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中国的四大宗教一、案例导读大运村的宗教服务彰显人文关怀在大运村升旗广场的一侧,有一栋白色的三层小楼,这里是运动员在深圳大运会期间的精神家园-宗教服务中心。可别小看了这栋小楼,里面各种宗教设施一应俱全,各种宗教信仰的“村民”们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家园。 还没走进大厅,宗教服务中心的志愿者就已经微笑着站起来迎接你,好像迎接家人一般。贴心、细致和周到的服务体现着志愿者们做好大运宗教服务工作的决心。来自广东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的学生志愿者陈忠说:“我们之前都接受过培训,特别是对宗教服务中心特别熟悉。而且在业余时间,我们也都会了解一些宗教知识,这样可以方便国际友人。” 深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2、宗教处副处长张义元说:“大运会期间,我们107人为运动员和随团官员提供每天24小时的服务。 这个107人的团队包括40名管理人员、14名宗教教职人员、33名专业人士和20名大运会志愿者。其中,14名教职人员都精通英语、法语、阿拉伯等外语,并具有参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的服务经验。 截至8月18日下午5点,宗教服务中心已经接待访客544批23398人次。 在宗教服务中心一层的伊斯兰教礼拜室里,整齐陈列的崭新的古兰经、绣有麦加天房的挂毯、显示每天礼拜时间和伊历日期的电子钟、门口整齐排放供礼拜使用的拖鞋无不透露出主办方的细心与周到。大运村宗教服务部常务副部长涂礼敦介绍说:“宗
3、教活动中心有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活动室,我们也为其他宗教的信仰者准备了静思室。其中第一层是伊斯兰教的礼拜室,礼拜室还分男女,还有水房。工作人员有七八十人,我们分班倒。” 张义元说:“考虑到天主教、东正教同根同源,其活动室统一安排在二楼;佛教、基督教、印度教、犹太教则安排在三楼。” 8月15日,天主教的活动室里开始了圣母升天节的专场弥撒。虽然大运会比赛在按时进行,但仍有10多位信徒来到这里,虔诚祷告。主持完弥撒的神父说:“平时会有一些运动员,向我倾诉一些事情。在活动室里,我坐在小隔间的这边,他坐在小隔间的那边。”而佛教,除了每天举行早课、晚课外,法师们还会用平时参悟出来的感悟与运动员
4、分享,教会他们人与人之间如何沟通。 同时,考虑到大运村的“村民”很多,有些运动员因为训练和比赛的安排没有充裕的时间到宗教服务中心进行宗教活动,大运会组委会在运动员居住的房间,也提供了多种温馨的宗教服务。为土耳其代表团夺得首枚奖牌的柔道运动员贝尔克斯扎赫拉卡娅就亲身感受到了这种细致入微的服务:“我自己是做礼拜的。来到大运村后,我就寻找指示麦加方向的标识。没想到在我居住的房间的天花板上就发现了一个指示麦加方向绿色指示牌。这我真没想到,我非常高兴!不管是谁考虑得这么周到,作为一个穆斯林我非常感谢他们!我敢肯定,能够考虑得如此细致的组织者们也一定会在大运村设立专门的礼拜场所。” 大运村提供的周到的宗教
5、服务给特意来深圳为队友加油鼓劲的“眼镜飞人”胡凯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曾代表中国大运代表团,在2005年土耳其伊兹密尔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勇夺百米金牌。在重温了当年伊兹密尔大运会后,胡凯特别对本届深圳大运会提供的宗教服务和各项设施赞不绝口。在他看来,无论在哪一种赛事中,能有一个让人放松和静下心来的地方将对所有参赛者都非常有益。(资料来源:国家宗教事务局二、知识拓展【知识链接4-1】佛教与成语佛教在中国传播了两千多年,范围遍及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对我国的语言词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现在所经常使用的很多成语,都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有些成语来源于佛教的教义理论。例如,原始佛教基本教义中“四谛”之一的
6、“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苦有“二苦”、“三苦”、“四苦”、“八苦”等种种说法。其中,四苦指的是出生之苦、衰老之苦、疾病之苦、死亡之苦。佛教传入我国后,宣扬“四苦”之说的“生老病死”就成了一条常见的成语。有些成语来源于佛教的修持实践。例如,“禅定”,是印度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端坐闭目,控制身心的各种活动,久之而能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禅宗传入中国后,随之产生了“老僧入定”、“面壁功深”等成语。有些成语则出自佛教的仪式、礼节。例如,印度佛教的最后一个时期是“密教”时期。“密教”有这样一个规定接收新佛徒入佛门时要由师父把清水浇洒到他的头顶上。这种仪式叫做
7、“灌顶”。高僧嗣位时也有这种仪式。由此便产生了“醍醐灌顶”这个成语。还有一些成语直接从佛经中来。例如,“一丝不挂”、“想入非非”、“蒸沙成饭”、“钻冰求酥”、“得未曾有”、“味同嚼蜡”、“五体投地”、“顶礼膜拜”等成语,来自楞严经。“不可思议”、“不二法门”两个成语来自维摩诘经。“梦幻泡影”、“电光朝露”、“恒河沙数”、“香花供养”、“借花献佛”、“馨香祷祝”、“皆大欢喜”、“拣佛烧香”等成语来自金刚经。 也有不少成语来自我国的各种佛书。例如:“对牛弹琴”出自我国最早的佛教著作理惑论;“逢场作戏”出自叙述佛教禅宗师徒相承机缘的景德传灯录。【知识链接4-2】烧香拜佛礼仪礼佛前,先要净(洗)手。香
8、不能叫“买”而应该叫“请”。普通人敬香要用左手持(据说右手不净,普通人杀生大多用右手),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先烧香再叩头。烧香,应该是左手拿香,右手拿烛。烧香时,先用自己的火点燃香,要越旺越好,人们就常说香火旺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握住香,高举过头顶作揖。作揖后,把香插在香灰里,就可进门叩头了。叩头,要认准佛祖菩萨或罗汉。上香以三支为宜,既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诚心”。 香入香炉时应呈水平角度,曰平平安
9、安。 跪拜的姿势是:双膝跪在蒲团上,双掌合什,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可许愿,再向下至心口,默念,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知识链接4-3】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屹立在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红山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的,17世纪重建后,布达拉宫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布达拉宫中还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布达拉宫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
10、遗产。【知识链接4-4】道教与民俗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尤为广泛、深刻,有些影响甚至延续至今。中国的老百姓,不管信仰道教与否,对这些神灵大都很恭敬,祭拜也颇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道教的影响。 春节是中国人最大的传统节日,在这个传统节日里,从喜庆、娱乐到饮食、祭祀,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民间风俗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在这其中,道教对于民俗的影响表现尤为明显。例如,到了大年初一小孩子们都要接压岁钱,晚辈先给老人拜年,老人回礼以压岁钱。这起源于三官大帝信仰。过去的压岁钱是厌胜钱,是长辈希望神明保佑小孩平安健康的意思,这种民俗是源于天官赐福。再比如,至今有些家庭的灶台上还贴着的诸如“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11、的对联,旨在请求灶神为一家人祈福保平安。节日到来之前,很多人便忙于贴门神、灶马,画桃符、钟馗,迎赵公元帅,十分热闹。此种习俗,自宋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有些甚至延续至今。其中的门神、灶马、桃符、钟馗等,均出自道教。【知识链接4-5】穆罕默德圣人的故事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和其他许多先知一样,反对偶像崇拜,向往先知易卜拉欣所宣传的崇拜唯一的真主的宗教。年轻的穆罕默德经常远离城市到麦加附近的希拉山洞去参悟和瞑思造物之无穷的奥妙和人间的奇闻异象。他一心思考,寻求真理。当穆罕默德40岁那年,有一次他又来到希拉山洞,祈祷真主为他指出一条正路。他怀着对真主的真诚信仰日夜静坐,苦思冥想。就在莱麦丹日(伊斯兰教历九月
12、)末的一个夜晚,穆罕默德闭目瞑思,正当他昏然沉睡时,忽然听到一个声音:“你读!”“我不会读。”“你读!”又是那个声音。“我不会读。”那声音第三次命令他:“你读!”“我读什么?”那声音说:“你以你的养主的名义诵读吧!他曾自肉块上造化了人类。你诵读吧,你的养主是至高至大的,他教人用笔,教人所不知道的。”之后,山洞便寂然无声了。穆罕默德等待着,但却再没有一点声响。原来这声音是真主派遣天使哲卜利勒给穆罕默德的第一次启示。自从受到了真主第一次启示之后,穆罕默德以更虔诚的态度和刻苦的精神继续在希拉山洞内瞑思参悟。一天夜间,他在希拉山洞瞑想,突然听见一个洪大的声音:“披大衣的人哪!起来去警告世人吧!”这声音
13、久久在山洞内回荡。这明明是真主在命令他承担起宣传伊斯兰教的使命。他不能再等待了,也不能再犹豫不决了。既然真主发出命令,就应立即行动起来。第二天,他走出山洞,以安拉使者的身份开始了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知识链接4-6】十字架的由来十字架,原是古代中东和欧洲的一种刑具,词源于拉丁文crux,意为“叉子”。因为这种刑具多由横竖两根木头相交而成,形状近似汉字的“十”,所以汉语译做“十字架”。 用十字架处死罪犯是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行刑时,通常先把罪犯打得遍体鳞伤,然后剥光衣服,把两手拉直,捆绑或钉在横木上,把两脚捆绑或钉在竖柱上,将受刑者折磨至死。 十字架是怎样由刑具演变成为宗教信仰标志的呢?根据基督教圣经故事称:公元世纪初,耶稣在各地传教时,遭到犹太教当权者的反对,以“谋反罗马”罪将他逮捕,送到罗马驻犹太总督彼拉多那里,后被钉死于十字架。基督教认为,耶稣是为了替世人赎罪而被钉死于十字架的,故尊十字架为信仰标记(基督教徒在胸前划十字的仪式,也是由此而来的)。于是,在基督教教堂内要陈设十字架或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像”,教堂的屋顶要立十字架,圣徒生前要戴十字架,他们死后墓前也要立十字架。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