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见欢第1页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人。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1133年(绍兴三年)以荐补右迪功郎,1135年(绍兴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校正文字官吏)。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1159年(绍兴二十九年)卒。有词三卷,名樵歌。作者介绍第2页靖康之难,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总算暂时取得了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所写。创作背景第3页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第4页相见
2、欢: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等。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金陵:古城名,即今江苏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城楼。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景色。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诗词解释第5页簪缨(zn yng):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帽饰。收:收复国土。倩:请人代自己做。扬州:今属江苏。诗词解释第6页倚靠在南京西门上城楼观看清秋时节景色。万里长江在夕阳下流去。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流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要请悲风将自己热泪吹到扬州前线。诗词翻译第7页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示了词人强烈亡国之痛和深厚爱国之
3、情。主旨点睛第8页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季节。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沧茫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国亡家破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国事亦如词人眼前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心情是沉重。第9页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
4、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一个无法回答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愤慨和抗议。第10页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主要是忧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关切。诗词赏析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