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分析 曾梅琴【摘 要】兴趣是从事某项学习活动的内在倾向,也是个性心理特征的一种外在表现。兴趣对学生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加上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征,学生的数学学习易受其自身因素、外界环境以及数学学科本身特点的影响,所以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大。对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需要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操作活动小学作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起始阶段,是建立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时期。同时,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迫在眉睫。小学生
2、的心智发育还未成熟,自制力较弱,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容易失去学习兴趣,这对学生的系统化学习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非常不利。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特点,优化教学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1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意义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知倾向,也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部力量,其主要通过后天逐渐培养。一般情况下,对感兴趣的学科,学生会自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在愉悦的心情中完成知识的学习,进而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更加需要以兴趣作
3、先导。此外,数学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需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学生不应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而应在好奇心及求知欲的驱使下,对数学学习逐渐产生兴趣,进而养成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1。由此,興趣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其学习活动的高效。2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存在的问题分析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发现诸多问题。首先,从学习行为的实施者方面分析,学生的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区别于其他学科,由于数学知识抽象性较强,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出现思维障碍,便容易灰心,进而丧失学习的欲望。虽然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较为基础,但学生受年龄
4、、认知等方面的限制,在学习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因而数学会成为一些学生眼中的“问题学科”。其次,部分教师落后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以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长此以往,也会导致一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下降,出现知识掌握不牢固的情况,最终造成课堂中的“教”与“学”发生脱节的现象,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以及心理特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3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3.1 构建趣味情境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外界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对此,教师应
5、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将数学知识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出来,使课堂氛围更活跃。这既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效,也能给学生学习多种知识,使他们逐渐掌握、内化并吸收数学知识,达到“学有所乐”的目的。如在“方向与位置”的教学中,为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找准观测点,并能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小明去图书馆”的动画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具体的情境中,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并通过观察与探索,自主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绘制路线图的方式,初步明确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知道方向和距离,使学生充分掌握通过描述方向和距离以确定位置的方法。3
6、.2 引入生活实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教师应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将生活实例迁移到数学课堂,以生活实例为研究重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动机,让他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更新学习体系,完善学习过程。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这一章是最基础的小数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清晰准确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后续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实例,通过出示笔记本、铅笔、尺子、钢笔等物品的图片及价格,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使他们感受到小数就在身边,进而产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欲
7、望,产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小数的读法、算法,使他们深入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3.3 设计操作活动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逐渐转变为抽象逻辑,对事物的认识也逐渐从认识事物的表征转变为了解事物间内在联系的层面,渐渐开始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来帮助学生完成数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为使学生初步理解简单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可先展示情境图,并提问,将大正方形分成4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
8、之几?在问题引导下,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涂一涂”操作活动,让学生给4个小正方形涂上不同的颜色,并由同桌互相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通过“说一说”及“涂一涂”活动,能直观认识到一个整体可由多个个体组成,分数可以表示其中的一部分,拓展对分数意义的认识,还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到小组合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4 展开游戏活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寓学习于游戏”,主张通过在游戏中释放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基于这一理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展开一定的游戏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将求知的欲望转化
9、为学习的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2。如在“可能性”的教学中,为使学生体验一些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感受到简单的随机现象,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组织学生开展“抛硬币”游戏活动。游戏开始前,让学生先猜想硬币的哪一面会朝上,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让学生明白“可能性”的概念。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转转盘”游戏活动,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通过游戏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还能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在趣味化的游戏情境中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使他们在数学课堂中获得一定的发展。3.5 渗透故事因素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保持时间短,并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对此,
10、教师应发挥教育机智,避免出现学生在学习中全程枯燥的有意注意或缺乏学习目的的无意注意,引导学生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提升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中渗透故事因素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还能使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找到数学知识,明确学习任务,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轻松、愉悦的学习心态3。如在“体积与容积”的教学中,为使学生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并使他们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师可引入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学生思考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这样的故事与学生的兴趣点相契合,能引发他们的无意注意,让学生以故事为载体,研究其中的数学问题:为什么石子放入瓶子后,水位会上升?学生在思考中,会由无意注意转为
11、有意注意,并在明确学习主题后,产生研究体积与容积的兴趣。可见,渗透故事因素既能使教學变得更加生动,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综上所述,兴趣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也是学生发挥能动作用的主观因素。对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从教学任务出发,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抓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建立积极的课堂组织形式,实现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的积极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提供充分保障。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逐渐建立起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参考文献】1李霞.论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5(7).2苑旺.浅谈小学数学的兴趣教学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42).3沈璐.小学数学的兴趣教学之我见J.开心:素质教育,2016(12). -全文完-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