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报送吉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的函科技部政体司:按照科技部统一部署,我省组织部分专家起草了吉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经专家论证、修改和领导审阅,现将吉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呈上,请审阅。附件:吉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吉林省科技厅三月二十六日吉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剧烈。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线动力和决定因素,建设国家创新系统成为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本区域的公司、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和政
2、府部门为核心,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吉林省力争站在21世纪发展的战略高度,跟随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步伐,构造有助于高度集聚创新资源,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科技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在剧烈的竞争中,抢占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制高点。通过与国家创新系统及其他区域的广泛联系, 动员本地区创新资源、吸引外部创新资源参与本地区的发展和创新,实现科技、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一、创新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一)良好的科教资源,初具规模的知识创新体系吉林省拥有良好的科教资源,4个中科院所属、14个国务院部属和53个省属共71个研究与开发机构,2所部属和39所省属共41所高等
3、院校,8个国家的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研究中心,31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站,5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或基地),构成了区域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在光电子、应用化学、汽车、石化、生物制品和农业等领域有比较优势。48个县以上所属的独立科研机构和3000多个新兴起的民营科技机构,形成了区域科技创新、推广的基础力量,在技术吸取技术创新,技术承接、应用和推广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2.5万人,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才占有量居全国前列,具有相对良好的人才基础。初步形成了具有相称规模、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创新与应用相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二)特色鲜明的产业基础,正在形成的公司技术创新体系吉林省曾是
4、我国重要的汽车和石油化学工业基地,也是举足轻重的粮食生产基地。改革开放20数年来,产业、资源和科技优势得到运用,汽车制造能力在国内同行业中居首位,石化工业走出逆境,在调整中推动;绿色农业成为特色农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新优势;依靠高新技术,中医药和生物制药、光电子和新材料等优势领域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汽车工业、石化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为支柱,以医药、光电子和新材料工业为优势,以农业为基础的新的产业格局。90年代,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建设的步伐加快,到2023年,全省大中型公司建立了250个技术开发机构,从事公司技术开发34087人。一汽集团等10户公司建立了国家级公司技术研发中心,通化钢铁集团
5、公司等88户公司建立了省级公司技术中心。通过产学研结合、智力引进和自主开发结合,公司技术开发能力、高新技术转化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经济效益提高,经费投入加大,初步形成了公司技术研究与开发体系。(三)积极的建设步伐,独特的公司开发和成长环境通过10数年的集聚和发展,我省各类开发区建设初具规模,形成了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22个省级开发区。以长春吉林经济带为核心,分布在全省四个市(州)、18个县(市、区),成为我省经济、科技发展的新的增长极。长春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以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和光机电一体化等五大科技和产业领域为重要内容的国家级科技园区,2023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已达成41
6、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成205亿元,占总值的50%。吉林高新技术开发区在“长吉经济带”上与长春高新区遥相呼应,是以石油化工、软件工程、生物基因工程的纳米材料等四大科技和产业领域为重要内容的国家级科技园区,是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2023年末,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4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210亿元,占总产值的61%。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个产业领域更宽的国家级产业园区,现已建立起生物医药园和光电子园等专业园区,形成了相关高新技术和产业向本区迅速集聚的良好势头,2023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8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实现145亿元,是总产值的38%。延吉高新技术开发区地处吉林东部
7、长白地区,是以中医药和长白山生态食品研究、开发为重要内容的省级科技园区,202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5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亿元,是总产值的76% 。公主岭农业科技园位于吉林省中部农业区,以充足发挥东北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战略作用,提高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粮食产区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以农业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为重要内容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区,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撑点, 也是粮食主产区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和示范区,是迎接农业新技术革命的先导区。通过人才、资金、科技和产业的高度集聚,园区将成为具有东北粮食主产区典型代表性、国际先进水平的
8、农业科技和产业中心,以及现代化的农业信息中心;成为科技农工贸一体化的现代生态效益型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成为经济上高效、技术上先进、环境上可连续的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高水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通化医药城位于吉林省东北部长白山区,以标准化、规范化的北方地道药材生产基地,高水平的医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和国际化的医药物流服务中心为发展目的。经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医药产业基地,是我国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基地。目前有通化东宝等8户通过GMP改造和认证的医药公司,开发“基因工程胰岛素、“碟脉灵”等一批高新技术医药产品。园区依托得天独厚的长白山地道的药材资源,独具优势的地道中药材人工栽培和养殖技术,通过培养名
9、牌产品、名牌公司、知名公司家,建设医药名城。计划在未来2023,提高医药产业的规模、水平和创新能力,构筑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四)积极的建设步伐,快速成长的社会服务体系科技中介和服务体系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途径。吉林省从1989年成立“吉林省经济信息中心”开始起步,逐渐加快了技术中介机构的建设步伐。现已建立起38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2个常设技术市场和14个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形成了以技术市场为主体的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在我省的科技信息交流、技术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23年吉林技术市场年技术交易额达成8.85亿元,比上年增长24.03%。各级科技计划项目中有40
10、3项成果进入了技术市场;交易金额达1.02亿元。科技孵化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形成新型产业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截止2023年末,全省累计孵化科技公司1300多家,其中吉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长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在孵公司分别达成306户和409户,在国内居于前列, 迄今从孵化器毕业的公司有200家。实行开发了“新视觉导航车辆”、“有机发光显示器”和“人体干细胞产品”等2023多个高新技术项目。目前,我省正进一步加强对中介资源的统筹规划,构建服务平台,提高中介能力,使之向综合性网络化方向发展。(五)不断改善的政策环境,顺利推动的科技体制改革在政策环境建设方面,吉林省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高
11、新技术产业若干政策规定、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吉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及关于进一步鼓励公司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规定等发展政策,逐步完善省重点科技计划支撑体系,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主体多元化和投融资多渠道体制的建立。在强化制度创新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政府的职能正在逐渐从直接干预型向间接调控型转变,逐步退出对创新活动的直接介入和直接组织,转为建立以政策引导、激励和监督为重要内容的创新机制。通过完善财政、金融、知识产权和人才政策,建立高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激励公司、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哺育创新中介服务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建立科学的创新监督考核目的体系
12、,推动各级政府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中发挥管理与协调功能。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从推行科研拨款制度改革、实行科研机构承包经营责任制,创建科研先导型公司到以多种形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均取得了良好成效。开发型科研机构按技工贸一体化模式进入公司或整建制转变为公司;或创办经济实体,走产学研三结合道路,与高校公司共建研究中心等;农业科研机构则走上了科研、开发、经营一体化的轨道。改革使科研机构增强了活力,也增强了整体实力。公司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有243户大中公司建立了研究开发机构,并逐步拓宽研发机构的功能,使之向公司技术中心转变和提高。一些公司加强了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强化了技术创新
13、能力。“九五”以来,以公司技术中心为依托,累计开发省级新产品1200多种,新产品实现产值228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成16.7%。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体系,现已拥有3个国家级、15个省级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区和12个星火产业示范基地,全省建立了5500多个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协作组织,有21个县(市)进入了国家科技工作先进县行列。(六)尚显局限性的创新能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按照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23年吉林省的技术创新综合力在31个省(市、区)中处在第10位,但是2023年却下降到第18位,成为全国技术创新综合力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位次的巨大起伏反映了我省技术创新能力
14、的不稳定性和整体创新能力的相对局限性。1、知识创新能力未充足发挥,区域创新能力局限性。吉林省虽然具有良好的知识创新基础条件,但其知识发明能力却从第4位下降到10位,科研论文从第3位下降到第24位。因素之一在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改革进程参差不齐,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建设滞后,传统的分派制度仍占主导地位, 没有真正形成充足调动科研人员知识创新积极性的有效机制;二是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没有摆脱单位所有,封闭管理的传统模式,实验室的开放度非常低,没有起到对项目、对人才的集聚作用在知识创新中的核心带动作用。2、公司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远未确立,区域创新的拉力局限性。吉林省的公司,特别是工业公司,传统工业比
15、重大,国有经济成分比重大,而现实竞争力较弱,因而改革的难度也较大,特别是对技术创新的敏感度和积极限度不够。具体表现为:大中型公司拥有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的比例偏低(22.3%)、技术改造投入偏低(24.8亿元)、制造生产能力改善限度小、技术合作限度低,技术市场协议成交额也呈下降趋势。根据中国区域的能力报告的评价,我省上述指标在国内各省(省、区)中居于下游。因此加快公司科研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强公司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的建设,加大公司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真对的立公司在技术创新中的立体地位,将是极其重要的任务。3、区域创新的宏观支持力度不够,对创新资源调动的能力局限性。在科技创新的宏观支持力度方面
16、,吉林省对人才数量的投入增长了17.8%,对研发资金的投入增长了27.3%,对教育的投入增长了8.3%。但这三个指标居于全国第25位、26位和28位,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在人才、资金和教育投入上较大的相对差距反映了宏观观念和运作力度上的差距。同时整体创新环境改善进程相对缓慢,基础设施、劳动者素质、公司技术开发和金融环境发展跟不上技术创新规定的步伐,对创新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的吸取力和稳定能力比较弱,导致创新型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有潜力的创新型人才及创新项目的长期短缺和外流。因此当务之急是通过比较分析认清自身的差距,不是用渐进的姿态,而是用跨越的姿态,筹划创新体系,改善和提高创新
17、的整体环境,加速创新体系建设。二、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的(一)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定位区域创新体系是与国家创新体系保持高度一致,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同时具有高度前瞻性和开放性的创新体系。全局性: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和组成部分。必须以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目的为指导,着眼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找准区域的目的定位。注重与国家创新系统制度、政策的一致性。同时与未来东北三省区的区域性创新体系相衔接,发挥东北三区内部的互补与协同作用。区域性:结合吉林省的资源特性、地理条件、人文条件、产业结构、比较优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在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地区分工和专业分工中,充足发挥自身的长处,突出本
18、地区的特点。前瞻性:遵循市场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在眼光上,要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在研究上,要选择处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具有发明性的项目;在体制上,要建立起具有充足竞争性、发明性的运营机制,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体系。开放性:建立高度的竞争和对创新资源的高度集聚体系,高度开放的信息体系和高度开放的竞争领域;充足运用国内国际的创新资源,以开放促发展。(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大幅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连续发展为目的; 以充足发挥比较优势为基本出发点,抓住国家调整和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扶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的
19、机遇,哺育和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 以扩大开放,高强度引进、吸取创新资源为主线,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主体的功能,逐步哺育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网络化、一体化的创新体系;以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哺育创新主体健康成长。(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目的20232023年,构建“三个体系”,实现“一个转变”。即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以优势产业和高科技园区为基础、以重点公司和科技型公司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以提高信息沟通效率、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为目的的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和深化政府体制改
20、革,完毕政府职能从直接干预创新向引导、激励和服务创新的主线转变。20232023年,实现“三个整合”。第一,实现创新主体的整合,提高创新意识,带动高校,科研机构和公司加入到整合的创新队伍中来,建立有助于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转化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平台。第二,实现创新要素的整合,强调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创新基本要素在创新过程中的综合作用,将这三大要素有效整合发挥最大的创新绩效。第三,实现创新环境的整合,强调政策和相应措施的配套,提供多样化的综合创新中介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为高效的创新活动提供支持。20232023年,实现“一个跨越”。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投资力度,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
21、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机构,建立一支优秀的、有强烈创新意识的创新人才队伍,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实现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跨越式发展。到2023年,通过扩大开放、聚集和整合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强化创新主体、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在创新模式上,实现从“学习型”向“综合型”转变,在动力机制上,实现从“技术推动型”向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相结合的“复合型”模式转变;在投入机制上,实现从“外在激励”型向“自觉连续”型转变。使创新成为内生自我寻求发展的动力需求。通过创新体系的建设,使公司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汽车、石化、农业、农产品加工、中药和生物药、光电子和新材料等七大重点领
22、域建立起人才、创新能力和产业的高地。知识创新的重点领域达成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成国际先进水平,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创新平台;形成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营规范化的开放协同、功能完备、高效运营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高技术产业连续稳定增长并成为重要的增长极,科技创新水平进入全国中上游。 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按照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的,吉林省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围绕本省产业和科技的优势领域,突出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和进一步改善技术创新环境。集中力量建设吉林省“一线两翼”区域创新增长极,所谓“一线”就是依托“长春吉林”经济带,建设区
23、域创新密集区;“两翼”是指东部长白山地区的延边和通化两地,是长白山特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区,在这里建立中药现代化、生态食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在这三个地区,重点建设四大开发区、两个科技城和十个研发基地,用区、城、基地的集中建设支撑“一线两翼”创新密集区的整体推动;同时实行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新世纪创业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七大科技工程。有重点、有环节地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一)高度集聚创新资源,构建“一线两翼”创新密集区因势利导,进一步引导创新资源向“一线两翼”集聚,即向长吉经济带和延边、通化两地集聚,尽快形成具
24、有足够竞争力的创新增长极。在长吉经济带重点建设“三区一中心”,即长春高新区、长春经济开发区、吉林高新区和东北农业创新中心;在延边、通化两地重点建设“一区一城”,即延吉高新区和通化医药城。充足发挥开发区与科技城独特的区域环境、科技密集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应用创新技术、幅射创新成果,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未来2023,园区建设将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园区的发展以“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二是园区的创新模式从“模仿式创新”转向“自立创新”模式,并进一步突出区域的优势特点;三是园区的发展目的以“振兴区域经济”转向“国际化”,成为在重点领域,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开发区。着力建设和
25、提高“三个平台”,即“技术创新平台”、“技术孵化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全面提高园区的创新能力和带动能力。实现“三个进入”,一是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水平进入国际前沿;二是重点公司的创新和竞争能力进入国内前列;三是重点园区的科技和经济实力进入国内前列。(二)围绕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实行七大科技工程 1、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核心,实行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吉林省拥有一批中科院所属和教育部直属的高水准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这是知识创新的中坚力量。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省部开放实验室、现代中药研发中心和植物转基因中试与产业化基地,构成了吉林省知识创新的核心基础。实行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一是要加大对重点实验室
26、的投入,有计划地装备一批高水平的科技设施,保证重点实验室和重要知识创新基地装备上的先进性;二是要进一步扩大重点实验室的规模,特别是在汽车、农业、医药和资源环境领域,加强重点实验的建设,培植、规范、整合、发展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使布局更加合理、完备;三是要进一步提高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争取再培植5-10个重点实验室进入国家级管理的行列,特别是农业和中药现代化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应率先入围。在体现吉林省资源,科技和产业优势的先进制造、光电子、应用化学、材料科学、农业、医药和资源环境等优势领域,都能拥有达成国家级水平的一批重点实验作为先导和支撑;其四是充足运用“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营机制,整合
27、创新资源,促进创新资源和创新知识在创新体系内的充足和合理的流动。加强知识创新体系与技术创新体系,中介服务体系之间的广泛交流,加强知识创新体系内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家的重点实验室和部、省级重点实验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激活创新资源,激发知识创新的能力和活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知识创新源泉。2、以公司技术中心建设为重点,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程数量上要有大的扩展。尽快扭转公司技术中心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要以提高公司的技术发展能力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增强公司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和注重引进创新与自立创新相合,提高研究与开发水平、
28、提高人才资源素质、提高资金投入强度,加快技术中心建设的步伐。争取使80%以上的大中型公司都建立起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技术中心,95%以上的大型公司均建立起高效能并具有强劲创新能力的技术中心,特别是在汽车、光电子、材料等领域,建立起完备的技术中心体系,真对的立公司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在质量上要有大的提高。建设公司技术中心工作的重点是:规范运营、提高质量、培植创新能力。一是以国家、省级公司技术中心的认定工作,带动技术中心的升级。争取国家级技术中心达成20户以上,省级技术中心达成100户以上,而国家重点公司的技术中心所有达成国家级规定的水平。二是推行职能评估制度,推动公司技术中心建设
29、工作。三是通过制度改革的创新,建立有效的吸引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发技术中心不断进取的活力。四是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公司技术中心逐步实现从“引进创新型”向“自立开发型”转变,争取在3-5年内90%以上的公司技术中心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投入上要有大的力度。一方面是要进一步加大财政、税收、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有助于推动公司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创新项目;二是要建立以公司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公司增长技术创新的投入,不断提高公司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高新技术公司应达成3%以上,重点骨干公司要达成2%以上,一般公司也应达成1%以上。使公司成为名
30、副其实的技术创新主体。资源整合上要有大的举措。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及发展粮食主产区的机遇,围绕吉林省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开展公司技术创新。3、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推动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突出创新、完善功能,建设创业服务中心。未来十几年要重点建设长春、吉林两个创业服务中心,两个计算机软件园,吉林大学科技园和吉林大学生创业园等6个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以及延吉创业服务中心、北华大学科技园、吉林民营科技园和地处长春的光电子产业国、光电信息园、生物制药园、汽车工业园、海外学人创业园等8个省级创业服务中心。在运营机制方面,一是以建立能充足沟通各创新体系和创新资源,形成“交流渗透、协同互动”的创新平台;二
31、是以“孵化器+创业投资”为基本模式,建立以股份制为特性的多元投入结构。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中心的内部结构,发挥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成果孵化功能。在石油化工、新材料、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中药现代化和长白山生态食品等领域哺育一批创业服务中心,并重点扶持其中的20个服务中心,达成国家级的水平。拓宽领域,提高功能,加快创新技术市场的建设。一要推动技术市场与各要素市场的结合,实现技术成果交易由“合用型”技术成果交易向“工程化、产业化”技术成果交易的转变,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综合技术市场;二要从一般意义上的提供技术和信息向科技信息产业和征询产业转变,形成一批具有较强交易能力的专业技术市场;三要大力
32、发展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大力培植技术经纪人队伍;四要积极推动网络化农村技术市场建设。与国家科技部技术成果交易网络平台接轨,同时要扩大省级乡村技术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抓好县(市)农村技术市场建设,实行“村村通”工程。建设便捷的农村技术市场网络体系。在技术上市场体系建设中要重点扶持20个常设的综合与专业技术市场,哺育50个服务型“专家大院”,真正提高技术市场的水平,发挥技术市场的功能。4、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的,建设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发展工程以提高高新技术领域创新能力为目的,大力研究开发高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哺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实现技术的跨越发展,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促进经济增长与可连续发展
33、。此后几年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奉献份额从目前的35%力争提高到50%,为汽车、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解决重大技术关键问题。(1)汽车技术依托一汽技术中心,联合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科院长春分院等单位,跟踪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动态,围绕汽车的清洁化、节能化、燃料多元化和智能化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能覆盖中、重、轻、微、轿全产品系列的整车开发合作体系,同时,大力开发混合动力、电动力汽车产品。重点研究清洁燃料及非石油燃料燃烧混合动力驱动系统、汽车仿真设计、虚拟设计、绿色设计、汽车安全技术;气体燃料发动机电控燃料喷射系统及其系统匹配技术与有害排放物技术;燃气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轻量化
34、材料及环境和谐材料;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高效节能电控装置。(2)汽车零部件技术整合吉林省汽车零部件研发有效资源,依托富奥汽车零部件集团,联合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等单位,跟踪汽车模块化供货趋势,按照汽车底盘、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汽车内饰等模化块分工体系,紧跟整车的发展步伐,开发车载局域网络、发动机控制、ABS和行驶控制、电子控制传动系统、行车导行系统、撞击传感等高技术产品,及安全气囊、防抱死装置、三元催化技术、发动机增压中冷技术、高压喷射技术、氧化型催化转换技术等汽车关键零部件。(3)化工技术依托中石化吉化公司技术中心,联合吉林大学、长春应化所、省石化研究院、长春工业大学等
35、单位,根据市场变化,在继续保持我省传统精细化工产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产业技术研发工作重点转向食品添加剂、工业表面活性剂、油田化学品、造纸化学品、皮革化学品、胶粘剂、电子化学品等新领域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研究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溶剂和催化剂,提高烃类氧化反映的选择性,采用生物技术从可再生资源合成化学品等绿色化工技术和生物化工技术;催化裂化技术、分子筛催化工艺技术、膜分离器提浓技术;新型反映工程、聚合物改性与呈工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绿色农药及农用化学品、清洁染料、环保型高档涂料、汽车及造纸用绿色化学品等。(4)光电子技术依托北方彩晶集团和吉林华微电子公司、长春华禹光谷集团,联合长春光机物理所、吉林
36、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单位,重点围绕液晶显示器(LCD)、有机发光显示(OLED)材料、OLED器件、等离子显示器(PDP)用荧光粉、大功率激光器技术、大功率电力电器元件、发光材料及器件等领域进行产业化研究开发。重点研究开发以TFTLCD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显示器为代表的平板显示器技术;以大力功率半导体固体激光器、光通讯器件为代表的光电子技术;以电子商务软件、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产品为代表的计算机软件与数字化网络技术;以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新型电化学传感器为代表的新型电子元器件技术;以微分析科学仪器、光电医疗仪器为代表的仪器仪表技术;以汽车导航系统为代表的汽车电子产品。(5)新材料技术新材料产业
37、要形成围绕分子及原子级材料的制备技术、纳米实用化技术等方面的产业链;拓展新材料在微电子、能源、医疗、化工、交通运送、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依托长春热塑公司、四平市高斯达纳米设备制造公司、长春高祥特种工程材料公司等公司,联合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应化所等单位,重点围绕新型热塑材料、金属纳米粉、非金属纳米粉、原位聚合制备聚烯烃纳米复合材料、高性能和功能化塑料膜材料、水性树脂绿色合成技术等领域,研究开发信息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纳米材料;功能高分子分离膜材料、液晶材料的制造技术;特种工程塑料技术。开展纳米材料制备新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复合纳米材料、纳米光电材料、纳米材料应用及其制品的开发研究。稀土
38、应用技术方面,重点研究开发汽车尾气净化烯土催化剂、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与磁体、新型稀土激光晶体、稀土长余辉荧光粉及其涂料和制品、稀土特种光学玻璃和高效农用转光剂及其新型转光棚膜。(6)现代中药技术依托通化修正药业集团、吉林敖东集团、通化东宝集团等中药现代化龙头公司,联合吉林中医学院、吉林省中药研究院、省药检所等单位,重点围绕长白山中药材特产基地建设,研发现代中药新品种,结合医药公司GMP改造,重点研发模分离技术、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分子蒸馏、真空蒸馏和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中药公司中的推广应用。开发东北淫羊藿、刺五加、人参、五味子等重点药材的种植技术。(7)生物技术生物技术与医药要形成
39、基因工程重组技术、生化工程工艺、中药与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化等方面的产业链;打造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现代中药、保健品、及其它辅助产品生产的基地。依托长春生物制品所、通化东宝及长春长生基因药业公司等重点公司,联合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解放军军需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单位,加快研制、开发和引进以基因重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酶工程和现代生物发酵技术为重要内容的生物工程技术,生产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发展人体干细胞系列产品、人胰岛素、人生长素、葡激酶、干扰素、白介素、促肝细胞生产素、血管生成克制素、减毒活疫苗等产品。(8)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依托长春大成股份有限公司、黄龙有限公司、吉林燃料乙
40、醇公司等粮食深加工重点公司,联合国家玉米深加工工程中心、吉林省轻工研究设计院、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应化所等单位,重点围绕高分子材料聚乳酸、乙二醇、丁三醇、燃料酒精、淀粉糖、赖氨酸及玉米休闲和方便食品等方向进行产业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研究生物发酵、变性淀粉、生物聚合物和淀粉化工醇等八大系列精深加工产品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开发。研究开发专用玉米为原料的新产品、食用玉米深加工产品、非食用玉米深加工产品、淀粉生产节能降耗技术。依托吉林德大、省粮食集团、辽源裕龙公司等龙头公司,联合吉林省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等单位,重点开发大豆组织蛋白、分离蛋白、浓缩蛋白、大豆纤维、膳食纤维、大豆磷脂、大豆多肽等
41、产品和技术,大豆保健功效成份的分离、提取技术及产品开发。学生豆奶和大豆功能食品和以长白山区资源为原料的绿色功能食品。肉类深加工方面,重点研究开发肉质嫩化、保鲜、保键、添加剂、品质改良及包装等的新技术、新工艺;保健食品方面重点研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提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高效干燥等高新技术开发新型保健食品,长白山区野生资源保健功效成分的分离、提取技术及产品开发。(9)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围绕软件构件化设计件及专用芯片、计算机设备等产品,计算机分销、以及涉及增强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推动力和改造能力等方面构造产业链,强化老工业基地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优势。研究开发公安(政法)系统软件、金融(财务)商业
42、系统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年、工业控制类软件和基于Linux系统的软件。(10)先进制造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要形成涉及汽车及其零部件生产、先进的数控机床及开放式数控系统、工业机器人及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机械装备生产、医疗器械等设备生产等方面的产业链,扩展产业的发展和生存空间,全面提高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的综合竞争能力。重点研究开发数字化制造技术与装备、工业智能制造技术、虚拟制造与网络制造技术、系统控制管理技术,开发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加工技术。同时依托吉林炭素股份公司和吉林铁合金有限公司,联合吉林省冶金设计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北华大学等单位,开发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炭纤维、核石墨、特种
43、铁合金等产品及功能、环保、精炼制能控制和综合运用等新技术。5、以建设“现代北药基地”为目的,实行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工程立足生态省建设,以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集中目的、重点突破、整体推动,努力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积极推动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把吉林省建设成为国内外著名的国家长白山北药基地。以长春市为龙头,以长春市、通化市和延边州敦化市为区域发展中心,以长春、吉林、延边和长春、通化、白山两条中药产业带为两翼,形成我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三个中心、两条产业带”的“三足鼎立”发展战略格局。长春市以“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建设为重点,建成
44、中药研究开发与中成药生产基地;两翼以“通化医药城”和“延边敖东医药城”建设为重点,建成长白山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和中成药生产基地。在区域发展上,东部长白山区,以中药材资源保护与规范化生产、中成药成为重点。中部丘陵地(平原)区,以中医药人才培养、中药新药研究开发、道地中药材开发和中成药生产为重点。西部地区,以道地中药材保护开发为重点。构筑具有较强支撑能力的中药研究开发、中药材种植(养殖)、中成药生产、服务销售“四个体系”,重点建设“长春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园”、“通化医药城”和“延边敖东医药城”“一区两城”,使吉林省中药产业科技水平和竞争能力大幅度提高,可连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中药材种植(养殖
45、)和饮片加工新药研究开发中成药生产市场营销互相衔接、互补联动、配套成龙的中药生产产业链,最终形成结构合理、系统性强、充满活力、高度开放的中药产业体系,探索并形成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使我省医药产业发展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优势产业,把吉林省建设成为我国北方中药现代化的科研、生产和贸易中心,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长白山北药基地,加速我国中药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在近期,组建壮大9个研究实体中药材种植(养殖)技术研究室、中药人学研究室、中药组合化学研究室、中药新药开发研究室、中药药理实验室、中药材质量标准检测研究室、中药临床实验室、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室、东北质谱
46、研究开发中心;重点支持10个中药材种植(养殖)和饮片加工示范公司,并相应建立人参、梅花鹿等30个符合GAP标准的吉林省道地中药材无公害规范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及2个中药材种源基地;重点扶持10个达成 GMP标准的大型中成药生产示范公司;重点扶持5个医药商业公司,并申请建立符合GSP标准的一个药品配送中心和一个面向国内外的中药材市场。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1)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水平。按GAP规定,开发我省长白山以人参、鹿茸为主的道地中药材资源,提高重要道地药材的生产和饮片加工的规范化水平,实现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市场占有份额。(2)中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加速中药产业新药研究开发体系的
47、建设,通过国家投入、研究单位自筹、公司和域外投资等多种方式,按GCP、GLP规定,建设非临床实验室,提高研究开发装备水平。着眼于全行业的科技进步,组织联合攻关,重点进行中药新药产品开发。针对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形容开发出安全,有效的中药新药制剂;对我国中医宝库中的古方验方、市场需求量大、临床疗效确切的药物进一步发掘整理,进行二次开发,使其技术水平达成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3)提高中成药生产能力和水平。加快公司的优化组合,引导公司走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哺育大型的医药公司集团,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大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运用新工艺、新剂型、新辅料,对现有品种进
48、行创新,提高质量和技术含量。(4)强化销售市场体系建设,以申请全国性中药材市场为重点,发展中药电子商务,按GSP规定扶持和发展药品商业业务。6、以促进发展为主线出发点,推动新世纪科技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在充足发挥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源程序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人才合理流动,公平竞争,自主择业的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重点培养科技和经济发展急需的四类人才。(1)培养一批杰出青年人才。通过实行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重点资助20名40岁以下具有高级技术职务或博士学位的青年科技人员,造就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到2023年,培养杰出青年科技人才500人,不断充实后备力量。(2)培养一批创新型学科带头人,通过重点资助和首席专家制等形式,培养一批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3)培养一批创新创业型管理、经营人才,通过高层次教育培训,交流和实践,造就一批可以引领高科技产业化管理和经营的高级人才。(4)培养一批紧缺高级人才。通过高层次教育、出省、出国培训和对国内、国外人才的引进,造就一支在新兴产业和新兴领域紧缺的高级科技、管理和经营人才。7、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实行科学普及工程建设围绕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的,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素质,推动科教兴省战略的进一步实行。(1)农村科普工作。充足发挥农村各类技术服务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