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一学习要点(一)作者、作品准时代背景1作者司马迁(前145前86?),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宏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也是西汉史学家、思想家,官至太史令。司马迁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风俗,采集资料。名山大川壮其气,古迹佚事富其闻。后继父任职太史令,得以阅读国家所藏图书。其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发奋完成所著史书。人称太史公书,后称史记。2作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奇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共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例,共130篇,50多万字。本纪,用以叙述帝王事迹,世家,记述五侯和特殊人
2、物事迹;列传,叙帝王以外重要人物事迹;书,用以记载各朝典章制度;表,用以统系年月、人物、大事等。史记是我国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它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文学巨著。鲁迅赞扬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史记列传(70篇)之一,课文节选部分重点描写了蔺相如,也叙述了廉颇。文章运用多种文学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3时代背景战国后期,七雄纷争,秦国最强,楚国,赵国比秦弱而强于他国。当时秦主要力气用于应付楚国,所以对赵国虽不时欺压蚕食,但还抽不出主要力气进攻赵国。蔺相如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利用了这种有利形势,机灵英勇地进行外交斗争,不畏强秦而成功地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主权。(
3、二)课文内容1内容结构课文内容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廉蔺其人。此部分第1层(第1自然段)写廉颇功大威勇,第2层(第2自然段)写蔺相如本宦者令舍人。这部分是先交待廉蔺两人身份,为后文写廉颇恃功鄙视蔺相如导致将相交恶和欢做铺垫。其次部分(第313自然段):完璧归赵。此部分第1层(第35自然段):相如出访。写相如受重任,且非其莫属,长于谋略,勇于任事。第2层(第69自然段):完璧归赵。写相如机灵英勇,不畏强暴,实现诺言。第3层(第1013自然段):全胜而归。写相如不怕牺牲,维护国家尊严,立功为上大夫。这部分通过“完璧归赵”之事(相如第一件事),描写相如在特定的形势下和环境中的言行,
4、表现出他杰出的才能和胆识。第三部分(第1416自然段):渑池会。此部分第1层(第14自然段):相如从赵王会渑池。写廉蔺皆为赵国栋梁,廉颇有政治头脑。第2层(第1516自然段):渑池会。写相如机灵英勇,维护国家主权尊严。这部分通过写“渑池会”之事(相如其次件事),描写相如在特定的形势下和环境中的言行,表现他智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精神。第四部分(第1721自然段):将相和。此部分第1层(第17自然段):相如拜上卿。写相如地位在廉颇之上是引发二人关系事情之由。第2层(第18自然段):相如退让。写廉颇鄙视相如而相如退让,照应文章开头的交待,而二人交恶为后文欢和做铺垫。第3层(第19自然段):相如言明大
5、义。写相如借劝其舍人而言明大义,是顾全大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不计私怨的贵重品质,此事亦照应相如前二事,其形象更光辉照人。第4层(第20自然段):负荆请罪。写廉颇知过勇改,坦诚可敬,亦衬相如境界高尚。第5层(第21自然段):将相和。这部分写相如面对羞辱而明大义境界高尚而将相和(相如第三件事),也赞美廉颇知过勇改。2课文主旨通过描述“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件事,刻画了蔺相如机灵英勇、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颂扬了他智勇无畏维护国家主权尊严的爱国精神和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贵重品质;同时也赞杨了廉颇勇于改过的贵重精神。3写作特点(1)记叙手法高妙:选择典型大事反映人物精神面貌思想性格。如“
6、三件事”,表现了相如其人。(2)写人手法精彩:通过描写在特定的形势下和环境中,既在冲突冲突中的言行,刻画人物形象。如“予璧”“不予”,见相如见识超人。“强秦”“弱赵”,见相如卓有胆识。“夺璧”“保璧”,见相如智能无畏。“杀蔺”“不杀”,见相如英雄精神。“忍廉”“不忍”,见相如顾全大局。二、力量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行。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曰:“夫绁食鹰鸢欲其鸷,
7、鸷而烹之,将何用哉?”鹄从其言。正和喜于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乃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求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句就种羌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滇吾下马与勋,勋不愿上,遂为贼所执。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拜京兆尹
8、。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愿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1对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访之于勋访:询问。B、而诣勋求谢诣:到去。C、勋被三创被:掩盖。D、非贤不举举:推举。2下列各句中红色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 B、或劝勋可因此报隙C、羌精骑夹攻之急 D、有诏穷案,威震京师3、下列各句中的词
9、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A、我见相如,必辱之! B、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盖勋忠于自己的职守的一组是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也。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乃使勋别屯阿阳以拒贼锋。勋被三创,坚不动。勋调谷廪之,先出家粮以率众,存活者千余人。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愿用。A、 B、 C、 D、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正和敢于审查仗势横行的武威太守的罪行,盖勋虽然与他有私仇,
10、但能公正地劝告梁鹄,使梁鹄不杀苏正和。B、北地羌胡侵扰陇右,盖勋受命带兵抗击,后因救助被包围的夏育,被强敌战胜,逆境中仍坚持作战,危难时宁死不屈。C、盖勋领汉阳太守,实行有效的方法救济饥民,带头拿出自家粮食,救活了千余人。任京兆尹时,能审查恃势贪赃的杨党,并拒绝贵戚求情,因而遭到报复。D、小黄门高望受皇太子宠幸,太子通过皇帝宠臣蹇硕嘱托盖勋让高望的儿子做孝廉,盖勋不怕得罪这三个有权势的人,敢冒生命危急而绝不这样做。(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把(15)句翻译成规范的现代汉语句子(假如是省略句,请补上省略的成分)。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
11、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行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1)献诸子罕:_(2)以示玉人:_(3)我以不贪为宝:_(4)若以与我: _(5)皆丧宝也:_附参考答案及译文(一) 1.C 2.B 3. C4.D 5.C(二)(1)把它献给子罕(2)我把它拿给雕琢玉的人看(3)我把不贪财物当作珍宝(4)你假如把玉给我(5)我们都失去珍宝一、盖勋字元固,是敦煌郡广至县人。起初他被推举为孝廉,做汉阳郡长史。当时武威太守倚仗权势,放纵地做贪横之事,从事苏正和审查取得他的罪证。凉州刺史梁鹄畏惧贵戚
12、,想要杀苏正和来免去他的牵累。于是向盖勋询问此事。盖勋平素与苏正和有仇,有的人劝盖勋可以借这个机会报仇。盖勋说:“不行。商量事情杀害好人,不忠;乘人之危,不仁”。于是劝告梁鹄说:“拴着喂养鹰鸢想要它凶狠,它凶狠了却要煮了它,将要用它什么呢?”梁鹄听从了他的话。苏正和兴奋能免去杀身之祸,到盖勋那里恳求感谢。盖勋不见他,说:“我为梁使君谋划,不是为了苏正和。”中平元年,北地羌胡侵扰陇右,长官于是让盖勋另外屯兵阿阳来抗击敌人的先头部队。当时反叛的羌人包围了护羌校尉夏育,盖勋与州郡合兵救助夏育,到狐盘,被羌人战胜。盖勋收聚剩下的一百多人,列成鱼丽军阵。羌人精锐骑兵夹攻他们很紧急,士兵很多战死。盖勋受了
13、多处伤,坚决不动,于是指着木牌说:“肯定把我的尸体陈设在这里。”句就种族羌人滇吾平素受盖勋厚待,于是用武器抵挡羌人士兵说:“盖长史是贤人,你们杀他是对不起上天。”盖勋仰头斥骂说:“该死的反叛敌人,你们懂什么?赶快来杀我!”众人相互看着很慌张。滇吾下马把马给盖勋,盖勋不愿上马,于是被敌人捉住。羌胡人敬服他义勇,不敢加害他,送他回汉阳,后来刺史杨雍就上奏章推举盖勋兼任汉阳太守。当时人们饥饿,相互侵夺财物,盖勋调运粮食供应饥民,他先拿出自家粮食来带领大家这样做,救活了一千多人。他任命为京兆尹。当时长安县令杨党,父亲是中常侍。杨党仗恃权势贪财放纵,盖勋审查得到他的赃物一千多万。贵戚全都为杨党求请免罪,
14、盖勋不听从,全部把事情告知朝廷,连同杨党的父亲,皇帝下令追究审查,此事威震京师。当时小黄门高望做尚药监,被皇太子宠幸,太子通过蹇硕嘱托盖勋让高望的儿子高进做孝廉,盖勋不愿这样做。有的人说:“皇太子是太子,高望是太子宠爱的人,蹇硕是皇帝的宠臣,可是您违反他们,这是人们所说的“三怨聚在一起”了。”盖勋说:“选择贤才用来报效国家。不是贤才不推举,我死了又懊悔什么!”(后汉书盖勋传)二、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它拿给雕琢玉的人看,雕玉的人认为是珍宝,所以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财物当作珍宝,你把玉当作珍宝,你假如把玉给我,我们都失去了珍宝。不如我们两人都有自己的珍宝。”献玉的人跑拜行礼告知说:“小人怀带着这块玉璧,不敢走出乡里,我交出这块玉来请免于死。”子罕把这块玉放在乡里,让雕玉的人为他雕琢,这个人富有后让他回到原来的地方。(左传襄公十五年)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