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试论民间文学对于传统美德养成的教育意义 内容摘要:民间文学寓教于乐,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和口头传统,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道德传统、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是民众进行自我教育的最方便、最常用、最形象、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在日常生活伦理道德中蕴涵着以人为本的“普适性”道德观念,对于民众道德观念尤其是传统美德的培育养成具有教育价值,对于培育养成传统美德、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起到不可限量的推动作用。关键词:民间文学 传统美德 教育意义民间文学寓教于乐,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和口头传统,是千百年来老百姓生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道德传统、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
2、是民众进行自我教育的最方便、最常用、最形象、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现实而功利、直接而质朴地反映了普通民众的道德伦理观念,打上了民众道德意识的深刻烙印。中国民众历来非常注重道德修养和对自我道德约束,除了通过行为、语言、礼俗、舆论和一般性教育来完成道德教化之外,经常性地运用民间文学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塑造和培育民众的道德素养。民间文学的传承者们可能根本不觉得自己是在进行艺术创造活动,但他们却自觉意识到,民间文学的讲述是有具体针对对象的,是进行道德教育、道德评价、道德审判的工具。很多中外名人大家都洞见了民间文学所具有的道德教化意义。钟敬文指出,民间文艺“是民众经验的宝库,民众思考的渊薮,而且直接间接地
3、都有相当的教育作用。一句话,民众文艺实在是培养民众道德和知识的一道不竭源泉”。恩格斯认为:“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俄国普希金曾说:“在傍晚,我听故事,并且用他来弥补我所受的可祖咒的教育的缺陷,这些故事是多么优美啊!每一个都是一首诗。”民间文学颂扬爱国主义、强调集体主义、崇尚勤奋劳动、注重道德品行,从世界范围来看,都是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教育意义。历代民众之所以那样喜欢民间故事,百听不厌,深受感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很多民间故事里,表现了老百姓的传统美德: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坚持正义、同情
4、弱者、勇敢、反对邪恶、反对贪心、反对忘恩负义等等。如果说德国民间故事书是德国民众培养道德感的圣经,那么中国民间文学就可以看作中国民众培养道德感的论语。吉卡里拉印第安人常用“你的祖母没有给你讲故事吗?”这句谚语为由来阻止那些试图背离社会习俗、违反传统道德的离经叛道行为。民间文学能赢得最广大的受众市场,靠的就是渗透在民间文学文本中的那些朴素善良的伦理道德观念尤其是传统美德,这些都是老百姓从日常生产生活经验中概括提炼出来的精彩朴实的生活哲学,引起了历代人们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从而代代口耳相承,亘古不绝。民间文学作为伦理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丰厚的可资借鉴的道德教化资源,这是由于它
5、的民间性、日常生活性所决定的。在伦理学看来,“日常生活是有规范、有原则的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面临着道德选择和伦理的规约。”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文明的社会,以家庭最多是以家族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作为基本经济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作为基本社会结构,以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作为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结构。这些结构都是自然同质的一元性结构,是天然的共同体。生活在同一共同体中的人进行同样的生产活动,过着同样的家庭生活,遵守同样的道德规范,持有同样的价值观念,保留同样的风俗习惯。老人的故事讲述、父辈的言传身教、周围人的现身说法,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情感伦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传统
6、元素潜移默化地融进一代又一代民众生命之中。人们怀揣着朴实厚道的“理想”,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娶妻成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孝顺父母,团结乡邻,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直至今日,这仍是中国大多数农村及农民的真实的日常生活,维系他们生存秩序的主要是以传统的人情世故、风俗习惯为表现形式的日常伦理道德。反映在民间文学中的传统道德内容很丰富,更多的是反映中华民族道德上的文明进步,体现全人类道德文明的具有普适性的长久思想价值的道德智慧,这就是中华传统美德。这种人文性的普适性伦理道德,是普遍适用的、符合人性根本需要的、超越人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斗争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造福于人类社会的,是世界各个地区
7、各个民族的人们普遍赞成,社会各个阶层、各种宗教普遍赞成的道德观念。“凡是能从根本上和总体上规定全球人类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能有助于人类处理自然与人类、民族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民族国家问题与全球问题、前代人与后代人、社会成员(包括个人、集团、民族、国家)与人类整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社会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关系的价值原则和理念,都属于普世价值的内容。普世价值不是具体的普遍性规范,而是一些普遍性的价值原则和基本精神。”道德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很难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绝对的普适性或者说普世性,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有限度的“普遍性的价值原则和基本精神”。承认普适性伦理道德,是因为人类除了各自的
8、个性和特定群体的共性外,还存在着超越一切差别的共同性,就是通常说的“人性”,也可以说是人的天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东方的,西方的,只要是拥有着共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人,总有其共性的地方。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同时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民间文学中带有很多普适性的道德观念,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研究德育的学者们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体化为很多条目,如有人结合中国国情,以“忠、孝、诚、信、礼、义、廉、耻”这八种道德为基础,渗透现代意识,概括出“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创新、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
9、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18种德目。有人归纳出16个方面的传统美德,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生贵物、义利统一、勇毅践行、精忠报国、诚实守信、谦和好礼、尊师重教、乐群贵和、求真务实、慎独修身、勤俭廉正、仁爱孝悌、天人合一、敬业乐业等等”。中国传统道德小学读本列出了15种,中学读本列出了35种。这些具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社会教化性的道德观念,每一条目都有其合理的优秀的一面,有一定的普适性价值。总的来看,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作为我们的“民族心”、“民族魂”,早已深深熔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10、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 任何时代都需要道德的规范和教化,尤其是在“一切向钱看”的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当前,越来越发达的科技文明正以其强大的工具理性精神冲击着人们的生存空间,经济蓬勃发展、物质日益丰富,在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导致了人的物化和异化。社会上重物质而轻精神、重功利而轻道德、重享乐轻奉献、重个人价值而忽视社会责任的现象比比皆是,媒体曝光的那些利欲熏心、道德沦丧、人性泯灭的案例事件不可枚举、触目惊心。在我国经济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民间文学蕴含的普适性人文道德观念以“寓教于乐”为旨归,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培育养成传统美德、塑
11、造中华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起到不可限量的推动作用。注释: 钟敬文:民间文艺谈薮,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页。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四卷,第401页。 苏M阿扎多夫斯基:普希金与民间传说,载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研究部编:苏联民间文学论文集,刘锡诚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第129页。 美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陈建宪、彭海斌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页。 王雅: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伦理的建构以重建儒家伦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为起点,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郭明俊:普世价值的性质及其基本理念刍议
12、,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常姝静:中学生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年,第11页。 张欣:中华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培育,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13页。 小学道德读本中的15个条目是:1.孝敬父母;2.尊师敬老;3.友爱助人;4.谦恭礼让;5.诚实守信;6.勤劳勇敢;7.俭约爱物;8.见利思义;9.勤奋苦读;10.热爱祖国;11.奉公守法;12.坚守气节;13.砺志白强;14.严己宽人;15.自律改过。 中学道德读本中的35个条目是:1.父慈子孝;2.兄友弟恭;3.夫妻爱敬;4.尊老爱幼;5.勤学苦读;6.志学博学;7.尊师重道;8.交友相益;9.乐群利群;10.人和为贵;11.敬业克勤;12.克俭爱物;13.公私之辩;14.义利之辨;15.制欲导欲;16.仁爱爱人;17.公忠为国;18.胸怀天下;19.修身为本;20.诚信守约;21.宽恕待人;22.谦恭礼让;23.明智勇毅;24.砺志自强;25.廉洁守节;26.知耻羞恶;27.改过自省;28.慎独自律;29.躬行笃行;30.明于荣辱;31.善处忧乐;32.穷达如一;33.成事由力;34.生死惟义;35.理想人格。(徐金龙,文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间文学资源开发与文化创意策划。) -全文完-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