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雄安新区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研究*宋香静1)乔雅君2)张九天1)常影1)宋晓娜1)(1)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北京;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摘要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适应气候变化已经上升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积极适应气候变化事关城市可持续发展,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腹地的国家级新区,其气候安全对于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尤为关键,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本文综述了学者对雄安新区的气候变化形势预估,识别出雄安新区面临高温、暴雨洪涝等气候风险.总结得出:随着未来人口大规模增加与产业布局更新,人口暴露度增加、水资源承载力受限及
2、对适应气候变化的认识及能力不足等方面是雄安新区开展适应气候变化面临的关键问题.基于此分析,未来雄安新区应立足于“千年大计”的战略定位,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策略;强调以人为核心,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协同治理机制,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关键词适应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风险;韧性;策略;雄安新区中图分类号P468.1;X43DOI:10.12202/j.0476-0301.20230950引言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近 130多年来(18802012)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 0.85.气候
3、变化会对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作为响应,政府和学者们提出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手段来减缓全球变暖,但收效甚微,进而选择以主动适应的策略来应对气候变化,即通过调整自身增强抵抗力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胁迫.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规划,如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和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等.城市化地区受其特有的局地环境作用相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高温热浪、暴雨内涝、风暴潮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及造成的损失一般都高于非城市化地区1.城市整体脆弱性趋于增大,面临的气候灾害损失风险不断升高,减缓的复杂性和成效的时滞性使得温室气体减排行
4、动缓慢,在此背景下积极适应气候变化逐渐成为当前迫切的选择.2017 年 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2.雄安新区以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和开发发展先行区的发展定位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来推动.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区域的国家级新区,其气候安全对协同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以雄安新区为模板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策略,不仅可以为国家重大区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城市规划设计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借鉴.雄安新区建设初期,关于雄安新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科学定
5、位、雄安新区发展路径与白洋淀生态保护等方向.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对各个领域和区域的影响加剧,以及雄安新区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3,不少研究者开始关注雄安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与风险评估4,但多是聚焦在气象、气候以及生态安全格局方面的单独领域,包括气候变化特征分析5、暴雨洪涝风险预测67、水资源承载力评估89及白洋淀生态安全格局修复10等领域的研究内容,多是以单个气象要素如气温、降水、高温热浪、暴雨洪涝为切入点进行分析,较少从多灾种、多气候因素的角度系统分析.对于雄安新区的适应策略、韧性发展研究方面,黄弘等11分析了韧性的概念与内涵,阐述了安全韧性城市的特征,为韧性雄安的建设提供参考;周霞等12基于复杂
6、适应系统理论,通过对雄安城镇化发展分析,提出城市社区韧性*生态环境部资助课题项目(20190201)通信作者:张九天(1977),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应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E-mail:收稿日期:2023-06-06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0280JournalofBeijing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60(1)提升的策略.总结来看,当前关于适应、韧性的研究多是从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等方面,关于系统性整体性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等方面的关注度不高13.识别关键气候风险、科学管理气候变化风险与影响评估,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策略,有利于雄安
7、新区减缓全球变暖背景下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分析了雄安新区气候变化特点,总结面临的气候风险,识别未来雄安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方向,提出基于气候风险管理的适应气候变化框架,结合雄安新区当前的规划,提出相关的策略建议,为雄安新区积极适应气候变化、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参考与支撑.1雄安新区基本自然特征雄安新区位于华北平原中部,河北省的中心,地处北京、天津和保定腹地,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西北依太行山,东临渤海,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7,极端最高气温 40.9,极端最低气温21.5,年日照 2685h,年平均降水量 551.5mm.北方最大的淡 水 湿 地 白 洋 淀 位 于 新 区 内,
8、白 洋 淀 总 面 积31867.2hm2,有湖泊143个,年平均蓄水量1.321010m314.2雄安新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关键风险2.1雄安新区气候变化趋势雄安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是建设新区的重要保障与研究基础,气温和降水是关键的气候要素,也是被关注的要点.通过分析当前研究者基于雄安新区内国家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研究成果,总结出 19602018年间雄安新区的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均气温上升 0.170.34(10a)15;降水总量呈下降趋势,但降雨强度在过去几十年中表现增加,最大降雨量增加约 1.5mm(10a)114.基于雄安新区的历史数据,专家学者对未来几十年的气候变化趋
9、势进行了预测,分阶段来看,20212030年间平均气温上升幅度 0.430.485,20262045年间平均气温上升幅度约为1.0115,至 21 世纪中期升温约 1.6,21 世纪末期升温约 2.216,具体见表 1.未来雄安新区极端事件发生频率也会增加,包括极端高温、暴雨洪涝等.气候变化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受气候变化预估空间数据分辨率及气候要素尺度分析等多种因素影响,以雄安新区作为直接的气候变化研究对象,可能存在忽略小尺度的空间差异的问题,引起降尺度气候变化风险的误差.因此,进一步结合京津冀地区及华北平原地区的气候变化情况,可为雄安新区的未来气候预估提供参考.研究表明,至 21 世纪末期,
10、不同排放情景下华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均以增加为主,其中在 2040 年时段,气温增幅为 1.02.117,雄安新区的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与区域呈现一致性.2.2雄安新区气候变化风险吴绍洪等20基于 RCP8.5 情景下 20212050年气温变化趋势与速率及降水趋势与速率,对全国进行了气候变化敏感区一级区划分,基于地理位置分析,雄安新区地处华北弱暖雨敏感区,呈弱增暖、降水增加趋势.结合 2.1 节中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综述,在中国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未来 10 年至 21 世纪中期,雄安新区的气温和降水都呈现上升趋势.研究表明,高温和强降水呈增加趋势,洪水和高温高危地区比 19862005年分别
11、增加 15.7%和 15.6%15.雄安新区目前处于高速建设过程及城市化进程中,且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和人类活动的日益密集,新区面临的气候风险可能加剧,未来需要预防城区气温升高速率变快的风险.除警惕气候变暖带来的高温暴露度增加及城市热岛效应外,暴雨洪涝也是雄安新区面临的关键气候风险.受气候、地形和流域等因素影响,雄安新区有洪涝灾害风险,究其原因,新区地势低洼,平均海拔 83m,比白洋淀滞洪水位低 35m,新区城市化进程中,暴雨降水的增加更为显著,增加了城市洪水的潜在风险.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模拟结果显示,一旦发生100a 一遇的洪涝灾害,新区淹没面积将达 61%21.盛广耀等7基
12、于 Logit 模型和区域气象数据,预测了雄安新区未来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水利设施条件下,即使日降水量达到 100a 一遇,雄安新区也不太可能发生涝灾,但如果日降水量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值,有可能会发生内涝.3雄安新区适应气候变化面临的关键问题与挑战3.1产业格局规划与适应在未来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须引起重视根据保定市经济统计年鉴统计,2018年容城、安新和雄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约为 189亿元,产业结构呈二、三、一结构分布,其中一产占比14.2%,二产占比 51.3%,三产占比 34.5%(图 1).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了未来雄安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以包括围绕数字城市建设
13、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绿色生态农业等产业为发展重点22.现代服务业、金融产业及农业等属于气候敏感产业,气候脆弱性大,且易受气候级联风险及系统性风险影响,须进一步提升气候资源(风、光等)开发利用与技术创新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提升相关第 1 期宋香静等:雄安新区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研究81产业的风险管理能力.3.2雄安新区未来人口增加,警惕人口暴露度增加的风险根据保定市经济统计年鉴统计,现阶段雄安新区规划范围中容城、安新及雄县人口合计约为114 万人,主要以乡村人口为主,平均城镇化率 33%,远低于中国平均水平 64.72%(图 2)
14、.据预测,雄安新区 2030年人口约为 279万人,2050年约为 500万人23.未来,雄安新区的人口将实现跃迁变化.在此发展情景下,未来人口的暴露度和脆弱性须引起重视.高温影响人类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降低劳动能力造成劳动生产率下降,进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24.据预测,受未来高温影响,至 2050年雄安新区不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降低,2050年夏季劳动生产率较2035年下降约 1.5%25,因此,未来雄安新区需建立以削弱暴露度、降低脆弱性为主导方向的气候变化风险防控适应模式.3.3水资源匮乏与地下水超采威胁新区水安全从地理位置来看,雄安新区位于华北平原,是资源性缺水地区,且区域内水资源总
15、量和地表径流量呈现历年减少趋势.根据河北省水资源公报等资料,雄安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 200m3,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8%21.20012015年间雄安新区内的白洋淀以上的地表径流较 19802000年间减少了 45%,雄安新区的水资源压力紧张.在水资源匮乏的背景条件下,生产与生活用水需求的增加加剧了对地下水的超采,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华北地区大规模地下水超采,地下水累计亏空量达 1.81011m3,河北省更是成为全国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地区,地下水超采面积约 8.7104km226.雄县、安新县大部和容城县东南部为深层一般超采区,而区域内其他地区均为浅层一般超采区8.水
16、资源在雄安新区未来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支撑保障作用,水资源承载力的问题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制约未来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人口和产业将发生跨越式增长,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将明表1雄安新区气候变化趋势及未来气候预估时间周期气候变化特征参考文献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年降雨量1h最大降雨量(10a)1mm(10a)1历史数据196020160.340.130.35/18197420160.20/8.61.514196920180.2650.2380.422/19196120180.170.210.228.8/5196120180.170.200.2
17、1/1.515年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年平均降雨量日最大降雨量较当期的增量/%未来预估202120300.430.480.380.470.470.50/5202620451.011.381.3534.11521世纪中期1.6(0.6)2.0(0.5)1.6(1.2)81016161621世纪末期2.2(0.6)2.8(0.3)2.9(1.6)17512020406080100容城县安新县雄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图12018 年雄安新区产业结构01020304050容城县安新县雄县城镇人口人口数/万人乡村人口图22018 年雄安新区人口数量与结构82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8、)第 60 卷显增加,用水格局也将发生巨大改变,需要充足的水量、优良的水质和高保证率的水资源供给.因此,提升雄安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形成多源互补的新区供水格局,构建安全有效的供水保障体系,是未来新区水资源领域适应的重点内容.3.4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面临挑战白洋淀在雄安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白洋淀是新区内面积最大的水域,其位于雄安新区的东南部,占新区总面积的 20%左右27.自 1980 年以来,受雄安新区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增加影响,湿地水体面积缩减,2015年白洋淀湿地面积对比 1980年减少了 13%,水生态受损,生态空间严重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28.
19、且白洋淀受淀内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及大规模粗放养殖等人为活动影响导致淀内污染严重,自 1999年以来,一直处于富营养状态21.未来气候条件下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存在退化风险,白洋淀生态环境状况的恶化对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均有严重影响29.2018年,国家大力开展河湖治理、黑臭水体治理等,白洋淀的水质正在逐步改善.2019年,河北省委、省 政 府 印 发 白 洋 淀 生 态 环 境 治 理 和 保 护 规 划(20182035年),为白洋淀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指导和近中远期目标,同时白洋淀的生态保护修复也是雄安新区规划的重点内容,是雄安新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持续关注的重点领域.4雄
20、安新区适应气候变化策略建议与展望4.1适应气候变化策略建议4.1.1构建基于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评价的适应气候变化框架雄安新区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本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定位与愿景,且雄安新区除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外,也肩负着样板的使命,将是“绿色、韧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的重要示范.因此,建议在开展雄安新区的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中,要始终牢记雄安千年大计的定位,从更加长远、更具前瞻性的视角去开展部署工作,把握系统性思想,让适应气候变化成为服务雄安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以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价为基础,识别雄安新区的关键气候风险,以减少产业和人口的暴露度,降低脆弱性,提升风险防
21、范与减灾能力为目标,研究制定雄安新区适应气候变化策略,围绕空间规划引领、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敏感脆弱领域,开展雄安新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构建跨部门跨区域的适应气候变化协调机制,建设韧性、绿色、宜居的雄安新区(图 3).气候变化风险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价新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区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高温暴雨暴露性政策决策能力建设危险性脆弱性减灾能力风险适应气候变化策略韧性雄安、绿色宜居协调机制金融行业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承载力城市生命线系统空间规划人口与产业布局图3雄安新区适应气候变化框架开展雄安新区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战略研究,重点关注水资源、生态系统等重点适应领域的气候预警、动态监测、成效评估及适应
22、气候变化的空间性和时效性研究,强化气候风险评估与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有效衔接,探索防范新型、突发气候风险比如超大洪水或内涝的适应预案,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推广应用,构建形成有效的科技支撑机制.强化气候服务保障,建议在雄安新区当前应急监测网络体系的建设基础上,纳入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与监测,构建雄安新区气候风险管理网络平台,推动将第 1 期宋香静等:雄安新区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研究83气候服务成果直接运用于服务新区建设与运行.4.1.2构建以人为核心的适应格局重视建设过程中产业转移、人口安置等问题.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指出,建设雄安新区最主要的目标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集中在高端智
23、能制造、高新技术产业、战略型新型产业的规划上.但是,当前雄安第一产业占总产值的 14.2%,且新区目前规划范围主要以农村人口为主,城镇化率仅为 33%,未来在雄安新区产业及城市的转型中,需要重点考虑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农村人口安置、对于现有产业的发展及产业和人口适应问题,重视农业粮食生产与安全等气候敏感产业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从人的需求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宜居舒适度.冯运双等23研究指出,雄安新区 2035 年起步区范围政策内迁入人口数量约为 158 万人,并进一步推算至 2035 年雄安新区总人约为现状人口的 2 倍,2050年为现状人口的 5 倍.雄安新区未来面临气温持续升高尤其是夏
24、季高温升温明显、平均降雨增多的气候风险,在此气候变化背景下需要从人的需求出发,建立人群暴露监测和健康综合监测网络及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体系,减缓气候变化风险对人体健康与人居环境的直接影响,强化对气候敏感型疾病的预防和救治,促进人与城市协调发展,推进宜居雄安建设.4.1.3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协同治理机制明晰适应气候变化重点领域及职责分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对雄安新区的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布局、水安全、能源安全保障等方面展开了部署,提出了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目标.基于此,梳理出与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的目标与定量化指标,提出高质量高标准建设韧性雄安、建成绿色生态宜居新区的适应目标,并以森林覆盖率
25、、蓝绿空间占比、供水保障率等定量化指标为核心参考指标,识别出雄安新区重点适应领域(图 4).以建设目标为总体引领,基于重点适应领域分阶段制定适应气候变化定量化指标,明确各部门在目标实施中的任务和职责,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计划,明确具体措施,形成可执行的操作指南,建立适应气候变化的动态监测评估反馈机制,不断提升适应工作的支撑保障水平.构建跨区域与跨部门的协同适应机制.由于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和跨区域,需要协调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公众、不同区域等主体共同参与.因此,构建高效、全面、灵活和稳定的跨区域与跨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是适应战略得以顺畅实施的前提.2022年 6 月生态环境部等 1
26、7 部门联合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35,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区域作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的重大战略区域之建设目标核心指标重点适应领域空间规划水资源重大基础设施城市生命线系统金融陆地生态系统健康与公共卫生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农业农村部门水务部门住建部门交通部门发改、工商、旅游部门卫生健康、疾控部门财政部门气象部门气象服务支撑科技部门科技支撑法律部门宣发部门宣传意识提升财政部门法律保障资金保障敏感产业农业与粮食安全涉及部门及职责生态环境部门牵头负责高质量高标准建设韧性雄安,建成绿色生态宜居新区森林覆盖率40%基础设施智慧化水平90%大数据在城市精细化治理和应急管理中心的贡献率90%人均应急
27、避难场所面积 23 m2蓝绿空间占比70%新建民用建筑的绿色建筑达标率 100%供水保障率97%图4雄安新区重点适应领域与涉及部门84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60 卷一,需加强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至 2035年基本建成国际先进的气候适应型宜居城市群.开展雄安新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有利于增强该地区的气候韧性,带动京津冀区域协同适应,形成京津冀区域协同适应格局.因此,雄安新区开展气候适应变化工作,需站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整体视角下,建立区域协同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建设和完善适应体制,开展纵向和横向相协调的各政府适应监管体系,明晰职责分配,建立京津冀气候变化协调委员会、制定区域气候变化行
28、动计划、建设区域气候信息共享平台等具体的合作措施,在规划统筹、标准规范制定及政策法规方面协同增效,构建各部门联动适应、协同适应的机制体系,推进跨地区的气候合作,在京津冀乃至全国适应气候变化地方治理体系构建方面形成示范.4.2讨论本文基于对雄安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识别出了雄安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关键问题,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策略建议,并对未来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研究提出展望.1)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当前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研究不足,农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暴露出对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适应机制等内容研究力度不够,适应技术体系薄弱,评估、监测能力与技术体系亟待提升,且
29、当前适应技术的研发以单项应急技术为主,缺乏系统性及针对气候变化深远影响的重大关键适应技术研究应用,未来需探索适用于不同城市类型的适应技术体系与方法,强化适应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2)区域性适应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研究.针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多,但针对重点区域的适应性研究不足,尤其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以雄安新区为例,其建设目标之一是由“传统的华北水乡”走向“现代理想水城”,目前新区的水源主要是通过引黄入冀来保障,但白洋淀的生态需水量较大,靠外部水源供给难以形成自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持续可循环的系统.除此之外,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城市生命线系统电力供应、调水补水工程等基
30、础设施和工程均涉及区域协同调度问题,因此,除做好本区的气候风险监测防范外,还需考虑区域性风险影响,防范关键基础设施级联风险及社会经济系统的系统性风险.未来需加强重点区域的气候风险识别研究及适应气候变化协同治理机制研究,提升区域的气候韧性.3)适应气候变化成效评估研究.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成效评估是当前适应工作的难点之一,现有的经验做法基本以周期性定性评估为主.鉴于气候变化影响的是自然因子、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以及政策与管理机制的交汇,适应气候变化评估是众多不确定因素的综合,且不同区域、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关注点不同,因此,衡量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需基于大量和多重的证据收集,包括文献综述、有
31、针对性的调查和公开的公众咨询、访谈、研讨会和案例研究等.对适应气候变化成效的评估需基于城市的适应现状,筛选针对本地区的适宜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基于相关数据分析,对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成本进行定量分析,并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制定与行动措施,形成科学、有效、经济的适应气候变化方案.4)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研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普遍存在重减缓轻适应的倾向,对适应气候变化认识不明确,且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及不可预见性,适应的基础研究与信息知识支撑供给尚不充分.未来的研究中需重点关注适应气候变化专业知识的宣传与能力提升途径与落实举措,探索“互联网+科普”信息化建设在适应气候变化
32、领域的应用,提升城市整体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探索气象服务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应用研究,研究以智慧气象、数据气象对城市气候决策的支撑保障应用.5参考文献徐中春.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初探 J.政府治理评论,2019,5(1):141柯阳友,张佳薇.论雄安新区的法律定位 J.保定学院学报,2017,30(4):12吴绍洪.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与适应”研究进展:中国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第二部分解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33(1):803卜琳,李海龙,张新伊.基于韧性理念的水生态系统规划建设策略:以雄安新区白洋淀为例 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4
33、):574廖要明,黄大鹏.雄安新区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20,36(23):995盛广耀.系统韧性视角下雄安新区适应性雨洪管理策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33(4):236盛广耀,廖要明,扈海波.气候变化下雄安新区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及适应措施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6):407李溦.雄安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208徐一剑,刘曦,杨映雪,等.基于不确定性的雄安新区城市水系统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J.给水排水,2021,57(11):829赵黔伟.雄安新区白洋淀近百年环境演变研究 D.石家庄:河北地质大学,2021
34、10第 1 期宋香静等:雄安新区适应气候变化策略研究85黄弘,李瑞奇,范维澄,等.安全韧性城市特征分析及对雄安新区安全发展的启示 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14(7):511周霞,毕添宇,丁锐,等.雄安新区韧性社区建设策略: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研究 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3):10812SU H D,WANG W,JIA Y W,et al.Impact ofurbanizationonprecipitationandtemperatureoveralake-marsh wetland:a case study in Xiongan New Area,ChinaJ.Ag
35、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21,243:10650313艾婉秀,肖潺,曾红玲,等.气候变化对雄安新区城市建设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J.科技导报,2019,37(20):1214WANGYJ,SONGLC,HANZY,etal.Climate-relatedrisksintheconstructionofXionganNewArea,ChinaJ.TheoreticalandAppliedClimatology,2020,141(3):130115吴婕,高学杰,徐影.RegCM4 模式对雄安及周边区域气候变化的集合预估 J.大气科学,2018,42(3):69616
36、翟薇,石英.IPCCAR5 全球模式对华北地区未来气候的预估 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3):792817QIANC,CAOLJ.LineartrendsinmeanandextremetemperatureinXionganNewArea,ChinaJ.AtmosphericandOceanicScienceLetters,2018,11(3):24618马凤莲,刘园园,李春强.河北雄安新区近 50a 气温变化特征 J.林业与生态科学,2020,35(3):29419吴绍洪,潘韬,刘燕华,等.中国综合气候变化风险区划J.地理学报,2017,72(1):320李维明,何凡,谷树忠.雄
37、安新区水安全治理的对策建议研究 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14(10):521剧琛颖,王水仙.雄安新区的立法需求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J.法制与社会,2020(23):10522冯运双,石龙宇.雄安新区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空间分布格局预测 J.生态学报,2020,40(20):718723KJELLSTROMT,KOVATSRS,LLOYDSJ,etal.Thedirect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regional laborproductivityJ.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Occupa-tionalHealth,2009,64(
38、4):21724王彦芳,边继云,李国庆.未来情景下高温对雄安新区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6):7325安会静,刘鑫杨,胡浩.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措施与成效浅析:以 2019 年度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为例 J.海河水利,2020(6):426张良玉,魏丽欣,王欢,等.19602017 年雄安新区冬季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J.河北农业科学,2018,22(6):8027吕金霞,蒋卫国,王文杰,等.基于移动窗口法雄安新区湿地景观演变及其与人为干扰间的关系 J.国土资源遥感,2019,31(2):14028杨苗,龚家国,赵勇,等.白洋淀区域景观格局
39、动态变化及趋势分析 J.生态学报,2020,40(20):716529ClimatechangeadaptationstrategyinXionganNewAreaSONGXiangjing1)QIAOYajun2)ZHANGJiutian1)CHANGYing1)SONGXiaona1)(1)GreenDevelopmentInstitute,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China;2)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Beijing),Beijing,China)Abstract Adaptation to cli
40、mate changes is an important path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civilization,tobuildabeautifulChinaandtopromotehigh-qualitydevelopment.Toeffectivelyandactivelyadapttoclimate changes is a major concern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Xiongan New Area is a city underconstruction,b
41、eingtypicalandexemplarytocarryoutadaptationtoclimatechanges,whichisconducivetoreducingadverseeffectsofclimatechangeunderthebackgroundofglobalwarming.Inthispaper,predictionofclimatechangesituationofXionganNewAreamadebyexpertsandscholarsissummarized,itisfoundthatXionganNewAreafacesclimateriskssuchashi
42、ghtemperature,rainstormandflood.Inthefuture,XionganNewAreamayfacesomecriticalproblems.Withlarge-scalepopulationincreaseandupdateoftheindustriallayout,thesekeyproblemsmayinclude:increasedpopulationexposuredegree,limitedwaterresourcecarryingcapacity,andinsufficientadaptationtoclimatechanges.Theconstru
43、ctionofXionganNewAreashouldfollowthestrategicpositioningofthe“millenniumplan”,formulateadequatestrategiestoadapttoclimatechanges,andemphasizethepeople-centeredprinciple.Acollaborativegovernancemechanismshouldbebuilttoadapttoclimatechanges,andtoenhancetheadaptabilitytoclimatechanges.Keywordsclimatechangeadaptation;climatechangerisk;resilience;strategy;XionganNewArea【责任编辑:武佳】86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 60 卷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