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ESI在中国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中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徐仲 吴曼摘 要ESI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对国家/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衡量,为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指导。但是,应当充分认识ESI的局限性,避免在学科建设中唯ESI化。过分追求ESI指标,有可能导致学科人才结构奇异化和学术机构人才领域趋同化,逐步抹杀一个学校长期积累的学科优势,并导致新兴学科发展受限。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应进一步完善学科评价指标,以学科顶层规划引导学科人才建设,以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实现传统产业的涅槃重生,并合理规划新兴学科,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关键词一流学科;学科建设;
2、SCI;ESIG353.1A 1671-8372(2019)02-0116-05Abstract:ESI provides an important direction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by measur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of national/regional research, the academic reputation of institutions, the academic influence of scientists, and the academi
3、c level of journal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However, the limitations of ESI should be fully recognized so as to avoid only ESI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s. Over emphases on ESI may lead to the imperfect of the discipline talent structure and the assimilation of the talents in academic insti
4、tutions, which may gradually obliterate the academic advantages accumulated by a university for a long time, and result in the development restrictions for emerging disciplines. So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valuatio
5、n index of discipline,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talents with top planning, realize the rebirth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b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characteristic discipline, and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by rational planning of emerg
6、ing disciplines.Key words:first-class disciplines;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只有拥有一流学科才能成为一流的大学。在我国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ESI作为当今世界一流学科的主要评价标准之一,已成为我国评价一流学科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一流学科的评价指标与ESI指标直接对标,我国大学学科建设出现了唯ESI化的倾向。这种倾向若不加以调整,极有可能导致学科人才结构的奇异化和学术机构人才领域的趋同化,
7、进而使得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受限,影响当前国家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新兴产业的崛起。目前,学界关于ESI研究的论文多集中于ESI指标在衡量国家/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1-5方面的应用,关于ESI在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使用误区的研究尚不多见6。因此,本文拟通过对ESI指标的局限性和使用误区的分析,从完善一流学科评价指标、学科顶层规划引导学科人才建设、合理规划新兴学科等方面提出ESI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应用对策。一、ESI的局限性ESI,即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是由美国科技信息所(ISI)于2001年推出
8、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它主要是通过总被引数、高被引论文、篇均他引数、施引文献的h指数等角度对国家/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对22个学科领域进行全面衡量1。2012年1月,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将我国大学进入“ESI论文总被引频次”的世界1%作为反映大学“学术声誉”的指标,每单月推出“中国大学ESI论文排行榜”,引导大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2。经过多年实践,也暴露了ESI作为学科排名指标存在着某些不足和局限3,7。1. ESI学科分类粗略目前ESI設置了22个学科领域,基本上按照大学学科门类进行设置3。然而,在该
9、学科分类中,无法精准体现某些学科的发展趋势。目前ESI将信息工程、机电工程、自动化、建筑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等等全部归为工程学,由此确定的ESI指标无法反映一个学术机构在某领域的真实水平和地位,甚至会抹杀学术机构应有的学科特色。例如,一个学校以化学工程为优势学科,而另一个学校以信息自动化为特色,但在ESI中都属工程领域。ESI学科分类笼统,这体现于对所选期刊学科归属划分的不合理性。例如,环境工程类期刊,若将之归为“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则更能揭示环境学科的演变,然而目前只有部分环境工程类的期刊划归“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大多数相关期刊被归于“工程学”。这一方面致使工程学科更加庞杂(虽然环境工程也
10、是工程学),另一方面导致不能公正地评价环境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 不同位次作者的作用得不到公正体现ESI给出的引文排位8采用了对每一位作者的贡献都给以统计的方法,用以表征每位学者对国家、机构的学术贡献程度。但是,对于一篇具体的论文,若对每一位作者采取同等贡献来对待,势必抹杀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應有的责任与贡献。现在的科学研究更多地表现为多学科、多机构、多国家和地区的协同攻关,因此在作者署名上更加国际化。众所周知,论文的第一作者既是第一线操作的实施者和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人,还是初稿的执笔人,所以第一作者要对研究结果和数据的真实性负首要责任;通讯作者作为研究论文的指导者对选题的先进性、首创性
11、、实验设计和方法的合理性、结论的可信性、严谨性等,以及对发表时署名次序和“一稿一投”等原则负首要责任;而论文所列出的其他作者则是参与本研究的人员。由此可知,一篇论文的贡献和责任,主要归属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ESI学科的评估中,不论作者/机构/国家排位如何,视每个作者的贡献均衡的做法,无法突出真正的贡献者(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虽然目前有的学者尝试将不同位次作者按照一定的权重值来计算ESI,但由于经常遇到一个作者署名多个研究机构的现象,导致计算更加复杂,难以有效实施。3.未考虑学科发展的非均衡性特点不同的学科,由于期刊量的不同,导致引用的基数悬殊巨大。例如,医药类期刊庞
12、杂,发文数居各类学科之首,大量的引用也导致该类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在各类学科中超前。除部分综合类期刊(例如Nature、Science)之外,在2018年6月公布的2017年影响因子(IF均大于27)排前30的期刊中,有15种是医药类期刊,占到50%。影响因子大于50的6种期刊中,有4种是医学类期刊,占到2/3;其中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的影响因子更是高达244.5854。然而,与之相反,某些冷门学科的期刊量非常少,导致引用寥寥可数。而这些学科,有的是国家发展和国防科技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有的甚至已经达到金字塔的顶端,然而在ESI评估的排名中却非常
13、靠后,有的甚至榜上无名,这充分反映ESI在学科评估中的缺陷。二、ESI的应用误区1. 导致学科人才结构奇异化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于2016年进行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由于ESI学科分类不细,有的一个学科门类包括了多个一级学科,因此在评估过程中无法将之作为一个学科的评估指标,然而这并不影响学校各学科对ESI指标的应用。例如,某学校“工程学”ESI大于1%,所以该校与此学科门类相关的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自动化、信息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工程等学科,均将该ESI成果归功于自身学科的突破。然而,ESI分析报告揭示,在该参数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化学工程与技术(34.2%)、自动化(3
14、2.7%)、环境科学与工程(30.8%),这三个学科对ESI的贡献达到97.7%。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自动化学科能够对该学科达到如此大的贡献,主要是由于该学科2012年引进了一名高产SCI论文的海外兼职教授。在2016年的论文材料提交中,该教授一人的高被引论文达到11篇,总被引频次972次,他一人对ESI的贡献率达到28.4%,占自动化学科贡献率的86.8%。换言之,该校自动化学科ESI基本由该教授一人支撑,从而出现“一个人的学科”的奇异化现象。若将该教授的成果剔除,整个学校在工程学领域就无法进入ESI前1%。正是由于ESI学科排名只跟SCI论文的被引频次直接相关5,因此,各个学校在人才引进时,
15、首先考察的是被引人员的SCI论文撰写能力。甚至将SCI论文篇数,一、二区论文数量,发表论文期刊的总影响因子之和,总被引次数等作为确定引进人才层次的重要指标之一。2. 导致学术机构人才领域趋同化高校领导对科睿唯安每两月公布的中国大学ESI论文排行榜非常重视,特别是地方高校,甚至将SCI论文发表数量作为对各学院领导的重点考核指标之一。为此,各学院在人才引进时,不是完全按照学科发展的需要来考虑,而是看其是否具有撰写SCI论文的能力,甚至出现根据ESI报告筛选引进人才的现象9。例如,材料科学SCI论文相对集中,某学校材料科学ESI进入全球前1%,也是该校发表SCI论文最多的学科之一。然而,在该校人才引
16、进过程中发现,不但材料学院引进材料科学的人才,而且化学院、物理学院、机电学院、自动化学院、光电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都引进材料科学类人才,以化解学校下达的SCI论文指标,导致该学校近三年18个学科引进的人才中63%属于材料学科。为了争夺ESI大学排行榜,多所地方高校已逐渐显现这种人才引进趋势。虽然多学科交叉是学科发展的生命力,但这种趋势的发展,势必造成学科的趋同化。3. 过分追求ESI指标,有可能逐步抹杀一个学校长期积累的学科优势一所大学的学科优势不是一日而成的,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能形成公知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不同类型的学校,其发展特色不一,学科方向及优势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学校在
17、理学基础研究上显示出非常强的实力,例如北京大学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等等;而有的学校在工程类学科上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如清华大学的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等。这些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在各自的领域均为A+,且排名第一,其相应的ESI指标也位居前列。除此之外,还有一批院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服务于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上具有明显优势,但未能入选一流学科。所以仅凭ESI指数是不能衡量一所大学对国家、社会的贡献的。例如,某省一工科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经过6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化学化工行业特色,而且在第
18、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了全省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唯一的一个B+。学校非常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始终坚持走政产学研融合之路,科研成果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达到了7家,为该省化学化工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化工大省的确立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在2016年省一流学科评审中,由于ESI学科门类不全,22个ESI学科中没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因此该校无法入选一流学科。4. 过分追求ESI指标,导致新兴学科发展受限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常常导致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兴学科的产生,也是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2015年以来,中央和地方相继提出了新旧动能转化,为此,多省提出了
19、聚焦区域优势和未来发展的产业方向,构建新动能的主要载体和主导力量。在这些产业中,一方面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迸发活力;另一方面更加强调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新兴产业的崛起,必须依托相关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进步。然而,在“学科评估”中以ESI为导向的学科排名,使得这些学科无法参与“双一流”竞争,得不到应有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客观上不利于这些学科的发展10,更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三、学科建设对策分析1. 完善一流学科评价指标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科的设置上继承并发展了苏联的高等教育体制,建设了大量行业和专业特色型高校,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也是国家战略和行业区域所急需的,所以具有不
20、可替代性10。因此,在“双一流”的遴选导向中,应该进一步完善一流学科的评估体系,不能仅仅按照ESI是否进入前1%而确定该学科是否进入一流学科,而应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对某个学科的实际需求,以及该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地位,特别是应该考虑行业的发展需求。例如,对地方型和行业特色型高校,可以更多地关注发明专利、成果转化、企业合作等指标;在文献分析方面,不建议简单采用ESI 等数据库,而要广泛纳入Scopus、EI 和各类行业数据库10-11,特别是应该将其对行业和地区的贡献纳入评价范畴。2.以学科顶层规划引导学科人才建设在国家建设一流学科的背景下,每一所高校领导都希望自己的学校有更多的学科在一流学科
21、建设中脱颖而出,然而在有限的资源配置里,如果不凝练学科的发展方向,这一希望将变成难以实现的梦想。为此,在一流学科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好学科的顶层规划,确定建设和发展特色优势学科的战略和理念,特别是将人才资源集中到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上。因为人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首要条件,没有人才的支撑,其他建设都是虚无的,更无法取得学科发展必需的成果和条件。但在人才建设过程中,由于ESI没有充分考虑不同位次作者的作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对ESI的贡献不能反映被引人才的真实水平。所以,这种指標只能作为被引人才的一个参考。其实,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人才建设不仅仅是根据ESI报告引进能写论文的人才,其根本任务在于
22、根据学科顶层设计及规划强化团队建设,关键在于优化学科队伍结构,所以培养适应学科发展需要,形成一支层次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专业人才队伍,才是人才建设的重点。3.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实现传统产业涅槃重生传统优势学科的特点是历史悠久,沉淀了很多学者的心血,研究成果(包括ESI的积累)比较丰富,在现行的学科评估体系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学科建设的模式和思维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可能产生排斥和禁锢效应。行业特色型大学不同于综合型名校,传统优势学科在其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有的已经成为地区、行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不过,在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由于评估指标的不合理性,导致某些大学由于
23、过分追求ESI排名而忽视自己的优势学科建设,在投入和人才引育上向ESI设置学科倾斜。但是,应该认识到,地方院校因为办学基础的差异,在ESI排位中难以超过综合型名校。因此,唯ESI排名,有可能会致使某些地方院校出现,一方面对孜孜追求的ESI望尘莫及,另一方面却使其原本的特色优势在竞争中逐渐没落的局面。所以,对行业特色型高校首先应该根据学校的定位对学科进行合理规划,依靠行业办学的思路,依托传统优势学科,打造该行业的高端技术产业,以此为引领来实现学科在理论和技术上的新突破,带动学校整体跨越式发展。对地方政府而言,应充分认识某些传统优势学科在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主体产业中的地位,在“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中
24、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以推动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4. 合理规划新兴学科,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如果说传统优势学科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那么新兴学科则是大学未来发展的生机。新兴学科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必然,有的更是与国防科技密切相关,技术转型、经济结构转型、产业转型都离不开新兴学科的支撑。这些学科多具有跨学科或学科交叉的特点,但在学科水平上可能滞后于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在人才资源、学科平台、成果积累等方面可能落后于传统优势学科,特别是在基于ESI为导向的学科评估中更是处于弱势。鉴于新兴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作为一所高校,应该通过分析学校学科发展的基础来选择优先发展哪些新兴学科,而
25、不是单纯地跟风逐流。例如,当前国内外非常注重新材料、新能源、新制造、大数据等领域的前沿研究与学科交叉,因此,有的学校在没有相应基础的前提下就成立了大数据学院和机器人学院。然而,大数据是属于信息和系统分析类的工程技术学科,需要坚实的计算机、数学、金融、统计学等为基础;而机器人则需要计算机、信息工程、自动化、机械工程等学科为支撑。今天的学科就是明天的产业。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如何快速有效启动和发展新兴产业,关键看学科的基础和支撑,特别是人才的支撑。因此,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所高校要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应站在战略的高度及早启动相关人才资源的引育和学科建设投入,不能单纯追求ESI排位。应
26、通过新兴学科的建设,来推动学科结构的改善,促进学科优势资源的重新整合和高效配置,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四、结语ESI针对不同专业领域,对国家/地区科研水平、机构学术声誉、科学家学术影响力以及期刊学术水平进行全面衡量,为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性指导。但是,我们应当充分认识ESI的局限性,避免在学科建设中唯ESI化。同时应警觉,过分追求ESI,有可能导致学科人才结构奇异化和学术机构人才领域趋同化,逐步抹杀一个学校长期积累的学科优势,并导致新兴学科发展受限。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应摈弃唯论文、唯ESI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学科评价指标,通过学科顶层规划引导学科人才建设,发挥特色学科优势,实现传统产业涅槃重生,合理规划新兴学科,为“双一流”大学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基金项目青岛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XB36) -全文完-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