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活动教学法在高职思政教学中的运用 聂婷婷 李天航关 键 词 高职;活动教学法;思政教学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9-0030-02一、活动教学法的含义及理解活动教学法是以课程中设计的学生活动来促进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思考,强调以学生的自身活动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反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指引作用,而不是主体作用。教育学家杜威、皮亚杰都是活动教学法思想的倡导者。倡导实用主义教学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了“做中学”的思想,也就是“活动教学”思想。皮亚杰基于发生心理学的原理,认为认识不是纯主观的活动而是主观与客观相互
2、作用的结果,因此儿童的认识过程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同化和顺应的平衡中促进认识的发展,而再认识需要通过活动来进行,在活动中进行同化和顺应,并循环往复形成真正的主体的认识。因此,活动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学原理,并能更好地实现对事物的认识和运用。二、活動教学法的理念及误区活动教学法是比较适合当下时代背景的,学生作为新一代青年,接触新鲜事物较多,思维活跃、个性十足,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无法更好地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被动听课也不能将知识内化为适合自我认知结构的内容,而活动教学方法能够调动每个学生投入活动中,在活动中思辨,在活动中锻炼逻辑思维,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激发创造力,提高学习力。活
3、动教学法主要有以下教学理念。(一)以学生为主体活动教学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皮亚杰指出,如果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聪明才智而不是积累记忆,在于培养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培养博学之士,那么传统的教育显然具有严重的缺陷。活动教学法能够为儿童和青年提供自由探索的天地,要求学生重新发现甚至重新组织他们需要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把真理传授给他们。这里存在的误区是,在实践中容易误解“以学生为主体”的含义,把课堂交给学生后,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缺乏主导,只有趣味而缺乏意义,无法控制场面。活动结束后,学生只有“好玩”的收获,没有思维提升和知识重构,为了活动而活动的活动教学法是失败的。(二)以经验为基础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学
4、即是做,教育既生活,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由着经验、为着经验发展的一个过程。活动教学法运用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设计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活动设计的内容和环节都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经验,这里的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思维经验等,经过活动过程中的查找、讨论、扮演、思辨,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升级和知识的迁移,达到真正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目标。这里存在的误区是: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必须充分了解学情,设计的活动是否能够和学生的已有经验产生关联,这需要平时做好大量的调查和观察,积累教学案例。如果教师设计的活动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或者无法刺激学生的元认知使学生产生学习迁
5、移,那么这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也不能认为是成功的。(三)以思维为主线尽管笔者一直强调活动教学法注重经验和实践,但是并不意味着活动教学法仅仅是一种体力劳动,或者是机械式的重复操作。而是在活动过程中也在不断重构或者发现知识,大脑也在不停地“活动”而不是处于“停滞”状态,活动的设计过程可以层层递进,让思维活跃起来。这里存在的误区是:很多误解认为“活动”就是只要学生“看上去”在参加活动,并且场面热闹就达到了教学目标。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场面热闹并不意味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了充分的激发,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时学生在热闹的活动过后对课堂内容仍然不清楚,没掌握,不思考,无法完成课堂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四
6、)以兴趣为引导传统教学法一直强调学习的价值,注重学习对个人的好处。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今的学生已经不再被“学习的价值”这一理念所困扰,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化,更加尊重自身的兴趣,如果课程本身是毫无生趣的,那就很难吸引学生关注到课堂本身,尤其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很活跃但理论知识相对不足,所以在理论知识上他们自信心不足,更加需要能够提升学生兴趣的课程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里存在的误区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有时会仅仅为了实现课堂活跃度而不自然地牺牲了教学目标,这是初步尝试活动教学法最容易走入的误区。面对高职学生,提高课堂参
7、与度已经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所以实现了活动教学法中的活动设计,而把教学目标抛在了脑后是经常走入的误区。三、活动教学法在高职思政教学中的运用笔者发现,在高职思政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兴趣,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式地听课,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还有部分学生对课堂完全不感兴趣。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活动教学法,也通过研究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总结出以下几种活动教学法的运用途径。(一)信息化活动教学法信息化让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加丰富,在每年的信息化教学大赛中,教师都采用各种信息化手段丰富自己的课堂,让课堂更有吸引力。1.VR互动模式VR互动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有更直观的体验,
8、从视觉、听觉各个角度刺激感官,从情感上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关注;教师通过将重难点与VR体验结合起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如经济政治与社会第十三课坚定文化自信,要让学生在课堂重新燃起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需要一个契机,而“故宫VR体验”活动正好契合了这一课,学生通过手机打开3D模式的故宫,一个立体的故宫展现在面前,对于情绪的调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情绪调动起来之后,紧接着设问:(1)能代表中國文化的元素还有哪些?(2)故宫里面的物件如此精巧,并且能够保存到现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通过层层设问调动学生思考,文化自信的精髓就呼之欲出。2.“小游戏”模式“00后”学生对游戏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中设
9、置“手机小游戏”活动常常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注意设置的游戏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第十五课建设美丽中国中,笔者团队成员曾设计“垃圾分类游戏”,课程进行到“建设美丽中国,人人行动”环节时,先由学生讨论可以做些什么,垃圾分类是每个人身边的“美丽中国”行为,由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学习垃圾分类的原则、怎么分类,学习结束由学生进行“莲蛙垃圾分类”小游戏,最后对每人的得分情况进行反馈。3.线上互动教学平台笔者所在学校使用了“蓝墨云班课”,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调查问卷、图片分享、在线答题等多种形式进行,很好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通过线上互动教学平台也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作业,更方便进
10、行翻转课堂。在使用过程中,为广大教师带来了诸多方便。(二)非信息化活动教学法1.分组讨论小组活动教学法是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一种微观教学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通常分为46个人一组,各个小组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协作的方式开展合作,这种方式通常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头脑风暴、小组分工和总结评价。在高职思政教学课程中都可以用到分组讨论的方法。由教师明确分组讨论的任务是什么,教师带领学生理解活动的目标,将所有的可能列举出来,列举后进行分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倾向对分类进行选择。教师提前设定每个组的人数,根据人数组队,对小组的任务进行研究,小组内部也实行分工合作。最后进行小组的演讲和总结,
11、进行小组间的评价,通过小组内部的评价,使小组成员间互相了解情况,评价更加客观,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2.社会实践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社会实践活动无论从情感上还是行为上都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在实践中获得的感受是深刻的。笔者发现在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后,真正厘清了很多工作流程,在社会实践中也会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实践中的经济、政治、社会现象,对于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更有帮助。活动教学法认为,教学是动态的实践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要适度适当地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资料查询,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践中去,注重
12、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直接体验,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获得整体发展。3.辩论真知辩论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活动的方式,比如在“我们应该如何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建立文化自信”这一问题时,笔者曾经设置了辩题:“作为中国人,过圣诞节就是不爱国吗?”学生的观点就明显不同,他们在课堂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真理越辩越明。在此,笔者利用争议较大又能启发思考的辩题,让学生通过辩论,锻炼了思维,注重知识梳理,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这些都是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活动方式,非信息化的活动方式还有旅游海报、角色扮演、案例讨论、劳作活动、实验活动等,丰富的活动教学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
13、性,也能让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四、总结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够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的事情的人,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思考者、发明者、创新者,而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成为知识的储备者,活动教学法试图让学生从活动中学习知识,从活动中培养情感,从活动中锤炼行动,真正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守正创新”的教学目标。参考文献:1彭小明.活动教学法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6(7):53.2王廷芳.皮亚杰论活动教学法J.教育评论,1989(5):67.3约翰杜威.经验与教育M.盛群力,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73-76.4罗婉文.试论皮亚杰的活动教学理论对活动课程建设的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35):35.5刘奇超.“小组合作教学法”在中职课堂中的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2(26):119-121.6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卢睿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编辑 司 楠 -全文完-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