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0 ,大小:1.42MB ,
资源ID:3538185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53818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翻译的实践品格——许钧教授译学思想访谈录.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关于翻译的实践品格——许钧教授译学思想访谈录.pdf

1、 学术访谈 作者简介:蓝红军,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博导,主要从事译学理论批评、翻译思想史研究。许 钧,男,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导,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馆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翻译和翻译研究。关于翻译的实践品格 许钧教授译学思想访谈录蓝红军 许 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广东 广州;浙江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摘 要:本访谈围绕许钧教授关于翻译的实践品格的观点展开。许钧教授认为,讨论翻译的实践品格,是对何为翻译的回答,也是对人类历史上翻译活动所具有的基质和特点的分析。他概括并论述了翻译的三重实践品格:忠实于原文文本和原文作者,尊重差异、

2、促成交流,创造新生命、新事物。许钧教授希望相关讨论能进一步加深认识,使翻译之责得以更好履行。关键词:许钧教授;译学思想;翻译;实践;品格 :,:;英语研究(第十八辑)【访谈者按语】许钧,著名翻译家,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译学馆馆长。年生于浙江省龙游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第七届外国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第一至第三届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翻译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国际法语国家组织“五洲文学奖”评委,、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中国翻译翻译学报外国文学等国内外近 种学术刊物的编委。许钧教授主要从事翻译与翻译研究,翻译出版法国文学与社会科学名著 余部,如追忆似水年华(

3、卷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诉讼笔录等,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其著作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翻译论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翻译学概论傅雷翻译研究等作品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金质教育勋章”,年和 年两次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年获宝钢教育基金全国优秀教师特等奖,年获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事业特别贡献奖。年被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苏社科名家”称号。年获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年获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年获国家首届教材建设奖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一等奖。人类翻译实践的普

4、遍性品格蓝红军(以下简称“蓝”):许老师好!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许钧(以下简称“许”):谢谢红军!我很乐于和大家交流。蓝:您在此前的系列采访中谈过很多译学话题,有翻译理论建设、翻译教学与人才培养、翻译学科建设,还有翻译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等,您也就如何读书、如何写作、如何开展科研提高学术水平等给予了年轻学者诸多指导,这次能否请您谈谈您对翻译实践品格的看法?之所以请教您这个问题,是我读到列宁哲学笔记中的一句话:“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列宁,:)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知道,翻译理论建设必须根植于翻译实践,实践在理论建构、理论验证、理论应用

5、中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我们翻译研究的理论品格归根结底取决于我们对实践品格的认识和把握。我们翻译批评观念的确立,也源自我们对翻译实践品格的认识。刘云虹教授(:)曾阐述翻译批评的历史性,她的论述就是基于对翻译基本属性的认识展开的。那么,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它所具有的普遍性、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什么?许:这确实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译学话题,很值得讨论。蓝:我记得您曾发表过一个演讲,题目是“翻译是历史的奇遇”。当我听到您关于翻译的实践品格 许钧教授译学思想访谈录使用“奇遇”一词时,感到非常意外,同时又觉得这个题目是那么恰如其分。是啊,个人遇上翻译、爱上翻译、从事翻译,是一种奇遇;文字、文学、文化、文

6、明遇上翻译,从此交融发展,勃发新的生机,这更是奇遇,是历史的奇遇。没有翻译的奇遇,文化不能会通,文明不会互鉴,文学无法旅行,知识无法跨域传播,语言也难以创新发展,社会只能在封闭中演化。好的作品和好的翻译家相遇,这无疑是一种奇遇。好的作品只有遇到好的翻译家,才能生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好的翻译家只有遇到好的作品,才能成就一趟心灵契合、灵魂呼应之旅。许老师您说过,翻译是您一生的不解之缘。您从事翻译事业 多年了,一直在做翻译、教翻译、研究翻译,在您看来,翻译作为一种历史奇遇,具有什么样的实践品格?许: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翻译的品格,实际上既是从应然的角度来回答何为翻译的问题,也是从实然的角度来分析人类历史上

7、翻译活动所具有的基质和特点。我很愿意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和对翻译本质问题的思考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作为语言转换活动,翻译有多样的文本对象和丰富的活动形态。对于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工作任务,翻译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而作为能造就文明互鉴、文化交融的历史性社会实践活动,翻译有其可以抽象出来的品质和品格,这种品格不见得表现在每个人、每次具体的翻译行为中,但表现为整个人类翻译活动的一般性特征。就如同我们说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这并非说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勤劳勇敢,而是说勤劳勇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特征。我们讨论翻译的实践品格,既是确立一种价值观念,也是确立对翻译基本特征的一种认识。我曾在翻译论那本

8、书中谈到了翻译几个方面的本质特征: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历史性(许钧,:)。如果专门讨论翻译的实践品格,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一是翻译忠实于原文文本和原文作者的品格;二是翻译尊重差异、促成交流的品格;三是翻译创造新生命、新事物的品格。翻译忠实于原文文本和原文作者的品格蓝:“忠实”是大家熟知的翻译原则。关于“忠实”,译学界也有过一些争议。您为何将“忠实于原文文本和原文作者”列为翻译实践的第一品格呢?许: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坚定的翻译忠实论者。不管“忠实”如何受到解构,我始终秉持自己的信条:“翻译以信为本,求真求美。”古往今来,诚信都是为人之根本,为译就是为人,以信立身,以诚事译,

9、这是态度,是信念。这里所说的“忠实”,是个人所秉持的翻译原则。但如果说忠实是翻译的实践品格,这就上升到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了。我一直在思考何为译,发现何为译包含了何为翻译忠实的问题。我们不断追求对翻译的正确认识,对翻译的认识也在持续发展,认识角度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入,共识也越来越多。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取得正确认识,并不是发现了某种绝对真理,而是形成了大家所认同和接受的共识。发现问英语研究(第十八辑)题,解决问题,提出洞见,消除歧见,才是真正推动了对何为译的回答。那么,关于“翻译忠实”,我们不仅要知道存在着哪些歧见,还要知道这些歧见产生的原因。究竟是我们对“是否要忠实”有分歧,还是对

10、“什么是翻译忠实”有分歧?我想更多是后者,即实际上我们对“何为翻译忠实”有不同的理解。许渊冲先生曾说,他和我在翻译认识上有三大分歧,其中一个是我强调“再现原作风格”,而他强调“发挥译语优势”。其实,无论是强调“再现原作风格”,还是强调“发挥译语优势”,都不是“要不要忠实”的问题,不能说我赞成忠实而许渊冲先生不赞成。我认为,“忠实”是所有译者的潜意识,是翻译存在的基础。译者做翻译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将原文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征表达出来,而不是首先就想到如何去背离。只有在受到某种限制的情况下,在遇到原文文本的意义与原文作者的意图、译文受众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冲突和矛盾时,译者才会采用变通的方法。无论采

11、取何种译法,无论秉持何种翻译观,我们始终都以是否忠实来衡量译文,区别在于我觉得忠实,而你觉得不忠实,或者我觉得够忠实了,而你觉得还不够忠实。我们知道,文本意义分为多重,有语法意义、语境意义、修辞意义、语用意义等,而原文文本意义和原文作者的意图也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每个人看重的原文文本意义不一定相同。当有人强调语法意义,而有人强调语用意义时,两者都可能认为对方不忠实。我和许渊冲老先生的观点有差异,这并不影响我们都将“忠实”视为翻译的普遍性品格。蓝:非常赞同您对“忠实”的坚守和坚持,翻译应忠实于原文文本和原文作者,这是翻译的基本伦理要求,是译者的潜意识。古今中外,无论人们从事何种语言的翻译活动,

12、都不约而同地以“忠实”为观念指导。最初,“忠实”是绝对的信念,而当人们慢慢认识到翻译的各种形态、所面临的各种矛盾、所受的各种限制,“忠实”才成为问题。人们围绕着“如何译才好”展开了长期的讨论,实际上对翻译好坏的评判始终离不开“忠实”。解构主义思潮兴起之后,一些人对“忠实”产生了怀疑。我的看法是,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祛魅忠实的进步意义,它带来了更多的批判,带来了去中心化的思想,也带来了对很多理所当然的观念的解剖。这种解剖为我们认识翻译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另一方面,我们无须为“忠实”遭到质疑而感到愤懑。“忠实”作为翻译的一种品格,它具有不可解构性。现实中的翻译,确实有很多并不忠实于原文的情况,在解

13、构主义的聚光灯下,我们甚至找不到全然忠实于原文的译文。但“忠实”对于翻译来说,并不是评判具体文本翻译的标准,而是翻译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我们可以评判译文与原文在各方面的对等程度,但无法解构译文从原文出发、因原文而存在的本质。忠实表达的译文是从原文衍生而来的、译文照应原文的这种关系,无论译文离原文的距离有多近或多远,译文都处于受原文牵引的引力场之中。从原文出发,受原文牵引,围绕原文的意义进行译文表达,这确实是翻译的实践品格。关于翻译的实践品格 许钧教授译学思想访谈录许:是的,“忠实”表达的是关系,是一个相对于另一个的关系。我为最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翻译”词条时,思考了很久,最后提交的定义是我经

14、历 多年锤炼的表达:翻译通常指“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表达出来,其实质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该定义里没有出现“忠实”一词,但包含了我对“翻译忠实”的理解。“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表达出来”,就表明了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如果只有“用一种语言表达”,而没有将其表达内容限定为“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那么,这就不是翻译。“用一种语言表达的”和“用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之间,是前者照应后者的关系,没有这一基质,翻译就不存在。这一点,我想应该是数千年来人类早已形成的共识。即使是当下我们关注到的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 “无本翻译”或“无本

15、回译”,所谓“无本”,也只是没有物质化的、显性的原文文本,而不是无观念性的原文文本,不是没有“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因此我觉得,翻译活动因“忠实”而存在,“忠实”是翻译的现实性品格。透过现象看本质,人们对“忠实”的理解不同,这是对“忠实”产生争议的原因。如何理解“忠实”,我赞成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表达的观点,即翻译的忠实是使译文“能对原文的意图发出呼声,不是作为复制,而是作为一种表现自身语言的补充,作为一种其自身意图达到的共鸣”(本雅明,:)。蓝:您刚才阐述得很清楚了。翻译是否应该忠实,这不是问题。“忠实”是古今中外翻译工作者的普遍共识。解构主义论者解构“翻译忠实”的逻

16、辑起点是,原文文本的意义是主观生成的、开放的。如果说原文文本意义是变动不居的,那么,译文的“忠实”也就无从谈起。可见,从根本上说,解构主义解构的是原文文本意义的确定性,论证的是译文与原文的意义对等或等值是无法评定、无法衡量的。也就是说,解构主义否认意义可追溯,从而以形而上的方式虚无化翻译的存在。而我们讨论翻译的前提是,翻译是确实存在的。以此为前提,解构论者也无法否认译文是从原文文本意义或原文作者意图出发的,因而也就无法解构译者的“忠实”使命 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表达出来。翻译尊重差异、促成交流的品格蓝:“忠实”这个话题可谓常说常新,因时间关系,我们暂且到此。您刚才还提到翻译的

17、另一个品格 尊重差异、促成交流,对此,我们该如何理解呢?许:翻译的过程通常分为理解和表达,“理解”是译者进入原文的世界,“表达”是译者以自己的语言引领译文读者进入原文的世界,是“使理解”。翻译不是简单地找到对应词语,进行语言文字的转换,而是要译者做大量的工作,使交际的各方能够互相理解,无论是“理解”还是“使理解”,都非常困难,都要跨越巨大的鸿沟。英语研究(第十八辑)翻译需要各种主体参与,原文作者、原文读者、译者、译文读者(或者说“目的语受众”)、赞助人、审查者等;每个主体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认知水平、心理状态和目标需求,主体之间差异很大。作为最重要的主体,译者居于主体间性的网络之中,

18、他 她必须意识到这些差异,面对这些差异,认识这些差异,尊重这些差异,合理调和这些差异,才能达到促进交流的目的。现在,翻译的地位日益得到提升,行业发展日益兴盛,这都是翻译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使然。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实践活动,翻译一直在尊重差异,调和矛盾,表达差异,促进人类文化交流。蓝:我记得您的翻译论中有专门的一章“翻译矛盾论”,指出翻译过程涉及众多因素,这些因素发生各种作用,构成了译者需要解决的矛盾。译者和原文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语言不同,条件和能力不同,这就会造成各种理解困难或障碍。您曾指出:“无论在哪个国家,在任何一个时期,对所有进行翻译活动的人来说,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和矛盾

19、,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思考。”(许钧,:)如何认识翻译之难,如何解决翻译实践中的问题,构成了翻译研究的重要任务。唐代贾公彦曾给过一个言简意赅的翻译定义:“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换易言语”相对不那么难,但“使相解”确实困难。古籍礼记王制中也早有对民族间差异和翻译任务的描述,“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十三经注疏编委会,:)这些都非常清楚地说了,译者(寄、象、狄鞮、译)所面对的是性情禀赋各异的“五方之民”,各民族之间不仅在语言上存在差异,无法直接交流或达成理解

20、,而且在性格、喜好、价值观念上也有差异,彼此之间不能以己度人。各种差异都需要翻译去尊重,去跨越,去调和,去弥合。我们都认同,翻译的典型特征是“跨”,跨语言、跨文化、跨时间、跨空间、跨民族、跨领域等。“跨”意味着翻译所涉各方之间存在“鸿沟”。关于翻译需要跨越的距离和差异,谢天振先生曾概括语言差和时间差,孙艺风教授()也曾发表文章专门论述翻译的文本距离、时间距离、身份距离、文化距离、审美距离、操控距离等。然而,无论有多少差异,翻译工作都要“达其志,通其欲”,“使相解也”。许:是的,使“通”、使“达”、使“相解”是翻译的目标任务。人们把翻译比作“桥梁”,比作“摆渡人”,或比作“调停者”“中间人”,还

21、比作“诱”和“媒”等。这都是用来说明翻译的居间角色。茅盾曾感叹:“真正精妙的翻译,其艰难实倍于创作。处女固不易得,媒婆亦何尝容易做呀!”(转引自罗新璋、陈应年,:)媒婆以牵线搭桥、介绍双方、撮合姻缘为业,翻译如同做媒,居间是译者的工作性质,调和矛盾、弥合差异则是译者的天命职责。如果译者不记住这种责任,那就无法完成翻译的任务,也就相当于“摆渡人”没有将人“摆渡”过河,“调停者”没有“调关于翻译的实践品格 许钧教授译学思想访谈录停”矛盾,“中间人”没有促成生意,“媒婆”没有说合姻缘。前面所说的“忠实”,和这里所说的“尊重差异、促进交流”,都是翻译的实践品格。这两者同体共生,缺一不可。“忠实”要求译

22、者深入陌生的原文世界,接受异质文化的冲击,将原文的“异”带到读者面前,这必然使两种语言文化相遇,语言文化间的差异和矛盾就此凸显而出。“尊重差异”要求译者面对问题,不能回避差异和矛盾,要求译者充分体认文化多样性及其重要性,谨记责任,推进交流。如果只有“忠实”,不“尊重差异”,翻译就只会带来矛盾,就变成了“离间”,交际双方的距离疏远、矛盾加剧之后,翻译也将失去自身存在的必要性。换言之,译者之责是要使之“合”,而不是要使之“分”。蓝:您讲的这点使我想起一个案例,年 月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时,中方代表杨洁篪说的一句“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引起了网上的热议,关于这句话的翻译也引起了许多英语学习者的讨论,有一些人

23、批评张京的现场翻译“”,认为这个译文虽然语义不失忠实,但语气不够强硬,不足以表现我们“强国”该有的气势,于是网民们提出了各种版本的译文,有人甚至认为应该采用“”之类的激烈表达,以展示我方的硬气。我个人的看法是,张京的译文就体现了“弥合差异、促进交流”的品格。相反,如果采用一些网民所说的语气强烈版本,则更可能加剧冲突,激发矛盾,达不到中美高层坐下来会谈的目的。许:这个例子的翻译,涉及多重因素。若细加考量,更能说明翻译尊重差异、调和矛盾、促进交流的品格对我们的翻译实践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翻译时,应该始终记住翻译作为“桥梁”的作用和作为异质文化引介者的责任,应用促进交流而不是破坏交流的方式进行

24、翻译。而我们在讨论翻译时,要把翻译行为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国家、民族或社会根本利益需要的大背景下,审视不同民族的交流方式、思维习惯,思考翻译的实际效果。我还想重申我的看法:“任何一个民族想发展,就必须走出封闭的状态,不管自己的文化多么辉煌、多么伟大,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许钧,:)翻译就是打破封闭、走出封闭的力量,是发现差异、尊重差异、求同存异的过程,翻译不应害怕他者,固守自我,而应悦纳他者,促成他者与自我融合,促进交流,增进理解,推动互信。蓝:确实,翻译作为跨语交际活动,它是建设性的而不是破坏性的。尊重差异、调和矛盾、促进文化融合发展是它的职责,是它应有的品格;激化矛

25、盾、拉大交际双方的距离不是它应该做的。如果我们对此重视不够,翻译的价值就可能被异化。翻译创造新生命、新事物的品格蓝:刚才您还提到翻译的第三个品格 创造新生命、新事物,还请您多阐述一下。英语研究(第十八辑)许:翻译需要灵感,需要创造,这是翻译家们共同的认知和感受。翻译具有创造性,则是人们对翻译性质的共同认识。我还是先回到前面我提到的翻译定义,即翻译通常指“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表达出来,其实质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我在这个定义里强调了“意义再生”,“再生”就是再次获得生命,重新生长,生成新的生命。翻译借助译入语,使原文文本意义在新的文化语境里得

26、到生长,使原文生发出新的生命,这正是翻译创造性的一种体现。蓝:您的翻译论中有两节,分别以“在交流中让意义再生”(许钧,:)和“文本生命的拓展和延伸”(许钧,:)为题名,讨论了翻译的意义再生和文本生命拓展这两个话题。这两个话题合起来是否就是翻译的创造性或生成性?许:当我们用以描写翻译的本质特点时,“创造性”和“生成性”确实意义相近,甚至在一些语境下可以互换使用。但“创造”是“无”中生“有”,是生产出、设计出以前没有的事物,它最大的特点是主体有意识地探索或创新,而“生成”则是“有”的“变化”和“成长”,是已有的事物从小到大,发生蜕变,或延至新的环境,在新的时空中得到生命拓展,它最大的特点是生命体的

27、形成、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创造性”强调主体意识,“生成性”则强调自然形成。刘云虹教授()对文学翻译的生成性有过深入的思考,她从文本新生命的诞生、文本意义的理解与生成、译本生命的传承与翻译的成长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指出生成性就是文学翻译最核心、最重要的本质特征。翻译的创造性与翻译的生成性有交叉和重叠。在基于生成论探讨译者主体化的一篇文章中,刘云虹(:)就明确提出,“译者的翻译创造行动是其主体化的关键要素之一”。讨论翻译的实践品格,我特别强调“创造”,因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活动,它本身侧重主体的目的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与主体有意识地创造相应。关于“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话题,古今中外一

28、直有翻译家和翻译学者在讨论。谢天振先生在阐述译介学理论时,重点解释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他对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做过专门的论述。我也就这个话题多次发表过观点,多次组织过讨论。我主要论述的是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本质,译者如何进行文学翻译表达的创造性选择,译者如何把握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度,以及文学翻译再创造与创作之间的关系等。近来,我更多思考的是翻译的创造功能。关于翻译的实践品格,我觉得,除了文本意义、文体风格和文本生命的再造,我们的认识还可以再拓宽一点。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看,翻译的创造性还表现在其他多种维度,如翻译创造新语言,翻译创造新文学,翻译创造新文化,翻译创造新思想,翻译创造新民族身份,翻译创

29、造新意识形态等。蓝:我们对翻译创造新语言这一点都有很深的感受。佛经翻译创造了很多新关于翻译的实践品格 许钧教授译学思想访谈录的表达,推动了汉语字、音韵、词汇、习语、语法结构等的发展,使得汉语字数大幅增加,类型更加多样,构造更加丰富,也增加了汉语双音节词的数量。我们现在常用的“世界”“刹那”“过去”“希望”“意识”“烦恼”“如意”“机会”“进退”“自然”“赞助”等词语都是佛经翻译的创造。梁启超(:)曾指出:“近日本人所编佛教大辞典,所收乃至三万五千余语。此诸语者非他,实汉晋迄唐八百年间诸师所创造,加入吾国语系统中而变为新成分者也。”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清末民初的人文社科翻译创造了更多新的表达,推

30、动了汉语词汇的数量、词义、构词方式的发展。许:是的,翻译具有语言创新发展功能。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我国五四运动时期,翻译思想家们都很重视通过翻译来推动语言发展。关于翻译与现代汉语建设,我近期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就发表在英语研究上,希望大家重视发挥翻译的这一实践品格,推动当下现代汉语的创新发展和规范发展(许钧,)。蓝:您还评述过五四运动时期翻译所起的思想创新作用,“在五四运动中,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先锋性的作用。让广大民众掌握新语言,接受新思想,表达自己的精神诉求,这条道路,通向的是民主,也是人民大众借助掌握的新语言,创造新文化、创造新思想的道路。”(许钧,:)许:当年我访谈季羡林先生时,季老

31、曾说“翻译之用大矣哉”(许钧,:),说的就是翻译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地创造,注入新水,确保中华文化延续不断地发展至今。我从事翻译、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工作近 年了,对此感触特别深。我们知道,近代以来,诸多有识之士通过翻译创新语言、创新文化和创新思想。如果没有翻译,就不可能有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如果说翻译参与创造了新中国,这并不为过。在此,我加一句,翻译之创造多矣,翻译之功用大矣。我们认识翻译的创造性,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翻译的创造性。我们今天对翻译实践品格的讨论也一样,希望能进一步加深认识,更好地履行翻译之责:忠实、调和、创新。蓝:谢谢许教授的精彩分享。注释 具体请见中国大百科全书

32、第三版网络版语言文字学科中的“翻译”词条,:?。谢天振在 年的一次讲座中有过此表述,具体见:。网上有不少关于“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翻译的争论,可以参见:?。关于佛经翻译与汉字发展关系的论述,请见:。英语研究(第十八辑)参考文献 本雅明本雅明:作品与画像孙冰(编)上海:文汇出版社,梁启超梁启超全集(第十三卷)北京:北京出版社,列宁列宁全集(第 卷)哲学笔记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刘云虹试论文学翻译的生成性外语教学与研究,():刘云虹论翻译批评的历史性 以林纾“冤案事件”为中心英语研究,():刘云虹文学翻译生成中译者的主体化外语教学与研究,():罗新璋,陈应年翻译论集(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十三经注疏编委会(编)礼记正义龚抗云(整理)郑玄(注)孔颖达(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周礼注疏(上、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孙艺风翻译的距离中国翻译,():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南京:译林出版社,许钧翻译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许钧翻译是先锋,语言是利器 五四运动前后的翻译与语言问题外国语,():,许钧翻译选择与文化立场 关于翻译教学的思考中国外语,():,许钧翻译与现代汉语建设英语研究,():编 辑:郭建辉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