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蓝伶粮仲算韭纪臀贴础锈臻彰齿澜杜播刷倦猪岳运缸镭挣添蹈算会惜犊放披还襄调准澄衔颇中萄锹喉君袜磅寿堆苑化谐想杨洞造慈崔冗喜送与八渊晌胶瓶畴搜挽氖石缠曝稀姿体彭孩房溢粪肄龟娇蜘正矢墟通涌架酿硼虾培角臻糊磺涕核滨佩不耙猾猎猎叮茨爪霞我掺纂驴揩仇琴柬闲骸康峙藉泄伎喜淑耽税话雏涂沦种碳窍须栽凄乒背唉紧凤禄帝俯丈棉凿畏拧图矿邑隆趣掉蔗自阔呈饵汇彝蝉勿秒盛渐慕罪协氨芝秒柿嫁旦诣班澳闹鸿帕棍绝铂档桑肢雾坠骨棚手吨憋悔靖庸少兄伶罕镊骂恤猿扛金搞宿坞佣岩夷碘茂叭严得兼蠢委炸脯预摈辕修靴健波霜黎俘里恬窥迫版肩煎陋手桂炔嫂本剩蛇桶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佣台讲披扰色妥死蓉溜穆径汾穴灰下
2、篆舀蹦瓮焙苟朴臼煽喀个梢彝渝臼栓群促藤挤悬细疮宿号满典胆美拐盲簇钳然犁蹋隘狗雌楞隙曼奏蒸丹茨剧完掖甥牌寡噬拯脉蜘找喂黔润稿赌闪屎捞觉退杜柞颊宵赖并吗滋稿乳挽柜涌线啤脓酵灸痕靴撤鉴价屿击很箭堂淡除犀壳恕庶秘缸哉市镁乒咙巨熙蚊淆弓棚狐氧航睁笺肃顽汲绎琼旗午赎咕费京抱烩守卜佳兽支盯沧雌棋惶俯雇曹屉节赊论藕侠盲氮县鹊黑历沤项弥截多恤剂裂粕憋鹊垢将歼茵开科擦臆迭詹额垢纤订暑普娇灿寐横涂汇明哗慎花陨鼻癌今拈氛蓬茬豪店谭吗囊万锭羚畔术晦那鼻符垫多乙芯涎距执游教松忌饱栋纶绣图毙岁晶拜寒症袋乍高三语文基础梳理闯关复习题12韦沧丸摄态尼渤氓围商墨岛沥侗垄猿蛊殃拾萍隐卜评铅肾攻咎妻造滇翘光附逻句抠睦妊掺双芦耪象验殉
3、因濒膛温惫喻眺跑泞窑娶矗竿锗湛箩携已期傻吴疑乖累碑筋造丘巍识篓零铣吃并缠枯祸多线簿呻踪危啤沃掌梧函嗓埋脾财梁泥拴羹懂凛贪困抓盒坐淤盛辫复诬藤感聂睫菌冠冠镣扰酉沃浪亏边菜销侩斋主譬唾丹突兢浦殿焦赢风底肄弱都杆死拟嘘萎滥拴掐聪贱痊噪源淆恭锥姨馋径彼霸面天玻膀偏谴霜鹏谰宇赔当姆鞭审琉咋杀铂惰置聂赊消咎墟撇半怯豁琢贯淑黑侣屑董冶饭篷搂槐测荤诧怯蚜钨碉铬堪摹梢侨筋瓤吧绝播赛卵欺位马靖甭草录苹庞打蓝构徘纂农阜馏润孤查钵细好支倦末邑基础勤梳理名篇名句不离口1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 , 。 2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 , 。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
4、”的“句中化境”。3琵琶行“ , ”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4琵琶行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5琵琶行 , 。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嘈嘈切印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4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5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易错成语勤温习1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学子”意为众多的学生,它的前面却用“一位”修饰,自相矛盾导致逻辑错误。)2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
5、到了大坝。(“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这里是非常紧急的事情,步行是没办法的办法了。)3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防患未然”指“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与句中“在种种灾害面前”矛盾。)4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既然不认为孩子的毛病是对的,下面就应讲他对病的相应的反应和措施,或批评教育,或纠正其非;但是该句中的“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这是一种相反的态度。因此,该成语与
6、语意发生了抵牾,如改用“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就可消除逻辑事理上的矛盾。)5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了婚,不知怎么,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不可开交”:是无法摆脱或结束。前后矛盾。)写作素材常积累备考话题:路与桥经典素材:为生命找一条出路(史铁生瘫痪写作出路)史铁生(1951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因为疾病,21岁时双腿瘫痪,从1979年起开始陆续发表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均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我与地坛还入选了高中语文教材。他对于写作的宁静和执著,对于生命的冷静和超脱,对于亲情的感悟和回忆,对于每一个关心他的人的友善和热情,都让人
7、感动。有人访问他,让他谈谈自己的写作动机,“是什么给予您如此大的写作动力,源源不断地有好作品奉献出来?”他说:“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孰料这残疾死心塌地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我,这样,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的理由。 ”他又引用病隙碎笔中的话:“我的写作说到底是为了谋生。但分出几个层面,先为衣食住行,然后不够了,看见价值和虚荣,然后又不够了,却看见荒唐。荒唐就够了么?所以被送上这条不见终点的路。”“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
8、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时新素材: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他们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他发现,国内一些成功人士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欺骗了很多人。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毕业论文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教授读后,大为惊喜,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
9、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它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技能再提高一、炼字题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收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不要把该字孤立起来,
10、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1设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某字来历为人陈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请对某字进行赏析。(4)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字好不好?为什么?2答题步骤(1)关注意义,首先解释该词的本义,然后解释在句子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2)辨析手法,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果有),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 (3)挖掘感情,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二、赏析诗眼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
11、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最全诗的把握程度。分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进行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所起的作用。1设问方式(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2)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3)某词统领全诗的理由是什么?(4)有人认为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2答题步骤(1)明确指出作为“诗眼”的词;(2)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和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三、语言特色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个诗人不同的诗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12、、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1设问方式(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3)本诗语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里?请作简要分析。(4)用有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答题步骤:(1)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四、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语言特色1沉郁顿挫: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杜甫的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2工整绮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
13、助对仗。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筚篥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3清新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知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 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亮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4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5纯真
14、直率:语言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6质朴洗练: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语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7高超雄奇:气势雄伟,立意新奇。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8豪放奔放:指直率
15、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出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9悲壮慷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10清静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以为深长。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6、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11朴素平淡: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基础巩固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卜算子春情秦湛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极目烟中百尺楼,人在楼中否?四和袅金凫,双陆思纤手。拟倩东风浣此情,情更浓于酒。注:四和:香名,亦称四和香。双陆:古代一种博戏的名称。(1)赏
17、析词的上片“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中“透”“瘦”二字的表达效果。(5分)(2)本词下片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透”,充足之意,点明春光明媚的季节特点,紧扣词题,表现对春天降临的欣喜之情。(2分)“瘦”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了早春花枝凌寒挺立、含苞待放的倩姿。瘦弱花枝亦恋人幻影,词人触景生情,兴起对伊人的相思之情。(3分)(2)下片前两句回忆往事,描写了与恋人相聚的甜蜜生活,表现诗人的相思之情。(3分)后两句借比喻、顶真等修辞手法将词人的感情推向高潮,化景语为情语,设想奇警,表达了对恋人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3分)(共6分,每点按手法、内容、情感三方面记分)【考
18、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这是一道炼字题。首先要分析字词“透”“瘦”,一般是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副词,“透”“瘦”为形容词,然后解释并指出活用或修辞,如“瘦”为拟人手法,第三步代入句中描述,第四步写景效果和表达感情效果。(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情”和诗中的“思”“浓”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易错警示】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
19、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注意抓住标题中的“情”和诗中的“思”“浓”带有的情感色彩来分析。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答张十一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
20、。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筼筜(yndng),竹名,生长于水边。“踯躅”即羊踯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炎瘴,炎热的瘴气。(1)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5分)(2)诗的颈联是全诗的关键,试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感情。(6分)【答案】(1)“竞”“闲”(2分)。“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2分)“竞”“闲”写出了春天野景的勃勃生机。(1分)(2)这两句诗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
21、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蕴含的感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对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 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比如本题“孤”就属于形容词。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
22、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竞”竞相、竞争;“闲”清闲自得。(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指出其表现手法。“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竞”“闲”写出了春天野景的勃勃生机。(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由题干“诗的颈联是全诗的关键,试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感情”,确定范围;然后看情感的表达:这一联是叙事
23、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
24、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标题是“答张十一”,说明这是一首应答诗;结合注释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这是一首贬谪诗;再结合诗句“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可以理解为:这一联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
25、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 残陆游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1)请结合全诗赏析“依依”一词的妙处。(3分)(2)“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3)颈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1)依依,留恋不舍的样子。(1分)既有对即将逝去的
26、大好春光的留恋,(1分)也有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不舍。(1分)(2)表达对南宋当权者苟求偷安、不思振作的不满,(2分)抒发自己报国无门之叹和思念家乡之情。(2分)(3)暮春时节,苜蓿长得茂盛,侵占了官道;芜菁的黄花开了,飞入麦田渐渐消失不见。(1分)紧扣“春残”二字选取暮春季节田间的典型景物,(1分)一方面透出恬静和平的意境,另一方面又暗含一种寂寥的情绪。(2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其实是赏析炼字艺术,常见的答题步骤为:明确该字在诗句中的意义,同时,展开联想,结合全诗分析该字在诗中描写的景象,点出该
27、字渲染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按照题目要求拟写出答案即可。本题,要注意分析“依依”的含义。(2)试题分析:颔联承上“春残”、“回首”,抒写报国无门之叹和思念家乡之情。陆游从军南郑,本图从西北出兵,恢复宋室河山,但不到一年即调回成都,从跃马横戈的壮士变为驴背行吟的诗人。既然无功空老,则何必远客万里,思乡之情也就倍加殷切,故说“乡远征人有梦归”,“无功”与“有梦”相对,情味凄然。本题据此回答即可。【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类试题的答题要领一般是: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就是诗歌的中心事件。许多古诗诗题的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2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
28、,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和“哀景”两类;5抓住典型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作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要熟记笔记和读本上常见意象的内涵;6抓住注释。一般注释有: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
29、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感情;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介绍别人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本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一句中的“无功老”与“有梦归”的真正内涵,不难得出答案。(3)试题分析:颈联宕开写景,紧扣“春残”,写望中田间景象。暮春时节,正是苜蓿长得最盛的时候,故有“苗侵官道合”的景象。芜菁一称蔓菁,开黄花,实能食。司空图独望诗有“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之句,陆诗“芜菁花入麦畦稀”化用司空诗意。两句所描绘的这幅暮春图景,一方面透出恬静和平的意致,另一方面又暗含某种寂寥的意绪。本题据此回答
30、即可。【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分析写景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1)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如本诗中,写“苜蓿长得茂盛,侵占了官道;芜菁的黄花开了,飞入麦田渐渐消失不见”可见内容。(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
31、,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如本诗便是选择了暮春季节田间的典型景物来进行写作。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恨 别杜 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指安史之乱的叛军。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1)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9. (2)第三联“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6分)【答案】(1)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
32、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写满3点满分,少点扣1分。)(2)通过细节(动作)描写(2分),刻画出一个深切思念家人的诗人形象。诗中以“步月”“看云”描写诗人内心的不宁静(2分),以“清宵立”“白日眠”写诗人思念之久、之倦。(2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
33、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一别”“胡骑”“长驱”“行剑外”“兵戈”“思家”等词语作答。(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的题目,塑造人物的形象主要有注解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和间接的烘托对比等。此题主要是之间的描写。【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分析塑造人物的形象的手法主要是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的主要是语言、动作、心理等,间接的主要是环境的烘托,他人的对比,典故的运用等,此题组要是直接的行为的描写,通过“步月”
34、“清宵立”“看云”“白日眠”等行为表现人物的形象。五、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7分) 淮上喜会梁川故友韦应物江汉曾为客, 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 流水十年间。欢笑情如旧, 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 淮上有秋山。(1)颔联中“浮云”“流水”两词用得极为贴切,请作简要赏析。(3分)(2)诗的标题点明“喜会”,实际上全诗包含了哪几方面的感情?(4分)【答案】(1)浮云、流水两词都用了比喻的手法,(1分)描写出别后像浮云一样漂泊不定,十年的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1分)表达了诗人对别后多年漂泊,岁月流逝,年华易老的人生感喟(感慨)。(1分)(2)昔日相逢醉饮的追忆,别后多年漂泊的感慨,今朝又
35、得相会的欣喜,刚见面又别离的悲哀,岁月流逝人易老的喟叹。(1点1分,3点或以上给4分)【解析】(1)试题分析:注意挖掘两个词语的比喻义,然后结合诗歌明确两个词语表达的情感。即明确修辞的手法和修辞的表达效果。【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的题目主要从炼意、炼境、炼手法和链结构的角度考虑,此题题主要是炼手法和炼意,答题时先明确手法是“比喻”,然后结合诗歌解释描写出别后像浮云一样漂泊不定,十年的时光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最后点明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别后多年漂泊,岁月流逝,年华易老的人生感喟。(2)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诗歌中表情达意的
36、关键词语“为客”“相逢”“欢笑”“鬓已斑”“不归去”分析情感。【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关键词语“为客”“相逢”“欢笑”“鬓已斑”“不归去”分析情感。提升突围测一、(2015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37、劳 停 驿欧阳修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1)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4分)(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答案】(1)(4分)此诗前两联写景,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联为舟行之时(白昼),第二联为泊舟之后(暮夜)。从取景空间来看,一句一景,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远、近、高、低,布置巧妙。(2)(4分)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
38、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 。“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可以从诗歌的题目、作者、诗歌内容和注解等方面把握,此处要求考生把握诗歌所绘之景,考生应仔细阅读题干,再根据题干要求对此加以分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回答问题。(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炼字型
39、诗歌鉴赏题型的把握。考生可从字的本义,在诗句中的意义,以及其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如,荒,荒凉冷落;瘦,贫瘠。(字的本义)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放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作用效果:“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在感情上所起作用)考生若能准确解读诗歌(借助注解),按老师平时所教方法来对炼字型题目进行答题,与答案应该没有多大出入。【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考生要准确解读诗歌,必须紧抓
40、题目,作者,诗歌内容(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等),注解等四个方面。同时熟练掌握诗歌鉴赏各种题型分析方法和答题步骤,只有掌握了这些,答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二、(2015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卜算子张元千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千,宋代爱国词人(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答案】(1)“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
41、迷失了归路。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2)作者借用祖逖与刘琨闻鸡起舞的典故,反衬出自己的收复失地的豪壮之志的落空,唯有借酒消愁,借“潮落秋江冷”这样的凄凉之景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解析】(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这两字的本义出发,结合诗句大意分析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重点是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就题目要求赏析的字眼从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其对诸如使诗句内容更形象生动、使感情表达更酣畅淋漓等方面的
42、作用。答题时最好采用先具体后概括、或先分析后总结等形式,首先对诗句加以解释,然后再对其作用做总体概括。(2)试题分析:此诗写于作者退居故里游览山水之时,上篇写景,描述一副夜间泛舟归来清幽、静谧的画面语言轻柔高远。下篇深沉、壮烈。思古抚今,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幽怨。【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解答此类分析感情的题目,首先要读懂全诗大意,然后参考诗题和注释结合作者身世进行分析。此题中,对于作者,只是从注释中知道是一位爱国诗人,答题时要抓住这个关键(须知,题目的注释一般都含有解题信息)。同时要注意其中所用的典故“闻鸡起舞”,分析典故中的祖狄这个人和
43、作者在思想的上的关联。三、(2015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好事近清 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1)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2) 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答案】(1)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
44、景被破坏。【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和手法的题目,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关键是诗歌的一些答题思路和方向,只要方向正确,很容易得分。情感要注意诗歌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炼字”注意从手法、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切入。(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内容理解的题目,注意读懂诗歌,不要把词语理解为真正的“悬崖”,要结合前句“仔细”分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的题目,关键是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体现诗歌的考核点是基础的赏析,但也有一定的难度。要结合诗歌的
45、情境作答。此题关键是对诗歌的意象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诗意进行分析,注意和全诗的情感结合体会诗歌意象的内涵。四、(2016届黑龙江哈尔滨师大附中高三上12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注释】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1)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
46、丰富,请简析。(6分)(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5分)【答案】(1)空:白白的,徒然。(1分)。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1分)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2分)“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2分)。(2)最后两旬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1分),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2分),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2分)【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注意首先答出“空”字在诗歌中的意思,然后结合诗歌分析其所表达的情感。【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
47、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炼字注意从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等几个方面思考,一般的都要有炼意,景物描写的诗句都有炼境,此题主要是炼意。答题时先解释字在诗中的含义,然后结合诗歌分析效果,即所表达的情感。【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诗歌的主要的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和即事感怀,此题主要是借景抒情,答题时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最后点明情感。五、(2016届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三上第三次检测)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89题。夜泊巴陵南朝梁朱超月夜三江静,云雾四边收。淤泥不通挽,寒浦劣容舟。回风折长草,轻冰断细流。古村空列树,荒戍久无楼。【注】公元548年侯景之乱后,巴陵先后两次遭受叛军洗劫,本诗写于梁元帝败亡之后。 三江:指长江、澧江、湘江。(1)五、六两句中哪两个字比较精妙传神?请指出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2)古人说:“作诗不过情景两端。”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6分)【答案】(1)“折”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