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考点11 宋明理学 配套练习 中山市龙山中学 林佳 1.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据此推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宋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思想易为处于动荡之中的人们所接受,但它也在确定程度上涣散了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意志,影响了人们创新医药的乐观性。该思想是( ) A.心学 B.理学 C.阴阳五行 D.佛教 3.关于儒家思想在南北朝时期地位的评述,正确的是 A、仍占确定统治地位
2、B、其地位受到冲击,与道、佛两教一起处于三者并立地位 C、丢失了在社会中的影响 D、完全丢失了儒家思想的本色 4.在一幅历史图片中,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干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行能同时毁灭 C.儒、释、道三家主见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打算性影响 5.面对儒家思想受到佛、道两教的冲击,唐宋儒学大师的态度是 A.放弃儒家思想
3、 B.坚持以儒家思想为本,吸取道、佛两教思想加以完善 C.对儒、道、佛三教公正对待 D.以佛学为主,吸取儒、道思想,形成一种新思想 6.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①程颐 ②程颢 ③朱熹 ④陆九渊 ⑤王守仁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①②③④ 7.理学思想的核心是: A.“理”或“天理” B.“仁” C.三教合一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8、.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世界万物的本源 B.社会进展的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4、 D.人的情感、感受 9.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必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见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程颢 C. 朱熹 D. 王守仁 10、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确定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致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11.“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
5、其知有有不尽也。”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存天理,灭人欲” 1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实质是 A、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B、强调消退人的私欲 C、训练官吏留意消退人的私欲 D、维护人伦纲常 13.反映理学思想的代表著作是 A、《四书章句集注》 B、《礼》 C、《高校》 D、《论语》 14、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了 A.
6、三纲五常 B.制造本心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15.在朱熹看来,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学问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穿明“理”。“格物致知”这一概念中“格”字的含义是: A、争辩 B、规格 C、人格 D、格子 16.陆九渊主见:①格物致知 ②宇宙便是吾心 ③心即理也 ④致良知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7.明朝中期的王守仁(王阳明)主见以心学来更新理学,他提出的基本主见是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存天理,灭人欲
7、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18.不符合陆王心学特点的说法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制造本心”以求理 C、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D、理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查找 19.假如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当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阅历和心得 C、要留意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争辩,努力用功 20.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在于: A、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
8、 B、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 C、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 D、强调三纲五常 22.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23.程朱理学和汉代儒学的关系是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和进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 24.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 A.仁政思想 B.伦理道德 C.性恶论 D.唯物思想 25.理学对儒学的进展表现在: A.重视个人的道德素
9、养 B.探讨宇宙自然的规律 C.生疏道德价值的内涵 D.争辩儒家学说的经典 26、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筑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 ) A.女权意识的觉醒 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的深化 C.商品经济的进展 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 27、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信任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群-
10、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怀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确定封闭性 C.概括了世间全部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究世界本源 28.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进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进展,部分是全新的制造。”“全新的制造”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
11、辩化 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9.《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30.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见( )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12、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学问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学问 D.探求学问要敢于向人求问 31.元史以前的列女传,可以说是优秀女性的集成。元朝以后就不同了,一是数量大增,《元史》收入了一百八十七个,《明史》则收入了三百零八个。二是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所谓“贞、孝、节、烈”的典型。这主要反映了( ) A.理学影响了国家法律 B.妇女地位的大幅提高 C.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 D.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 32.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渐渐被边缘化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缘由是( )
13、A.“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 B.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C.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 D.儒家思想开头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33.中国妇女史争辩的奠基人陈东原指出:“宋代实在是妇女生活的转变时代”,“宋代尤其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影响女性地位的关键缘由是( ) A.频繁的民族战斗提高了男子的地位 B.商品经济的进展转变了人们的观念 C.主流思想进展演化影响了社会生活 D.租佃关系的进展扩大了劳动力需求 34.明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
14、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关于宋代理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从本质上讲是儒学的新进展 B、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两程一朱 C、是儒学吸取道、佛两教的产物 D、程朱理学在宋代就确立了统治地位 36.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 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B.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行动摇 C.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进展的特性 D.其它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逼
15、37、.对宋明理学地位与影响的评价,正确的有:①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 ②将儒学思想进展为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于一身的浩大的思想体系 ③宋明理学是适应新时期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而形成的 ④宋明理学既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又重视主观意志力气,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8.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尝谓三教之大,其不行遗也。行无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知,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弃归真,俾千态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宋·知圆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
16、一种什么现象?(3分)对儒学进展产生什么影响?(3分)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路。”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2)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穿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4分) (3)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毁灭,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见,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14分) 答:(1)现象:毁灭儒
17、道、儒三教合一的局面。 影响:为宋代理学的产生制造了条件。 (2)朱熹:主见“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 王守仁主见“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4分) (3)①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孔丘)。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见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还主见“礼”(贵贱有“序”)。 ②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孟轲)。他进展了孔子学说,主见仁政。 ③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对儒学加以发挥,他提倡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为朱熹。他以儒学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⑤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答“百家争鸣”亦可)中的重要一家,从西汉武帝时开头儒学居于统治地位,明清两代新儒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