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展道路的探究一20世纪50年月至70年月我国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1背景:经过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2路线和任务:1953年提出和制定(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2)“一五”方案(1953年1957年):借鉴苏联阅历,优先进展重工业,并处理好重 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同时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成就:到1957年底,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 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 业设施,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放。(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改造方式:(1)农业和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组织生产合作社。农业的途径是: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2)资本主义工商业: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形式: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3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方案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进开放拓了道路。(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究的得与失1中共八大的正确生疏和决议:1956年(1)对国情的正确生疏:在社会主义
3、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后,国内的主要冲突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冲突,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快速进展的需要同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冲突。(2)正确决议: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219581960年经济建设的“左”倾失误(1)消灭:1958年中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2)特点:在经济建设中,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 “共产风”为主要标志。(3)实践: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4、的人民公社化 运动。(4)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峻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峻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乐观性受到 严峻挫伤。19591961年消灭连续三年的严峻经济困难。(5)订正错误:从1960年开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头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3文革”对经济的严峻破坏19661976年“文革”期间,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峻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据估算,“文革”十年中的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4阅历教训现代化建设要留意学习和借鉴别国阅历,但不能生搬硬套,要从中国的
5、实际动身;要留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抓住机遇,促进进展,更要留意遵守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订正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辩,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 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2宏大决策: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全会抛弃 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全会确 立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还作出了实现改革开放的宏大决策。3意义: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宏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宏
6、大转折,成为我国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宏大起点。三经济体制改革1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进展的一系列环节, 解放和进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特点包产到户; 安徽、四川领先进行;性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宏大变革。 意义使农夫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进展。(2)进展乡镇企业:提高了农夫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进展。3国有企业改革(即城市经
7、济体制改革)(1)改革内容: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 的管理体制。改革全部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进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 全部制经济共同进展。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安排制度,把安排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安排为主,多种安排方式并存。(2)影响: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实力,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进展。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992年10月,“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1997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进一步创新,指出:“
8、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我国经济的进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对外开放的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公平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 同世界各国进展经济合作和技术沟通。这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 策。2内容:乐观进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沟通,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吸取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外国先进经济管理阅历。(“走出去,引进来”)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经济特区含义:指国家划出肯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方。特区“特”在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目的:更好的吸取和利用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阅
9、历,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进展。建立: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五个经济特区。建五特区的条件:是中国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海运港口;是有名的侨乡;毗邻香港、澳门、台湾,历史上与海外有亲密交往。(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技术开放区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随后相继把厦漳 泉三角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3)内地全面开放20世纪90年月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各地消灭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
10、放的形式更加机敏多样。(4)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即入世的利弊:中国入世利大于弊。)机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进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公平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
11、规章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章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免不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五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巨变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变(1)生活水平向小康迈进 “吃”: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党和政府格外 关注人民生活质量。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留意讲究养分。 “穿”:中国人民的着装一改过
12、去的单调呆板,颜色缤纷,款式多变。人们对于服装的 需求越来越倾向于舒适、高档、美丽和共性化。 “住”: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 有了明显的改善。(2)思想观念改革开放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开放观念、乐观进取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大多数中国人行动的指南。2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进程含义:即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特点:城镇化进程加快,1978-2000年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36.1%。小城镇快速崛起。乡镇企业的进展成为农夫实现向非农业领域的重要途
13、径,农夫进城务工经商也推动了城镇化。城市区域化消灭,初具规模的有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大北京城市群等。战略:2002年提出,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进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3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状况:中国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1995年以来,由于政府大力支持,互联网进展极 其迅猛。 优势: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费用低廉;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猎取信息。 影响:互联网掩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信息社会的一个缩影。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界限,使信息快速传递和共享。转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消遣方式。转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