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年来晚清企业制度及其思想研究综述摘 要:近十年来,学术界从企业制度层面对晚清企业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对晚清企业制度思想也作了总体、人物或群体考察,探讨了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制度特点,晚清企业制度思想,晚清人士企业制度思想晚清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政企关系等问题。以后要加强对晚清企业制度具体分析,扩大企业个案考察范围,重视分析晚清企业制度思想具体内容,打破单一评价尺度束缚。关键词:晚清;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思想;研究综述对企业制度及其思想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直接源于现实经济问题感召。经济体制改革快速推进,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现实需求,促进学术界更多地从企业制
2、度层面加强对晚清企业研究,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中也开始重视对晚清人士新式企业制度思想考察。本文就最近研究作一简明回顾。一、相关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制度特点研究 研究者从不一样角度概括了这类企业制度特点。刘伟认为,这些企业是拥有众多财产主体联合体,企业资本被分成若干股,向社会公开出售,股东经过购置股票,享受企业一部分全部权,这种全部权是经过一定股东权利和责任表现出来,形式上实现了资本全部权和资本经营权初步分离,广大股东是资本全部者,她们依据股金多少享受程度不一样股权,但这种股权关键只是一定监督权、参与权,而不是经营权,掌握企业经营权是督办(总办)和会办。1(P100106) 姜伟以轮船招商局为例,剖
3、析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特征,认为从产权制度看,资本关键从买办商人中筹集,基础没有官股,但创业资金往往是洋务大员利用官款垫付,官本成为一个属性怪异资产。从治理机制看,企业形式上拥有法人治理结构,实际全然为官执大权。企业管理混乱无序,不重视生产管理,简单地实施买办承包制,经营依靠于官方扶持,借助官力阻止中国同业竞争,分配上实施官利制,不问盈亏固定支付股息,盈余中不提折旧、不提积累,人事管理上依靠裙带关系搞家族统治。2(P3643) 张忠民将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界定为“准企业”企业,理由是,这些企业出现直接收到西方企业制度影响,大多在不一样程度上模拟了西方近代企业制度,而且采取了近代企业部分基础做法,在
4、一些方面已经含有近代企业形式和特征但在当初中国尚无企业法可言外部环境下,这类企业不管是在组织形式、治理结构上,还是在经营管理上全部还极不完善,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和近代企业制度还有较大差距,严格说来还不是真正意义上近代企业。3(P127130二、相关晚清企业制度思想研究李玉将晚清国人企业意识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1)肇始阶段。在通商口岸洋行外国资本家利诱之下,买办和各通商口岸富商成为外国企业最早中国股东,她们成为最先认识和了解企业这种高级企业形式中国人,企业概念开始逐步融人中国社会文化之中,国人企业意识开始逐步形成。(2)扭曲阶段(官督商办阶段)。官督商办企业出现揭开了晚清政府企业制度改革序幕
5、,标志着中国工商业已开始步出传统官办、私营或合作模式,逐步向企业制度过渡。但官督商办企业使全社会企业意识遭到扭曲和打击,挫伤了国人对企业制度学习模拟和操作主动性,对中国近代全社会企业意识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不良影响。(3)恢复阶段。国人正确定识企业性质和作用,呼吁由民间自立企业,力戒官督商办名目,指出民办企业应仿外国企业之制,实施科学经营管理。(4)高涨阶段。清政府于19颁布了第一部企业法一一企业律,国人企业意识较前有了显著突破,增强了对企业理性认识,形成了对企业从组织结构、经营运作到破产清算较为科学了解,清政府对企业态度大为转变,扶持中国企业发展被列为清末新政方法之一。全社会企业意识充足调动,
6、极大地促进了当初华商资本联合、自办企业、收回利权运动深入开展。4(P7785) 系统研究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和中国企业制度思想著作有豆建民中国企业制思想研究(18421996)、张忠民艰苦变迁一一近代中国企业制度研究。另外,沈祖炜主编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和发展也包含到了近代中国企业制度演变问题。豆建民在其专著中叙述了近代中国企业制度思想产生和“官督”问题,认为西学东渐中产生企业制思想对中国具体实践起了开风气之先提倡作用,具体实践及产生问题迫使大家掌握更多相关企业制知识、加深对企业制认识,企业制思想伴伴随对中国实践不停反思和论争而得以深化、丰富和发展。近代思想家们从多个角度认识企业制,她们普遍地以较多
7、笔墨称赞企业制功效,认为采取企业制能够振兴中国工商业并达成国富民强目标;认识到企业制集资功效和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介绍国外企业立法情况,提议清政府也应颁布企业法规,明确企业法律地位;探讨了企业内部治理机构和运作机制;近代思想家谈论企业时常包含公营和私营问题,在她们潜意识中,企业就是民办,企业投资者是私人而不是官府,认为企业含有民办性质。豆建民指出官督商办式股份企业和通常股份企业有两个根本区分,一是官督商办企业股东基础不享受股权,没有对企业控制权,只是享受固定“官利”,如同债权;二是官督商办企业享受皇帝特许行政性垄断权。官督商办股份制政企不分表现为政府直接干预企业内部治理,从而剥夺了股东股权,企
8、业并未按股份制运作。豆建民在其著作中还探究了清末企业制度建设思想,指出甲午前后大家开始思索经过企业立法来依法保护商办企业和投资者权益。19,清政府颁布企业律和商部奏立企业注册试办章程反应了从“官督”思想转向“依法保护”意愿。清末时期,大家对企业律等法规进行了反思检讨,指出律文条款若干缺点,对“官利”制度及企业制度辅助机关也作了若干检讨,还分析了非正式制度如习俗、传统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对企业制度建设和发展影响。5(P837) 另有两本著作需要提及。其一是叶世昌、施正康两人撰著中国近代市场经济思想,此书在企业制度思想专章中对近代创建和发展企业制度思想作了概括叙述,其中扼要地评论了王韬、
9、钟天纬、马建忠、薛福成、陈炽、郑观应、何启、胡礼垣、盛宣怀、梁启超等晚清人士相关企业制度建设思想主张,即使略显粗略,但简练地勾勒出了晚清人士企业制度思想演进轨迹。6(P189198)其二是周建波博士论文洋务运动和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对洋务运动时期相关在中国建立股份企业思想作了简明叙述。她指出这一时期相关在中国建立股份企业思想关键有以下内容:(1)股份企业必需依法成立,要加强对企业成立资格审查。(2)必需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组织制度。(3)政府应该利用国家政权力量支持股份企业发展。(4)强调企业内部道德建设关键性。(5)股份企业要健康发展,证券市场必需规范。7(p148156)三、相关晚清社会群体和
10、关键人物经济思想相关侧面研究 研究者以社会群体考察、人物个案分析这两种不一样取向,对晚清经济思想史研究中一向为大家所忽略相关企业制度思想流变情况进行了开拓性探讨。 李玉就早期维新思想家对企业理论宣传活动进行了研究,指出,她们相关企业理论宣传,为中国企业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推进了中国近代企业制度建设。早期维新思想家盛赞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尤其是对股份优越性大加宣扬,呼吁由民自办企业,力戒“官督商办”,吁请国家为企业立法,强调企业应实施科学经营管理。早期维新思想家介绍西方优异企业理论,扭转国人传统观念,提升国人企业意识水平,其宣传活动含有开拓性意义,她们对“官督商办”企业一针见血批评和对西方企
11、业理论宣传,为中国企业制度深入改革指导了方向,她们是最早注意到企业立法关键性人,其企业立法呼吁促成了中国第一部企业法诞生8(P9095) 宫玉松、王成对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对企业制认识和思索进行了整体考察,指出,伴随中国自然经济瓦解、城镇商品经济发展、新式工商业产生,要求变更经济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呼声不停高涨。伴随时间推移和中国近代化程度不停提升,实现企业制度创新、采取企业制思想得到越来越多人认同。早期企业制微弱呼声逐步成为社会共识,成为推进企业制度实践深入发展理论基础有识之士虽对企业制提倡不遗余力,但也清醒地认识到企业制运作中很多弊端,并对怎样防伪除弊、健全企业制提出了对策她们尤其强调企业发
12、展和企业法关系,一致认为企业法是保障和规范企业制法律依据。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对企业制度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人深、由偏而全发展过程,她们对企业制度大力鼓吹、提倡,对转变社会风气、影响政府决议,对推进企业制实践,起了很大作用。9(p5964) 罗肇前对晚清重臣张之洞经济思想从官办向商办转变历程进行了考察,指出,张之洞企业思想经历了由力持官办、到主张“商能分利,不能分权”官商合办、再转向官办企业招商承接、到最终形成商办思想历程,最终真正明白:官办确不如商办,只有商办才能使企业长久正常运转。研究者认为,张之洞经济思想转变表明,在中国近代化起步阶段,近代民用企业只能采取赖商承接形态,不然便无法
13、生存。10(P106116) 梁启超股份制经济思想引发了学者们爱好刘仁坤指出,梁启超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股份制企业出现历史条件,介绍了西方股份制两种形式一一无限企业和有限责任企业,极力主张完善中国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以确保股份制企业建立。她还分析了股份制弊端和不足,对当初实业浪潮中出现股份制企业存在问题进行了检讨。在她看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股份制,是资产阶级立宪政体在经济组织上缩影,三权分立一样是股份制企业关键,梁启超认识到股份制企业不能脱离和之相适应政治环境而生存,其产生和发展需要有和之相适应金融、股票市场及其它投资环境和机制。11(P110114)叶世昌分析了梁启超对发展股份叙述,指出,梁启超
14、把中国股份不能发达原因归结为四点:一是股份必需在强有力法治国家才能生存,而中国不知法治为何物;二是股份必需有责任心强固国民才能“行之而寡弊”,而中国人则不知有对于公众责任;三是股份必需有种种相辅机关,而中国则全缺此种机关;四是股份必需有健全企业能力才能有效办理,而中国则太缺乏企业人才。12(P5356,p64)贾孔会认为,梁启超把对股份制认识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同她政治改良主张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她独特股份制经济思想,她在法治、责任心、国民素质、企业能力和建立金融辅助机关等方面对股份制叙述,尤其含相关键现实意义。13(P5053) 晚清实业家张骞经济思想一样引发学者爱好。熊秋良、李玉就清末民初
15、张骞和中国近代企业制度作了专题叙述,指出,张骞对中国近代企业制度发展作出了关键贡献,关键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呼吁国家奖励企业,二是探索企业有效管理机制,三是亟请完备企业立法,四是改革“官利”制度。14(p119125) 四、相关晚清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政企关系研究 晚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经济法规出台和近代企业兴起及企业制度演变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联络,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政企关系之间也是相互贯通、相互影响。朱英晚清经济政策和改革方法一书中若干章节全部包含到上述问题,她认为,甲午战后是清政府经济政策初始转变时期,经济政策转变首开近代中国国家政权扶持民间王商业发展先例。朱英具体考察了晚清经济政策在财
16、政金融、农业、贸易、矿务、铁路等方面表现,其中多有包含近代企业制度内容。对于晚清经济法规和清末企业发展关系,朱英进行了全方面分析考察,认为,20世纪初,清政府不仅再三谕令各级官吏保护和激励华商投资兴办近代企业,而且制订颁布各类经济法规,第一次从法律上确定了华商自由经营工矿、交通运输业正当性。这么,华商首次在法律上取得了自由兴办实业权利,能够经过相关法规和地方封建势力、落后行会制度据理努力争取。从法律角度而言,清末经济法规颁布施行,使工商业者取得了正当社会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工商业者一次解放。清末颁布经济法规,明确要求商办企业和官办、官商合办企业处于平等地位,保障了商人作为股东应该享受正当
17、权利,限制了官股特权,保障了通常商股权利。15(P196-224) 郭庠林、张立英在其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一书中,对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和中国近代企业兴起和近代中国市场经济始初阶段框架形成过程进行了专题探讨,她们认为,清政府调整经济政策指导思想和对经济政策调整关键表现在以下多个方面:第一,从主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用机器生产军火武器调整为,既主张创办军事工业,又提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用机器生产民用商品。第二,从发展机器生产调整为,在发展机器生产同时,又发展现代化交通运输。第三,由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调整为,支持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这是19世纪下半叶清政府经济政策重大调整。因为清政府经济政策调
18、整,部分货币持有者投资于近代企业爱好有所提升,推进了在各个产业部门兴办企业浪潮,尤其是兴办近代机器生产企业出现了第一个高峰,私人企业兴起使近代中国市场经济始初阶段框架基础形成。因为企业是利用资本以求得贏利经济组织实体,近代市场经济关键是由一个个企业经济运行关系而组成。正是为了适应于企业生产和经营,所以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等也不停发育起来,共同组成了市场体系。16(p94120) 丛月芳从甲午战后清政府工商政策切人,探讨了晚清经济制度近代化问题,认为,甲午战后清政府意识到本身产业政策之不足,开始学习日本和西方,选择新政策目标模式,放弃国家直接控制经济政策,转而实施激励工
19、商业自由发展国家间接管理政策。甲午战后,清政府便开始公布振兴工商谕令,其内容关键有两个方面:第一,开放禁令,许可私人投资办厂;第二,实施官为提倡、保护政策。为了正式确定私人投资举行近代企业正当性,同时也为保护工商业者提供依据,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开始重视经济法规制订。商部成立后,逐步制订并颁行了一系列经济法规,使工商业者正当权益取得了一定程度保障。清政府在实施新工商政策时,还制订了部分临时性经济法规,方便确保产业政策中要求需要实施倾斜政策一些特定产业种类在一定时期切实得到扶助和保护。新工商政策实施,是国家对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实施间接管理开端,符合时代需要,标志着国家干预经济方法转变,它组成了中
20、国经济近代化及经济制度近代化关键一步。17(P256285) 徐卫国指出,清末新政关键内容之一经济制度变革工作,现有经济法规制订,也有政府职能改变,还有提升工商业者地位举措。在激励投资和创新同时,清政府试图使用方法规来规范市场和企业行为,这关键是经过制订商律和一系列行业管理法规来进行,其中企业律对商人和股东权利作了具体要求,基础是西方近代企业制度搬用。18(P5470)慈鸿飞认为,清政府19后所颁行多种经济法律,其最鲜明最关键特点就是学习西方,引进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法思想,促进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发展。清末政府所颁布施行经济法中最关键是企业律,该律最关键特点是:一是强调区分企业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一
21、是保护小股东民主权利。以法律确定某种企业有限责任,可使众多投资者回避投资风险,不致因破产而造成倾家荡产。19颁行破产律表现了对因经营不善而亏蚀倒闭者实施保护和对诡称亏折有心倒骗者实施严惩双重标准。清末经济法规建立了中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架构,为以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19(P7274,P66) 相关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政企关系,郑建华指出,“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在实践中以政企合一形式运作,企业中人事权、财务权全部为政府所控制,企业根本无法成为独立经营法人团体,而仅仅是政府隶属机构。当初,“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仅仅是利用了股份制外壳一一集资机制,而没有吸收股份制企业精华一一股权平等、民主
22、决议、企业利益至上等标准,在经营上和原先官办企业并无本质差异,全部是政企合一运作方法。清末经济法规制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和企业关系,在封建专制政治体制下,法律法规根本难以得到有效实施,清政府对股份制企业干预照行不误。不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政企关系实际对立状态就不会有实质性改变。20(P3639)五、相关企业制度个案考察和官利制研究 除上述四个比较关键方面之外,学者们还就部分企业制度问题展开了研讨。如对张骞创办大生企业集团制度创新研究。陈争乎认为,20世纪初,中国产业进入民营化时期,处理官商关系问题仍然是中国企业制度变革关键,张骞发明“大生”模式开辟了处理官商关系问题、发展中国民营产业新路张
23、骞将大生纱厂改为“绅领商办”,以利更多商人投资纱厂,这是她在企业组织方法上一个发明。“大生”模式靠股份企业制兴办社会化大生产、产权关系明晰、建立公开而严明企业管理机制、按资和按经营劳动结合利润分配制度、重视市场营销经营方针、重视人才开发和管理、重视新式教育、从实际出发劳动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以后中国企业家树立了楷模,对中国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仍然有着关键历史借鉴意义。21(P3950) 朱荫贵也以大生纱厂为例分析了近代中国早期股份制企业特点,认为,官利制度是普遍存在于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分配方面一个制度,是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面向社会筹集资本时不得不面正确颇具中国特色“国情”之一。她还认为,大生纱
24、厂第一届股东大会在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尝试,这次会议在议程、议案和形成决议等等方面,基础上全部是根据当初公布很快企业律要求进行,这次大会决议和经过议案,在大生纱厂制度建设和完善方面,前进了一大步。22(P4959) 再如相关“官利制”,杨波从近代社会资金流向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近代企业发展最突出问题就是资本匮乏,这并不能归咎于社会资金绝对数量微小,而关键在于资金流向影响,土地、典当、商业高利贷是当初社会流动资金之理想活动场所,当新式工业利润不能高于或靠近于传统投资利润时,就难以吸收到亟需社会资金、使之成为工业资本。因为近代企业生产及发展过程陡发性,使得它自始就缺乏足够社会资本贮备,在
25、大家对新式产业投资意识淡漠情况下,要想把社会资金从过去利润丰厚投资上转吸到颇具风险新式企业创办中来,不优示不低于或靠近上述投资利润及其取给确保制度,无疑是困难,所以,企业中“官利制”实施,表现了它必需性和合理性。23(P7580) 张忠民就近代中国企业制度中“官利”和企业资本筹集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分析了“官利”制度形成及其延续原因,指出近代中国企业企业官利制度对于近代中国企业制度演进含有双重历史作用。首先,官利制度,尤其是早期官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股份企业经营负担,甚至成为造成企业步人困境关键原因。其次,官利制度存在又使得股份企业集资筹股更符合社会大众传统投资心理和传统筹资方法,使得含
26、有制度创新性质股份企业在近代中国发展、演进含有更为宽广社会基础和发展可能。24(P118126)六、研究情况评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企发展促进大家关注晚清企业官商关系、政企关系,股份制改造为研究者借鉴现代企业理论研究晚清企业制度及企业制度思想提供了现实参考。毫无疑问,晚清企业制度演变、企业制度思想嬗变更新,和晚清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存在着内在肯定联络,所以,从社会环境角度研究晚清企业制度及思想自有其学术价值,有利于大家深化对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演变认识。不过,这类研究不能替换对企业制度及企业制度思想探究,企业制度变革及其思想沿革不仅关涉到社会经济情况,而且和大家政治经济意识、和中外经济文化交
27、流、和晚清企业经营实践活动、和政府经济政策演变、和法律环境改善等等全部有着复杂、亲密联络。 最近,相关中国近代企业制度研究结果颇丰,在若干专题研究方面已奠定了良好基础,如相关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及其思想研究已经有不少结果面世,其中有含有相当学术水平。已经取得这些结果,为我们在新起点上深入深入地探讨晚清企业制度思想和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基础。 尽管和晚清企业制度及思想相关研究起步很早,但从经济制度、经济思想角度切人,还是近事,较为系统研究结果多年才出现,而且叙述时段并不是以晚清为关键。如沈祖炜主编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和发展一书,其研究是以上海为中心,集中描述中国企业制度演进历史,提醒近代中国企业发展经验
28、和规律,叙述关键放在民国时期。次如豆建民专著中国企业制思想研究(18421996),从章节篇幅上看,绝大部分集中在民国时期和共和国时期,晚清只在其中占了很小部分。再如张忠民著作艰苦变迁一一近代中国企业制度研究,其关键篇幅也是放在民国时期。上述现象从研究对象本身特征来看,亦是十分正常,因为晚清时期企业制度及思想演进在整个近代企业制度发展史上属于草创阶段,如企业制度法律规范迟至清末新政时期才开始出现。 中国史学界相关晚清企业制度及企业制度思想研究尚存在很多需要拓展空间,还需要深入深入探讨,在若干方面进行愈加细致、愈加全方面考察。概而言之,以往研究有部分缺憾,需要在以后研究中逐步加以改善完善。 其一
29、,研究视角较多地关注企业制度及思想演变社会环境,即较多地从外围探讨晚清企业制度及思想演进社会历史条件,对其演进轨迹进行勾勒描绘,而相对忽略了对晚清企业制度及企业制度思想具体分析,实证考察探究比较欠缺。 其二,研究选择企业个案实例关键集中在官督商办企业上,且较多地倾向于以轮船招商局作为代表进行制度模式分析,对其它官督商办企业分析比较欠缺,对民营股份制企业分析关键限于大生集团,而对晚清企业制度演变过程中其它过渡形态缺乏对应制度分析,未能完整地揭示近代企业制度模式演进内在逻辑。 其三,对晚清企业制度思想研讨比较零碎,即使对晚清企业制度思想研究比较全方面,但也存在对企业企业制度思想具体内容分析较为微弱
30、缺点。企业企业制度是和企业法及相关经济法规章程密不可分,这些法律规范直接反应了大家对企业企业制度认识,但言论主张上升为法律规范有一个认识发展过程,所以单纯以企业法规为线索探讨晚清企业制度思想就会忽略很多有历史价值观念主张。 其四,对晚清企业制度及企业制度思想评价问题,因为受现实社会原因影响存在部分缺点,其关键表现就是评价标尺单一化。如“文化大革命”以前流行政治尺度,往往将企业经营形式和政治属性、阶级属性直接挂钩,并以此来定性和判定其历史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大家较多地从现代化和经济改革角度立论,并以经济现代化、经济制度现代化尺度来加以衡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者们又
31、较多地从现代企业理论考察晚清企业制度及思想,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参考系评判晚清企业制度及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社会历史环境。时代推移和视角转换首先拓展了学术界对晚清企业制度及思想研究视野,但其次使研究价值尺度不停地游移,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客观性、历史性和整体性。 针对上述缺憾,要想深入推进相关晚清企业制度及思想研究工作,加紧学术创新步伐,就必需努力改善、加强对晚清企业制度及思想本身考察分析,扩大企业个案分析范围,重视历史人物相关企业制度思想观念演变历程,打破单一评价尺度束缚,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晚清企业制度思想发展轨迹,尝试把对人物思想分析、对企业章程文本分析和企业实践活动联络起来考察,把
32、经济史、企业史、经济思想史、企业制度发展史等结合起来,全方面地总结晚清企业制度及思想演变规律,以期从历史智慧中取得有益启示。 参考文件:1刘伟洋务官商体制和中国早期工业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4)2姜伟论股份制度在清末民初演进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3张忠民艰苦变迁一一近代中国企业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4李玉晚清国人企业意识演进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5豆建民中国企业制思想研究(18421996)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6叶世昌,施正康 中国近代市场经济思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7周建波洋务运动和中国早
33、期现代化思想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8李玉早期维新派思想家对企业理论宣传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9宫玉松,王成近代相关企业制认识和思索J齐鲁学刊,1995,(1)10罗肇前由官办向商办转变一一张之洞经济思想研究之一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3)11刘仁坤梁启超建立新式企业制度思想探析J求是学刊,1996。(3)12叶世昌梁启超、康有为股份制思想J。世界经济文汇,1999,(2)13贾孔会梁启超股份制经济思想浅析J安徽史学,(2)14熊秋良,李玉张骞和中国近代企业制度J社会科学战线,1995,(3)15朱英晚清经济政策和改革方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
34、6郭庠林,张立英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7丛月芳甲午战后清政府工商政策A王晓秋戊戌维新和清末新政一一晚清改革史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8徐卫国论清末新政时期经济政策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3)19慈鸿飞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在清末产生、特点及历史作用J南开经济研究,1994,(1)20郑建华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政企关系J学术界,1999,(1)21陈争平试论中国近代企业制度发展史上“大生”模式J中国经济史研究,(2)22朱荫贵从大生纱厂看中国早期股份制企业特点J中国经济史研究,(3)23杨波“官利制”和近代社会资金流向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3).24张忠民 近代中国企业制度中“官利”和企业资本筹集J改革,1998,(3)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