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四、评论分析一、顺风车业务上线缺乏公益性考量顺风车并非是一项单纯的商业服务项目,这是它在商业化应用初期面临的最大考验。顺风车的整个服务体系都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基础之上,并没有什么细致的商业化质量保证的考虑。滴滴出行在把它纳入到自己的出行服务体系之中时,并没有过多考虑过顺风车的公益特性,不过是增加了一个拼车的选项,全盘照搬整个快车的商业服务逻辑体系,结果就在事实上给绝大多数用户造成的认知就是“叫顺风车价格更便宜”,却没有真正认知到“顺风车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商业服务项目”的根本特点。二、营销模式折射出的经营理念存在问题。顺风车的本质是共享经济,而滴滴把顺风车定义为社交平台的
2、营销模式的理念就存在问题,广告语给人很多性暗示与性联想,正是对乘客和司机标签评价这些变异化的所谓社交功能,让一些“怀有不轨念头”的人,能够通过这一平台,去别有用心地选择乘客、继而成为他们选择“可下手目标”的帮凶工具,而这一伦理缺陷给不法份子打开了方便之门。滴滴对此应当反思,作出改变。三、监管存在缺失(一)内部监管1.审核不严,顺风车司机质量难以保证。快车可能是准专职司机,相对管理严格,而顺风车,参差不齐,管理难度更大。而且滴滴顺风车在注册审核环节上存在明显漏洞。注册顺风车司机提交证明环节无需本人手持证件,若有人购买全套虚假材料提交注册,平台难以辨别。2. 应急反应缓慢,体制不完善。事前,滴滴对
3、凶手之前曾有性骚扰的投诉缺乏重视,没有进行处理。事发后,在接到求助信息后,客服没有处理事件的权限,选择拖延时间。造成拖延时间的原因:一是客服没有足够重视此事,并没及时迅速上报,拖延时间太长。在这种情况下,多拖延1分钟,生命就多一份危险。迅速的应急反应机制显的尤为重要。二是作为一个体量庞大的平台,缺乏相应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虽然平台方迅速道歉,承认一定的责任并协助警方调查的态度和行动让人安心,但通过网友的评论可以看出,民众在意的可能不只是道歉更是以实际行动做出有效的监管。(二)外部监管1、法律法规有待健全。目前,针对网约车并没有具体的相关管理规范;线上平台规范不力,线下车辆管理难,驾驶人管理更是
4、难上加难,面对危急情况更是处置缓慢。2. 监管执法不到位。平台与政府监管部门缺乏互联互通的机制与渠道,同时相关管理部门执法力度有待加强。面对滴滴公司拒绝接入数据的行为没有及时做出反应,导致事件频发。四、资本逐利与社会责任的冲突。一个大到一定规模企业,其社会关注度就会更高,而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大。滴滴靠着巨额补贴,挤占了市场份额,但随着补贴下降,单量大幅度下降。滴滴顺风车遇到困局:补贴这剂良药终难持久,资本不是慈善,赚钱才是最终的目标。而滴滴顺风车的上线,对社会责任的考量就相对较少,没有将必要的社会责任扛在肩上,仅仅将网约车作为增加“流量”和“估值”的工具,从而缺少对安全监管方面的技术的投入,比如开通一键呼救功能、推出报警系统、乘客和司机可根据性别互选、安装监控设备、规范司机审核等。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