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提升策略探讨 陈香甘瑜肖万娟【摘 要】本文在分析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基础上,提出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校友回校宣讲、开展就业巡回指导等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策略。【关键词】高职学生 就业心理素质 策略G A0450-9889(2018)07C-0185-02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就业市场的多元化,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高职学生,其综合能力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就业能力较低,难以在就业中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因此,努力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缓解当前就业形势的重要途径。在就业能力中,良好的
2、心理素质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应针对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和就业市场趋势,并结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开展系列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活动,帮助高职学生以良好就业心理适应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一、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都会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普遍采用SCL-90和UPI进行测试。通过检测可以看到,部分高职学生存在多样心理问题,主要是自我认知、自我接纳不够导致自我认同低,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主要症状是焦虑、自卑、茫然、依赖、悲观、攻击、恐惧、抑郁、羞愧等。一般来说,这些问题在学生即将毕业或者毕业后,也体现为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例如在面对就业时,由于缺少人际交往的经验,对自
3、己的认识负面较多,自我评价低,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敏感多疑,从而缺乏自信心。这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就怀疑自己,消极失望,没有信心面对和解决问题的勇气,有的甚至逃避就业,封闭自己。这些状况对高职学生学习、生活、择业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校期间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职业需求,引导其缓解心理压力,树立合理的就业目标。二、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策略(一)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造成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等等,但内因是学生主体,因此,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培养学生就业心理、提高学生心
4、理健康水平的关键所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课程为平台,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普及全校学生。对于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采取约谈的方式核实其心理健康程度,由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对问题确实严重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约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根源,滋养学生的心灵,唤起其成长的力量。在就业心理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条条框框地操作,而是要结合学生本人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指导。除了开设心理课程,进行素质拓展活动,还可以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测,对表现异常的学生逐一约谈,并指定心理教师一对一帮扶,利用职业兴趣测试、性格测试、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疏导
5、负面情绪、增强自信、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承受能力,并教会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就业。(二)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悦纳水平由于高校的学生人数较多,并且在心理测试中有的学生会有阻抗和回避心理,仅仅通过测试不能提升整体的心理素质水平,而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则能很好地起到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开展素质拓展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在学习工作中能学会扬长避短,提高自我悦纳水平。在杨建洲的研究中,客观评价自己、正确认知自我都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悦纳自我是健康心理的前提,认识自我是自我定位、成功就业的前提,在求职之前,
6、学生必须先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包括分析自己的优缺点、知识结构、技能水平、性格特征、工作经验、能力及身体状况等,这样才能在求职竞争中准确定位,扬长避短,并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准备。对此,可以班为单位定期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围绕“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主题,设计“我是谁”“欣赏自己”“角色体验”等一系列活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融入集体、展现自我,并在活动结束后分享感受,交流心得。(三)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是职场中至关重要的能力。用人单位对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团队合作、责任心、自我管理、人際沟通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要求,所以,应定
7、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为主题的团体辅导,也可以增进人际交往为主题对凝聚力不强的宿舍成员展开团体辅导。以小组约谈、沙盘游戏为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敞开心扉、学会理解他人,帮助学生提高团队意识,自发调整现有的人际交往模式,进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而宋秀丽的研究结论也表明,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特别是在完善性格特征、促进人际管理、完善自我意识等方面。在团体辅导活动中,随机分组,给小组布置活动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在团体中的作用,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如在“同舟共济促成长”的活动中,一个班分成五个小组,每组八人,全组人要全部站立在一张
8、报纸大小的“小船”上,完成任务后,再把报纸对折,让“小船”变小。随着报纸一次次地对折,“小船”越来越小,组员要一起想办法,相互照顾、帮助、主动让位,紧紧拥抱、共搭人梯,利用有限的空间让小组的成员在“船上”,每个人齐心协力,想办法不让任何一个队员掉到水里。“小船”越小、用时越短的小组胜出。在活动中学生体会到自己在团队的作用,学会与他人合作,增强自信心。在新生中参加团体辅导活动和不参加团体辅导的学生相比有比较明显的变化,经过团体辅导活动的学生能够更快地融入班级,同学之间能更快地熟悉,交流更多,互动更多。多次活动后比较明显的变化是班级成员互动更多,气氛活跃,能量更流动,人际更和谐,在较长的时间内,学
9、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比活动前增加很多,定期、连续做团体活动能巩固效果,推动班级建设。(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学生在就业时除了会盲目跟风共同竞聘一个职位以外,还会因为自我评价过低形成自卑心理,缺乏自信会让学生不敢竞争、怯于挑战,所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是就业心理训练的重要内容。可以各种形式为载体,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为素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开展以压力、情绪、情感、人际、恋爱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学会表达情绪、管理情绪。组织学生每周开展“记录我的小幸福”活动,并一起分享小幸福,正面唤起成长的力量,提升学生主观感。以宿舍为单位,发挥“朋辈”效应,让学生在集体中发现自己、提升自己。
10、还要对即将外出实习的学生再次进行心理普测,通过普测的数据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端正学生的就业观念。(五)邀请校友回校宣讲,分享就业心路历程,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预期为调整学生的就业心理,也可邀请毕业三年内的校友回校,分享就业经历和感受,利用学生对校友产生的认同感,让学生了解到,有着相同教育经历的校友能够获得成功,自己也能获得成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其在就业求职过程中勇于挑战自己。可每年召集毕业实习的学生回校进行座谈,让实习生谈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收获,以及不同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指导在校生好好规划自己的学业,学好相关核心课程,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以满足岗位需
11、求。除了分享就业经历和感受,还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其作用在于更新知识、拓宽视野、了解就业现状,帮助学生完善就业技能、增加就业砝码。学生很想了解自己将来就业的状况,对毕业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很感兴趣,在交流中会得到很大的收获,从而确立合理的就业预期。(六)开展就业巡回指导,总结经验,推广成果如果学生对就业现状不了解和对自身实际没有进行客观评价,就业时就会存在迷惘、焦虑、幻想的心理,不能作出正確的选择。在学生实习期间,可以组织老师和辅导员分组轮流到各地市的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就业巡回指导,了解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并总结经验,推广成果。一是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做经验总结,根据实践丰富理论,为以后的就业
12、心理指导工作提供基础。二是在巡回指导中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了解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帮助毕业生调适其心理状态。结合专业知识,对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三是根据反馈的毕业生实习成果和存在问题指导在校生做好就业规划,帮助在校生了解就业情况,根据自身情况设立目标,调整心理预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就业问题。四是在实习巡回中,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了解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结合教学工作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位需求的匹配度更高。三、实施成效笔者将上述策略应用在所在学校的就业教育中,实施后学生就业心理素质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根据近两年就业统计以
13、及对学生的抽查走访,以上策略的实施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其一,在校生对专业的了解深入、对就业市场的预期合理,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其二,毕业生在就业上心态稳定,对职业的期望值合理,就业状况良好,以建工系为例,学生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较多,跨专业就业人数减少,两年内从事本专业就业的人数占91.5%。其三,学生就业状态良好,三年内主动到校招聘的用人单位稳步上升,用人单位的质量不断提高。总之,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学校应发挥自身作用,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心理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为学生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实现人生规划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让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认识到心理素质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主动提升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心,培养自我认同感,不断锤炼乐观、坚韧的品质。【参考文献】1杨建洲.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62宋秀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作者简介】陈 香(1973 ),女,广西贵港人,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责编 苏 洋) -全文完-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