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4卷第1期2023年2月喀什大学学报Journal of Kashi UniversityVol.44 No.1Feb.2023DOI:10.13933/ki.2096-2134.2023.01.015喀什传统民居建筑场所精神的再生与共生研究朱洁(喀什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摘 要:喀什传统民居建筑群落因其独特的地貌特征、民俗特质和人文景观,而具有自我流动的异质性。然现代化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以其生产的标准化、空间的均质化不断地威胁着地方的差异性。论文解读与分析了喀什传统民居的场所精神及其生成语境,阐述了知觉空间的再生与共生、存在空间的再生与共生、文化空间的再生与共
2、生等三个寻找喀什传统民居建筑场所精神的再生与共生的策略。关键词:喀什传统民居;场所精神;共生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2134(2023)01-0092-06自 19 世纪都市社会化以来,诸多建筑设计师和理论家试图超越建筑的“机能主义”,致力于探究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路易康“把建筑的出现视为人性的表达”1。尤哈尼帕拉斯玛在其著作中指出,建筑项目“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整个设计过程“也是一场具身的触觉旅行”2。“场所精神”则是诺伯舒兹基于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哲学背景提出的“直面事物本身”的现象学理论,他主张将人工场所看作是一个经验性的和有意义的世界,是一个不断被文化塑造
3、和再造的空间。“建筑意味着场所精神的形象化,而建筑的任务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帮助人定居。”34喀什传统民居建筑属历史遗产类建筑空间领域,其生土结构的外观和传统手工经验的古典思想与现代建筑先进的生产技术发生着内在的冲突和矛盾,其冲突也是城市规划面对建筑的新与旧在不同时代的审美意识下碰撞摩擦的结果。喀什传统民居建筑场所精神的再生与共生研究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地理学研究方法,以一种回返的方式朝向建筑本身,找寻根植在地方之中的历史与意义。一、问题的提出空间的“异变”与转向不同类型的空间是人类基于不同行为的需求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的,人们在筑造建筑空间的同时,与居所之间产生复杂的、特殊的认同性。19 世纪
4、以来,现代主义建筑以抽象化的、纯粹的、明晰的和客观化的知识完成工业革命的大规模生产化需求,勒柯布西耶宣称“住宅就是居住的机器”。尽管后现代建筑有意摆脱被异化的生存空间,以象征的手法寻求筑造的表义功能,但仍未能达到以栖居为体验的筑造观。告别机械时代的“理性至上主义”,在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现象学等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建筑物质生命的表达成为新时代建筑求同存异的文化表征。20 世纪 60 年代,西方城市规划者试图运用统计学、政治经济学、地理学的概念与方法构建一个以经验为基础的知识体系,空间被抽象为一种社会关系,抽象化的、均质化的空间在被历史和自然塑形的过程中变成一种社会的产物,收稿日期:2022-
5、09-19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基于空间解析的喀什传统民居建筑再生与共生研究”(18YJC760156);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南疆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典型风貌的保护调查研究”(22XJJC850001);2021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高校科研计划“丝绸之路(南疆段)传统民居建筑数字化保护与再生设计研究”(XJEDU2021SY041)。作者简介:朱洁(1989-),女,喀什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艺术学博士在读,主要从事艺术理论与设计批评研究。92929292是不同社会利益和价值之间的冲突导致的结果。亨利列斐伏
6、尔在其 对空间政治的反思一文中提到,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城市规划的领域被概念化的空间的所统治着,也即知识性、概念性的空间代替了日常生活中的现实空间。城市规划者在对理论秩序的反思中,建立了作为科学对象的空间,由此,空间发生了由自然向社会的让渡与转向。曾经被纳入整个人类文明体系中的“纯粹性”空间,是一种“诗性符号的空间”,如今“被政治化的空间”变成了社会关系的重组,是“一种完全充斥着意识形态的表现”。4自工业革命以来引发了都市化,均质的空间成为社会的产物,一种理性的抽象行为对空间进行了政治性的加工和塑造。在这场都市现实“异化与突变”的危机中,传统地方性建筑与乡土建筑的瓦解成为一个明显的现象。喀什传统民
7、居建筑同样在这场社会危机中成为社会矛盾的表现场所。最具特色的喀什传统民居建筑喀什古城兴起于农业时代,是一座典型的生土结构城邑建筑。因其处于特定的场所和位置(它居于高崖之上,四周环以围墙),形成了一个围合型防御空间。一方面,它由宗族聚居而生,梦幻般的神话和传说构成了一个浪漫主义的亲密性空间;另一方面,它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内部分工明确的社会生产空间,故而形成了一个具有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早期城市空间。然而,随着整个社会的都市化进程,现代城市的大规模重建和扩张,同时把农业和城市整合在一起,旧城正在成为历史民俗的“化石”。沿街入住的文创产品、酒吧、咖啡馆和民宿,似乎让古老的建筑群充满了时髦的话语。在技术的
8、现代化转变之路中,“家园经济”的拥护者试图将新的生产和文化的关系注入老城的血脉。“新”与“旧”的建筑似乎以一种无声的语言在诉说冲突和矛盾,人与空间的关系也从永恒的、不变的、自给自足的,逐渐转变为“短暂的”“流动的”“转瞬即逝的”。是哀逝于昔日的繁华、沉迷于往日的美景,通过城市规划实现一个美好社会的幻想,还是以使用者和居住者为出发点,利用空间来重造自然?二、喀什传统民居场所精神的语境分析后工业社会,城市与建筑设计表现出对视觉的过分依赖,透明性和漂浮感成为现代建筑体验的快感,虚无主义的建筑导致感官的分离和人性的缺失。面对传统建筑的“意义”流失,知觉现象学的复苏让我们重返“一种被抛在世界中的存在者的
9、处境”,第二代认知科学克服身体与灵魂的二元论,为人与建筑环境的“具身性”思考提供依据。(一)视觉至上主义的原始介入喀什传统民居的场所精神同地理环境、文化景观和社会活动等紧密相关。为对抗沙漠的侵袭和太阳的炙烤,聚落选址于吐曼河与克孜勒河交汇之处,以自然地景为出发点,将自然物中的沙漠、戈壁、雪山和太阳形象化。建筑结构在防风沙和防辐射的基础上,以生土、水和植物为媒介,将无形的宇宙秩序转化为一个集结经验和“物”的人为场所。其围而不合的几何化特征和循环往复的藤蔓花纹,是人与自然建立联系的原始表达,再现了有机生命的自我流动性和周期性。因其异质的自然景观和人为场所际遇,在“地方”品牌化的过程中喀什传统民居(
10、尤其是老城)成为吸引资本的独特之地。然而,现代艺术和日常建筑的诸多病症,源于“视网膜”艺术凌驾于思想观念之上。现代城市的视觉导视系统与 GPRS 定位系统日渐取代了“地形记忆法”,大脑对于环境的编码不再依靠身体对方位的感知和体验而存在,视觉对其他感官的压迫和分离,使我们最终沦为城市的旁观者。全世界范围内的视觉至上主义用图像的“真实”替代身体赋予空间的情感、想象和认知,场所作为人类存在于世的原初依恋日渐疏离。正如尤哈尼帕拉斯玛所说,“现代主义设计普遍庇护了我们的思维及眼睛,但它让我们的身体、感官,乃至记忆、想象与梦想变得无家可归。”5随着网络媒质对网红打卡地的推介,老城日益成为喀什视觉符号化的载
11、体,蕴含其中的场所精神和自我意识,伴随着形而上学的消失,从而失去与之对应的指涉物。加之新兴数码和数字算法的应用,电脑辅助设计日益增加了人们对视觉系统的依赖,同质化的建筑图像和千篇一律的房屋构形,无不彰显着纯粹视觉的优先权。喀什传统民居建筑表层空间已沦为市场营销的原材料,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沿街商铺的同质化和手工艺品的数字化)正在使个体成为消费者,个体因为屈从于自身利益而逐渐失去超93越性。“我们见证着符号的贫困,因为符号的意义已经变得越来越纯粹,亦即消费的符号。”6视听和数字技术通过流量控制我们的意识时间让其沉迷于消费,进而导致情感和身体的分离,丧失反思和批判的能力,个体不再因所处的空间不同而保
12、持“独特性”。新的美学产生了一种力比多和情感的贫困,“个体失去了他们对独特性和独特物品的审美依恋能力。”7工业时间客体(贝尔纳斯蒂格勒在其著作 象征的贫困 1:超工业时代 中,将我们生活的时代称为工业时间客体的时代。他认为影像和视听技术本质上是“记忆工业”,通过存储、筛选和编辑可以不断改变人的自我意识。)试图将我们与喀什老城的关系等同于一张旅拍的照片、一段库里肖夫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通过镜头剪接控制影像的效果。)的短视频和一个表征存在的纪念品。喀什传统民居原始的场所精神和意识似乎通过影像被共识化了,但这种将意识扁平化的介入正是我们的存在之痛。(二)喀什传统民居场所精神
13、的知觉体验基于知觉现象学的场所精神从属于“诗意地栖居”。喀什传统民居建筑是个体空间和集体空间的日常化表达,是历史文化和场所精神的记忆载体,是人作为存在者栖居于大地的方式。哈布瓦赫在 论集体记忆 中指出,我们的记忆存在“一种连续的关系”,当不同时期的记忆被某个形象或图像唤醒时,这种连续性可以使我们的认同感长存。首先,喀什原住居民对地方的经验和景观的塑造都是个体化的,如不规则的庭院平面布局(有一字型、“L”型和“U”型等)是个人独有的场所知觉经验。但群体成员之间又基于共同的信仰、经验和社会的普遍联系,形成公共的社会化地方经验,过街楼便是为应对人口增长而形成的社会组织结构。其次,无文字的喀什乡土民居
14、文化空间,是展现人类复杂意图的景观空间,被历史学尝试用来重构原始居民昔日的言语活动。最后,作为精神力量的对应物,本真且自然生成的喀什传统民居建筑表达着喀什本土居民的世界观,在广阔无垠的沙漠和无法预知的死亡面前,蜿蜒而狭长街巷通向未知的真理。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而言,是自我内在宇宙秩序的投射。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这种筑造只是守护着植物从自身中结出果实的生长。”它不同于作为建筑物的方式制造出的居所,是作为“终有一死的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而构建的。8不同于视角主义,将空间纯粹视为等距的、没有身体丈量的场所,当喀什的原住居民自由穿梭在狭长如迷宫般的巷道中,身体根据它拥有的先验知识与环境发生关联,
15、无需丈量即可获得拱廊的长度,无需触摸即可体验泥土的芳香。贡纳尔雅林在其著作中曾描述了一段关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喀什印象,从他记忆中半明半暗的小巷,我们可以察觉空间不是空无一物的,而是充满了人类的意图和想象:在我的记忆中还有那么一条巷子,半明半暗,但处处都有阳光从顶棚的缝隙中射了进来。在斜射的光线中,你可以看见一缕缕蓝色的烟烟和鼻子闻到的各种各样的气味混合在一起,变成了一种香味,不管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我再闻到它,我会马上辨认出来。这里,非常有趣的是认识到对一种气味的记忆在什么程度上会怎样帮助人做出辨别。直到今天,从白杨木材火堆中冒出的烟和散发出的气味仍使我想起喀什。9到底是什么封存在他
16、的记忆中经久不忘?是一种别样的气味,让鼻孔随时可以唤醒记忆中的画面;是一种独特的颜色,让眼睛即刻开始找寻记忆中的图像;是一切存在的事物本身,让感官通过身体储存、整合对于“地方”的原初记忆。当雅林将自身的经历和机遇融入以自我为中心的场所时,知觉的空间不再被当作均质的存在,风景不再是简单地相互叠加,身体也不再是一个毫无时间概念的纯粹场所,而是“一个居于空间中的主体和他所亲熟的环境或曰场所间的关联”1023。也即我们和空间的关联,通过我们的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味觉系统以及触觉系统和知觉结合在一起。(三)喀什传统民居场所精神的具身智慧如果说知觉现象学为场所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式,那么具身认知则从心理学
17、、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生物学等研究领域拓宽了当代语境下场所精神的分析逻辑。兴起于 20世纪 80年代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基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之上,通过模拟人类的心理过程,对心智和大脑之间复杂的关系进行在思考。第二代认知科学家认为:心智如身体系统;思维是具身的;认知是无意识的;我们思考所依据的抽象概念是隐喻性的。认知科学从根本上否定了身体和灵魂对立的二元论,身体不再被看作是一个纯粹的容器,心智过程也不是算法过程。人则被看作是一个具有大脑和灵魂的合同存在,不94仅身体影响着心智,而且应该是内在于其中的。“在认知加工中,身体或世界扮演了一个构成的而非仅仅是因果作用的角色。”11也即意味着作为有机
18、体的身体与环境是交互的、共在的关系。喀什传统民居建筑作为历史文化建筑的遗存,不是抽象空间关系和材料工具的组合,不是从物理空间和技术手段来制定规则,而是置身于具体的现象世界,根植于特定的历史文化和记忆,将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有机的身体同自然的场所建立起普遍的联系。卫东风教授在其 生土民居场所精神与建筑体验以喀什高台民居为例 一文中,指出喀什传统民居建筑是“作为身体本能的营建”12。喀什传统民居建筑如同语言一般,是人类在交往过程中的文化介质,是有机的身体与世界的接触点,其半开放式的“阿以旺”原型空间,以外廊作为室内空间的延伸,夏日以供纳凉、待客只用。半开放式的空间兼具过渡和共享的功能,是人与环境双
19、向同构的“人化”空间。从生物学角度上,建筑学思想起源于非概念化的、“具身性”的默会知识,建筑师将自己对环境的认知内化于身、心、脑,在建造自身的世界时,实则是我们自身精神世界的投射与隐喻。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认为,空间组织原理通常基于两类事实,其一,人类身体的姿势和结构。其二,人与人之间的(或亲密或疏远的)关系。13这也正说明我们对于空间的体验是基于我们身体独特的属性,喀什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聚落是由“人宅街聚落”的变迁形成,14是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居民的意识写照,它是一种精神建构,一种组织身体经验的方式,是由无意识因素和社会文化共同构成的“身体图示”。三、喀什传统民居场所精神的再生与共生策略喀什
20、传统民居建筑的“特性”表现为自然景观被经验为具体的结构对象,风化的沙漠形态成为一种地形结构,浮沉的黄土形象化为“流浪者”的天然包被。喀什原住居民通过空间知觉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场所定位,继而通过存在的事件和行为将场所意义化,最终构成了社会文化的总体图式。三个维度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喀什传统民居场所精神的再生与共生策略。(一)知觉空间的再生与共生梅洛-庞蒂认为,知觉的世界是“我们的感官及日常生活经验所揭露给我们的世界。”103然而,随着现代科学实证主义的兴起,纯粹概念的抽象空间同我们的知觉空间判若黑白。知觉空间不是把场所当作“对象”,只关心和追求真理,而是把场所看作我们感官的知觉延伸、思维的认知投
21、射。诺伯舒兹将“场所”定义为“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37场所是由“既有物”连同无形的现象共同构成了空间地方性的特性,其特性是由场所的材料组织和造型决定的。不同于视觉自动化的“地方”,构筑喀什传统民居的自然材料都透露出年轮与时间的记忆。精巧的石膏雕花、木雕和花砖拼贴技艺等,透露出喀什先民对自然的原始依恋,是整个少数民族文化群体集体无意识的表达。喀什传统先民长期与干旱的沙漠和紫外线为伴,单一的地表环境中没有独特的场所,面对磅礴的自然力量,任何事物都被化约为表面和线条。绝对的外在秩序使喀什传统民居建筑形成了以几何空间和迷宫空间组合的宇宙式地景。同样,构成空间
22、结构的元素如特殊形态的廊柱、藻井及门窗成为内部知觉世界的现实表征,其意义取决于先民对大地、沙漠和植被组成的自然空间的想象。知觉空间的共生是通过场所过去的经验和事件,不断强化一个人对地方的持久感知,从而将地方作为一个“特殊”的实体持续地保留。喀什传统民居建筑的“土性”结构和“木质”构件保留了喀什少数民族过去集体生活的古老痕迹,由于喀什本地居民世代聚居的特性,房屋随家族人口的增长而向上叠加,其高密度的居住空间和亲密的代际关系是社会群体记忆的一部分,喀什传统民居建筑因此也成为一种绵延着古老精神的媒介载体,是传达永恒性和连续性的一种形式。再生与共生喀什传统民居建筑的功能与质料,是建立人与场所的情感纽带
23、,是以人工建造的方法复归人类的经验与意图。(二)存在空间的再生与共生喀什传统民居建筑是喀什居民原生的“本土化”存在空间,自形成就充满了重要的意义,作为昔日包孕个体成长的第二子宫,是积蓄个体力量、塑造个人行为的人工场所,仍保留着先民孩童时代的乌托邦信仰,与其历史共同构成了其特殊的文化指称。例如艾维热木喀巷意为95“柔软的丝绸”,江浩罕巷意为“生命的堡垒”,恰萨路意为“十字路口”等。为环境命名使其具有人的特质,成为特定文化群体里被人类经验塑造的空间。它不同于将空间视为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抽象现实主义,而是将自身的形象投射于外部的物理世界,形成了自我知觉与过去经验的共同产物,表征为“在世界中存在”的图式
24、结构。喀什传统民居建筑场所精神的再生与共生有赖于象征性存在空间的塑造与再造,方向感和认同感,构成了其场所“特性”的两种精神。喀什传统民居建筑所依赖的地理方位,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其是社会成员聚集的空间而具有牵引的向心性。喀什老城区的建造体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集中性、闭合性空间结构,房屋密集的组合是人与人建立亲密感的行为体现,又使其孤立于周边环境,诺伯舒兹在存在空间建筑 一书中提到:场所是根据向心、离心两个力之间的紧张而带来生气的。同时,它还是个人“居住”“逗留”的家,具有强烈的地方“特性”。置身于喀什老城密集如迷宫般的巷道,没有笛卡尔式的视觉精确性,没有机械化的建筑材料入侵公共空间,也没
25、有无尺度的大块玻璃和电子光学的透明城市。狭窄的巷道如骨架般犬牙交错,广场和市集成为聚落的中心,私密的家庭单元住宅如细胞般簇群蔓延。游客依据空间的认识概念来判断出发和结束的终点,然对于以“此处”为存在空间的居民而言,方向感意味着上下、前后、左右。身体与场所已形成了天然的具象结构,此种存在空间的内在逻辑,是建立在人们的信仰、文化和宇宙观念之上的,以安居和融合为目的,构筑物质化和情感化的交互空间。(三)文化空间的再生与共生黑川纪章在 新共生思想 一书中指出:“共生是承认不同的文化、对立的双方、异质要素之间存在着 圣域,并对此表示尊重。”15文化空间的共生是一种在社会结构和互动关系中发生的,自我与他者
26、在彼此认同和排除差异两种状态下形成的双向社会交往行为。喀什作为一个“新”与“旧”的现代城市综合体,不仅呈现了喀什先民原初的宇宙秩序,形成了一个独特性和可辨识度极高的理想家园。而且在现代化进程中,融入了多元文化的经验和“特性”,形成了一个多中心式的场所结构。喀什传统民居场所精神文化空间的共生,有两层内涵:其一,是指建筑设计师应当立足全球化的背景,追求包括所有少数族裔在内的异质文化的共生,在差异和断裂中还原建筑多样性的创造意义,在地方性和全球化的相互对立中寻求一种平衡之道。其二,是指在本土环境内部的文化共生。在“生命时代”人们享受着自由移动和交流的乐趣,大量的“城市移民”自五湖四海涌入喀什,现代建
27、筑将老城其包裹在内,且与之比肩而立,城市中心在经历无边界的夸张后也随之发生转移。传统以“地域”为基底的文化认同转变为以“群体”为符号的身份认同。人们在自由移动和信息交换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时间的共同体”,新的文化身份构成了一种共有的集体意识,本土环境内部的文化共生,是构建民族融合和文化共生的根基。喀什传统民居建筑的再生与共生逻辑是构成“生命时代”城市建筑多样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空间的共生应当以表层自立和意义创生为前提,将历史象征、历史形体各种存在的看不见的审美意识、历史记忆和思想作为建筑的表现手段。喀什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应当依托“互相联结的意象”构建各民族彼此交互共生的身份共同体意识。通过公共
28、性景观的塑造,将个人的地方意向融合为公共符号,使“景观成为相互交流的媒介”16。在这个“可动性”的交互时代,唯有通过新元素的嵌入与旧有元素的融合,才能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超越地域文化的、具有创生“意义”的人居场所。四、结论喀什传统民居建筑场所精神的再生也是对地方经验性建筑存在和功能的思考,是对建筑遗产在全球化开放性网络中的“无边界”探索。建筑场所不仅仅是人为元素和自然元素的集合,还是始于一种自发性经验的整体呈现,最终经过对空间及其特性的审美判断分析达到人类建筑的栖居本质。喀什传统民居以聚落的形式与地景构成一种图底关系,这种包被关系暗含着自我的认同性。当我们置身于光影斑驳的老城,穿行于蛛网密布
29、的街巷,所有的经验都具身化为身体的记忆,场所与“我们”的自我认同融合,成为我们身体和存在的一部分,形成一种人与环境本真的地方认同。正如对艺术而言,其96价值的确立在其自身的存在,所谓“自身”又并非是一个简单、抽象的、符号表证的算法过程,它是一个有诸多局部和整体构成的复杂的、生动的有机体。喀什传统民居的场所精神的再生与共生逻辑,应将以自我为中心的地方经验与共同体的意象,连同由符号、充满意义的行为和事件组成的社会秩序连接起来,共同构筑一座感官的地方性景观。参考文献:1 美约翰罗贝尔.静谧与光明:路易康的建筑精神M.成寒,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4.2 芬尤哈尼帕拉斯玛.思考之手建筑中
30、的存在与具身智慧.任丛丛,刘星,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77.3 挪诺伯舒兹.场所精神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4 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37-39.5 芬尤哈尼帕拉斯玛.肌肤之目建筑与感官.刘星,任丛丛,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22.6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人类纪里的艺术.陆兴华,许煜,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11.7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象征的贫困 1:超工业时代.张新木,庞茂森,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10.8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下).孙周兴,译.上海:
31、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6:1190.9 瑞典贡纳尔雅林.重返喀什噶尔M.崔延虎,郭颖杰,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64.10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的世界:论哲学、文学与艺术.王士盛,周子悦,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23.11 美劳伦斯夏皮罗.具身认知M.李恒威,董达,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5.12 卫东风.生土民居场所精神与建筑体验以喀什高台民居为例J.华中建筑,2009,27(03):266-270.13 美段义孚.空间与地方M.王志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27.14 李群.探析喀什噶尔古城聚居空间的耦合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32、美术与设计版),2014,(04):104-108.15 日黑川纪章.新共生思想M.慕春暖,吕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3.16 加爱德华雷夫尔.地方与无地方M.刘苏,相欣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55.【责任编辑:徐梅】Research on the Regeneration and Symbiosis of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Folk House in KashiZHU Jie(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Kashi University,Kashi 844000,Xinjiang,China)Abst
33、ract: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community in Kashi has the heterogeneity of self-flowingbecause of its unique geomorphology,folk custom and human landscape.However,modern urban planning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with its production of standardization,the homogenization of space constantl
34、y threatened the local differences.This paper interprets and analyzes the place spirit of traditional folk house inKashi and its generating contex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trategies of the symbiosis of perception space,existence space and culture space for the regeneration and symbiosis of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dwelling placesin Kashi.Key words:traditional folk house in Kashi;spirit of place;symbiosis97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