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 ,大小:4.16MB ,
资源ID:3654879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6548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共生与对话——第三届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策展理路中的地缘之思.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共生与对话——第三届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策展理路中的地缘之思.pdf

1、33NORTHERN ART 2023 05PARTICULAR SUBJECT OF ART MUSEUMS ART MUSEUMS AND EXHIBITIONS32美术馆专题-美术馆与展览05 2023 北方美术表3 论文(三)新时代“互联网+”教育宣传新时代是一个多元化的信息时代,数字化改进、智能化提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吴玉如艺术馆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模式,打造网络教育平台。2020年,吴玉如艺术馆与天津市教委旗下的“超级校园”合作,开辟了在线书法小视频讲座。2022年,由天津财经大学孟雷老师指导学生钟李睿、董子瑞等人申请的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书法美育以吴玉如书毛泽东诗词为例获批

2、天津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且获得了2022年天津财经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这个项目以吴如玉书法为主线,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美育相结合,对营造校园文化,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崇德尚艺、铸魂育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此外,吴玉如艺术馆提供行书样本,在北京茂林书院吴同宽的直接帮助下,由北大方正研发、创建了方正吴玉如行书字库。他们搜集到吴玉如近万字行书,在保证书家原来风貌的基础上,还仿制了缺字,修改了部分异体字和繁体字。这一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吴玉如书法在全社会的普及和推广。(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服务人民吴玉如艺术馆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原则

3、,时时刻刻以人民为中心。社会需要文艺,而艺术馆的发展更是离不开人民的关心和支持。吴玉如艺术馆充分发挥文化艺术赋能推动乡村振兴。2020年6月8日,由天津市南开区委宣传部、甘肃省庆城县委宣传部主办,吴玉如艺术馆协办的“吴门书风展”在甘肃庆城展出。展览持续了七天,受到当地书法爱好者的广泛好评。其间还举行了“携手奔小康,共筑中国梦”大型联欢会,加深了两地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两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每逢过年过节,艺术馆的老中青艺术家们都会放弃自己休息的时间,无偿地到工厂、企业、社区等地慰问,为群众写春联、送福字,赢得了群众的称赞。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

4、贤不仅是一个地区的文化名片,更是一种文化资源,与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发展等都有密切联系。推动乡贤文化的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在沟通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国家权力与基层管理,建构健康的社会文化秩序,延续传统文化精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5天津吴玉如艺术馆在天津市南开区政府及南开大学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挖掘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打造天津城市文化建设的新名片,为继承和弘扬天津特色乡贤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实践证明,他们在挖掘历史、抢救文化遗产过程中所积累的大量成功经验具有示范性和可行性,可以作为一种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新模式、新样板进行推广

5、。参考文献:1楼宇烈.“乡贤文化”漫谈J.中国文化研究,2017(02):42-46.2韩嘉祥.士先识器而后文艺我心仪的吴玉如先生J.天津文史,2018(4):8-17.3孟雷,李云光.一生文字著痴迷 独从墨海恣波涛吴玉如的书法教育思想J.书法教育,2020(4):91-94.4田正宪.吾将上下而求索吴玉如文献整理的点点滴滴J.天津文史,2018(4):56-62.5孙俪珍.基层治理视域下的传统乡贤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2019(6):277-280.孟 雷: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钟李睿: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本科生(责任编辑:江丽红)表2 论文集共生与对话第三届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策展理路中

6、的地缘之思Symbiosis and Dialogue:Consideration about Geographical Elements in the Curating of the 3rd Xinjiang International Art Biennial韩昆哲/Han Kunzhe摘 要:2023第三届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以“和美共生”为主题,展现了文明与交融、传统到当代的广阔视域。展览以地缘文化为切入口,拓展了新的展览研究范畴。本文以“共生与对话”中亚艺术单元为例,回顾展览研策一体的策展思路和实施过程,并围绕近年来有关双/三年展“在地性”与“国际性”议题展开讨论,以此透视第三届新疆国

7、际艺术双年展策展理路中的地缘之思。关键词:双年展;策展;在地性;中亚2023年1月10日至3月15日,第三届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在新疆美术馆举行。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博士生导师张子康担任总策展人,共邀请来自11个国家的143位中外艺术家参与。此次双年展以“和美共生”为主题,分为“文明与交融”“共生与对话”“生态与家园”“写生新疆”“天地之间”五个主题单元,以强烈的视觉性、体验感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展示了从传统到当代,在地性与国际性兼具的广阔视域。其中由笔者策展实施的“共生与对话”单元,首次以主体性视角介入中亚地域的当代艺术创作并予以专题性展示

8、,拓展了新的展览研究范畴。本文以本单元的策展实践为例,通过回顾研策一体的策展思路和实施过程,围绕地缘文化上的中亚概念、展览结构、空间与公众关系展开讨论,以此透视第三届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策展理路中的地缘之思。一、从地缘文化视域出发中亚地区地处欧亚大陆的接合部,拥有相近的自然景观,共同或相似的历史、文化、语言,又随经贸往来成为中西方文明互通和思想交汇之地。纵观人类文明进程,古丝绸之路以其连接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同时也与地域性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形成了多重联动的关系。从地缘政治和历史地理研究的维度,中亚(英语:Central Asia;俄语:/)是一个复杂

9、的多重的概念。自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于1843年提出至今,国际学界有关“中亚”的概念和范围存在多种界定。一般而言,狭义的“中亚”概念(俄语:,即“中部亚细亚”)指历史上曾经为俄罗斯所统治的位于亚洲中部的非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区,后发展为普遍行政地理概念上的“中亚五国”1。大英百科全书则将广义的“中亚”定义为西至里海,东到中国西北地区和蒙古国,北起西伯利亚南部,南达伊朗和阿富汗北部的广大区域。2英国学者加文汉布里认为:沙漠和草原终止的地区,也就是中亚边界终止的地区中亚最重要和最显著的地理特征,是它完全隔绝来自海洋的影响。3这一描述,已经从较为抽象的层面关联到地域文化景观的形成。而作为文化和历史

10、概念的“中亚”,从范围界定上更接近前述广义的范畴,主要原因在于无论是国际社会对“中亚”概念的理解,还是中亚国家对自身所处地域的认知,大都源于强烈的文化认同理念,4更加强调共同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共同的文化进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区域文化空间。这也为展览提供了基于地缘文明整体考量的范式。结合上述政治、地理、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展览参照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文明史”(History of Civilization of Central Asia)计划,将中亚视为涵盖阿富汗、伊朗东北部、巴基斯坦、印度北部地区、巴控和印控克什米尔、中国西部地区、蒙古和“中亚五国”在内的广大区域,5进

11、而以开放性的策展思路对中亚和泛中亚地区的艺术创作和展览现象进行扩展式研究。在对中亚地区艺术家参与大型国际艺术展览的情况梳理中发现,中亚地区惯常以一种整体性的面貌出现在国际文化艺术现场。这种整体性不仅体现在世界各大艺术博物馆彰显人类历史文明的中亚展厅中,而且一直延伸至诸如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这样的当代艺术展览中。而有关中亚地域当代艺术创作的呈现,一方面集中于 20 世纪35NORTHERN ART 2023 05PARTICULAR SUBJECT OF ART MUSEUMS ART MUSEUMS AND EXHIBITIONS34美术馆专题-美术馆与展览05 2023 北方美术图2

12、玛利亚姆纳扎里 从出生到死亡 单频影像 1346”2015年图3 拉希德阿瑞恩 “归乡”系列:在黑暗之中 2A、3A 布面丙烯 114.3139.7cm2 2012年 图1 第三届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共生与对话”单元展览现场,从左到右依次为埃尔博森梅尔季别科夫的Brand、邬建安的面具、王家增的物的褶皱90年代以来,与苏联解体等地缘政治和后殖民主义相关的,有关政治和经济动荡与中亚国家的工作、运营和生产方式之间的讨论,另一方面则与近年来国际上备受关注的女性主义、民族主义等身份议题相关。这一现象固然与当代艺术深入介入社会议题的创作特点相关,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自我”与“他者”的混杂性,即地域文化与西

13、方中心主义话语霸权、历史叙事、知识生产相杂糅的特点。这种群体性的被归纳和被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亚地域悠远广阔的历史文脉,缺少对于艺术创作地域性、时代性和个体性的体察,同时也为我们从主体性文化视角介入有关中亚地域的当代艺术创作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二、互文式的展览叙事从国内来看,中国自近代边疆地区写生为始,艺术创作的视域开始投向这一地域所独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丝路走廊上驻留的文化遗迹和民族风貌不断丰富和拓展着艺术创作的题材和形式,现代民族国家的情感认同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另外,伴随当代艺术的全球转向,中亚地域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也广泛进入全球化展览语境之中。而聚焦于中亚地区的共性与差异

14、,在作品与作品之间形成互文性的对照关系,则是此次展览对地域文化和当前展览现象进行梳理后,从主体性视角进入中亚当代艺术展示研究的综合选择。单元主题“共生与对话”以“共生”代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人们对于多元文化认知的普遍性共识,重点关注区域化文化性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的发展与演变,呈现地域文化上的共性及其与地理周边异文化的边界与差异;“对话”则意味着通过具体的交流实现“共生”的行动路径,延伸地缘文明在当代的表达和思考。展览邀请20余位中亚地域,以及在创作上与国际化和在地性相关联的艺术家共同参与;以“物的共生”“人的共在”和“文明的对话”为线索,通过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呈现有关风物

15、、人情和精神特征的思考和表达。1.物的共生。创作围绕中亚地域的自然风物和地理景观展开,牛皮、树木、荒原、地景等意象被反复加以提取,或着眼于绘画语言本身,或着眼于材料媒介的差异,或关涉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共同形成了有关物的共生的对照关系。哈萨克斯坦艺术家埃尔博森梅尔季别科夫(Erbossyn Meldibekov)作品烙印(Brand)从帕米尔山区的皮革加工厂中收集带有数字编号的牛皮并按顺序排列,以此对比古代中亚游牧民族以氏族标记的盾形纹章标记家畜的做法,提示现代工业文明为游牧文明带来的变图4 谭平 无题 布面丙烯 200300cm 2018年图5 王子月 从不,有时,经常,总是 霓虹灯管 镜面

16、抽象雕塑 四频录像&声音装置数件 尺寸可变 2020年图6 马海伦 新疆牛仔 收藏级艺术微喷 111166cm 2019年化。这一作品在材质上与邬建安的装置作品面具同为牛皮材料,又在数字概念与现代工业的关系上与王家增的作品物的褶皱形成呼应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印刷体数字源于艺术家早年的工厂记忆,也反映出艺术家对于“流动的现代性”的关注(图1)。2.人的共在。创作围绕人的存在状态、精神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在不同语境下的交流、交往展开,内含着文明传承的线索和对身份的认知。伊朗艺术家玛丽亚姆纳扎里(Maryam Nazari)和中国新疆籍艺术家王画分别通过影像和动态装置的形式表达了与生命有关

17、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纳扎里在影像和诗句中对于女性生命过程,以及生命、自然、时间、地域之间关系的表达(图2),亦可见于哈萨克斯坦艺术家古扎丽(Guzel Zakirova)绘画中有关女性生命与文化传承的讨论之中。另外,展览也从国际性和在地性的角度回应了国际艺术界近年来对非西方地区女性艺术家的持续关注。3.文明的对话。这一部分选取的艺术家和作品特别关注历史文明、精神特质和技术演进之间的关联,体现出不同个体间差异性的思考脉络和共通性的解决方案。在展览中,巴基斯坦裔艺术家拉希德阿瑞恩(Rasheed Araeen)的作品在黑暗之中(In the Midst of Darkness)将古阿拉伯库法体文字与

18、极简主义的几何形式相结合,在向古典伊斯兰世界的知识、哲学和科学发展致敬的同时,提示自身文明和故土所能给予的智慧和精神力量。杨千的作品同样与“黑暗”有关。作品本身需要置于完全黑暗的环境之中,在365纳米的紫光灯照射下去延伸15纳米波长的视觉体验。而从绘画的形式语言上,阿雷恩的作品(图3)与谭平的抽象绘画(图4)在线条、块面、色彩上形成了对照关系,二者的创作均受到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绘画创作的影响,也保有艺术家对于自身本源文化历史痕迹和文化气息的追求。诸如上述内含或外在于作品间的联系,亦可见于其他作品之间。展览通过多重互文式的展览叙事,有意识地回避了西方语境的他者视角,回到与中亚地域共同文化进程相关的

19、、相对完整和独特的文化和历史空间,展现出相互交融又彼此独立的多元文化样貌。三、空间与观众:跨越时空的对话文化含义上的共生与对话,一重体现于前述研究式的策展过程和作品与作品的关系上,另一重则存在于作品与空间、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中。为辅助展览主题和内容呈现,展览在空间设计上充分考虑了长廊、拱门、弧顶等具有中亚历史和地域特点的文化元素,通过作品的排列和连接从整体上营造出特征鲜明的地域文化氛围,并逐渐穿越历史向现代城市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延伸。35NORTHERN ART 2023 05PARTICULAR SUBJECT OF ART MUSEUMS ART MUSEUMS AND EXHIBIT

20、IONS34美术馆专题-美术馆与展览05 2023 北方美术图2 玛利亚姆纳扎里 从出生到死亡 单频影像 1346”2015年图3 拉希德阿瑞恩 “归乡”系列:在黑暗之中 2A、3A 布面丙烯 114.3139.7cm2 2012年 图1 第三届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共生与对话”单元展览现场,从左到右依次为埃尔博森梅尔季别科夫的Brand、邬建安的面具、王家增的物的褶皱90年代以来,与苏联解体等地缘政治和后殖民主义相关的,有关政治和经济动荡与中亚国家的工作、运营和生产方式之间的讨论,另一方面则与近年来国际上备受关注的女性主义、民族主义等身份议题相关。这一现象固然与当代艺术深入介入社会议题的创作特

21、点相关,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自我”与“他者”的混杂性,即地域文化与西方中心主义话语霸权、历史叙事、知识生产相杂糅的特点。这种群体性的被归纳和被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亚地域悠远广阔的历史文脉,缺少对于艺术创作地域性、时代性和个体性的体察,同时也为我们从主体性文化视角介入有关中亚地域的当代艺术创作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二、互文式的展览叙事从国内来看,中国自近代边疆地区写生为始,艺术创作的视域开始投向这一地域所独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丝路走廊上驻留的文化遗迹和民族风貌不断丰富和拓展着艺术创作的题材和形式,现代民族国家的情感认同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另外,伴随当代艺术的全球转向,中亚地域的艺术家和

22、艺术作品也广泛进入全球化展览语境之中。而聚焦于中亚地区的共性与差异,在作品与作品之间形成互文性的对照关系,则是此次展览对地域文化和当前展览现象进行梳理后,从主体性视角进入中亚当代艺术展示研究的综合选择。单元主题“共生与对话”以“共生”代表当前全球化语境中人们对于多元文化认知的普遍性共识,重点关注区域化文化性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的发展与演变,呈现地域文化上的共性及其与地理周边异文化的边界与差异;“对话”则意味着通过具体的交流实现“共生”的行动路径,延伸地缘文明在当代的表达和思考。展览邀请20余位中亚地域,以及在创作上与国际化和在地性相关联的艺术家共同参与;以“物的共生”“人的共在”和“文明的对话”

23、为线索,通过绘画、雕塑、影像、装置等多样化的创作形式,呈现有关风物、人情和精神特征的思考和表达。1.物的共生。创作围绕中亚地域的自然风物和地理景观展开,牛皮、树木、荒原、地景等意象被反复加以提取,或着眼于绘画语言本身,或着眼于材料媒介的差异,或关涉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共同形成了有关物的共生的对照关系。哈萨克斯坦艺术家埃尔博森梅尔季别科夫(Erbossyn Meldibekov)作品烙印(Brand)从帕米尔山区的皮革加工厂中收集带有数字编号的牛皮并按顺序排列,以此对比古代中亚游牧民族以氏族标记的盾形纹章标记家畜的做法,提示现代工业文明为游牧文明带来的变图4 谭平 无题 布面丙烯 200300c

24、m 2018年图5 王子月 从不,有时,经常,总是 霓虹灯管 镜面抽象雕塑 四频录像&声音装置数件 尺寸可变 2020年图6 马海伦 新疆牛仔 收藏级艺术微喷 111166cm 2019年化。这一作品在材质上与邬建安的装置作品面具同为牛皮材料,又在数字概念与现代工业的关系上与王家增的作品物的褶皱形成呼应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印刷体数字源于艺术家早年的工厂记忆,也反映出艺术家对于“流动的现代性”的关注(图1)。2.人的共在。创作围绕人的存在状态、精神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在不同语境下的交流、交往展开,内含着文明传承的线索和对身份的认知。伊朗艺术家玛丽亚姆纳扎里(Maryam Nazari)

25、和中国新疆籍艺术家王画分别通过影像和动态装置的形式表达了与生命有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纳扎里在影像和诗句中对于女性生命过程,以及生命、自然、时间、地域之间关系的表达(图2),亦可见于哈萨克斯坦艺术家古扎丽(Guzel Zakirova)绘画中有关女性生命与文化传承的讨论之中。另外,展览也从国际性和在地性的角度回应了国际艺术界近年来对非西方地区女性艺术家的持续关注。3.文明的对话。这一部分选取的艺术家和作品特别关注历史文明、精神特质和技术演进之间的关联,体现出不同个体间差异性的思考脉络和共通性的解决方案。在展览中,巴基斯坦裔艺术家拉希德阿瑞恩(Rasheed Araeen)的作品在黑暗之中(In

26、the Midst of Darkness)将古阿拉伯库法体文字与极简主义的几何形式相结合,在向古典伊斯兰世界的知识、哲学和科学发展致敬的同时,提示自身文明和故土所能给予的智慧和精神力量。杨千的作品同样与“黑暗”有关。作品本身需要置于完全黑暗的环境之中,在365纳米的紫光灯照射下去延伸15纳米波长的视觉体验。而从绘画的形式语言上,阿雷恩的作品(图3)与谭平的抽象绘画(图4)在线条、块面、色彩上形成了对照关系,二者的创作均受到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绘画创作的影响,也保有艺术家对于自身本源文化历史痕迹和文化气息的追求。诸如上述内含或外在于作品间的联系,亦可见于其他作品之间。展览通过多重互文式的展览叙事,

27、有意识地回避了西方语境的他者视角,回到与中亚地域共同文化进程相关的、相对完整和独特的文化和历史空间,展现出相互交融又彼此独立的多元文化样貌。三、空间与观众:跨越时空的对话文化含义上的共生与对话,一重体现于前述研究式的策展过程和作品与作品的关系上,另一重则存在于作品与空间、作品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中。为辅助展览主题和内容呈现,展览在空间设计上充分考虑了长廊、拱门、弧顶等具有中亚历史和地域特点的文化元素,通过作品的排列和连接从整体上营造出特征鲜明的地域文化氛围,并逐渐穿越历史向现代城市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延伸。37NORTHERN ART 2023 05PARTICULAR SUBJECT OF AR

28、T MUSEUMS ART MUSEUMS AND EXHIBITIONS36美术馆专题-美术馆与展览05 2023 北方美术展览首先以黑暗的狭长通道将观众带入中亚地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之中。在展厅前段,闫冰的空城忧伤之城、彭斯的炜煌、琴嘎的黑色的欲望万物、阿荣特古斯的无法命名的制造-19、苏新平的红之十一等作品以沙漠、草原、荒原等中亚特有的地域景观和象征游牧文化的牛皮、马匹、兽首、苔藓、围栏等为创作内容,在同一空间中建立有关个体具身感知的共时性连接。观者亦可由个人经验出发,在作品与作品的连接中形成有关自然空间与城市空间、历史遗迹与现代景观、游牧文化向现代文明和数字时代转型过程的思考。在展厅

29、中段,王子月的影像装置作品从不,有时,经常,总是(图5)通过访谈和素人表演者自述的方式对“附近”这一概念进行了讨论。在艺术家看来,我们的生活正在从身体的、生物的模式向虚拟的电子模式转变,社会关系的远近、情感上的亲密与否和空间距离已经毫无关联。巴基斯坦艺术家奈萨坎(Naiza Khan)则从地缘经济的角度讨论了全球化所带来的地区经贸环境变化,及由此引发的对于手工艺和技术流程的影响。这两件从创作语境到形式内容全然不同的作品,似乎在微观和宏观层面形成了对于关系、空间、距离等同一问题的讨论。这种开放式的解读方式,既可经由策展引导形成,也内化于观众对于作品的感受之中。在展厅的后段,王川和马海伦的摄影作品

30、在通道两侧形成了古典与时尚的对话。王川的“史”系列取材于中亚地域的博物馆藏品,以虚与实的视觉结构体现自身对历史文明的观察。马海伦则深入田野和少数民族地区,通过摄影探讨民族文化、青年文化与国际时尚之间的关系。其作品洋溢着浓郁温暖的生活气息(图6)。展览以徐震发起的长期当代艺术项目“信号”作结,将观众带入互联网语境下开放式的社交活动之中。展览亦通过这一作品向新疆及中亚地域的人群发出艺术的信号,在交流和对话中共享艺术的未来。在“共生与对话”的主题下,展览对中亚地域的当代艺术创作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性的策划和设计,使得展览本身成为“有意味的形式”,进而折射出“物人文明”三者之间相互交融、层层递进的历史逻

31、辑,呈现出与中亚地域相关的有关风物、人情、历史文明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差异性思考。在作品的互文关系和开放性的解读中,有关当代中亚文化的区域形态和文化景观穿越历史,绵延于当下,在带给观众审美体验的同时,传递出中亚地域所独有的绵密的历史质地和人类生生不息的绵延精神,传达了地域文明跨越时空向未来延伸的开阔视域。四、余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演进,近代以来形成的“民族”“国家”概念正在向一种区域范围的合作互通演进,近而将一种区域性的文化理念和艺术创作推广到全球艺术循环体系之中。有研究指出:“这种新的在地性必然是不纯粹的、杂交的,因此也是极具创造力的。相对应的,文化身份的问题也就不再建立在逻辑上的国家或地区

32、基础上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超国家主义,文化身份持续地转变。”6此次新疆双年展“共生与对话”单元,从策展思路、展览视角、学术框架和阐释方式上都呈现出作品与地域的互文关系和多重动态,从而透物见史、由人化文,在差异和共在中建构起中亚文化传统与全球化、数字化交错叠加的现场。展览从物的角度、人的角度、文明演进和对话的角度对中亚地域当前的艺术创作进行梳理和概括,虽然不能说是全貌,却可以从文化上形成对一个地域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切入口,进而映射区域性的文化形态。在双年展“和美共生”的主题下,以“共生与对话”为题的中亚单元与“文明与交融”国际单元、“生态与家园”生态单元共同构成双年展的主题展,也与“写生新疆”“天

33、地之间”两个特展之间形成在地性与全球化、传统与当下的连接与互动,体现出新疆的区位人文特点和未来前瞻的开放优势。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双/三年展在各地涌现,有关双/三年展的国际化与在地性的讨论一直在持续进行。通过展览不断碰撞新的现场、产生新的问题,抑或以双/三年展为契机,从地缘文化视角进入地域、城市、历史、发展等多重议题,不失为共同体意识下,全球化与在地化相互启益的一种新的方式。这也是此次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另一重意义之所在。注释: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及哈萨克斯坦。从2005年第51届至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

34、克斯坦)以中亚馆为整体参与国家馆板块的展出。“信号”项目是由徐震发起的长期当代艺术项目。在此项目下,艺术家将持续向全球的观众赠送他创作的手机尺寸大小的绘画作品,每个收到绘画的观众也将应邀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上展示此绘画。届时,将形成一个长期地、持续不断地出现在互联网自媒体平台上的“画展”。参考文献:1潘志平,石岚.新疆和中亚及有关的地理概念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03):114-122+150.2Encyclopedia Britannica.Central AsiaDB/OL.2023-9-6.https:/ A,MASSON V M.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35、 of Central Asia,V.1:The Dawn of Civilization:earliest times to 700 B.C.M.Paris:UNESCO,1992:8.6侯瀚如,周雪松.走向新的在地性J.东方艺术,2010(23):62-65.韩昆哲: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第三届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策展人(责任编辑:江丽红)新时期青少年美育的馆校互动模型建构与实证Construction and Demonstration of a Museum-School Interaction Model for Adolescent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

36、he New Era龚 乾/Gong Qian摘 要:随着时代发展与人民物质生活日益富足,充分运用良好的社会文化资源,融入学校教育,对青少年进行包括美育在内的全面素质培养,已经形成新时期国家文艺政策与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青少年接受美育的公共空间,实际上分属于承担教育功能的学校和兼有推广公共教育功能的美术馆。本文详尽分析了学校与美术馆各自现有的资源配置、政策指导、社会影响评价体系及传播美育在方式上的异同等,提出了可行性的互动模型并实证,以期引起全社会对青少年美育的关注。关键词:青少年;美育;美术馆;互动模型一、青少年美术馆美育的现状调研课题组2019年4月25日至2020年4月30日,采取线上与

37、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广州、武汉及宜昌地区的青少年学生、家长、美术教师等进行超过1000份的问卷调研,主要结论如下。(一)青少年美育存在地区间馆校美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城市受经济水平、政策扶持力度、政府相关部门重视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在美术馆建设和美育发展水平方面呈现一定差距。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影响,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财政收入较高,在教育部分投入更多,美术馆与学校的美育资源更为丰富,同时也十分重视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美术馆也有文化政策及经费的支持。其他地区学校外拓展美育的实践上虽然有尝试创新,但是公众接受美育范围与程度较低,美育的普及力度有待加强,造成地区间

38、青少年群体接受美育的数量和质量差异。(二)青少年美育存在学校与美术馆之间的资讯沟通不畅馆校的上级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合作的渠道和平台。我国大部分美术馆主管单位为文化旅游厅部门,其政策方向是服务整个社会的文化艺术发展,而中小学和高校主管部门多属于教育厅,负责教育事业的具体方针、政策并组织实施。两个部门在行政职务上是平级单位,文件政策的上传下达不直接对接。因此在共同做好青少年美育工作上的相关交流与沟通不畅。信息沟通的不畅导致美术馆的众多美育活动与学校广大的青少年群体难以形成系统的对接,而学校的美育工作又很少对美术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相关各部门之间的组织与配合有待加强。因此,馆校之间有必要建设

39、有效信息交流的途径,搭建信息共享美育平台,构建青少年美育与美术馆互动体系。1二、青少年美育与美术馆互动关系模型建构青少年美育和美术馆美育的具体内容,包括美育目标、美育开展形式、美育课程内容、美育实践项目、美育考核五个方面。寻找馆校之间的共性,通过分析与强化,将其提升为政策指导、内容建设、制度保障、指标考核四个层面。以馆校之间的共性为核心,构建青少年美育与美术馆双向互动模型并进而论述其互动模式。在模型的构建中为美术馆和学校以及各美育机构提出具体要求与推进思路。(一)青少年美育和美术馆美育功能的共性分析双方在内容共性上体现为以下几点:(1)在美育目标方面,青少年美育和美术馆都是为了推动青少年欣赏和

40、学习艺术,提高审美意识和提升全面素质;(2)在课程和公教活动的开展形式方面,“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美育开展形式是双方的共同特点;(3)在课程和公教活动的具体内容方面,青少年美育和美术馆都注重开发丰富优质的美育资源和内容;(4)在美育课程实践与美育活动方面,青少年美育实践活动课程化与美术馆美育项目校园化恰好呼应,表现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结合;(5)在美育的考核方面,学校和美术馆都涉及美育的场地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美育项目开展的效果、美育课程的课时数与公教活动开展次数以及美育人才资源等方面。(二)双向互动模型的建构双向互动模型的建构首先分别对青少年美育和美术馆进行相关内容分析,青少年美育方面包括美育教学目标、课程开展形式、美育课程内容、实践活动课程化和考核,美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