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丹纳名言合集及背景资料丹纳艺术哲学读后感于是细细的读了起来。 本书辑录了1865-1869年期间在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讲稿,是按教学进程陆续印制发行的有着强烈讲授特征的教学事实。 丹纳运用具体事例说明抽象概念的能力早已被世界学术界公认,他讲述条理明晰、充满形象、富有热情,把艺术(美术)中难缠的问题清楚、明确的讲个通透,被称为逻辑家兼诗人。 本文特意将艺术哲学中阐述“艺术品的本质这个论题作为典型案例,重点分析丹纳讲授方法的理性特征,努力使讲授建立在准科学的基础之上而非感觉和兴趣的基础之上,借鉴有效之法于美术教学中。 丹纳受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界的影响极深,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哲学上同时受着德国的黑
2、格尔的影响。 丹纳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寻。 艺术研究的过程就是“从事实出发,不从主义出发,不是提出教训,而是提出规律,证明规律。“我唯一的责任是罗列事实,说明在这些事实面前艺术是如何产生。 科学而严谨的治学方式奠定了丹纳在艺术史学研究领域的地位。 丹纳常常用到一个富有特色的词组“精神气候。 气候作用于笼罩期间的所有事物,强调这个大因数的影响,艺术研究就处在了一个复杂而立体的多维空间中,一切贯穿于艺术、自然、人文的主要特征和因果逻辑都有了一个必然的联系,这样就建构了一个和谐共生论、进化论的研究平台。 他说:“我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在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
3、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由此我们可以定下一条规矩,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这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丹纳讲授的进程通篇都是由各个主要特征之间的网络关系与因果关系构建的。 他强调:发现和控制主要特征是人类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值得尊敬的才能。 科学与艺术这对人类进程的双翼表现的也是主要特征,科学以定义和公式表现,艺术以审美与情感表现。 通过细读该书,当真是一次过瘾的洗脑过程! 而想要更好地理解一件艺术品,还要联系起艺术家本身。 例如说艺术家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甚至是信仰或身边的朋友的氛围。 在同一个时代的大背景底
4、下创作的艺术家们所创造的艺术品都有其时代所突出的普遍性。 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一个总体是作家的全部作品。 一我的理解是每个艺术家他们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而这风格会见之于他所有的作品,我想这当然也会见之于其中一件艺术品之中。 然而,丹纳认为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二个总体是艺术家他所隶属的同时同地的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 到第三个步骤时,一件艺术品还从属该艺术家庭本身还包括在一个更广大的总体之内,那个在它周围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会。 丹纳认为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总体,其中的各个部分都是由艺术家为了表现特征而改变过的;但这个总体并非在一切艺术中都需要与事物相符,只要有这个总体就行。 所以,倘若有各部分互相联
5、系而并不模仿实物的总体就证明有不以模仿为出发点的艺术,艺术品的定义分成两部分,模仿结构的关系与精神的关系。 第二类一数学关系做各种配合。 丹纳艺术哲学读后感篇三丹纳的艺术哲学,相比美学,这本书比较容易理解,而且观点错误的比较少,比较适合我们青少年读,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把艺术史研究与美学研究结合为一体,提供了在以后搞艺术的具体实际情况,而不是像普通哲学一样的普遍规律。 他认为,艺术作品从属于一个总体,艺术家应该从整体实际出发在结合现在的世界情况,丹纳进一步提出,把种族、环境和时代作为艺术的三种基本要素。 所谓种族,是指一个民族在生理学和遗传学意义上所固有的性格、气质、观念和智力等方面
6、的文化倾向。 这种倾向是一个民族的先天本能和最稳固的原始特征,极少受环境的迁徙和时代变革的影响而变化。 所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 前者指物质环境,包括种族生存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自然条件;后者指风俗习惯和精神气候,其中包括政治、战争及民族性格和生活情趣等整个社会文化氛围。 他看来,种族是艺术的“内部的精髓,而环境则是艺术的“外部影响。 而时代则是内部主源在下“外部影响“。 在丹纳的体系中,人类一开始,在环境的一定推动下,通过时间的作用,规划艺术特点,艺术风格等等,当这些达到一定的程度,则形成了地域行的艺术,比如说:中国和欧洲的不同,开始是因为环境和种族的截然相反,达到一定程度,形成
7、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他还提出了怎样判定艺术作品的的价值,艺术作品再现种族、环境和时代特征的程度及效果。 一共有三条:特征的重要程度;特征的有益程度;效果的集中程度。 艺术也是一个形成,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建筑设计应该跟当地的文化,环境,时代,种族,信仰,资金,技术,形体的大小等互相吻合,达到一种有机的整体,这才叫艺术美。 看了“丹纳艺术哲学读后感的人还看了:1.关于艺术哲学的读后感2.对艺术与艺术哲学的“哲学初探论文3.艺术与哲学的关系论文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翻译巨匠,傅雷其人及其译著在中国影响深远。在他的众多译品当中,丹纳的艺术哲学作为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地位独特。故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
8、通过不同傅译本及傅译本与他译本的对比分析,旨在揣摩和研习傅雷的翻译思想、翻译风格、翻译技巧,以资学人借鉴。此外,对傅雷的“艺术性翻译观”及“文化互文性”进行了阐发。文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针对具体翻译实践的文本分析,又有理论层面的探讨与建构,以期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的具体的互动与研究做出尝试,抛砖引玉。 文章共分为六部分。导论部分介绍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一章介绍傅雷与艺术哲学之间的渊源以及该著作在中国的翻译与研究现状;第二章从互文性的角度对艺术哲学的不同傅译本进行了解读,举例分析傅雷转化互文、规避互文、提示互文的翻译策略,揭开其初译及重译过程中的心理动机,并对“文化互文性”与“可译性”
9、问题以及傅雷所展现的译者主体性进行了探讨;第三章将傅译本与沈起予、张伟的译本进行了对比,从用词精当、行文流畅、色彩变化、神似及逻辑清晰五个方面,通过大量具体的译例分析傅雷的翻译艺术;第四章从渊源和内涵两方面,对傅雷的“艺术性翻译观”进行了阐释;结论部分是对文章的简要总结并对中国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文章通过分析认为,艺术与翻译是傅雷人生的两个支点。他的艺术修养一方面影响了其翻译观的形成,另一方面为其翻译实践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证。反过来,傅雷也将翻译作为一项崇高的艺术事业来追求。他有着独到的艺术眼光,其翻译艺术值得后辈学习和借鉴。他巧妙跨越了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其译作是推动文化互文性良性发展的有效媒介。中国的翻译研究应该综合传统和现代、语言和文化、理论和实践等多个层面,继续发掘更多翻译文学经典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