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舒伯特艺术歌曲菩提树的音乐特点与演唱表现摘要: 菩提树是著名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杰出名作。本文首先介绍了舒伯特的穷困潦倒及遭受各种抛弃生平,同时对其所作的歌曲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随后,为深入分析菩提树,描述了当时的舒伯特被爱人抛弃和居无定所的创作背景及其思想内涵。在第二部分,从旋律与节奏的独特性、曲式与和声的特征和钢琴伴奏与诗词的特征对菩提树的音乐特点进行阐述。最后,为了优秀地演唱菩提树,分别在声音的技巧、情感的表现和理解塑造的音乐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关键词: 舒伯特;菩提树;音乐特点;演唱表现。引言菩提树是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之中第五首。通过学习舒伯特的名作菩提树,对“艺术歌
2、曲之王”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也学习到舒伯特创作的歌曲的优点和技巧。本文通过对舒伯特艺术歌曲菩提树的音乐特点与演唱表现进行分析。一方面,通过对菩提树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到旋律与节奏的独特性、曲式与和声的特征和钢琴伴奏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借助对菩提树演唱表现的探索,对菩提树演唱时声音的技巧、情感的表现以及音乐形象的塑造的细节逐步理解,这样在演绎菩提树时更深刻地呈现此首乐曲的音乐特征。通过研究菩提树,能够对演唱舒伯特的杰作产生个人的理解,可以在音乐特点方面上探索舒伯特的思想内涵和其所处的社会状况。在声乐表演上,强化了演唱舒伯特乐曲的舞台能了,也提升了声乐艺术的修养,做到
3、娴熟自如地把乐声里的音乐故事详细地向听众倾诉。一、 舒伯特与菩提树(一) 舒伯特及其艺术歌曲的介绍舒伯特全称为弗兰茨.舒伯,1797年出生于奥地利,享年31岁,被公认为古典主义音乐最后一名巨匠。18 世纪末 19世纪初的维也纳正经历着艺术史上异彩纷呈的关键时机,这恰好是舒伯特诞生的时间,他的人生虽然不长,却为后辈遗留了数不尽的艺术宝库。 舒伯特的毕生和其他艺术家一样,同样也是当时现代社会艺术家命运的典型代表,舒伯特的父亲当时是一名校长,其异常地钟爱音乐,在这样的条件下,年仅8岁的舒伯特开始收到音乐的熏陶,父亲教导其使用小提琴,同时他的哥哥伊格纳茨教他钢琴,并开始接受声乐知识指导。年仅13岁的舒
4、伯特就开始创作,当他14 岁时创作了第一部交响曲,17 岁时候收到德国诗人歌德作品的启发,创作魔王和纺车旁的玛格丽特等的名作。舒伯特年少时,也曾想过走他父亲的道路,后来发现并不喜欢教学事业,到了1817 年舒伯特毫不犹豫地辞职,孤身来到维也纳,由于举目无亲,唯有继续当教师。当他一个人时,舒伯特会陶醉于德国浪漫主义的诗词里,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舒伯特擅长结交朋友,他当时认识了数个家庭困难的朋友,他们如影随行,畅谈所有事情。当他的创作作品不被人们关注或者重视时,喜欢他作品的朋友们和其畅所欲言、聊以自慰。 舒伯特家庭并不殷实,生活曲折离奇,但他的家庭成员都拥有不错的音乐基础,让其家庭随时
5、飘扬着优美的音乐。他童年是在音乐的游乐园中畅游的。正因为如此,舒伯特在年少时就收到很多古典音乐和奥地利民族音乐的熏陶。尽管舒伯特所在的社会贫困,家庭生活穷困,但这舒伯特也没有停止创作的追求,一些作品是舒伯特在白热化的环境下创作的,甚至可以一个早上就创作五、六首作品,他熟悉九部交响诗和钢琴曲等,但他最出色的作品一般是是艺术歌曲,不但给予了艺术歌曲赞新的诠释,还开创了很多体裁形式,譬如套曲、康塔塔歌曲和分节歌等。在舒伯特的卓越作品中,词、曲与钢琴伴奏巧妙地结合一起,诗意与情景柔和地交织起来,深入人心,他被后人尊称为“艺术歌曲之王”。在舒伯特终生的众多创作范畴里,数目最多和成果最丰富且具有独到之处的
6、是其创作的 多达六百首的艺术乐曲,舒伯特将诗的内涵与音乐形式紧密地柔和在一起,应用诗人歌德和缪勒等的作品来做歌词的基础上再创作音乐,譬如家喻户晓的在春天和菩提树等作品,均是其留给后人的完美杰作。他的杰作具有很高的艺术特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元素。 舒伯特对音乐界的功绩是把音乐和诗词有机地柔和在一起,基于其作品歌词中所应用到的诗歌,可分为四类,剩余为其它一类,以流浪者为内容的如流浪者为一类,以宗教为内容的如圣母颂为一类,以大自然风景为主题的如鳟鱼,以呈现情感的如纺车旁的玛格丽特为一类,以及其他类如致音乐等。(二) 菩提树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1. 创作背景冬之旅共二十四首曲,在1827年开始创作,用
7、时大概2年,舒伯特收到诗人威缪勒的作品启发,而菩提树是冬之旅的第五首。声乐套曲的含义是多首结构独立,情节非独立的歌曲构成。冬之旅描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流浪汉同时遭到爱情的失败,顾忌地在寒夜里远行,途中满目苍夷,大自然的冷漠让他筋疲力尽。冬之旅的创作风格和形式上,舒伯特一改写作手法与内涵,这和舒伯特自身的人生困境和那时独特的社会氛围之间拥有着不可割破的关联。因为舒伯特为这个作品付出了无限的狂热与激情,导致身患恶疾的舒伯特在完成此杰作后便英年早逝。当他第一次把冬之旅发表时,听众批评此类歌曲“过于阴沉” 与“非常恐怖”。然而舒伯特两耳不闻,继续把其当做最自豪的作品。历史的长河使冬之旅受到其他艺术家的赏
8、识,同时也让舒伯特在浪漫主义道路上获得不可或缺的地位。2. 思想内涵在思想内涵方面,舒伯特的作品深受世人喜欢,并且让听众由其乐器中体会到独特的亲切,是由于其乐曲客观和真实地描绘了他当时的时代、环境和问题。在社会氛围中舒伯特的自卑、惊慌失措而又正直的矛盾复杂心理情绪交融起来。这些作品多样的倾诉与态度不是展现个别人士的生活状况,而是真实地勾勒了舒伯特所在的社会情形下整个群体的心理感受。容易看出,菩提树里生活与情感都失败的“流浪者”,就是那个社会下的作曲家本人。舒伯特从小对音乐的热爱和坚持,却遭受父亲的遗弃,伴随着坚持,他的人生开始了抗尘走俗和四海无家。正是这种无处可住的惨痛经历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9、使他顺利地勾勒出了大量“流浪者”的生活状况,例如流浪者等等。另外,舒伯特爱人也就是由于匮乏的家庭环境和低下的社会地位而抛弃了他。这些就是冬之旅塑造的流浪者和中磨坊工。贝多芬是舒伯特的偶像,然而其在 1827便魂归天堂。这一消息给他造成的打击加上自身的顽疾难过,让他觉得遭人抛弃的极度失落,这也是菩提树旋律节奏为什么阴凉和悲伤的氛围。冬之旅创作的终点就是舒伯特的去世,仿佛也暗示了作曲家的尽头也在近前。在那时的社会环境下,舒伯特成长在社会底层,地位很低,只能凭借艺术创作勉强来温饱,遭受了新兴资本主义与封建统治的重重折磨。舒伯特终身无有妻子儿女,主要和其挚友共同生活,尽管生活穷困,然而他们互相激励、强
10、颜欢笑,坚持心里深处的的吗梦想,努力追求。遗憾的是,对社会环境的极度的失望与对梦想追求的信心下降,氛围的压力一直让他觉得无力和消沉。所以,在舒伯特的作品中,听众无法再感受到维也纳古典派的那乐观与激情的元素,相反,“看到”与体会到的只能是老百姓中小知识分子对社会与谋生的灰心和心死。就如菩提树中的流浪者,24小时被孤寂、抛弃和穷贫甚至灭亡的氛围笼罩着。从其他角度来看,菩提树并不是只倾诉舒伯特自己,更深一层是对那个社会环境下艺术家的心理情绪进行表达。可以看到,舒伯特利用乐曲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象,分别显露了那时时代给知识分子造成的严重痛苦,体会到他尽管对社会冷酷的世故有很切身的理解,但由于无法望到远
11、方的光明而禁锢在悲情的牢笼内。但是,他没有就这样放弃或碌碌无为,反而利用他的艺术天赋,指引群众思考并集结起来和命运斗争。正是这种伟大的思想诉求造就了舒伯特杰作至今仍家喻户晓。二、 菩提树的音乐特点(一) 旋律与节奏的独特性菩提树整体篇幅不长,但作品和声、曲式、调式和钢琴伴奏都巧妙地融合为一体。菩提树歌唱部分采用“ABA ”三段式结构。作品的前奏为了作为描写环境的引子,从而进入A段:图. 1 谱例1D 大调具有轻柔与亲切的特点,这里舒伯特营造的流浪者形象首次出场。这部分朴素柔美的旋律中若隐若现地表达出哀伤的思绪,犹如流浪者自述倾诉着与年轻时相关的事情。旋律偏向缓和,主要是级进,标志了拥有特征性的
12、节奏型是均分与符点。A 段构造上是四句平行,第一第二两句为重复,第三第四句部分重复,从而展现主旨,突出流浪者对故乡的卷帘情绪。四局有一样的节奏,和采用了重叠的展现方式。A 段在描述完流浪者对以前美满的事情回忆后,到了短小的间奏,寂寞孤寂的流浪汉被冷酷地重新置于真实环境里,然后到了B 乐段。图. 2 谱例2B乐段中的音乐从大调切换为小调,颜色由明亮转为漆黑。该部分前4个乐句旋律,将之前 D 大调里4个乐句的旋律转换到 d 小调上,主音不变,旋律从光明愉快切换到暗淡和悲伤,这样可以勾勒出流浪汉思念家乡并居无定所的悲情情景。B乐段前4句应用了叙述的方式,精巧地实现了由回忆转到现实的切换。当到达第 4
13、5 小节时,作品曲调从大调转入到具有一样主音的小调,节奏型相对A段不作改变,旋律类似,从前面的旋律作小许变化。另外,在第 51 小节标记了仅有的八度跳进音程,把歌词里“帽子从头上吹落”的情景,通过如临其境的旋律展现在面前。到了B段的后两句,旋律从小调又一次切换到大调,豁亮的大调渲染了流浪汉对家乡的无尽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幻想。短小的间奏后作品到达第三段,该段是A段的重现部分,旋律一样出了钢琴伴奏比第一段添加了力度。乐曲最终加入了2个小节,改扩充让整个作品显得相当丰满,活灵活现地拉下了帷幕。图. 3 谱例3(二) 曲式与和声的特征通过分析,舒伯特在完成整首歌曲旋律的时候也搭建了整首曲的曲式结构。 菩
14、提树采用重现的A-B-A单三部曲式结构。整首作品的曲式结构如下图:图. 4 曲式结构调性安排是经过四次转调的D-d-D-d-D结构方式,主属轮换的和声组织,同时应用半音和声来勾勒风的情形。下图为作品的引子:图. 5 引子引子包括1到8 小节,采用D 大调,整首曲用主音D作低音四拍展示,确定了调式调性,结合用音型化伴奏织体,该类连续包括十六分音符,属于三连音节奏型,由作品开场就明确了舒伯特哀伤思乡的情绪氛围。引子最后段用7的重叠形式收尾,同时自然地开始A段。 A 部分包括9到24小节,采用D 大调和全终止。这段是由再现乐句与乐段组成的一段并采用全终止。A段采用叠入结束主和弦的进入,他的旋律线作主
15、和弦的分解下行级进,伴奏织体配以柱式和弦,决定了调式调性。B段里,节奏型采用四分附点与均分八分音符,配合主和弦的分解上行级进。需要注意的是,a 句里音程跨度是纯五度,为 DA的形式,而b 句里跨度是 DD八度,该类在两种乐段里的音程的放大方式,不仅促进了乐曲的前行,还增添了作曲者的眷恋故乡的情绪。在A 段终止后,可以看到了4 小节间奏,D 大调切换为d 小调且主音不变,为 A1 段的切换调式作铺垫。A1段中的a1 句切换为d 小调主音不改变,到b 句切换回归到D大调,且位于43小节作乐曲的扩展,表达了舒伯特那时激昂愤怒的情绪。其后是简短的一小节过渡,到达了B部分。B段包括45小节到53小节,调
16、式采用d小调,采用半终止的形式。素材出处是乐句a,伴奏采用了引子素材里的音型化伴奏织体, 并添加了分解八度的处理手段,表达了舒伯特在朔风中的凄凉和悲哀的情绪。 B 段终止后进入 6 小节的间奏,低音部分采用了了d 小调持续音,从而准备再次重现A 部分。重现的A 部分包括58小节到76小节,采用D 大调的曲调和全终止的方式。乐句 a 左手强化了低音,表达了舒伯特那时渴望寻找归宿的美好愿望。 尾声包括77小节到82小节,同样采用D 大调并类似于前面采用了引子的素材,最后以全终止的方式拉起了帷幕。 (三) 钢琴伴奏与诗词的特点浪漫主义艺术作品可谓诗歌、感情伴奏、人声的水乳交融。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利用
17、钢琴伴奏将诗词里的形象与声音里的形象精妙的结合起来,添加了作品独有的表现力。菩提树中,作曲家给钢琴伴奏带来了非常独特的特质,别具一格的创作思维与技巧将菩提树中每个情景借助钢琴伴奏惟妙惟肖地展现在听众眼前。乐曲前期的一系列三连音伴奏织体,在各自区域上重复切换,快慢自如,松弛有度,犹如菩提树的枝叶于柔风里唰唰啦啦地发出声音,对流浪者的构造的登场作了烘托。和前面讨论的一致,三连音为菩提树的首要音型,所以该伴奏织体利用在整首歌曲间奏和尾声。作品到了歌唱段后,旋律轻柔,光彩明显的同时也十分典雅。借助主体的和声织体来增强追忆。乐曲到达最后一部分时,尽管再现了A 段的主旋律,然而伴奏织体和前面的部分不一致。
18、该段里,不仅是伴奏还是声乐段都比前面的部分更加无光,对比之间更加平静和舒缓。天籁之音融入了钢琴伴奏里,频繁再现菩提树叶飘扬的诗词,再次凸显了流浪者眷恋家乡和衬托出现在四海无居的悲情。“舒伯特故意地将和声和钢琴伴奏的纯音乐元素提升和诗与旋律一样首要的位置;他要给作品的四处塑造出一个宏大音乐体的原力,该原力能够在诗和音乐之中构造均衡的联合。舒伯特用了现实的、难以想象的和无休止的方式去保持和确保了该种平衡。可以容易地看到,钢琴伴奏在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方面,是不可或缺和非常重要的。在舒伯特的熏陶下,舒曼和门德尔松等艺术家在编写艺术歌曲的过程中都故意“镌刻”钢琴伴奏织体。三、 菩提树的演唱表现(一)
19、声音的技巧菩提树是冬之旅套取中较为轻快的作品,钢琴前奏表达了故乡菩提树在柔风里唰唰啦啦响的柔和。歌声犹如把流浪者送回到家乡和煦和安静的胸怀里。当演唱这部分时要求演绎者用叙述的手段将记忆中的环境勾勒出来给欣听众,要留意使用半声,不能太重,过度的戏剧化会偏离了舒伯特的主旨目的。另外,强调声音的线条感,使用粗线条来呈现乐曲,改要求对演绎者作出了气息的标准。对于任何版本,当演唱这段时要求注意声音的位置,技巧方面“边叹边哼”的关键为支持声音持续性与一致性的首要。随着乐曲的前进,流浪汉在追忆中猛醒,看到现在离开家乡四海无居所的惨况,调式也切换到d小调,家乡的菩提树犹如在温柔地叫唤着流浪汉,曲调切换回D 大
20、调。这段中最突出的为音乐大调切换为小调,该调式调性的转换跟随着剧情的演变而变化。因此演唱时留心在声音的色调上要稍微作改变。该处中,尽管流浪汉已经知道自身还在漆黑中挣扎,但是还是不想从安宁的追忆中回到现实。演绎时要留意和前段大调式中的柔和温暖作区别,在温暖内表达出轻微的压抑,在温馨中展露出微微的惊慌失措。声音上还是继续第一部分的持续性与大的线条感。声音采用柔弱,色彩方面是淡和的。表演时声音的位置要确保在面罩上,保证语言的持续性。并应用“边叹边哼唱”的方式来实现演唱。调性忽然切换到D大调,好景不长,忽然阵阵冷风吹袭,冷酷的事实摆在流浪汉的跟前,他无奈再续之前的贫困潦倒。在演唱改处时要强调音乐色调的
21、突换和剧情的转换。明显的戏剧性要求在这段展现得淋漓尽致。演绎中要跟随钢琴伴奏把这骤来的寒风环境的呈现出来,把焦灼却又无可奈何的情绪借助演唱表达。这部分一定程度上音域较低,需要演唱者留意歌唱位置的拿捏,演唱者不小心会在此处利用压喉或者把位置降低来表达。因此,需要演绎者时把每句都哼到面罩上和提起软腭,张开后牙关和头声连接起来,进而表达中低声区的厚重的情绪,来表露主人公在冷风与漆黑中的无声的倾诉。到了最后部分,尽管从曲调方面分析和第一段相像,但这时候的情绪已经遭受了变化,家乡菩提树的叫唤频繁展现,展现了流浪者思乡的情绪一发不可收拾,越来越重,但又无可奈何和惊慌失措。演唱这部分时音乐色调与声音强度重现
22、第一部分时的柔和,粗线条感再次归来。这样可以用留白的形式终止流浪者的追忆换面。(二) 情感的表现情感的表现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艺术歌曲和歌剧咏叹调不一样,夸张与造作的演绎手段是被拒绝的,演唱时切忌要吐露出真正的情绪和感情。 第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诗词和艺术的水乳交融,所以要真正地领略歌词的内涵,还要深层次地领会作品的抒情性和歌唱性,最终情真意切地去演唱。 第三,在乐曲中情感态度的转变,即在间奏上使用凛冽寒风吹过,枝叶唰唰啦啦地响的情景,又一次演唱这段时需要打造出一种崭新和不矫揉造作的体验,人声和伴奏织体的波澜和切换要自然。另外,每段的高潮要求拿捏纯熟,该要求对歌曲情绪的掌握十分关键。(
23、三) 音乐形象的塑造菩提树塑造的音乐形象是,流浪汉家乡的门前,有一棵菩提树,流浪汉曾在菩提树下经历过了美好的时期。但是他现在在寒冷的狂风中四处游走,仍犹如听见菩提树向他呼唤。呈现出了一个被爱人嫌弃,孤寂地游走四海无家的穷人,表达了他在追忆起故乡门前那棵繁茂的菩提树和曾经历过的开心时的那种五味杂陈。菩提树中遭受爱情失败的“流浪者”的角色,就是舒伯特自己的真实反应。因为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被家父赶出家庭,自此过上流浪的生涯;曾经山盟海誓的爱人,因为自己穷困潦倒与社会地位卑微,最后选择嫁给了一个富有的面包商人。雪上加霜的是,舒伯特的偶像贝多芬去世,再加上他自身顽疾缠身,人生的众多悲剧让舒伯特感觉被人
24、唾弃的孤寂感,他坚持着在苦难中寻找精神家园的伊甸园,这才创造出了惊世之作伊甸园。1 / 12 . 参考文献: 1查琳. 从艺术歌曲菩提树看舒伯特的音乐表现手法J. 艺术教育,2007,02:30.2阿娜. 舒伯特冬之旅之菩提树的音乐分析J. 内蒙古艺术,2007,01:72-75.3柴莺. 对舒伯特菩提树的音乐分析及演唱表演思考J. 甘肃科技,2007,07:262-265.4徐涛涛. 舒伯特菩提树与陆在易桥的演唱比较D.四川师范大学,2014.5高磊. 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点D.山东师范大学,2015.6韩冰. 舒伯特歌曲菩提树的音乐特点分析J. 科技信息,2013,08:346+348.
25、7肖琦. 浅析舒伯特艺术歌曲菩提树的音乐特征J. 戏剧之家,2015,07:76.8孙鹏. 舒伯特菩提树的钢琴伴奏技巧J. 大舞台,2015,07:123-124.9刘嵘. 舒伯特歌曲菩提树的音乐学分析J. 美与时代,2006,08:62-63.10王蕾. 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特点歌曲菩提树分析J. 音乐大观,2013,05:154-155.11吴佳. 论舒伯特菩提树的钢琴伴奏演奏J. 大舞台,2012,04:81-83.12浦彤伟. 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菩提树的创作手法及其艺术表现J.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1:76-79.13狄其安. 严密的逻辑 细腻的情感论舒伯特歌曲菩提树中的创作逻辑思维J. 黄河之声,2008,01:54-56.14管云. 歌曲菩提树舒伯特性格的折射J. 艺术探索,2001,06:19-20.15刘菊,廖霞. 从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看钢琴伴奏艺术歌曲菩提树分析J. 教育前沿(理论版),2009,02:119-120.16张鹂. 浅谈舒伯特歌曲菩提树的音乐特点J. 职业,2011,14:150.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