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1 ,大小:1.46MB ,
资源ID:3618151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61815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存在与误读:解析艾丽丝·门罗《我年轻时的朋友》.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存在与误读:解析艾丽丝·门罗《我年轻时的朋友》.pdf

1、英语文学及世界文学存在与误读:解析艾丽丝门罗 我年轻时的朋友*荆兴梅*内容提要:我年轻时的朋友 体现了艾丽丝门罗一以贯之的精巧叙事,却又不局限于此,而是将笔触伸向了社会文化和现实世界。弗洛拉是解读整部小说的关键,本文依据叙述者提供的文本内部信息,分别将她定义为三种不同形象,即传统完美女人、典型复仇女神和后现代城市女性。借助读者反应和误读等视角,门罗在谋篇布局中揭示人的存在问题,批判道德说教,关注现代女性的主体建构,探寻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冲击和身份焦虑,使作品具备历史书写元小说的意蕴。关键词:艾丽丝门罗;我年轻时的朋友;存在主义;读者反应批评;误读A b s t r a c t A l i c e

2、 M u n r o s F r i e n d o f M y Y o u t h s h o w s n o t o n ly d e l i c a t e n a r r a t i v e s b u t a l s o t h e r e f l e c t i o n s o n c u l t u r e,h i s t o ry a n d r e a l i ty.F l o r a,t h e h e r o i n e i n t h e s t o ry,i s c r i t i c a l f o r r e a d e r s f u l l u n d e r

3、 s t a n d i ng o f t h e w h o l e w o r k.T h i s pape r i s i n t e n d e d t o t a k e d i f f e r e n t pe r spe c t i v e s t o i n t e rpr e t F l o r a a s a pe r f e c t w o m a n i n t r a d i t i o n,t h e V e nge a n c e a n d a c i ty w o m a n i n t h e po s t m o d e r n e r a.A s a h

4、 i s t o r i ogr aph i c m e t a f i c t i o n,F r i e n d o f M y Y o u t h r e v e a l s t h e d i l e mm a i n e x i s t e n c e,c r i t i c i z e s d i d a c t i c t e n d e n cy a n d e xpl o r e s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w ay t o a v o i d c u l t u r a l a n x i e ty c a u s e d by u r b a n

5、i z a t i o n a n d t o c o n s t r u c t e f f e c t i v e s u bje c t i v i ty.K e y w o r d s A l i c e M u n r o;F r i e n d o f M y Y o u t h;e x i s t e n t i a l i s m;r e a d e r-r e spo n s e c r i t i c i s m;m i s r e a d i ng*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国南方女性小说研究”(1 9 F WWB 0 2 5)的阶段性成果

6、。*作者简介:荆兴梅,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方向的研究。自从艾丽丝门罗(A l i c e M u n r o,1 9 3 1)荣膺2 0 1 3年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学界对其人其作的探究方兴未艾。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着迷于门罗精湛的叙事技巧,现有成果大多绕不开她那回旋往复、曲径通幽的故事呈现方式。门罗习惯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事,通过巧妙编排来揭示惊心动魄的事实真相和人性实质。在不动声色的叙述表象之下,门罗的现实洞察力敏锐,将女性意识、民族身份、社会伦理、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等议题都写得力透纸背,成为其小说主题研究的焦点。我年轻时的朋友(F r i e n d of My

7、 Y o u t h)是门罗的第七部短篇小说集,出版于1 9 9 0年,并于同年斩获加拿大安大略省最高文学荣誉 崔林文学奖(T r i l l i u m B o o k A w a r d)。此书一经问世便引起加拿大和美国评论界关注,在整个2 0世纪9 0年代展现出较为兴盛的研究局面。相较之下,中国学界直到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才对该书产生兴趣,也才开始正式启动一些阐释性工作。书中的同名小说文笔洗练、格调清新,采用多视角叙述和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写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迄今为止引发过不同解读。卡伦史迈斯(K a r e n S myt h e)在 伤心故事:门罗式挽歌的顿悟伦理(“S a d

8、 S t o r i e s:T h e E t h i c s o f Epiph a ny i n M u n r o v i a n E l eg y”)中,认为门罗的无常感(v i s i o n o f eph e m e r a l i ty)成就其小说创作。死亡被编织进 我年轻时的朋友 的叙事肌理,在人物身上引起对抗性反应,迫使人们从各种角度界定死亡的意义(S myt h e 4 9 3 5 0 6)。盖尔艾略特(G ayl e E l l i o t)以 不同航向:门罗 的女性主义元叙事(“A D i f f e r e n t T a c k:F e m i n i s t

9、M e t a-N a r r a t i v e i n A l i c e M u n r o s F r i e n d o f My Y o u t h”)为题,运用帕姆休斯顿(P a m H o u s t o n)的女性矩阵(f e m i n i n e m a t r i x)理论,断言该小说的女性思维范式是转喻式的(m e t o nym i c):读者从不同故事版本的交汇处提取转喻意义,最终并无定论,只有动态循环又不断提升的女性认知进程(E l l i o t t 7 5 8 4)。在 后现代“拼凑”:艾丽丝门罗的偶发性本体论(“P o s t m o d e r n P

10、i e r c i ng:A l i c e M u n r o s C o n t i nge n t O n t o l ogi e s”)中,马克纽恩斯(M a r k N u n e s)表明,门罗善于表现跳跃性(f u n ny ju mps)和偶然性,从而扰乱稳定的叙事框架;但她又常使用拼凑(pi e c i ng)叙事技巧,以此聚合能指碎片,达到意义生成的目的(N u n e s 1 1 2 6)。李靓在 试论 中母女关系的隐喻性 中,探讨新旧两种女性文学范式:表面上女儿所体现的后现代文学范式通过对叙事权威的争夺和修正,颠覆了母亲所代表的传统范式,但实际上这种对抗在小说结尾的反转

11、中变得毫无意义,门罗坚守文学传统的442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信念由此一目了然(李靓 3 9)。本文认为 我年轻时的朋友 中的新一代女性并未向传统妥协,而是具备了后现代视野中的解构勇气,不断消解和超越现实中的桎梏,从而抵达无限可能性。依据叙述者提供的文本内部信息,本文将核心人物定义为三种不同形象,即传统完美女人、典型复仇女神和后现代城市女性。借助读者反应和误读等视角,门罗把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关系镶嵌到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之中,既彰显了 我年轻时的朋友 的后现代元小说策略,又与作者生平、时代风潮有效嫁接,呈现出历史书写元小说的意味。一、诗意地栖居:完美女人形塑 在 我年轻

12、时的朋友 中,弗洛拉的好女人形象,是通过“我”母亲的视角来建构的。母亲对自己的解读毫不怀疑,并将这一认知灌输给了成长历程中的“我”。母亲出嫁前是渥太华山谷格里弗斯学校的教师,于学校所在的格里弗斯农场寄宿,而弗洛拉就是这个家庭的长女。一开始,弗洛拉对家族的奉献精神就让“我”母亲产生敬重之情,于是两人成为心心相印的知己。弗洛拉的家庭农场经营得相当出色,完全有能力配备必要的家用电器,然而实际情形却是:她的家中连电灯和浴室都没有,更不用说那些减轻劳力的现代设施了。在如此简陋的生活条件下,弗洛拉像苦行僧(w h i r l i ng d e r v i s h)般终日劳作:“弗洛拉无微不至地照顾妹妹,承

13、担了所有家务,她洗衣服、整理房间,准备全家的一日三餐,还要帮助罗伯特挤牛奶并去除杂质。她天没亮就已经起床,仿佛从来没有疲劳的时候”(M u n r o 6 7)。弗洛拉对自己极其苛刻,这引起街坊四邻纷纷猜测,认为一切都是她家族的改革宗长老会(t h e R e f o r m e d P r e s byt e r i a n)宗教信仰所致。根据史料记载,长老会起源于瑞士的归正宗(即加尔文教,C a l v i n i s m),而苏格兰人约翰诺克斯(J o h n K n o x,1 5 0 51 5 7 2)在瑞士学习了该教义,于1 5 6 0年返回苏格兰并引导这一地区的宗教改革,使得长老

14、会成为苏格兰国教(H u n t e r 4 9)。作为英国前殖民地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国,聚集着众多长老会会员(C a m e r o n i a n s),使长老会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新教派别。而加尔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先定论,它强调因信称义的理念:信徒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德行获得上帝之爱,而这种恩典是无条件的,无关乎年龄和阶级等因素(K uy pe r 1 6 8)。我年轻时的朋友 中的弗洛拉,在“我”母亲眼中就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542存在与误读:解析艾丽丝门罗 我年轻时的朋友 她谨言慎行、坚忍不拔,完全符合上帝拣选用以救赎的标准。美国当代文学评论家罗伯特撒克指出:门罗

15、父系一族来自苏格兰,母系来自爱尔兰新教传统,两者都在拿破仑战争(1 8 0 31 8 1 5)之后移民到安大略省的休伦县(H u r o n C o u n ty)农村;此类文化印记镌刻于门罗的多篇小说中,如 荒野小站(“T h e W i l d e r n e s s S t a t i o n”)、钱德利家族和弗莱明家族(“C h a d d e l eys a n d F l e m i ngs”)、门斯特河之歌(“M e n e s e t e u ng”)等等(周怡 3)。由此可见,弗洛拉的完美女性形象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呼应了门罗所青睐的自传性写作风格。随后,“我”母亲从乡邻那里

16、得知弗洛拉姐妹的往事,对弗洛拉以德报怨、姐妹情深的赞赏之意得到进一步升华。原来,弗洛拉在与同样来自苏格兰的农场工人罗伯特订婚之后,恰逢父亲去世,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将婚期往后延迟,有了整整一年的恋爱时光。就在他们谈婚论嫁的过程中,处于豆蔻年华的“野姑娘”艾丽,表现出呕吐、嚎叫、哭泣等不正常现象,随后被确诊为停经并怀孕。“是弗洛拉熨烫好罗伯特的西装(一定是这样),是弗洛拉把艾丽从床上拉起,帮她梳洗以便她能够像样地出现在众人面前,又是弗洛拉从窗台上摘下一朵天竺葵,别在艾丽的礼服上”(M u n r o 1 0)。就这样,弗洛拉毫无怨言地将未婚夫让给了妹妹,一手操办了他们的婚礼,并将家宅中最好的那部分住

17、所给了他们。更令“我”母亲动容的是,弗洛拉每天晚上来到艾丽的病榻前,不厌其烦地给艾丽阅读来帮助她入眠。即使艾丽对此毫不领情,逢人便数落弗洛拉的不是,弗洛拉也总是报以宽容和抚慰:“以前那个小姑娘去哪儿啦?我的艾丽呢?这不是我的艾丽,而是冒名顶替她的坏脾气姑娘呢”(同上 1 1)。如果弗洛拉的遭遇被纳入马丁海德格尔(M a r t i n H e i d eg ge r,1 8 8 91 9 7 6)的哲学框架,那么她遭受重创却能镇定自若的状况似乎也不难理解。依照海德格尔的表述,“此在”意为在日常生活体验中的生命存在,“操心”的本质其实就是焦虑。被“操心”情绪掌控的人,往往会丧失身份主体性,世间万

18、物在他眼中就变成一片虚无(n o t h i ngn e s s)。当“此在”的认同感消失,人就进入非本真生活状态,这是堕落的表现。要想抵抗日常生活的打击和时间的有限性,人必须“向死而生”,即本真地、诗意地栖居,这才是存在的最佳质量和最高境界(海德格尔 3 4 9 3 5 2)。格里弗斯家是渥太华山谷唯一信奉长老会教义的住户,而弗洛拉在“我”母亲眼中是个笃信宗教、超然物外的女子。应该说,小说中这一阶段的弗洛拉超越了“操心”和焦灼情绪,正生活在本真而自由的状态,因为她尽善尽美的表642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现并非出自对他者的屈从,而是出自内心诉求和精神皈依。弗洛拉不为外

19、界异化力量所动的情形,真切地体现在她的容貌中。她一直拥有令普通人望尘莫及的王者气度:“弗洛拉依然挺拔出众、气质优雅,即使坐着二轮运货马车进城,看起来也像个女王我母亲认为她酷似吉卜赛女王:一头黑发,浅褐色皮肤,体态轻盈,从容不迫。尽管她没有穿金戴银并配以华服,我母亲对她的苗条身材和美丽颧骨却一直羡慕不已”(同上 8)。弗洛拉平和、宁静的心态由此可见一斑。弗洛拉一系列超凡脱俗的行为,不仅作用于家族成员,也给予了外人关爱,这令她在“我”母亲心中更显伟大。弗洛拉在“我”母亲那里的形象呈现出层层递进的构建模式,而她和“我”母亲分别后互通三封信件,这些信件无疑将她圣徒般的光芒挥洒到了极致。第一封信说艾丽怀

20、着某种坚定的信仰死去,而阿特肯逊护士即将离开;第二封信说罗伯特和阿特肯逊结了婚,他们就住在以前罗伯特和艾丽的那部分房产中。阿特肯逊不顾弗洛拉家族的宗教禁忌,在家中开办新婚舞会;不仅如此,她还油漆了罗伯特和她所住房子的外墙,令弗洛拉居住的半边房子处于难堪和非议之中。从别人口中得知此情此景后,“我”母亲当即写了封信给弗洛拉,在谴责阿特肯逊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弗洛拉的同情之意。于是便有了弗洛拉的另一封信:“弗洛拉回信说她不明白 我 母亲从何处听到了这些讯息,认为 我 母亲误解了,或者被别有用心之人所误导,或者是下了匆忙而不切实际的结论。她说自己家发生的一切与别人无关,因而任何人无须为她感到难过或愤怒

21、。她说自己一直以来对生活心满意足,现在也是如此,她从来不干涉他人的所作所为,因为此类事情与她毫不相干”(同上 1 9)。至此,弗洛拉超脱而完美的女性形象在“我”母亲那里得以完成并根深蒂固。“我”母亲对弗洛拉如此念念不忘,以至于在年老时还遗憾自己不是作家,否则就可以把弗洛拉的经历写成小说,并且取名为 未婚女士(T h e M a i d e n L a dy)。二、读者的反应:复仇女神意象 母亲对“我”进行日复一日的洗脑和形塑,期待“我”全盘接受弗洛拉完美女性的阐释。那么作为现代青年的“我”,又会如何看待多年来从未谋面却又无处不在的弗洛拉呢?“我”年少时坚信母亲对于弗洛拉的定义,否则不可能将细节

22、记得如此牢固和逼真,但成年后的“我”开始质疑弗742存在与误读:解析艾丽丝门罗 我年轻时的朋友 洛拉故事的真实性,甚至怀疑自己一直生活在母亲的权威和虚构中。“我要讲述一个不同的版本。我看清了母亲故事里的漏洞并进行填补,她的弗洛拉是白的,而我的则是黑的:厄运降临时她采用宽容的高姿态,令自我德行貌似胜人一筹;她窥探妹妹举步维艰的生活而深感快意;她给病入膏肓的艾丽阅读有害书籍(po i s o n o u s b o o k),分明是一个长老会女巫(P r e s byt e r i a n w i t c h)”(同上 2 0 2 1)“我”母亲自认为见证了弗洛拉的德行,于是以口头形式塑造了弗洛拉

23、的好女人形象,成为这个“弗洛拉版本”当仁不让的作者。而“我”身为风华正茂的新时代女性,很容易就识破了母亲的“写作意图”和“文本空白”,开始以“读者”的身份去填补叙事的漏洞和缝隙。根据沃夫冈伊瑟尔(W o l fga ng I s e r,1 9 2 62 0 0 7)的读者反应理论,文本中的空白结构作用巨大:它们激发读者的想象力,邀请读者用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时代精神去填补空白,引导读者积极参与文本的建构和阐释,以此让文本超越时空局限,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成性和能动性。同时,伊瑟尔又强调:读者在阐述文本时也不能随心所欲、天马行空,而是必须受到文本内部结构的制约,否则就会形成过度诠释的尴尬局面(转引自

24、T o mpk i n s 5 4 5 5)。那么“我”母亲一手造就的弗洛拉文本,在“我”的视野中有哪些空白点和不确定性呢,以至于“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将弗洛拉重构成邪恶的女性形象?关于弗洛拉是否为艾丽阅读“有害书籍”的问题,小说文本确实留下了悬疑之处。第一处读书场景表明,弗洛拉在给艾丽读了一些关于淘气鬼和滑稽老奶奶的苏格兰故事后,就会阅读宗教布道的老书,里面充斥着自由意志、末日救赎、受难等观念。“我”母亲一直是在场的聆听者,她不明白对一个临死之人读这样的书是什么意思,但她的疑问到嘴边又咽了下去,答案自然无从知晓。第二处读书情节是:在弗洛拉读完一些 圣经片段后,艾丽哭着不让姐姐离开,还哭诉屋外有

25、长角牛,正要破门而入来弄死她。艾丽的反常表现是因为病重所致,还是长久听取戒律森严的宗教教义从而深恐死后下地狱呢?这在小说中依然是谜团,但艾丽的恐惧溢于言表却是不争的事实。艾丽的退缩和“我”母亲的疑虑一样,同样传达给了读者,令人对弗洛拉的动机疑心重重却又不敢妄下结论。弗洛拉大动干戈的两次大扫除,也让读者浮想联翩。在第一次详细描述中,弗洛拉不知疲倦地清除家中的一切污垢,“当一束残忍的亮光从被清洗、未装窗帘的窗户倾泻而入,那种清洁感真可怕。我母亲睡在漂白和浆洗过的床单上,出了一身皮疹,而病中的艾丽天天抱怨油漆和洗涤粉的味道”842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M u n r o

26、7)。光线刺眼、令人不舒服,是因为未装窗帘的缘故,还是文本有意来影射弗洛拉的险恶用心?“我”母亲的皮疹难道也预示着弗洛拉其实不怀好意?至于艾丽的怨声载道,就更可以引起揣测了:她是因为久病在床而无事生非,还是已经觉察到弗洛拉恶念丛生?第二次大扫除写得比较简略,却招来了阿特肯逊护士的不满,认为跑上跑下和啪哒啪哒的声音对病人不好。随后文本又用揶揄的口吻,讽刺了阿特肯逊护士在弗洛拉家索取无度、尽情享受,却总是打着为病人着想的旗号。如此一来,弗洛拉和阿特肯逊到底孰是孰非,就大可商榷了。此外,当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来探望生病的艾丽时,艾丽逢人便“告发”弗洛拉的“恶行”:弗洛拉洗碗时声响巨大,犹如恶毒的诅咒;

27、洗头时弗洛拉撕扯她的头发;弗洛拉将她的药换成糖浆水,简直吝啬之极。艾丽的谴责有多少真实的成分?读者该折服于“我”母亲眼中的好女人弗洛拉,还是该相信病人艾丽的声声控诉?除了以上所举的例子,文本中类似的不确定性表述还有很多,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和阐释空间,于是“我”视弗洛拉为处心积虑的复仇女神,既符合文本内的固有结构而自圆其说,也彰显萨特“他人即地狱”的存在主义思想。“我”之所以解构母亲视线中的弗洛拉形象,不仅是抵制道德说教的倾向,更是颠覆处于男性凝视下的女性命运。母女关系一直是门罗乐此不疲的书写议题,不难推测这种代际摩擦与隔阂也是她自传性写作的一个侧面。对于长久以来循循善诱的母亲,“我”其实怀着爱

28、恨交织的复杂感情:“我被困于虔诚而俗套的暗流中,那是一种强大而畸形的母亲权威,捕获我并窒息我。它无休无止,不断使我陷入争辩和泄气的怪圈中,从而变得尖酸刻薄、愤世嫉俗”(同上 2 0)。“我”母亲和弗洛拉都是传统女性典范,她们思想落后、行为保守,与现代女性“我”的观念格格不入。在“我”看来,母亲保持对弗洛拉的固有印象,就像顽固不化的小说作者权威,在后现代的当今早就不合时宜,“我”对她实行解构顺理成章。母亲权威的瓦解意味着道德说教的终结,这既令当代女性“我”欢欣鼓舞,也令小说家门罗拍手称快。门罗清醒地意识到小说创作中道德绑架的危害性,所以采取多视角和多声部的写作策略,试图呈现一个多元化、开放性的言

29、说场域。门罗的解构目标还不止于此,她还将批判的目光投向了父权制意识形态。门罗在上大学时,曾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而中途辍学。她在婚姻中一直担负沉重的家务劳动,但写作的强烈冲动又让她欲罢不能,所以常常在家庭责任和个人发展之间疲于奔命。能够在所剩不多的琐碎时间里942存在与误读:解析艾丽丝门罗 我年轻时的朋友 成就自己,门罗的文学天分和坚强毅力自然不在话下,而加拿大社会中女性所承受的压力也昭然若揭。女性逼仄的生存空间,在以 逃离(R u n a w ay,2 0 0 6)为代表的门罗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在以 可以吃的女人(T h e E d i b l e W o m a n,1 9 9 8)为代

30、表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 a rga r e t A t w o o d,1 9 3 9)小说中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在 我年轻时的朋友 中,“我”坚定地将男权中心主义的危害性揭示出来:罗伯特在和弗洛拉订婚后又糟蹋了艾丽,而且这种身体戕害持续不断,致使艾丽一次次怀孕却流产或胎死腹中,最后成为不孕者并缠绵病榻。而“我”坚决远离母亲和弗洛拉那个时代的传统思想:在男女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喜欢说脏话和男欢女爱,像男人那样胆大妄为。至此,女性的自我觉醒意识和行动力都跃然纸上,为当代女性身份的具体定位埋下了有力伏笔。三、虚构与真实:后现代城市女性形象 我年轻时的朋友 中的虚构痕迹比比皆是。小说开篇就呈现了一

31、段反复纠缠叙述者“我”的梦境,为整篇小说奠定了虚实难辨的基调:“我过去常常梦见母亲,尽管梦里的细节各异,但惊喜却很相同有时候我置身于家中的老厨房,母亲在桌上擀馅儿饼皮,或者在镶有红边的奶油色旧盥洗盆里洗碗碟;有时候我会在陌生的街道上遇见她,她正穿过漂亮的酒店大堂,或正在机场排队”(同上 1)。梦中的母亲频繁出现在生前最不可能到达的地方,诸如现代化酒店和机场等,使得文本的不确定性氛围跃然纸上。而“我”在母亲的各种故事中长大,当“我”意识到母亲的讲述中有诸多矛盾和破绽时,文本的不可靠叙事便纷至沓来,比如:母亲记忆中的格里弗斯农场是田园牧歌式的所在,呈现出仙境一样的迷人风采;而当后来“我”亲临此地时

32、却大失所望,发现它简直平淡无奇、乏善可陈。纵观整篇小说,尽管虚构性和不可靠性随处可见,但有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母亲对“我”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即使在她死后多年仍然如此。这就类似布鲁姆所言“影响的焦虑”:文学影响遵循一种焦虑原则(a n x i e ty pr i n c ipl e),即前辈诗人的成就如此伟大,以至于后辈诗人的创作或许只是互文而已,要想超越并不容易。人们不应该说“后辈诗人受益匪浅”之类的话来美化诗人及其前辈的关系,而应该强调每一位诗人必须误读他的前辈,才能迸发出创造力并脱颖而出。这样的强劲诗人(s t r o ng po e t s)才能推动文学创作和阐释的有力发展,而那些

33、无力的诗人(w e a k po e t s)只会052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亦步亦趋、因循守旧,对文学的创新和突破贡献寥寥(B l o o m 3)。显然,我年轻的朋友 中的“我”属于强劲“诗人”,她挑战和误读了母亲的叙事权威,成为一个长着想象力翅膀的原创天才。尽管现实一次次把“我”拽回去,但“我”依然在虚构之路上流连忘返,越走越远。我曾经为弗洛拉勾画了一幅凄惨晚景图,来显示她作为复仇女神的下场:她像躲在洞穴里的鬼魂一样离群索居,还不幸患上严重的关节炎,几乎到了寸步难行的程度;罗伯特和阿特肯逊占据了整座房子,配置了现代设备,在照顾弗洛拉的同时,他们终于将那一摞摞“有

34、害书籍”付之一炬。然而这样的叙事进程遭到了拦截,那就是弗洛拉写给母亲的最后一封信:“她接着说自己住到城里已有一些年头,在一家商店任职员”(M u n r o 2 3)。在伊瑟尔的视域中,读者面对同一文本时也会对自己先前的解读加以修正;而在布鲁姆的理论框架下,后辈诗人也可以对自己先前的作品进行误读。其实两者异曲同工,都显示了语言挣脱现实束缚的巨大爆发力。我一直疑惑那是怎样的商店。如果是五金店或者小本买卖,她一定要穿工作服;如果是药店,她就要穿护士制服;如果是女装店,她势必得礼貌而时尚。她一定熟知食物搅拌器、链锯、女睡衣、化妆品甚至避孕套。她整日在电灯下、收银台旁边工作,会烫发、染指甲油、涂唇膏吗

35、?她一定得找个地方居住 一个带厨房、能够俯瞰大街的小套间,或者是公寓里的一间房。她如何再胜任长老会会员?除非她设法买一辆车并学会驾驶,否则又如何去那座偏僻落后的教堂?她如果会驾车的话,除了去教堂还会光顾别处:她会外出度假,在湖边租一间小屋,学会游泳,到大城市观光。她在饭店用餐、饮酒,她甚至可以和离婚女子交朋友。(同上 2 4 2 5)弗洛拉一跃成为地地道道的后现代城市女性。她打扮时尚、行动前卫,消费主义气息扑面而来,与之前深居简出的传统形象大相径庭。门罗本人从小在安大略省的一个农场长大,父亲饲养狐狸、经营皮毛生意,母亲则是一名教师。2 0世纪5 0年代前后,她离开农村读大学,结婚后分别定居于温

36、哥华和维多利亚,直到7 0年代初才重回家乡的农场和小镇生活。应该说,门罗对于加拿大的乡村和都市都有切身体验,对其中的风土人情和时代脉搏都亲手触摸过。而且,门罗青年时代从农村走向城市之152存在与误读:解析艾丽丝门罗 我年轻时的朋友 际,正值加拿大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之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进入了新的高潮时期,在战后重建和经济复苏的强大刺激下,加拿大国民经济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与此相应,城市化也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从战后的5 4%,到6 0年代末迅速提高到7 1%。另一方面,农业人口的绝对数和比例进一步下降,从占总人口的2 1%下降到1 2%,实

37、现了高度的城市化”(韩笋生、迟顺芝 1 2 1 4)。不难看出,大批加拿大人从农村走进城市,去探寻他们梦寐以求的理想道路,他们与门罗的步调是一致的。那么城市会留给人们什么呢?门罗最后离开城市回到乡村度过余生,而弗洛拉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这又是一个仁者见仁的开放性问题,其答案当然也是多元和不确定的。门罗妙笔生花,将一个若有似无的三角恋情节刻画得余味绕梁、荡气回肠。经由弗洛拉姐妹的故事,人们仿佛重温了威廉福克纳(W i l l i a m F a u l k n e r,1 8 9 71 9 6 2)献给艾米莉的玫瑰(“A R o s e f o r E m i ly”,1 9 3 0)中有关爱与

38、恨、背叛与复仇的主题,以及不动声色的叙事节奏和日常生活场景。她把创作、阅读和阐释等议题,编织进这个短篇小说的字里行间,从而使其成为一部精妙绝伦的元小说。她在谋篇布局中揭示人的存在问题,批判道德说教,关注现代女性的主体建构,探寻城市化带来的社会冲击和身份焦虑。这些重要问题和深邃思考,都隐藏在她那巧妙的叙事之中,从而产生了举重若轻的永恒魅力。引用作品W o r k s C i t e d B l o o m,H a r o l d.T h e A n x i e t y o f I n f l u e n c e A T h e o r y o f P o e t r y.N e w Y o r

39、k:O x f o r d U P,1 9 7 3.E l l i o t t,G ayl e.“A D i f f e r e n t T a c k:F e m i n i s t M e t a-N a r r a t i v e i n A l i c e M u n r o s F r i e n d o f M y Y o u t h.”J o u r n a l o f M o d e r n L i t e r a t u r e 2 0.1(1 9 9 6):7 5 8 4.H u n t e r,J o h n.T h e C a l v i n i s m o f t h

40、 e C h u r c h o f E n g l a n d.W h i t e f i s h:J.N i s b e t&C o mpa ny,2 0 1 0.K uy pe r,A b r a h a m.A b r a h a m K u y p e r A C e n t e n n i a l R e a d e r.E d s.J a m e s D.B r a t t a n d G r a n d R api d s.M I:E e r d m a n s,1 9 9 8.M u n r o,A l i c e.F r i e n d o f M y Y o u t h.

41、L o n d o n:V i n t age,1 9 9 6.N u n e s,M a r k.“P o s t m o d e r n P i e c i ng:A l i c e M u n r o s C o n t i nge n t O n t o l ogi e s.”S t u d i e s i n S h o r t F i c t i o n 3 4.1(1 9 9 7):1 1 2 6.252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S myt h e,K a r e n.“S a d S t o r i e s:T h e E t h i c s o f Ep

42、iph a ny i n M u n r o v i a n E l eg y.”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o r o n t o Q u a r t e r l y 6 0.4(1 9 9 1):4 9 3 5 0 6.T o mpk i n s,J a n e P.E d.R e a d e r-R e s p o n s e C r i t i c i s m.B a l t i m o r e:J o h n s H opk i n s U P,1 9 9 4.韩笋生、迟顺芝:“加拿大城市化发展概况”,国外城市规划,1 9 9 5年第3期,第1 21 4页。李靓:“试论 我年轻时的朋友 中母女关系的隐喻性”,外国文学,2 0 1 4年第5期,第39页。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 0 1 6年。周怡:从艾丽丝门罗看加拿大文学 罗伯特撒克教授访谈录(英文),外国文学研究,2 0 1 3年第4期,第17页。352存在与误读:解析艾丽丝门罗 我年轻时的朋友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