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 ,大小:44.42KB ,
资源ID:3703536      下载积分:5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7035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14-15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分层训练-第九单元-浙东学术.docx)为本站上传会员【精***】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14-15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分层训练-第九单元-浙东学术.docx

1、(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儒者欲尊德性 尊:尊崇、推崇。B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 大雅:诗经中的一种文体。C究其所以纷纶 究:探究。D阳明得之为事功 事功:事业和功绩。解析B项,大雅:才德高尚的人。答案B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而为经世之书圣如孔子,言为天铎B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C知有史而不知有经 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D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犹且不以空言制胜解析A项,动词,写作;动词,是。B项,介词,表对象;介词,表比较。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D项,介词,由于;介词,用。答案C3下列加点的

2、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 ()(3分)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朱陆异同,干戈门户C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D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解析A项,“行事”,文中指具体的历史大事。B项,“干戈”,文中是动词,动干戈。C项,“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D项,“学者”,文中指求学的人。答案C4下列各项中的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彼不事所事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后人贵经术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晋灵公不君解析例句中的“事”是名词作动词,“君”的用法与之相同。A项中的“日”是名词作状语,B项中的“贵”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C项中的

3、“箕畚”是名词作状语。答案D5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B我欲托之空言C戍卒叫,函谷举D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解析A、C、D三项均为被动句,B项为省略句。答案B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10题。天人性命之学,不行以空言讲也。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4、;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蕺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5、(3分)A未有不切于人事者 切:切合。B言性命者必究于史 究:讲究。C知史学之本于春秋 本:根本。D不特无门户可持 特:只是。解析C项,“本”在此句中是动词,意思是“发源、来源”。答案C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3分)A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言虽工,于我何与B犹且不以空言制胜不得苟且放过C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D故惟陋儒则争门户也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解析A项,都是连词,虽然。B项,副词,尚且;副词,临时。C项,兼词,之于;各位。D项,副词,才;推断词,是。答案A8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都是作者从正面说明“不行以空言讲”的一项是 ()(3分)司马迁本

6、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朱陆异同,干戈门户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A BC D解析第句是从侧面说明“空言”被讥,第句说明“朱陆”徒争“空言”。排解这两项即可。答案C9下列对有关文句含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认为,司马迁本着董仲舒的天人性命之说,而不用空洞抽象的理论,写出了有益于治国安邦的著作史记。B宋明理学被才德高尚的人讥讽的缘由是那些想尊崇人的天赋禀性的儒生,只抽象地谈论义理来作为治学的功绩。C朱熹和陆九渊持议不同,为门户之见大加攻伐,他们的争辩是束缚人们思想的所在,

7、也是多年来学术争辩的误区。D作者认为,浙东学术各派虽然源流不同,境遇不同,在现实中的表现也不同,但他们的卓异处是有各自的事可做。解析D项,分析理解错误,依据文意应为:浙东学术,虽然源流是一样的,但由于他们的境遇不同,在现实中的表现也不同。答案D10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4分)译文:_(2)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4分)译文:_解析所要翻译的两句话,都是推断句。第(1)句要留意“贵”“即”的意义和用法,第(2)句要留意“究”“纷纶”“腾空言”的意义和用法。答案(1)后人看重经术,认为它就是三代的历史了。(2)推究他们争辩的

8、原因,是由于他们只是沸沸扬扬地争辩空话而不切合世事罢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深虑论明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

9、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幾,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者可以谋人,而不行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阴谋,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

10、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岂其虑之未周与?虑:考虑、思虑。B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惩:惩处,引申为灭亡。C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求:恳求。D其于治乱存亡之幾,思之详而备之审矣幾:通“机”,机会。解析B项,“惩”的意思是“警戒”“借鉴”;C项,“求”的意思是“查找”;D项,“幾”的意思是“先兆”“预兆”。答案A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师不必贤于弟子B良医之子多死于病师道之不传

11、也久矣C盖智者可以谋人,而不行以谋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解析A项,介词,表被动;介词,比。B项,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一般的领属关系;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却,但是。D项,代词,他的;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答案C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B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C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D笼络当世之务解析A项,“智力”:古义,才智和力气;今义,指人生疏、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学问阅历等解决问题的力量。B

12、项,“活人”:古义,救活别人;今义,活着的人。C项,“不肖”:古今意思相同,都是品德不好,没有出息。D项,“笼络”:古义,包揽;今义,拉拢。答案C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通篇一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B本文第一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定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C其次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需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D第三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

13、后世君主。解析C项,理解错误,其次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等乱出虑外的史实,说明“智可以谋人,而不行以谋天”。答案C1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1)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4分)译文:_(2)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4分)译文:_(3)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5分)译文:_解析第句中“而”表转折,“汉祚”即汉朝的帝位。第句中关键是虚词的用法。第句,第一个分句是反问,其次个分句是推断,留意表达这两种语气的虚词“岂”和“乃”,还有“活”的特殊用法。答案(1)以为这样天下太平无事了,可是王莽最终夺

14、走了汉朝政权。(2)唐太宗听说有个姓武的人,将来要杀害他的子孙,就查找那些有嫌疑的人,尽数除掉。(3)莫非他们擅长救活他人却拙于救活自己的儿女吗?这是由于他们只擅长谋求人事而拙于谋求天意啊。【参考译文】思考治理天下存亡的人,经常谋求解决那些难以处理的事情,而忽视了那些简洁处理的事情;防备那些可怕的事情,而遗漏了那些不被怀疑的事情。可是,祸害经常在被忽视的事情之中发生,动乱经常发生于不被怀疑的事情上。这莫非是他们考虑还不周全吗?这是由于考虑所能作用到的,是人事上应有的情形,而出于智力所不能达到的地方,那是天意。秦国强盛的时候,毁灭了诸侯,统一了天下。秦始皇以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势力的强大,于是转

15、变分封诸侯的做法而代之以郡县制。正值他以为从今可以不再动用武力,皇位可以世代相传时,却不料汉高祖刘邦崛起于田野之中,最终推翻了秦朝。西汉高祖鉴于秦朝王族势孤力单,于是大封诸子及兄弟为诸侯王,以为同姓血缘亲族可以世代相传不会有变故了,却没有想到吴楚等七个诸侯国产生了纂位弑君的图谋。西汉武帝、宣帝以后,渐渐割解各诸侯王的土地,减弱分散了他们的势力,以为这样天下太平无事了,可是王莽最终夺走了汉朝政权。汉光武帝借鉴汉哀帝、汉平帝灭亡的祸害,曹魏政权借鉴汉朝的灭亡,晋朝又借鉴曹魏政权的灭亡,他们各自借鉴了前朝灭亡的缘由,制定了防备的措施,然而,他们的灭亡,都超出了所防备的范围以外。唐太宗听说有个姓武的人

16、,将来要杀害他的子孙,就查找那些有嫌疑的人,尽数除掉,然而武则天日日在他身边侍候,却没有被觉察。宋太祖看到五代时各方藩镇势力膨胀足以挟制君主,就全部解除了武将们的兵权,使他们势力变小,简洁把握,然而,没有想到他的子孙,最终患病敌国的逼迫。这些帝王都有超出常人的才智,冠盖一代的才能,他们对于治乱存亡的征侯,想得很详尽,防备得格外周密。但是,他们在这方面考虑详尽周密,却在那方面发生祸害,最终发生战乱直至灭亡,这是为什么呢?由于人的才智只可以谋求人事的成功,却不能用它来谋求天意啊。良医的儿女,大多死于疾病;良巫的儿女,大多死于魔障。莫非他们擅长救活他人却拙于救活自己的儿女吗?这是由于他们只擅长谋求人事而拙于谋求天意啊。古代的圣明君主,他们懂得天下后世的变化,不是人的才智谋略所能用全,不是法令权术所能把握的,因此不敢肆无忌惮地使用阴谋诡术,而是积聚最大的诚意,使用崇高的品德联结天意,使上天眷顾他们的德行,就像慈母爱护乳儿一样,不忍心撒手不管。因此,他们的子孙中,虽然有极其愚笨不成器而足以亡国的,而上天最终不忍心马上让他们的国家灭亡,这就是他们思虑深远的地方。假如自己不能感动上天,而想凭借小小的智谋,驾驭把握人事,还想肯定使自己的后代不发生危亡,这在情理上都说不通,又哪里能符合天意呢!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