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及促进对策分析 马宁+张军生摘 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出色的个人能力,还必须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以此去积极迎接各种挑战。然而当前大学生锻炼的前景不容乐观,虽然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为之开始行动,但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较短,各种设施不够完善,在时间和频率上还是不能得到保障。本文旨在找出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动体育锻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锻炼观,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良好发展。关键词:产大学生;体育锻炼;影响因素;促进对策:G807.4 :A :1005-5312(
2、2017)15-0260-02一、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国家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极为重视,2000 年曾吉的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2001 年李秀梅的浙江省高校课外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张永明的广东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2002 年谢佩娜的浙江省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等,以上文章,都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做出了调查研究,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进行了各种研究。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就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和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證明国家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极为重视并已开始付诸行动。大学生体育锻炼作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
3、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逐渐明白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开始为之行动,部分大学生已经可以较好的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体育锻炼虽然正逐渐成为大学生课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仍有很多问题,这里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对大学生长远的发展影响巨大。内因源自于学生本身意志力不够坚定,对体育锻炼没有计划,想一出是一出,各种活动过多,抽不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随意性较强,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训练课程,专业素质较差,不能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时间和频率都不能保证。外因主要是场地缺乏问题较为突出,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同时
4、锻炼机构不够完善,缺乏专业人士的教育与指导,这些都对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当前形成了一种想参加体育锻炼的同学不能够好好的进行,时间,地点上得不到保证,不想参加的同学干脆将体育锻炼抛之脑后的现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不容乐观。二、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分析当前大学生体育锻炼有很多因素在制约其发展,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在主观和客观方面都对大学生身体健康有着不利的影响,为了更有效的促进体育锻炼行为,根据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我们应该先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了解影响体育锻炼的各种因素。(一)价值取向影响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价值观念有很大不同,有些是为了减肥,有些是
5、为了运动,有些是为了解压,价值取向存在不同,同时由于时间原因导致没有固定而系统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有的坚持经常,有的却很随意,有的很主动,有的却很被动。有些同学自身对体育锻炼兴趣较低,造成了其除去上课时间外很少进行体育锻炼,课余时间花在了购物,上网等上面,自然锻炼的时间就少了很多。而有的同学因为对健身有一定的爱好,因此每天都会到健身房进行1-2小时的运动。同时有一些自认为自己很健康的同学,不相信自己有健康问题的同学更容易不进行体育锻炼。而相信自己存在健康问题的同学,如肥胖等,会更加热爱健身,因此会多出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二)物质基础影响当前大学生体育锻炼基础设施较为缺乏,目前全国的运动场与
6、大学生总数相比仍显得捉襟见肘。仅仅够学生上课使用,很少能够给学生提供课外体育锻炼使用。体育场地的缺乏也成为制约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利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大学生体育观念的更新,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同时场地分配不均也是很大的问题。有些学校运动地点较多,有些学校位于偏远地区,运动地点较少,同时校园内部有些运动地带距离学生宿舍或生活区较远,而学校附近的健身房又因昂贵的费用并不能普及所有的学生。并且学生自身的惰性也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影响,限制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三)文化氛围影响学校内部的体育场地宣传标语较少,且校领导,高校行政部门对体育锻炼的关注也不是很高
7、。学校内很少出现体育类的画报或宣传板,对重大的体育新闻大学生也不甚了解,学校内部缺少体育运动宣传板,各种体育活动的规则也没有得到普及,大学生的运动服相比于其他衣物也显得比较少,同学和老师大多不看重体育成绩,因此对体育锻炼也不太关注,造成了一种自认为自己很健康,其实身体可能已经是亚健康的情况。学校对国家政策的宣传也不是很够,在学校中没有形成全体成员运动意识。这些方面,对校园体育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不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四)锻炼体系影响大学生体育制度并不成熟,许多人对于体育锻炼没有系统的认知,虽然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进行体育锻炼,但运动时间较短,运动方式过于单一,运动量不足等问题仍较为显著。健身
8、房虽然是体育锻炼的好地点,但由于价格的原因去的人相对较少,没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伙伴,缺乏系统锻炼和专业人员的指导。同时国家政策虽然有所改进,但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仍影响较小,没有硬性规定大学生每周体育锻炼时间,致使造成了同学们可练可不练的感觉。学生对于自己体育课的活动项目也不甚了解,对各种急救措施如心脏复苏术也不是很掌握。而课余时间的体育锻炼就更不受同学的重视,追根到底这都是锻炼体系不完善所造成的。而这些方面逐渐成为制约大学生体育锻炼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三、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做出了以下促进对策,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进行做出一些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措施。(一)高校
9、应加强引導,提升大学生体育锻炼主动意识学生自身提高认识,使学生自己能够系统的明白和懂得怎样进行体育锻炼,通过举办各种体育活动和丰富的课外知识竞赛等,从更深层次的方面了解体育锻炼,加强大学生对体育的全方面认知,树立大学生体育理念和健康理念,能够熟练的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懂得各种体育活动规则,使大学生摆脱慵懒思想,坚定意志,为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体育有兴趣的同学我们应积极的支持,而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或意志力较弱的同学,应多培养其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断树立自信心,积极引导,逐渐使其从被动的接受体育锻炼变为主动的加入体育锻炼,为以后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二)高校应夯实基础,有效强化大学生
10、体育锻炼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物质保障是强化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对于大学生体育健康正逐渐重视起来,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就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和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作出全面部署。相信不久的将来,学生运动的场所将会大量增加。但短时间内还难以实现,这就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资源。校领导应根据大学生活动的时间将现有的体育设施开放给同学们使用,为大学生提供健身的地点,已达到短期内解决大学生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在学校提供锻炼地点,保障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够保质保量完成。(三)引起校领导重视,优化体育锻炼文化环境通过各种标语宣传体育锻炼,完善校园运动规则
11、与制度,使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加强物质文化,学校通过各种教育加强学生们的体育文化基础,让大学生们遵守相关规定,同时学校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最终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从而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持续健康发展。体育教师应不断加强其个人专业能力,在日常教学中不断传授理论知识,是同学们明白体育锻炼的好处,希望同学们都可以参加体育锻炼。为同学制定专门的锻炼计划,利用积极的,向上的语言来帮助同学更好的进行体育锻炼。为体育文化环境提供人文上的努力。改善学校体育文化,不仅每年有运动会的进行,还可以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如体育知识竞赛、体育项目比赛等,让学生和老师共同参加比赛;继续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加校园内具有体育文化
12、的建筑;不断完善大学生体育锻炼制度建设,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制度上的保证。(四)健全大学生体育锻炼机制学校方面应制定各种促进大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的制度,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加强对老师专业知识的培训,使老师对体育锻炼了解更加深入,这样可以更好地教育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部做好引导作用,执行老师分配下来的工作,与同学们多进行互动,辅助同学们进行体育锻炼,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单纯是学生们自己运动,学校,老师,团委,各部门及体育类社团要统一执行,摆脱各自为政的局面。同时学校领导应提倡同学多参加体育运动,支持学校内体育类社团的建立,支持学生每人加入一个体育类社团,了解真正适合
13、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式。(五)学生自身加强体育锻炼意识学生自己要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分析与了解,为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应摆脱自身的惰性心理,了解体育锻炼对自身的深远影响,加强体育锻炼时间,对各种体育锻炼方式进行了解,并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一到两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培养体育兴趣,并逐渐展开实践,在课余时间抽出时间进行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锻炼活动,这样可以做到快乐锻炼,达到加强体育锻炼的目的。同时要掌握急救知识,防止运动中突发情况的发生,提高自身基本素质,既达到锻炼的目的,又要懂得基本急救知识,防止锻炼中突发情况的发生。同时在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学习一些基本方法,如口鼻并用呼吸法等,对运动有积极作用的方法。这样可以更好地使大学生达到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基金项目:基金项目编号:2016265。注释:曲宗湖,杨文轩.课余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国务院.全民健身纲要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魏秋珍.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和习惯的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2004(0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全文完-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