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展道路的探究 一.20世纪50年月至70年月我国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1.背景:经过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 2.路线和任务:1953年提出和制定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造 (2)“一五”方案(1953年—1957年):①借鉴苏联阅历,优先进展重工业,并处理好重 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②同时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①到1957年底,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
2、 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②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 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开放。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改造方式: (1)农业和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组织生产合作社。农业的途径是: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2)资本主义工商业:①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②形式: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 3.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方案经济在中
3、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进开放拓了道路。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究的得与失 1.中共八大的正确生疏和决议:1956年 (1)对国情的正确生疏: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后,国内的主要冲突是人民对于先 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冲突,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快速进展的需要同 当前落后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冲突。 (2)正确决议:①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②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1958—1960年经济建设的“左”倾失误 (1)消
4、灭:1958年中共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特点:在经济建设中,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 “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3)实践:1958年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 运动。 (4)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峻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峻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乐观性受到 严峻挫伤。1959—1961年消灭连续三年的严峻经济困难。 (5)订正错误:从1960年开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头好转,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
5、完成。 3.文革”对经济的严峻破坏 1966—1976年“文革”期间,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峻干扰和破坏了 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据估算,“文革”十年中的 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4.阅历教训 ①现代化建设要留意学习和借鉴别国阅历,但不能生搬硬套,要从中国的实际动身;② 要留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抓住机遇,促进进展,更要留意遵守经济建设的客观规 律。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订正 “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1978年关于真
6、理标准问题的争辩,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 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2.宏大决策:①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全会抛弃 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③全会确 立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还作出了实现改革开放的宏大决策。 3.意义: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宏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宏大转折,成为我国 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宏大起点。 三.经济体制改革 1.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进展的
7、一系列环节, 解放和进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 完善。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特点——包产到户; ③安徽、四川领先进行;④性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宏大变革。⑤ 意义——使农夫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进展。 (2)进展乡镇企业:提高了农夫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进展。 3.国有企业改革(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内容:①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
8、宏观调控 的管理体制。②改革全部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进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 全部制经济共同进展。③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④改革安排制度,把安排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安排为主,多种安排方式并存。 (2)影响: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实力,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增加,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进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①1992年10月,“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②1997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进一步创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我国经济的进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对外开放的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公平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 同世界各国进展经济合作和技术沟通。这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 策。 2.内容:乐观进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沟通,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吸取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外 国先进经济管理阅历。(“走出去,引进来”)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经济特区 含义:指国家划出肯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方。特区“特”在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
10、济管理方法。 目的:更好的吸取和利用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阅历,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进展。 建立: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五个经济特区。 建五特区的条件:①是中国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海运港口;②是有名的侨乡;③毗 邻香港、澳门、台湾,历史上与海外有亲密交往。 (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技术开放区 ①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②随后相继把厦漳 泉三角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③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3)内地全面开放 20世纪90年月以来,我国新
11、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各地消灭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 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 更加机敏多样。 (4)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 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即入世的利弊:中国入世利大于弊。) 机遇:①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进展;②
12、有利于扩大出口 和利用外资,并在公平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③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 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章 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章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⑤有 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 增长。 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 企业和产业免不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五.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巨变 1.改革开放以来
13、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变 (1)生活水平——向小康迈进 “吃”: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党和政府格外 关注人民生活质量。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留意讲究养分。 “穿”:中国人民的着装一改过去的单调呆板,颜色缤纷,款式多变。人们对于服装的 需求越来越倾向于舒适、高档、美丽和共性化。 “住”: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 有了明显的改善。 (2)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市场意识、 效率
14、意识、开放观念、乐观进取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大多数中国人行动的指南。 2.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进程 含义:即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 特点:①城镇化进程加快,1978-—2000年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36.1%。②小城镇 快速崛起。乡镇企业的进展成为农夫实现向非农业领域的重要途径,农夫进城务工经商 也推动了城镇化。③城市区域化消灭,初具规模的有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大 北京城市群等。 战略:2002年提出,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进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 的城镇体系。 3.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状况:中国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1995年以来,由于政府大力支持,互联网进展极 其迅猛。 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猎取信息。 影响:①互联网掩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信息社会的一个缩影。②打破了常规的 时间、空间界限,使信息快速传递和共享。③转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消遣方 式。④转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