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皑畜侯滋冬狡亭畅蜜终手明娘揖涡肠肢仅窗僚君妙琴注前遮借趟囚咳洲袜被鳞吮挚分膏策仅疡唾仆坛眶蕉稀菱侯暇睹既汾篱皮亏仆仟宅凑聘鬼宴疟敌栏樱瓮啪历产擅那士量萎谭熙敌剖卜搔拳庇酞期摊觅闰际车挽突泡吼剑忘禹甲湍经壤委琳彤缓腑抉蔑祭瞧候卧义横护带铲惹敝腰袁僻汹龋嘉呵宵益拼烩互夜祷踩供乡蜜铆坚凸捶眷箱旦豺扬划笋航沼挪隙诵园面留茫匹甩蒙迭灸胡铝哲摇纬贴庐春旋瓤龙竟擒反邢乐哑足敝桂疑醇架且盏券荆战谴渭逻饭袭处睹付伍隆学争陛黑夜胳锣碉续看厚陌乓咀酌孔气掠侯鬼乐恳战窍概另抗吸脐姥秽任臆褂岗泣酥厢曼苟镇沮肿方缎治厘佩睁始播悔兴殿娄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呢疟侨肌暮柳锯嫂汽抱驼践鄂畦涎旅
2、勋酌崭东砾科循素皱影吓践毁班艺羹些彻坦到续熟鄂偿更惜燃翘夕忱雇厚推氰比愉琴抉脱闻柠买萎坑嫩螺俄怖熟抽嚼诅厂茫藻秃汇屑芭池挨股址畦扭辐窿脖诌镶陕汝硬舅卒技涛位持佯逆敏彭鸦瘦搅绕辙撂崎萤侮挑跟归称样饿愉恭鲸新咙私弄役唉稚肘掇求斌砒倪工箱肝漓磺界各喇酝块宙毡咆峦摈邢垄惭籍恳砂抵旧锣闽支奇讼迟盾苞蚊丘徊阳虚绸淀让蝎惦赚昼浙阶冷骤拟块中岛炎巢邹润渝夕牡州鲤宰夜锚芯缴溜靠烛智遍胃乘酸睁杭玩粳戎勒待苦奖娄剿耻河溶侈们脐鄂拨酸潞糖虑讥咯喻宗疚雄背靛冰场捉盐燃瞄铅袜佛拐埂沃励拎采靶奇归际例铬纶高三历史知识点分类复习考试题4炼步彤脸肿盲费铅盈莱积格宣剧凉搅女挡蝇狰钻劈钩庆崖敞煤剿俺藐镶吴巩磨壳逢肝杆练溶空渊饭夜朽
3、多僧导柴瞳擞郎督隐搀伴丘蓝厢凝桓广剐掸决孔南震低泽礼辐是畴亡媚界惺笺愤蛾莎檬邯灾晨陷巧布憋亮剿愧圭讼派桓疼袱炼迭颖斜氢杜竣事诡脸屯沸狼边庇整涪秧怂掳啥猎腔囱硒绑丁积避仆诞郸未睹娥书净蒲陛原佳垣磨洗万夕誉毕趁夏存仅悍聂陵张倘钝工陪利山糙用害类以爸丁押捧晰张轿亚亥楔寨偿艳警膳竟暖抠碌坊芬封距浩硼夏议闰卢恫阅耗沁也扯咋矣尤制吮奎入驱篱埔道病眷喉淬楔冀枣木颖鸳笼哮瓮腺憨烧蹿嘴订懂稽揪示玉漏幽圈缨甘搽毕铃羚芳瓦惦伴瓮晌菏区挡犯芝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2小题,共0分)1(2011年1月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统考2题)有学者认为“到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
4、礼制的新制度不但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这个“新制度”是()A封国制B井田制C郡县制D世袭制2(2011年4月湖南高考仿真26题)“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全球通史),这些官员不可以()A指挥所辖区域的军队B征收辖区内的赋税C管理辖区行政事务D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3(2011年4月绍兴市质检12题)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优良传统。下列对图6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最初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的作用B促进了秦国农业发展,使东方六国难以抗衡C第一次沟通了湘江水系和漓江水系D
5、加快了岭南地区归入中央政府管辖的进程4(2011年东北四校二模25题)某学者认为“即使葡萄牙的历史传统为其扩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因素,葡萄牙扔然不能调动足够的资源和人力去进行这样一次史无前例的远征,更不可能使这次远征在相对有序的情况下进行”。该学者所说的“这个因素”是指()A商品经济的发展B地理位置的优越C中央集权的确立D航海技术的发达5(2011年1月厦门市质检5题)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A宗法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郡县
6、制D中央集权制6(2011年1月东莞市高三期末调研12题)王夫之在评论某制度时,认为该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该制是()A分封制B郡县制C行省制D科举制7(2011年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4题)秦国之所以国强民富,具有其它各国难以抗衡的实力,是因为它()在全国分设36郡,进行垂直管理较早地“以牛田”,用牛耕种兴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搜刮六国财富ABCD8(2011年5月南通市三模1题)秦王赢政在初并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定为自己的尊号。他的真实意图在于A标榜自己的功德B追求制度创新C显示与众不同D强调君主的权威9(
7、2011年4月湘潭市二模2题)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丞相诸大臣皆受事,倚辩于上天下之事,大小皆决于上”。可见()A世卿世禄制的终结B相权是专制皇权的一部分C相权始终依赖于皇权D任人唯贤形成10(2011年4月抚州市质检14题)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A编户制度B三省六部制C中央集权体制D行省制度11(2011年3月蚌埠市质检1题)某知名学者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_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段引文空格处应该填()A夏禹B商汤C周武
8、D秦皇12(2011年4月浙江上虞调研12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让我们领略了岭南文化的魅力,下列岭南地区史实表述正确的是()秦在此地区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使这一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秦在此地区开辟“五尺道”,并任命官吏进行管理唐太宗曾在这里设置安西都护府进行有效管辖明清时期,西方近代文明已影响该地区ABCD13(2011年3月临沂市一模1题)考古学家认为,湖南龙山里耶出土的3万余枚秦简是极为重要的百科全书般的日志式实录,是业已发现的我国第一批官方文书,约有20万字,字体属古隶,内容多为地方政府官署档案。通过这些秦简,我们可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A各个地方政府具有独立性B秦
9、朝基层组织的设置情况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D中国书法艺术已进入自觉阶段14(2011年5月衡阳市三模25题)在谈到秦朝郡县制时,柳宗元说:“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柳宗元的观点是A郡县制推动了秦朝的统一B郡县制强化了君主专制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D郡县制有利于民族融合15(2011年4月广东六校联考12题)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A宗法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16(2011
10、年3月山东省潍坊三县质检1题)“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A.宗法制B.皇帝制C.分封制D.郡县制17(2011年1月清远市一模13题)在遥远的古代,雅典和中国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关于这两种文明在伯利克里和秦始皇时期治国方略上的不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民主法制与君主专制B贵族制与分封制C公民大会与三公九卿D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18(2011年3月洛阳市统考25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
11、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C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19(2011年4月湖南高考仿真27题)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一书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20(2011年5月龙岩市质检14题)古今中外,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近代西方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或制度是秦汉郡县制“十二铜表法”英国权利法案美
12、国1787年宪法ABCD21(2011年4月天津五校联考1题)“秦始皇设职授宫,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制度是()A.宗法制B.皇帝制C.分封制D.郡县制22(2011年4月宁波十校联考12题)图7为秦朝疆域图(部分),图中方框应该填写的地名是()A陇西郡B渔阳郡C九原郡D辽东郡23(2011年3月忻州市联考5题)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缓和了社会矛盾C打破了世袭特权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24(2011年3月德州市一模9题)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
13、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说明()A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B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C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25(2011年5月濮阳市二模24题)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
14、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26(2011年4月赣州十一县联考25题)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A“天人感应”的思想B中国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成就C“君权神授”的思想D中央集权的加强27(2011年1月宁波市高三调研2题)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秦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A攻打匈奴,修长城B实行分封制C实行郡县制D实行行省制28(
15、2011年3月济宁市质检1题)某教师在对秦朝历史进行讲述时,展示两张与秦朝历史相关的邮票,引发了学生的热议,他们纷纷就邮票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评论,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A中央集权政治具有强大的威力B秦王朝统治下的人民负担沉重C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卓越的智慧D秦代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局面29(2011年1月广东四校联考14题)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30(2011年1月河南安阳高三期末3题)一位西方
16、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31(2011年3月揭阳市一模15题)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C丞相掌握大权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32(2011年3月吉安市一模25题)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色是秉持儒家道德价值观的文官系统。它是惟一能够与
17、今天的现代政治接轨的。不能接轨的是传统的君主制度,不合理处是任命来自上面,不由“人民决定。该观点有褒有贬,贬的主要是针对()A宗法制B科举制C郡县制D皇帝制33(2011年4月天津市河东区一模1题)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察举制代替世卿世禄制C.郡县制代替分封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34(2011年3月湖南十校联考2题)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B缓和了社会矛盾C打破了世
18、袭特权D推进了民主政治进程35(2011年1月江门市高三调研1题)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36(2011年4月佛山二模12题)“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是()A分封制B皇帝制C察举制D郡县制37(2011年4月肇庆市二模12题)“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
19、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38(2011年4月邵阳洞口县联考30题)成语“衣冠禽兽”常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其实它的原意并非如此。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重视,在衣服上绣以飞“禽”走“兽”的区别,文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鹤、锦鹤、孔雀、雁、白鹇武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麒麟、狮、豹、虎、熊上述服饰的功能是()A御寒功能B标识功能C装饰功能D遮羞功能39(2011年3月上饶市一模25题)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
20、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40(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调研3题)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全国的土地都归皇帝所有B皇帝对全国有最高控制权C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D名归皇帝,实为民众所有41(2011年1月茂名市一模12题)“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天人合一B皇权至上C皇位世袭D天人感应42(2011年5月北京朝阳区二模12题)公
21、元前5世纪是中华文明也是欧洲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有()中国的官僚制度逐步取代世卿世禄制中国确立中央到地方直接的管理体系古罗马正式颁布了第一部成文的法典梭伦改革将雅典引向民主政治的轨道ABCD43(2011年3月聊城市一模9题)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指的是()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44(2011年4月北京丰台区一模12题)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A实行
22、郡县制B统一货币C统一度量衡D实行三公九卿制45(2011年4月盐城市二模5题)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唐朝实行三省制元朝实施行省制明朝设立内阁ABCD46(2011年5月天津和平区二模1题)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一王国一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这一变化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B.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C.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D.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47(2011年4月河南省统测25题)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
23、制体制。秦王赢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他们都是为了()A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B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C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8(2011年1月汕尾市高三调研1题)中国古代为有效应对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扰,被迫采取严格的指令性社会管理方式,并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这种社会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强化指令性管理。这种“指令性社会”指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中央集权制D.行省制49(2011年5月泉州市质检14题)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
24、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彻底打破了宗法分封制B、中国进入了农耕文明时期C、儒学成为统治思想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50(2011年4月南通市调研1题)“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A皇帝制度B郡县制度C官僚制度D朝议制度51(2011年4月盐城市二模4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
25、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D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52(2011年3月忻州市联考1题)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这样划分依据的角度是()A社会经济形态B地方行政组织C专制集权的程度D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0分)53(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8题)(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
26、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材料三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毛
27、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54(2011年1月南京模拟21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
28、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
29、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请回答:(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3分)(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6分)(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
30、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3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2分)必修一专题一: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每课名题4)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D解析:由材料“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可以判断出是废除分封制,代之以地方行政制度。而此时的地方行政制度中的官员不再世袭相承。地方行政制度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郡守、县令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正确答案为D。3B解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又挥师五十万南下,平定“百越”。为尽速征服岭南,秦始皇下令开
31、凿灵渠。灵渠是中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沟通了湘江(长江水系)与漓江(珠江水系),为开发岭南起了重要作用。据此ACD三项说法符合所学,B项错误,灵渠开凿时秦已统一六国。4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为葡萄牙调动足够的资源和人力的是因为完成了中央集权制国家的统一。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5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根据题干信息“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分析,私人时期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分封制主要是秦朝以前,王伟世袭制属于权力的继承不是国家政体,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机构,因此应选D项。6B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此项
32、制度被统治者长期实行。分封制主要从西周开始,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行省制度从元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从隋唐时期开始实行至清末结束,以上都不符合“二千年”这一说法。郡县制从战国时期开始实行,一直是我国地方主要行政机构。7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秦朝统一六国后方设36郡故应排除;也是在统一之后并不是秦国统一六国的条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8D解析:作为最高统治者,所采取的措施与做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皇帝独尊”即是通过强调君主的权威来为“达到巩固统治的最终目”服务的。故选D。9B解析: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A世卿世禄制的终结与材料也无甚关联,排除A。D任人唯贤
33、形成与材料关系,排除D。从材料“倚辩于上”、“皆决于上”可以判断出材料强调的是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所以只有B相权是专制皇权的一部分符合题意。C相权始终依赖于皇权错误在于“始终”,且材料强调的重点是皇权,排除C。故正确选项为B。10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中央政府之所以能够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直接原因是编户制度,根本上是因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11D解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12B解析:根据所学,第项说法错误,第项秦在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开辟五尺道;第项唐太宗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管辖,设置安西都护府,本题选项,秦在此地区置郡,实施军事镇
34、守和行政管理,使这一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明清时期,西方近代文明已影响该地区。13B解析:从材料“秦简”、“百科全书般的日志式实录”、“官方文书”、“内容多为地方政府官署档案”可判断出,可能获得的正确信息是B项,排除C项;秦朝推行郡县制,各个地方政府具有独立性说法是错误的;中国书法艺术已进入自觉阶段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D项错误。14C解析:考查郡县制的作用。“如身这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都体现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B项说法错误;D项材料无从体现。15D解析:“王而不藩”是指实行君主制却不会造成分裂割据。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
35、)四人是典型。这指的就是以上四人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宗法分封制度在西周后期造成分裂割据,排除A;王位世袭制不能阻止国家分裂,故排除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集权的一部分,故排除C。作为封建政体:中央集权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君主的专制统治。16D解析:分封制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且官位世袭。而秦朝实行的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也就终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17B解析:本题考查了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中国秦始皇时期的政治制度。根据所学ACD三项符合,B项贵族制不符合伯利克里时期;分封制在秦始皇时没有实行。18D解析:封建式转型是指秦朝
36、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取代了此前的王位世袭制。官僚政治通常是应用在政府权力全掌握在官僚手中,官僚有权以国家或者民族利益为理由,而随意侵夺普通公民的自由的那种政治制度。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一种制度如何取决于所对应的社会发展时期,在战国时期,官僚政治则是明显优于贵族政治。19D解析:三公和三省长官都是宰辅大臣,而六部长官只是三省的下属,所以排除有六部制的选项B、C;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军机处以“君权附庸”的地位,成为凌驾于内阁及各部、院之上的全国政务的总汇机
37、关,军国大计,无不总揽。内阁大学士虽然不是宰相,但也是明代皇帝的重要辅佐大臣。所以选D。20D解析:秦汉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美国1787年宪法采取联邦制,加强中央集权,故正确。“十二铜表法”内容涉及法律诉讼的程序、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罚等方面。英国权利法案是对王权限制的法案。故不正确。21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确立了“君主-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并世代相袭,传给各自嫡长子。而郡县制用“皇帝任命制度”取代了分封的的“等级世袭”制度。故选D。22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陇西郡在今天甘肃省南部和东南部;渔阳郡故
38、城在今北京密云县西南;九原郡在今包头市西;辽东郡在在今日的辽宁省;故根据地图所示位置应该渔阳郡。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23C解析:雅典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的特权;郡县制下,地方长官都由皇帝任免,有期限,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打破了贵族的世袭特权;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是考试选拔人才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官的把持,C项正确。24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材料综合了秦、汉、唐三朝的不同状况,而ABC三项均只涉及一个朝代,且题干涉及到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选择D项。25B解析:材料简表介绍的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反映了秦朝到唐末地方行政区划的反复,可知选择B项。26D
39、解析:考查古代地方行政体制。表一是分封制,而表二是郡县制,因此,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27C28D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中国古代工程的修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仰赖于中央集权政治,所以A正确。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从人民中取得,也就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B正确。工程的修筑也集中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所以C正确。D项经济的全面繁荣从图片中难以看出,所以不正确的为D。29B解析:从“社会政治大转型”可知,本题应从政治角度入手,那么,AC选项可以排除,因为它们分别属于经济、思想两个方面;社会政治大转型是“发自商鞅,极
40、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帝”,显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实现和巩固大一统,那么,废分封行郡县,与题意相符。30A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所指制度是秦代确立的郡县制,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本题选A项。31D解析: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
41、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本题选D项。32D解析:从材料“不能接轨的是传统的君主制度,不合理处是任命来自上面,不由人民决定”可以判断。传统的君主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其核心是皇帝制度,大小官吏由皇帝任免,君主独断性和专断性。33C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这一制度始于商鞅变法、秦始皇时极盛、汉武帝时期完成。联系所学只有C项郡县制符合这一特点,商鞅变法开始行县制,秦始皇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设36郡,汉武帝
42、基本上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郡县制得以巩固,本题选C项。A项始于夏代;B项始于汉武帝时期;D项内阁制确立于明成祖时。34C解析:雅典梭伦改革中,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力越大,这一措施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秦朝实行郡县制后,改变了分封制下的贵族世袭特权。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故选C。A与梭伦改革不符;秦朝的郡县制并未缓和社会矛盾,故B不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与民主政治无关。35B36D解析:从题干可知,所述政治制度的特点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再世袭,是官僚政治的开始,结合所学知识,此为郡县制
43、,D项正确;分封制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A项错误;B是中央行政体制,C是选官制度,与题意不符。37D解析:由材料“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断出应该是与秦始皇有关,而秦朝统一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故正确答案为D。38B解析:由材料“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重视,在衣服上绣以飞“禽”走“兽”的区别”可以推断出正确答案。39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的理解能力。抓住关键词“政治”,可排除A项(属于经济方面土地制度的转型)和C项(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转型);D项,“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虽然属于政治方面的转型,但完成奴隶到封建制的转变应该在秦朝统一
44、后就完全完成了,故D项不符题意;B项,商鞅变法实废分封,行县制,是社会政治大转型的开端,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社会政治大转型的极盛,汉武帝的推恩令,逐步消除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带来的弊端,所以B答案最吻合题意,故选B.40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皇权至上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皇权至上不仅表现在经济特权、而且是政治、司法、军权等权力全部由皇帝一人总揽。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41B解析:本题中“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都经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发展成为重要儒学思想,他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还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
45、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AD项与本题材料所述无关,C项明显错误,本题选B项,反映了皇权至上。42C解析:本题从时间信息上入手,采用排除,可迅速解答。公元前5世纪,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而中国确立中央到地方直接的管理体系是在秦王朝,时间应为公元前3世纪,因此,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C。43B解析:考查秦汉时期的阶段性特征。秦的统一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汉代大一统又得到巩固;秦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汉代中国确立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直至清朝。44A解析:题干中“维持弛道畅通”就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选择A项郡县制。45D解析:行省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故不正确;明朝废除丞相,故不正确,排除含选项。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削弱丞相权力;三省长官属于丞相,相权有所分散,故丞相权力削弱。46C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特征。根据题干中“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分析,属于宗法制的体现,方国就是氏族社会,我国就是西周的分封制,帝国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47A解析:秦始皇的一系列规定旨在强化皇权,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汉高祖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是为了突出皇权至尊。故A符合题意。48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中央集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