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春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题:请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附2篇参考答案】国家开放大学24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卷A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4春+试题A 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笔记,它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
2、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手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日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与认识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小马过河”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小马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就必须要亲自试试,这就是实践。人们可以通过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李时珍吞服曼陀罗直至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麦哲伦船队在环球航行
3、中发现地球是圆的。这些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然而,每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任何事情都靠直接经验获得。 所以,人们大多数的知识还是要通过学习接获得。“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但这些间接性的认识,也同样来源于实践,因为它们都是前人实践的结果。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就是说,实践的需要能够大大推动认识的发展。抗日战争的需要催生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 实践的发展为人类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4、而这极大地推动了认识的不断发展。 如今,我们可以利用太空望远镜遥望宇宙星辰,用显微镜观察微小世界的奥秘,这些场景在遥远的过去是无法想象的,而人类实践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使这一切成为可能。可以说,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世界和未来的认知。实践的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也就越高,也就能够不断打破认识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1916年,爱因斯坦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2016年2月11日,LIG0科学合作组织和Virgo合作团队宣布:他们首次探测到了来自双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号。百年探寻,就为1秒相遇,引力波天文学的时代正在到来。引力波可以帮助人类洞悉宇宙的起源
5、。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引力波,人们将有机会为大爆炸等一系列基本物理假设找到证据。到那时,人类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看到塑造宇宙的力量。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毛泽东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表明认识是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实践在认识的指导下沿着合理性方向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
6、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人们获得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其最终目的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答:实践,这一词汇在人类哲学和社会科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实践更是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实践的深刻阐述,不仅批判了以往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也为我们理解人与世界的
7、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实践是趋向善的活动。理论活动不以任何外在目的为目的,仅以自身为目的,即为了求知而求知,求知本身就是目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是最高贵的活动,也是拥有闲暇的人才能从事的活动。实践活动的本性是趋向善,“实践或行为,是对于可因我们(作为人)的努力而改变的事物的、基于某种善的目的所进行的活动”。也就是说,实践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其知识形态是伦理学和政治学,实践活动希冀解决的是个人的完善和善治问题。 马克思继承了亚里士多德思想中实践趋向善的观点,马克思认为的劳动应该导向实践,而不是创制。他认为任何物种的本质在于其存在,而人的存在就在于其生产性,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
8、动。所以,劳动本身应该成为人生命的目的和意义。据此,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生产性活动的异化性质,他区分了“对象化”与“异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性劳动的异己性、手段性和工具性特征。 其次,实践是感性的人的活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时,他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 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所以,“实践”指向的是对现实生活过程的改变,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将自己的历史观表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即“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
9、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唯物主义,他认为要“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可见,所谓“感性的人的活动”就是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和生命活动。 再次,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劳动、生产、实践是交替使用的,马克思未对他们之间的差异进行过严格区分。亚里士多德那里,生产是创制的特征,而在马克思这里,生产、劳动等同于实践,只是在学科划分上,我们一般将生产、劳动视为经济学概念, 而将实践视为哲学概念。生产实践是整个人类世界的存在基础,“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实践也是社会达至自由的途径。异化劳动的积极意义在于:这种手段性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在此过程中,人的主体能力得到巨大彰显,基于此,劳动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转化为对这种异化的自我扬弃,“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 由此可见,从狭义上来说,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概念仅指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从而获得生活资料的物质生产活动;从广义上来说,马克思所讲的实践概念意指人实现自身价值和自由的全部活动,既包括维持人生存和生命的活动,也包括改变整个世界的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