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9 ,大小:3.93MB ,
资源ID:3655788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65578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多模态隐喻及其哲学意蕴论析.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多模态隐喻及其哲学意蕴论析.pdf

1、收稿日期2023-02-1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模态视像化建构研究”(23YJCZH244);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多模态视阈下山西古建筑英译研究”(2020YJ050);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智慧学习环境中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三维教学模式研究”(GH-220136)。作者简介席蕊(1990),女,山西农业大学外语系讲师。2024 年第 1 期总第 126 期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

2、es Edition)No.1.2024Total No.126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多模态隐喻及其哲学意蕴论析席蕊(山西农业大学外语系,山西晋中 030801)摘要 基于从隐喻到哲学的内寻逻辑,借助视觉语法、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理论,系统考察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模态表征类型、模态互动关系、多模态隐喻映射类型及其运作机制,窥探开幕式从多模态符号设计选用到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特质及其呈现的哲学意蕴。研究发现:语言文字、图像纹样等多模态符号协同互补,通过跨模态、同模态和多模态映射构建了空间隐喻、动作过程隐喻等多种隐喻类型,隐转喻良性互动以隐性的方式建构了“和谐共存、团结协作、兼容并蓄、绿色生态”

3、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递着“阴阳化生”“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深刻的中国哲学智慧。关键词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国哲学;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模态隐喻;多模态转喻;视觉语法中图分类号 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24)01-0097-09“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根本遵循。举世瞩目的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下简称“开幕式”)不仅是一个媒介仪式,更是传递中国五千年赓续不绝中华文化和哲学底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跨文化认同、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契机。开幕式让全世界人民在享受这场视听饕

4、餮盛宴的同时圆满完成了展示中国气质、讲好中国故事的历史使命,成为外宣工作的典范,引发了国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此方面的研究聚焦于新闻传播学视角下对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路径的宏观探讨。例如,马立明和黄泽敏剖析了 2008 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到 2022 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逻辑演变及其深层原因1;薛文婷等从仪式空间、意义空间和认同空间三个维度探讨了开幕式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和机理2。对开幕式多模态符号系统及其隐喻建构抽象理念的微观语言学探索尚不多见,且较少涉及开幕式寓意背后的哲学动因挖掘。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引发叙事逻辑从显性表述到隐性赋意的动态演变。隐含意义的配置中隐喻起着关键作用3

5、。隐喻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体系和哲学观念4。哲学是隐喻的逻辑起点、认知理据和既定表述。开幕式以深厚的中华文化和哲学精髓为底色,综合运用文字、图像、音乐等多模态符号的合成和叠加构建了宏伟的多模态语篇,通过多模态符号资源的协同互动构建了具有鲜活性、叙事性、动态性和普遍性的隐喻场景5,发挥隐喻移情性、阐释性、劝说性的功能,以隐性方式建构国家形象和“人类命运共同7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 年第 1 期体”理念,传递中国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本文基于从隐喻到哲学的内寻逻辑,借助视觉语法、认知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理论,系统考察开幕式的模态表征类型、模态互动关系,识解各环节典型的多模态隐

6、喻表征方式、映射类型、运作机制和认知理据,以窥探开幕式从多模态符号设计选用到多模态隐喻意义建构折射的中华文化特质及其呈现的哲学意蕴;为从认知、社会和哲学三重维度进行更加全面立体的隐喻研究提供启示和参考,扩展多模态隐喻研究的语类多维性和学科交叉性,解构多模态语篇通过具象形象地建构抽象理念的生成逻辑和实践范式,为融媒体时代借助多模态隐喻构建和传播中国故事、探索创新型外宣路径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一、理论框架(一)多模态隐喻和多模态转喻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性是关联性隐喻的哲学生成逻辑。随着 Lakoff 和 Johnson 我 们 赖 以 生 存 的 隐 喻(Meta

7、phors We Live By)一书的问世,隐喻逐渐从传统修辞学的窠臼中剥离出来,拓展至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工具,具有思维性和概念性的本质,其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6。随着多模态交际手段的普及,运用多种模态符号资源建构意义的话语实践应运而生。既然语言是概念隐喻的物质外壳,非语言符号也能够构建概念。滥觞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多模态隐喻将囿于纯语言学领域的隐喻研究推向广阔的多模态研究平台。多模态隐喻在狭义层面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由不同模态来表征的隐喻”724;广义层面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共同表征目标域和源域的隐喻”8。同隐喻一样,转喻也存在于多种模态中。隐喻是基于相似性的不

8、同概念域的映射,而转喻是发生在同一概念域中的,指“处在邻近关系的两个概念中的一个概念为理解另一个概念提供心理可及性”9。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互动 关 系 也 日 益 成 为 研 究 热 点。根 据 Charles Forceville 和 Eduardo Urios-Aparisi 的观点,在跨域映射意义建构过程中隐喻和转喻是不可分割的,“每个从源域投射到目标域的特征或属性必须首先与源域建立转喻性连接”712。转喻发挥先导性和前提性作用,激活隐喻映射所需的源域或目标域,然后再进行跨域映射10,Goossens 把两者的互动称为隐转喻11。目前,多模态隐喻应用研究涉及的语类包括广告、漫画、影视作品

9、、海报、文学作品、解说牌和新闻报道等,鲜有对开幕式语类以及抽象 理 念 建 构 呈 现 的 哲 学 意 蕴 的 多 模 态 隐 喻解读。(二)视觉语法视阈下的多模态隐喻冯德正基于 Kress 和 van Leeuwen 的视觉语法理论,探讨了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的多模态隐喻潜势。再现意义包括过程、参与者及环境等要素,隐喻产生于其中任意常规要素被非常规要素替换的过程1225。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分别主要由拍摄视角和空间布局来体现。从认知隐喻角度看,“拍摄视角和空间布局都可以成为空间隐喻的源域,而它们所构建的图像读者关系与信息价值则为目标域”13。此类隐喻的识解高度依赖社会价值体系或人类共有

10、生活体验构成的默认语境。根据源域和目标域的模态表征类型,冯德正将多模态隐喻映射类型分为跨模态映射、同模态映射和多模态映射三种:跨模态映射指源域和目标域由不同的模态表征;同模态映射分指文字映射或图像映射单独构成隐喻,另一种模态作为源域或目标域的示例或内容起阐释辅助作用;多模态映射中语言和图像映射共存1228。二、开幕式的模态表征类型“模态”是识读多模态语篇和多模态隐喻的前提。Kress 和 van Leeuwen 将“模态”定义为同步实现话语和交流类别的符号资源14。朱永生认为“模态”是交流的媒介和渠道15。结合学者们的定义,本文广义地将“模态”界定为所有具有意义潜势、参与意义建构的符号资源。图

11、像、言语、文字、布局、颜色等表意符号都归属其中。据此标准,开幕式主要设计并运用了以下模态表征类型:(一)图像纹样模态图像纹样作为视觉模态是开幕式的主体模态。通过巧妙的设计运用,这些图像纹样传递了892024 年第 1 期席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多模态隐喻及其哲学意蕴论析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吉祥寓意。比如从“腾云驾雾”的祥云纹样渐变为剪纸风格雪花的“飞扬”火炬,盘旋上升、生生不息,遵从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结”与“吉”谐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技艺的精髓,中国结有团圆美满、永结同心等吉祥寓意,中国结样式的“雪花”表达着人类对“吉祥”“团结”的永恒追求。寓意坚强、和平、热情、包容的“

12、迎客松”烟火灿烂绽放,欢迎全世界来宾。还有以中国传统经典门窗图案为主题的入场纹样,秉承“承天载物”设计理念的尊式火种台,同贺中国虎年春节、共襄冬奥盛会的虎头帽等,开幕式上,蕴含深刻寓意的图像纹样比比皆是,处处彰显着中国文化自信。(二)语言文字模态语言文字模态包括开幕式视频中的字幕、解说词、歌词、镶嵌在图像模态上的文字等。这些语言文字符号作为次要模态与图像纹样主体模态互补协作参与意义建构。在多模态隐喻、转喻中,语言文字激活目标域,或对源域起阐释说明作用。例如,每个中国结小雪花上都有一个国家的名字,锚定 图 像 意 义,构 建 转 喻“SNOW STANDS FOR NATION(雪花替代国家)”

13、,激活相关雪花隐喻的目标域。在立春 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处暑”时,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子”阐释小运动员训练的图像,形成源域文字目标域图像的跨模态映 射,构 建 结 构 性 隐 喻“LITTLE ATHLETE IS SEED(小运动员是种子)”。(三)几何模态画面中的几何轮廓,如圆形、方形和心形等具有深厚的“符号意义潜势”。圆形和方形是中国广博高深哲学思想的物质具象。圆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道家学说将万物归于一,这里的“生的一”,是未分阴阳的浑沌气。中国哲学把这浑沌无形之气视为圆。易学以太极之圆为天地之大本、万物之宗府。太极八卦图以圆包裹阴阳,化生万物的阴阳二气在此中运转不息,赋

14、予圆“生命流转、孕 育 万 物、生 生 不 已、循 环 往 复”之 隐 喻。华严金师子章云:“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16。“圆满”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圆满融通是一种生命境界和至美状态。“天圆地方”是源于阴阳学说的一种中国古老宇宙观念,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圆形的天与方形的地二者结合映射阴阳互补平衡。此外,“方”作为儒学的理想人格意象,代表“方根精神”。圆方互容,儒道互补,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主流。开幕式上代表各国的小雪花紧密相连成一个圆形将大雪花包裹其中,既传递着冬奥会圆满举办的希冀,也表达着各国互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圆融理想的美好愿景。(四)造型布局模态开幕式在空

15、间布局上遵从择中原则,造型上讲求均衡对称以符合和谐统一的审美理念。无论是舞台布局还是雪花、点火台等造型设计都承“中正”、秉“中道”,重视中轴对称和均衡。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17阴阳对称均衡和谐时化生出万物,传统哲学中历来将“中”“正”作为共识达成的模范行为准则18。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1946在中国文化思想流派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儒家哲学将“中”视为天下之大本,强调“中庸”,即中和。在中轴对称、中为至尊的规划布局下,下至建筑院落、上至政治伦理错落有序,和谐共生。因此,中轴对称布局是开幕式的审美基线。例如:以奥运五环为中轴,代表各国的语言文字均衡位于两边(图 1);以世界各国引

16、导牌构建的大雪花为中心,各国旗帜和发言人形成正中垂线两侧对等的构图布局(图 2)。“和谐共处”的隐喻理念以造型布局模态为介质渗透人心。图 1各国代表团图 2发言人讲话(五)颜色模态颜色是开幕式必不可少的一种模态,不同颜色有不同的寓意,能激发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效应,当我们把颜色域的感知和认识映射到其他认知域99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 年第 1 期时,颜色隐喻油然而生。开幕式运用了大量颜色模态,主要有绿、白、红、蓝等。绿色隐喻生机和希望,白色隐喻和平和纯洁,红色隐喻喜庆和吉祥,蓝色隐喻包容和静谧。立春 中,绿色发光杆摇动隐喻嫩绿小草随风拂动,颜色模态与解说词语言模态“生机勃勃”相 互

17、 接 力,指 向 万 物 复 苏 的春天。(六)声音模态开幕式上的声音模态由非语言音乐、解说语音语调和语言发音三部分构成。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是体验主义。同颜色模态一样,声音模态能激发听者不同的心理体验,声音隐喻由此形成。如:常用“听觉”通“味觉”,说一个人声音很甜;高情态、快节奏的音乐和语调隐喻激昂、饱满的热情,低沉舒缓的音乐和语调隐喻平和肃静。声音模态作为图像模态的辅助模态对其起强化凸显的作用。“红旗传递”环节,9 岁的朱德恩用小号吹响我和我的祖国,悠扬沉稳的音乐旋律与庄严肃穆的国旗手手相传仪式完美匹配,表达了人民和祖国不可分割的深情。北京冬奥会在百余年的奥林匹克 格 言“更 快(faste

18、r)、更 高(higher)、更 强(stronger)”中 加 入 了“更 团 结(together)”一 词,“together”与其他三个词都以“er”音结束,结构对称排比,读音旋律优美和谐。一方面声音模态的和谐性强化文字模态“together”的团结和谐之意,另一方面中国声音加入的和谐性隐喻中国加入世界的和谐性,构建源域声音目标域文字的跨模态映射隐喻,消解中国威胁论等负面论调。三、开幕式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识解基于 Forceville 和 Urios-Aparisi 及赵秀凤等国内外学者对多模态隐喻的广义界定及其甄别标准,本文对多模态隐喻的识别条件是:分别被识别为源域和目标域的两个现象

19、分属不同的范畴,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或符号共同表征,可以实现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某些特征、内涵或功能映射,构建“A IS B”的隐喻认知公式。Forceville 等把“A IS B”的隐喻公式扩展为“A-ING IS B-ING”,以体现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性和叙事性。多模态转喻的识别条件是:分别被识别为源域和目标域的两个现象发生在同一概念域中,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符号系统或感官模态呈现,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是一个替代操作,构建“X STANDS FOR Y”的转喻格式。开幕式共 15 个节目,参照以上认知机制,对其中的多模态表征类型、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及其互动机制进行详尽辨识和解读,并剖析其蕴含的中华文

20、化思想和哲学意蕴。囿于篇幅,本文选取典型隐喻进行识解。(一)动作过程隐喻动作过程包括动作的发出者和承受者以及过程。当动作过程被替换时,就产生动作过程隐喻,这种隐喻通常是一个具体过程映射一个抽象过程1226。开幕式典型的动作过程隐喻体现在“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下简 称“升 国 旗”)环 节 和 构 建 一 朵 雪 花节目。“升国旗”环节,代表们目光深情地注视着国旗,双手传递国旗,眼动和手动形成矢量,构建再现意义的动作过程(图 3)。动作过程的必备要素是过程和参与者(发出者和承受者)。画面中有少年儿童和成年人,解说词“100 多名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以及 56

21、个民族的代表”锚定图像,解释画面人物身份。这些来自各年龄段、各行业、身穿不同民族服饰的各族代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缩影,构建部分 转 喻“TYPICAL REPRESENTATIVES STAND FOR THE WHOLE CHINESE PEOPLE(典型代表替代全体中国人民)”。崭新的五星红旗转喻“新中国”。人民转喻和国旗转喻分别激活动作过程的发出者和承受者。汉语“传承”用“传递”这个具体动作映射传授和继承的抽象过程,构建动作过程隐喻“INHERITING IS PASSING(传承是传递)”。参与者转喻和动作过程隐喻互动,形成源域图像目标域图像的同模态映射,构建动作过程隐喻“THE INH

22、ERITING OF PATRIOTISM BY THE WHOLE CHINESE PEOPLE IS THE PASSING OF THE FIVE-STAR RED FLAG BY TYPICAL REPRESENTATIVES(全体中国人民传承爱国之情是典型代表传递国旗)”,生动再现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实现祖国繁荣富强的创举。由物质空间的排列布局,凸显的是精神空间的隐喻20。传递国旗时,代表们不分界限,紧紧围绕着国旗,歌词语言模态“我和我的0012024 年第 1 期席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多模态隐喻及其哲学意蕴论析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与悠扬深沉的音乐模态支持画面,阐释目标域,强化了祖

23、国与人民休戚与共、不可分割的鱼水之情,构建源域图像目标域文字的空 间 隐 喻“EMOTIONAL INTIMACY BETWEEN CHINESE PEOPLE AND CHINA IS CLOSENESS BETWEEN FLAG AND REPRESENTATIVES(祖国和人民的亲密关系是国旗和代表们的近距离)”。我国人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这一关系可以追溯到我国传统的“民本”哲学内质。中国政治哲学的代表人物荀子有云:“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疆,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21。由

24、此可见,中国政治哲学历来将“得民心”奉为圭臬。国家名字是一个国家概念的重要构成,构建一朵雪花 中雪花形状的引导牌上有各个国家的名字,转喻不同的国家。雪花引导牌呈圆形向中心聚拢,象征和平的橄榄枝将小雪花编织在一起,最终构建成一朵大雪花,这一具体动作过程映射世界各国融合协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抽象过程(图 4)。解说词“协和万邦”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画面互补,激活并阐释目标域。构成转喻和动作过程隐喻互动形成源域图像目标域文字的 跨 模 态 映 射,构 建 动 作 过 程 隐 喻“THE BUILDING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

25、ND IS THE CONSTRUCTION OF A BIG SNOWFLAKE BY SMALL SNOWFLAKES(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一朵由小雪花融合而成的大雪花)”。“协和万邦”出自尚书虞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22。尧面对小邦众多、万邦林立的社会现实,主张由家族和谐扩展至不同邦族之间的和谐。中庸也强调“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946,论语学而篇 曰:“礼之用,和为贵。”23我国“和谐”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质。“协和万邦”“亲仁善邻”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和谐处世之道。构建一朵雪花寓意世界各国能够协商合作、和谐尊重、共生共长,构

26、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实体隐喻“放飞和平鸽”环节,伴随着童声合唱歌曲雪花,小朋友们手持白色的和平鸽模型汇集成一个心的形状,将大雪花紧紧包围,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激活目标域。歌词“千万雪花,竞相开放,万千你我,汇聚成一个家”,用语言模态激活源域“家”,形成源域语言目标域图像的跨模态映射,构建实体隐喻“THE WORLD IS A FAMILY(世界是一个家)”。荀子议兵“四海之内若一家”24,也是将世界隐喻为一个家。爱由心生,几何“心形”构建行为转喻“HEART STANDS FOR LOVE(心替代爱)”,说明家是有温度、有爱的地方。鸽子象征和平,已成世界共识;在中华文化中,鸽子也

27、是信义和家庭和睦的标志。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25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是根据“身家国天下”这一逻辑主线建构起来的认知体系26。“家和万事兴”,“和”对家的重要性可外推至“国”乃至“世界”。在“放飞和平鸽”环节构建“家”隐喻,就是强调“和”对“世界大家庭”的根本凝聚作用。如果说构建一朵雪花 凸显“和谐”,那 雪花 则凸显“和平”。在儒道哲学中,“和谐”与“和平”是“和”统一体的两面。500 个孩子有动作的统一性,也有自由奔跑时动作的多样性(图 5),隐喻“和”不是千篇一律的统一,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和“有序的多样性”。合唱 雪花有中英文不同的语言,但是旋

28、律和谐、悦耳,与图像隐喻相呼应。“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背后是“和而不同”的中国哲学理据。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27 蕴涵“和中有同、和中存异”的兼容并蓄精神。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28,世界这个大家庭要和平兴旺就要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和差异性,包容互鉴。在和平鸽汇聚回家时,一只小鸽子拉回掉队的小鸽子,帮它回家。这一具体动作过程映射抽象过程,形成源域图像目标域图像的同模态映射,构建动作过程隐喻“HELPING IS HOLDING HANDS(互助是拉手)”,寓意世界这个大家庭一个都不能少,世界各国要互帮互助、共谋发展。(三)空间隐喻空间方位感知是一项最基本的能力,当运用诸如

29、上下、内外、深浅、前后、远近、中心边缘等101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 年第 1 期图 3国旗入场图 4构建一朵雪花图 5雪花表达空间的概念来组织状态、情感、地位、时间等另一个概念系统时,就形成了空间隐喻。根据视觉语法理论,构图意义图像的上下、左右、中心和边缘传 递 出 不 同 的 信 息 值,分 别 构 建 空 间 隐 喻“IMPORTANT IS CENTRAL(重要性是中心位)”“IDEAL IS UP/REAL IS DOWN(理想是上位/真实是下位)”“GIVEN IS LEFT/NEW IS RIGHT(已知是左/未知是右)”。开幕式上,多模态语篇的空间排列布局构建了

30、浩繁的空间隐喻。例如,在致敬人民中,语言模态“几十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和图像接力,激活源域。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是各国人民的一部分,构建部分转喻“REPRESENTATIVES FROM ALL NATIONS STAND FOR ALL PEOPLE OF THE WORLD(世 界 各 国 年 轻 人 代 表 替 代 全 世 界 人民)”。画面里年轻人“并肩同行”,在汉文化语境中这一“步调一致往前走”的具体动作过程映射“共同进退、同甘共苦、相互支撑依靠”的抽象过程,构建源域图像目标域语境的动作过程隐喻“SUPPORTING AND RELYING IS WALKING SIDE B

31、Y SIDE(支持依赖是并肩前行)”。从画面的左边向右边前行,构建空间隐喻“FROM GIVEN/PAST TO NEW/FUTURE IS FROM LEFT TO RIGHT(从已知到未知是从左到右)”。影像长河两侧寓意“团结”的中国结逐渐幻化成本届冬奥会的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图 6),语言模态同图像模态互补接力,激活目标域。配乐让世界充满爱的歌词“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我们同风雨,我们共追求”阐释目标域。部分转喻确定参与主体,动作过程隐喻表明过程,空间隐喻阐明环境要素,三者互动构建源域空间目标域文字的多模态隐喻“ALL NATIONS SUPPORTING AND RELYING

32、EACH OTHER FORM PAST TO FUTURE IS DOZENS OF YOUNG PEOPLE FROM ALL NATIONS WALKING SIDE BY SIDE FROM LEFT TO RIGHT(世界人民从过去到未来互帮互助是世界各国年轻人从左向右并肩前行)”,完美契合奥运会口号“一起向未来”,寓意全世界人民心意相连、同舟共济、团结互助、携手同行,共同迎接美好的未来。象征团结、和平的奥运五环尺寸巨大(图 7),激活源域。图像尺寸用来表达重要性的概念域,激活目标域,构建源域尺寸目标域语境的多模态隐喻“THE IMPORTANT OF UNITY AND PEACE

33、 IS THE SIZE OF OLYMPIC RINGS(团结和平的重要性是奥运五环的尺寸)”。奥运五环位于画面正上方,基于空间隐喻“IDEAL IS UP(理想是上位)”“IMPORTANT IS CENTRAL(重要性是中间位)”,隐喻团结、和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重要助推力和核心理念,是全人类的理想追求,再次强调“和平团结”是中国亘古不变的文化基因和始终如一的国际关系准则。图 6致敬人民图 7奥运五环2012024 年第 1 期席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多模态隐喻及其哲学意蕴论析(四)文化隐喻隐喻具有体验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一方面文化语境制约着源域和目标域的内涵,规约着隐喻的构建和认知;

34、另一方面,凭借直观、易解的优势,隐喻是内蕴并传递抽象文化哲学观念的高效传声筒。开幕式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内在动力,构建了纷繁的文化隐喻,此类隐喻的目标域往往隐匿,高度依赖文化语境。开幕式典型的文化隐喻在冰雪五环和“点燃奥林匹克主火炬”环节。“环环相扣”在汉文化语境中的意思是“一环扣一环,比喻若干事物之间密切相关”。火炬交接时,由于其上端的形状设计,顶部可以紧密相扣,如两只手相握,握手隐喻合作,用火炬相扣握手的具体动作映射世界紧密合作的抽象过程,形成源域造型目标域语境的跨模态映射,构建动作隐喻“COLLABORATING IS LINKING(紧密合作是相扣)”,表达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不同国家

35、协商合作,抓住冬奥会这一契机,合力构建相知相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期望。火炬为红色和白色,在中华文化语境中,红色和白色分别转喻“阳”和“阴”,二者交织在一起,隐转喻互动形成源域颜色目标域语境的跨模态映射,构建多模态隐喻“THE FUSING OF YIN AND YANG IS THE INTERWEAVING OF RED AND WHITE(阴阳交融是红白两色和谐交织)”。源于易经 的“阴阳”观念是中国文化的母题,北宋周敦颐太极图说称“二气交感,化生万物”29。阴阳哲学强调阴阳异质氤氲涵摄、融合至和谐状态以化生万物,创造新的活力孕育新生命。借助阴阳哲学内蕴,呼吁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36、的国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下和谐共生、鼎力合作,激发新的活力,共创美好生活。水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精华。冰雪五环大屏幕上一滴冰蓝色的水墨从高处落下,阐释中国诗词“黄河之水天上来”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伴随着高昂的音乐,一滴水幻化成整个场地内奔腾着的滚滚黄河之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伴随着低缓的音乐,水凝结成冰,巨大的冰立方拔地而起。在节奏紧凑的配乐中,冰立方逐渐破碎,用“破冰”这一具体动作过程映射打破隔阂这一抽象过程。解说词“破冰寓意着打破隔阂”构建基于汉语语境的文字隐喻,语言模态接力图像,文字映射和图像映射并存,构建多模态隐喻“THE ELIMINATING OF M

37、ISUNDERSTANDING IS THE BREAKING OF ICE(隔 阂 解 除 是 冰 立 方 破碎)”。水的隐喻和破冰隐喻都基于中华文化语境,生动传递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念。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核心思想,“天人合一”具有普适性,影响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处准则。作为自然之物的水从天而降,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将人、天、自然和谐地融通起来。“天 人 合 一”是“人 与 自 然 和 谐 共生”的中国生态哲学原型。中国哲学的整体辩证思维强调万物一体,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张载的“民胞物与、万物一体”,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主张顺应自然

38、、关爱自然,这是构建“生态共同体”的哲学底蕴。“天”与“人”的和谐诞生“和合”文 化,“合”蕴 含“融合、合作”。借此冬奥会契机,倡导全世界各国人民打破隔阂,实现融合,兼容并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数字隐喻数字是一种特殊语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数字被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外延引申意义时,就产生了数字隐喻。开幕式最典型的富含深意的数字是“24”。北京作为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国,于 2022 年 2 月 4日 20:04 分拉开开幕式的帷幕。开幕式的倒计时用农历二十四节气取代了常见的阿拉伯数字。数字“24”的高频显现源于其闪烁着的中国传统哲学光芒。二十四节气是古人

39、通过观测日月的运行轨迹,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形成的一套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农事历法和社会实践,是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因此,顺应自然、敬畏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维护自然的天人和谐思想是二十四节气的应有之义。只有尊天道,顺时事,才能良性循环,激发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在节气历法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习俗和制度,不仅农事,人事也要遵从规律,讲求和谐。在数字“24”的循环往复中,中国哲学一以贯之的天人合一思想、和谐共生理念、周而复始良性循环等文化意蕴氤氲而出,赋予冬奥会意味深远的美好希冀。301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 年第 1 期四、结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图像、色彩、音乐等多模态符号

40、的综合运用能突破单一语言转换的文化藩篱,为意义的建构与传播营造一个全面且多意的场域空间。在“中国威胁论”等负面论调甚嚣尘上的国际环境中,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是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国家形象自塑、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媒介。对开幕式的多模态符号表征类型、模态互动关系、多模态隐喻类型和运作机制的系统解构发现,开幕式综合运用语言文字、图像纹样、造型布局、几何形状、颜色、声音等多模态符号协同互补形成源域图像目标域文字、源域声音目标域文字、源域纹样目标域语境、源域颜色目标域语境、源域造型目标域语境等跨模态映射,图像映射文字阐释、文字映射图像例示的同模态映射和文字映射与图像映射并存的多模态

41、映射,构建了空间隐喻、动作过程隐喻、实体隐喻、文化隐喻、数字隐喻等多种隐喻类型,隐转喻良性互动以隐性和潜在的方式建构了“和谐共存、团结协作、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递着我国传统“以民为本”“阴阳化生”“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圆满具足”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智慧。多种模态的拼接叠合,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30,使其潜移默化地浸润于绵延久远的中华文化和哲学魅力中,有利于推进东方哲学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重要的积极作用,有效缓解西方文化主导下的世界困局。归纳开幕式运用多模态隐喻建构抽象理念和国家形象的内在逻辑和实践经验,一方面为多模态语

42、篇表意主流下创新传播路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希望能促进多模态隐喻由建构现实到建构抽象理念的研究,推进跨学科范式下多模态隐喻研究视野和应用范畴向纵深发展。隐喻意义的解读依赖文化语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开放性,本文对开幕式多模态隐喻的识解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片面性等问题。限于篇幅,多模态隐转喻的分析也不够全面详尽,希望拙文抛砖引玉,能吸引更多语言学者运用多模态语料库等科学方法投入到多模态隐喻建构抽象理念及隐喻背后哲学理据的探讨之中。参考文献1马立明,黄泽敏.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逻辑演变及其深层原因 以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为例J.对外传播,2022(3):26

43、-30.2薛文婷,张麟,胡华.仪式意义认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与 中国 形 象 塑 造 J.中 国 广 播 电 视 学 刊,2022(4):8-12.3程瑾涛,刘世生.广告语篇中的多模态隐喻 认知叙事研究视角J.中国外语,2021(4):32-39.4李天紫.文化隐喻多维度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18-122.5MUSOFF A.Metaphor Scenarios in Public DiscourseJ.Metaphor and Symbol,2006(1):23-38.6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

44、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7FORCEVILLE C,URIOS-APARISI E.Introduction A/FORCEVILLE C,URIOS-APARISI E.Multimodal MetaphorC.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9.8EGGERTSSON G,FORCEVILLE C.Multimodal Expressions of the HUMAN VICTIM IS ANIMAL Metaphors in Extreme Horror FilmsA/FORCEVILLE C

45、,URIOS-APARISI E.Multimodal MetaphorC.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9:429-449.9RADDEN G,KOVECSES Z.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 A /PANTHER KLAUS-UWE,GNTER RADDEN.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17-59.10 赵秀凤,冯德正.多模态隐转喻对中国形象的建构 以经济学人 涉华政治漫画语篇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

46、:31-36.11 GOOSSENS L.Metaphtonymy: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Figurative Expressions for Linguistic Action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0(3):323-340.12 冯德正.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 系统功能视角J.外语研究,2011(1).13 滕达,苗兴伟.视觉语法视域下绘本语篇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J.外语学刊,2018(5):53-59.14 KRESS G,VAN LEEUWEN T.Multimodal Discourse:

47、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12.15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4012024 年第 1 期席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多模态隐喻及其哲学意蕴论析外语学刊,2007(5):82-86.16 理净.华严金师子章 略考J.佛学研究,2017(1):206-216.17 吴克峰,郎需瑞.易学逻辑的基础性问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89-99.18 徐震.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之比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S1):16-19.

48、19 王国轩.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20 马翱.他者 物象 空间:革命 历史 题材 电 影新 突破 对八佰金刚川 的多模态隐喻解读J.电影文学,2021(18):136-139.21 徐艳华.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荀子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97.22 孔安国.尚书注疏四部备要 M.阮元,校勘.上海:中华书局,1936:15.23 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1.24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 M.沈啸寰,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6:280.25 宋 朱 熹.四 书 章 句 集 注 M.北 京:中 华 书 局,1996:3.26

49、王小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政治哲学阐释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2):52-58.27 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中华书局,2015:255.28 王国轩,张燕婴,蓝旭,等.编译.四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170.29 宋周敦颐.周敦颐集M.陈克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4-5.30 赵秀凤.概念 隐 喻 研 究 的 新 发 展 多 模 态 隐 喻 研究 兼评 Forceville&Urios-Aparisi 多 模 态 隐 喻J.外语研究,2011(1):1-10.Analysis of Multimodal Metaphor and Its Philos

50、ophical Implications in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Beijing Olympic Winter GamesXi Rui(English Department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Jinzhong Shanxi 030801,China)Abstract:Through the spatial splicing and overlapping of multimodal symbols,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Beijing Olympic Winter Games i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