁也没想着去改变它。比如大部分演出都不按故事情节的需要和唱词内容去运用动作要
45、素,而是大凡上场的角色不是并排走来走去,就是面对面的你走过来我走过去,要不就是该坐的也走着;就这样一边走一边唱,直等一戏唱完才停步。中间剧情是剧情,唱词是唱词,互不相干,谁也不会把唱作与剧情结合起来。华亭曲子必须有一个新的发展,这是客观形势的需要,也是曲子艺术本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更新就不能发展,不能发展就会僵化而导致自灭,这是一条艺术规律。华亭曲子戏要想有一个新的发展,使其适应急剧发展的客观需要,更好的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振兴中华作出贡献,仅靠传统的那一套和当前的演出现状,显然是不足以完成自身所负的艰巨使命的。为此我们尚须大立振兴之志,先从抢救着手,在大量挖掘搜集,重点整理、大力提倡的前提下;强调以华亭曲子的传统艺术特点做基础;既反对说华亭曲子一无是处,企图以别的形式改造和代替华亭曲子的观点,也反对视华亭曲子为绝技、秋毫不犯的抱残守缺观点,努力做华亭曲子戏的改革、提高和创新工作,使其向高水平的健康方向发展,以期达到在保留和发扬华亭曲子优良传统的原则下,把它发展得更美更好,兴旺发达,真正成为祖国民族戏曲园里的一枝别具特色的花朵。附:甘肃省平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41项,含国家级、省级保护项目8个)20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