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精品文档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2.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
2、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3)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4.产业结构的差异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2)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
3、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 3)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人口分布特点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大产业分布特点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经济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特点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对外经济联系对外经济联系较少对外经济联系加强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
4、要是生态破坏主要是环境污染主要是环境污染5.区域发展阶段1)指标: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区域类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或高收入地区、中等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3)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低水平-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恶性循环高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4)区域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工业化阶段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水平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少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
5、为主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规模小,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交通运输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城市化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区域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发展阶段低水平的均衡状态不平衡增长高水平的均衡状态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
6、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2)差异中、西部东部地形海拔较高,地形复杂属于我国地势最低的第三级阶梯,低平的丘陵和平原气候多属于半干旱、干旱区和高寒区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自然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经济发展水平水平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水平高,发展速度快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产值较低进程较快,产值较高城市化水平低,综合实力低,城市密度小水平高,综合实力高,城市密度大产业结构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
7、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科技教育水平较低较高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时间较晚,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外资吸收能力较弱对外开放时间较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外资吸收能力较强发展基础发展基础薄弱,20世纪30年代后才一度出现工业向西推移的趋势历史社会经济基础较好,19世纪40年代后,近代工业首先出现在沿海发展机遇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交通运输状况交通线路较少,运输条件较差交通设施齐全,网
8、络稠密地理区位距海较远,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状态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海运便利民族心理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经济竞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较差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面前有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国际化程度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较少,社会经济比较封闭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7.南北方差异(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北方南方区域特征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发展方向调整产业
9、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农业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工业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交通运输以公路、铁路为主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对外开放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对外开放较早,开发程度高8.西部大开发1)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的加速发展,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目的: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3)范围:西部地带的10个省
10、(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广西自治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4)优势: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丰富;政府政策扶植;社会环境优良;西部有潜在的广阔市场。5)劣势: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6)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7)意义: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
11、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部大开发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9.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10.区域经济一体化1)特征:内向的保护性: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加强技术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外向的竞争性:某区域经济集团以整体优势与其他经济集团相抗衡,提高本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和政治地位。2)类型: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3)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12、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FTA)1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2)西部地区投资加大;3)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4)实现了合作双方的相互发展。1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能源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3.南水北调:1)线路: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 “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线路东线中线西线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江苏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调水线路沿京杭大运河提
13、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调水量较大较小大水质差较好最好地形、地势的影响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河以北可顺地势北流虽然地势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向北地形复杂,工程量大现有配套设施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用较好,有丹江口水库、三峡水库可利用差,可利用的设施极少2)意义: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具有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可促进工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具有为工业、居民、农业供水,防洪,排涝等经济效益;利于回升地下水位、保护生物多样化、缓解北方地区生态
14、环境恶化的趋势。14.西气东输1)主体工程: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的天然气输送至上海。2)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地形复杂的区域,三次跨越黄河,一次跨越长江;我国距离最长、口径最大、站场最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管道工程。3)影响:社会经济:输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输入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输出地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输入地东输的西气在很大程度上可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极大程度上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
15、业的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激活沿途省区基建、商运等的发展潜力,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输入地东部地区各省市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建立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然气主环网,极大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输出地促进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但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 输入地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地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15.西电东送1)含义: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
16、(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2)原因: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3)意义: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16.产业转移1)原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开拓市场;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类型: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劳动密集型企业、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机电、IT、化工等行业(劳动力、市场、
17、发展机会);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发达地区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区域内相对落后的地区扩散。3)影响:促进了被转移地区的资源的开发,被转移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了产业的更新和升级,推动了被转移地区经济的发展;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关系趋向紧张。阶段特点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发展阶段工业规模较小对环境的破坏不大重化工阶段工业规模迅速扩大“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系紧张高科技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对环境的不理影响又趋于减小区域产业发展过程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的类型,向知
18、识、技术、服务类型逐步过渡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逐渐缩小产业地域分布发达地区往往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必修)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章各个小节内容的一般模式是:背景介绍、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包括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石质荒漠化、红色土壤(红漠化)2、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地理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干旱)、地形、植被、水文、土壤。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开矿。举例:黄土高
19、原荒漠化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土质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土壤)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气候)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植被)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坡度大(地形)人为因素:人类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过渡放牧、过渡樵采、过渡开垦、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开矿。二、荒漠化的危害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基础设施建设;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三、荒漠化的防治根据原因来针对性采取措施:坚持“防预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1、控制人口数量 2、退耕还林还草 3、营造防护林 4、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
20、)5、合理用水6、整体规划、依法监督7、加强荒漠化的宣传教育补充内容:草格沙障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一洞庭湖为例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它既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红树林、珊瑚礁等。一、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鸟类的乐园湿地的功能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农副产品、航运、旅游等二、湿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突出问题治理措施由于过度围垦、泥沙淤积导致湿地减少,面积减小、功能退化退田还湖、退田
21、还沼泽、移民建镇,恢复和重建湿地;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水质污染问题突出防治水污染滥捕滥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1、 危害:结合湿地的功能来回答。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一、流域概况田纳西河发源于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西坡,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支流,全场1450米。地形上游为山地丘陵、中游为丘陵、下游是冲击平原,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降水季节变化大,下游地区地势低,排水不畅,使得该地洪涝灾害频发。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春多雨,夏季降水较少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主汛期是12月
22、到次年4月资源水能、煤炭、石油、金属矿二、田纳西和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以水资源综合开发为核心,对全流域河道进行梯级开发,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以电力工业为龙头,建立起以高耗能工业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大力发展林业;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旅游业。三、田纳西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经验:设置全流域专门的开发机构,健全法规,完善管理;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开发模式;不断加大开发力度;提高流域的开放度。 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一、美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美国拥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农业产值位居世界首位。自然条件气候大部分处于温带和亚热带,水热
23、条件好地形平原面积广阔,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水源密西西比河、五大湖为其提供充足的水源土壤黑土和冲击平原土壤肥沃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政策支持技术条件优越追求效益的影响美国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大的特点就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也就是说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其目的是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农业带分布区位因素乳畜带东北部五大湖沿岸气候冷湿,适于牧草生长;市场巨大(人口众多、城市密集);五大湖为其提供水源。玉米带中部,可做饲料,因此靠近美国乳畜带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年降水量多、热量充足小麦带中部(冬小麦)北部(春小麦
24、)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土壤肥沃、地势低平 棉花带南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纬度低,热量充足,无霜期长。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美国农业存在的问题:过度垦殖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黑风暴”的发生;能源消耗大;化肥、农药污染严重。 1、解决措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多种农业生产方式;颁布限耕、休耕、补贴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推广休耕、免耕、轮作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一、鲁尔区的兴起1、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煤炭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莱茵河、鲁尔河等);水源充足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二、鲁尔区衰落
25、的原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石油);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污染严重(酸雨、水质);工业结构单一。三、鲁尔区的新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治理环境污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两者相互促进。一、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1、自然区位:地势低平,水源充足2、社会经济区位: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水陆交通便利;对外开放政策支持;海外侨胞众多,便于引进资金和技术;劳动力丰富。二、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阶段城市化进程形成原因城市化进程特点
26、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以核心城市(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三、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四、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比重不高,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城市建设相对落后,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大量占用
27、耕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水质恶化、酸雨现象严重,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社会治安问题。2、对策: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地域分工;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合作,发展泛珠三角经济区。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特点和优点
28、: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和财力,提高效率。3、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1)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2)特点: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具有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4、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优点: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功能强大;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5、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即互为独立又相互促进。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6、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将各种地理信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的立体、动态的显示。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