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党纪学习教育党课讲稿: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突出位罩,进一步正心正行,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与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党课讲稿: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篇文)2024年党纪学习教育党课讲稿: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突出位罩,进一步正心正行,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同志们: 自诞生伊始,中国共产党就把纪律视为生命线。严明的党纪,是我们党创建、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在党的各项纪律中,政治纪律是最重要、 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 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规矩,是管方向、管立场、管根本的总要求。党员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党的政
2、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心存敬畏、言出有度、行动守矩;时刻保持高度的纪律观念、稳固的作风堤防,在遵循规矩中做好工作、在遵守纪律中实现目标。今天的专题辅导, 重点围绕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政治纪律是党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严明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政治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规矩,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没有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就是一句空话。2023年12月,党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
3、政治规矩。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要求,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在全党开展一次集中性纪律教育。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把学习贯彻条例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深刻认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性,切实把对“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深刻领悟转化为“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要深刻认识严明政治纪律的重大意义。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严明政治纪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
4、生俱来的政治品格,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以严明的政治纪律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这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所在。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注重严明党的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 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用铁的纪律管全党治全党,有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历史性、开创性成就。党的二十大作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部署,把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明确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条例落实党的二十大部署,总结实践经验,与时俱进完善相关
5、条文,就是要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严明政治纪律带动各项纪律全面从严,促进全党更加自觉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条例把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充实完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纪律规矩。 (二)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必须时刻绷紧政治纪律这根弦,确保党的各项纪律全面从严。政治纪律明确政治方向,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对遵守党的其他纪律发挥政治导向作用。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我们党在发展壮大进程中,始终把维护坚定正确的政治方
6、向作为极端重要的政治纪律,要求在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上,全党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024年1月开始施行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列出了28条对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处分,为党员规范政治言行、严守政治纪律划出了“红线”。 实践证明,如果政治纪律成了摆设,其他纪律必然也形同虚设。奋进新征程,必须把政治纪律作为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来严守,为遵守党的其他纪律立起标杆、形成示范。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条例, 全面准确理解条例的丰富内涵,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含糊,始终在政
7、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党的各级组织要自觉担负起执行和维护政治纪律的责任,加强对党员遵守政治纪律的教育,严厉查处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问题,不断巩固旗帜鲜明讲政治、从严从紧抓纪律的氛围。 (三)充分发挥严明政治纪律的带动作用,推动党的各项纪律全面从严、一严到底。坚持把政治纪律摆在首要位置, 强化“首位”意识,扎实开展政治纪律教育,加强学习宣传阐释,引导党员把政治纪律牢牢刻印在心上。每名党员干部都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敢于触及思想和灵魂、正视矛盾和问题,持续净化政治生态,使政治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共同营造严守
8、政治纪律的浓厚氛围。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强化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带头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要主动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自觉以普通党员身份向组织汇报思想,利用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时机, 检视自己遵守政治纪律的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苗头及时纠正。 要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教育督促他们遵纪守法,不搞特殊化,以“关键少数”的模范行动带动形成严守
9、各项纪律的好风气。 二、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刻分析大党独有难题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和破解之道,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 使得我们党对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历史高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条例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与时俱进完善纪律规范,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有利于充分发挥纪律建设标本兼治的利器作用,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与党中央同心同德,真心爱党、时刻忧党、坚定护党、全力兴党,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
10、一块坚硬的钢铁”。条例把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政治纪律方面标准更高、要求更严、监督更紧,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牢固树立的立场和底线。 (一)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是党的自我革命的首要问题。在党的各项建设事业中,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表明,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持之以恒加以推进,才能确保我们党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本色。实践证明,我们党能够开辟自我革命新境界,关键在于抓住了党的政治建设这个根本性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
11、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正确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目标,以及严明的政治纪律,保证全体党员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才能实现党肩负的政治使命。推进自我革命伟大实践,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坚守根本政治方向。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必须做到“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也是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12、。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触“红线”、 不碰“底线”,始终对党忠诚、言行一致,不当“两面派”“两面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坚守正确政治方向,切实提高维护能力。 (二)只有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才能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坚强保证。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严明的纪律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显著标志,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基础决定的。党成立初期就树立了明确的“纪律立党”理念,尤为重视纪律建设特别是政治纪律建设。党的二大制定的第一部党章,就对政治方面的纪律作出明确规定。党的五大首次正式提出了“政治纪律”这一概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更加积极主
13、动地推进以强化政治纪律为主要内容的纪律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中国共产党关于严明政治纪律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推进到新的时代高度,并围绕党的政治建设持续深化党的政治纪律建设。随着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推进,党的纪律在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自我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并自我扬弃,对党的纪律建设的认识更加成熟,形成了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 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在内的完善的党的纪律体系,并强调六项纪律中政治纪律是管总的,将政治纪律摆在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地位。这一切充分表明,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集中体
14、现。(三)严明党的政治纪律要以问题为导向。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中央严明政治纪律的明确要求就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始终保持问题意识、危机意识,党员干部才不会有“一阵风”的看法,才不会有“歇歇脚”的想法,才会以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主要问题决定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纪律侧重点是不同的。面对“四种危险”“四大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五个必须”,还多次强调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党中央在严肃查处各级各类违法乱纪、改善党风政风的基础上, 抓好党内法规和
15、监督制度建设,力求巩固成果,形成严明政治纪律的长效机制,其核心就是要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纪律之所以被提到空前的高度,一方面因为部分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淡薄、政治言行不规范,是党面临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对廉洁纪律、群众纪律等任何一种纪律的违背,本质上都是违背了政治纪律,以政治纪律为抓手,也就挖出了这些违法乱纪行为的根源,能够让政治纪律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党的建设的实践证明,首抓政治纪律是正确而有效的,这就启示我们,在党的建设过程中要始终以问题为导向,始终抓主要矛盾,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从而推动党的建设有方向、有落实、有实效。 三、严格贯彻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和
16、政治规矩,自觉接受党性考验,做严守政治纪律的践行者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员干部在政治方向、政治言论、 政治行为方面必须严格遵守的规范,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基石。党员干部要全面准确理解条例的丰富内涵,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严明的纪律确保全党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知行知止、令行禁止。应时刻保持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敬畏之心,将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作为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党员干部应坚守底线,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坚决与任何违反党的纪律的言行作斗争。 (一)立场坚定,对党忠诚,在政治上守纪律讲规矩, 当明白人。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本,是保持党的
17、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精神法宝。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员的基本义务。在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依规治党的大背景下,需要每一名党员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以此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明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担负政治责任。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奋斗者、进取者,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体来说,要听从指挥,自觉做到讲政治规矩、守规章制度,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决不能歪曲和变通,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 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严格程序,严格按程序、 按规矩
18、办事,该请示请示,该汇报汇报,该沟通沟通,不随心所欲,乱了章法。尊重领导和同事,襟怀坦白、光明磊落, 坚守正道、弘扬正气。增强定力,不仅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始终把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作为必修课,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思想上的“防腐性”和政治上的“免疫力”。 (二)挺身担责,忠于职守,在工作上守纪律讲规矩, 当有为人。守纪律讲规矩的目的,是每个党员干部自觉把党纪党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加优良的作风,干好本职工作,在新的“赶考路”上创造新的辉煌。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性的遵纪守规上。担当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责任, 是一种格局。敢于担当作为,是广大党员干部应有的品格, 干事担事,是
19、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在具体工作中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以担当作为的精神在主动服务上下功夫,在为民解难上找措施,在困难中找出路,在发展中找创新,在工作中挑重担。于勤奋之中见行动,于担当之中见忠诚,走稳、走实、走好成长之路。要提高执行力。对本职工作要分清轻重缓急,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杂而乱为, 不以事急而盲为,不以事难而怕为。对各项工作都要不折不扣,一抓到底,抓出特色,抓出亮点。要提高创新力。工作要出彩,必须要在创新上下功夫,有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多思考、多实践。要立足于实,稳步实施,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不断注入新的元素,确保创新工作取得实效。要提高协同力。在工作中,要
20、多沟通,多争取, 赢得各方支持配合,确保各项工作落实生根,坚持以完美的执行力,不打折扣地完成各项任务。 (三)修身律己,严守底线,在生活上守纪律讲规矩, 当干净人。廉洁历来是我们党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要求, 是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必然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时刻绷紧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 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要始终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和得失;要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守住廉洁从政的底线。要将遵守政治纪律放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做到令行禁止。条例是党员领导干部是行为底线,要始终将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不
21、压线、不越线,要常怀敬畏警醒之心、坚守慎独自省之道,将党规党纪作为用权的护身符。 具体来说,履职要严。作为领导干部要始终将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抓在手里、扛在肩上、落在实处。面对复杂情况要不怕事、不躲事、不推事、不误事,面对大是大非要有斗争精神,敢于挺身而出,主动担当作为。执纪要严。要强化本单位的制度约束,善于用严明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要坚持问题导向,堵塞漏洞、完善机制;要敢抓敢管、抓早抓小,努力构建“不敢不能不想”的氛围。律己要严。自身要始终做到洁身自好、清白自爱,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管好一班人。要抵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守得住清廉,心无旁骛干好工作,脚踏实地履行职责。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这
22、么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目的是转变作风,更好地促进各项工作开展、事业发展,希望大家通过此次党纪教育,强化遵规守纪的自觉,真正做到严守政治纪律,坚定政治信念,注重理论学习,牢记工作职责,敢于攻坚不畏难,善于创新不守旧,以更高的标准、更好的精神状态、更扎实工作作风,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做好工作。2024年推动高质量发展专题党课讲稿: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同志们: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4月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
23、、旅游名县,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因地制宜地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以发展县域经济为抓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深刻认识县域经济发展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县域经济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相继发布,将县域经济的重要性提升到事关现代化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现阶段,面对数字经济等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客观条件,面对实现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具
24、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县域经济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功能凸显一是县域经济是创新驱动下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很多县域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借助国家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东风”,加速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成功打造了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成为国家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阵地。 截至2023年,全国已有139个县(市)被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这些地区在智能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技术、新材料研发等领域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潜力。 二是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县域经济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会。数字经济与县域经济的深入融合,扩宽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在数字经济的赋能下,县域传统产业,如农业、制造业等,得到向智能化、网络
25、化转型的机会。通过物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县域内的传统产业得以更好地对接产品和要素市场,将传统意义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同时基于县域内生产要素价格偏低的传统优势,实现产业经济的弯道超车。 三是县域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的主战场。绿色发展理念在县域经济中的深入实践,不仅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也开辟了经济增长新途径。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生态旅游、绿色农业、清洁能源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快速崛起。尤其是那些拥有独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县域,通过打造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等措施,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绿色发展, 还有效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6、的双赢。 (二)县域经济发展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结果和重要支撑一是县域经济是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县域经济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乡村的经济基础是否稳固。作为乡村振兴重要组成部分的乡村产业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体现。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县域经济能够带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为乡村提供稳定的经济增长点。这种产业结构的升级有助于打破单一农业依赖,增强乡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二是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城乡融合。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县域经济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县域经济的壮大
27、,县城及周边乡镇逐渐发展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成为城市资源向乡村辐射的前沿阵地,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互动与融合。例如,浙江省在“干万工程”的推动下,通过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大大促进了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累计吸引超过3000亿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带动了近百万农民就业, 浙江的城乡收入比连续多年下降,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三是县域经济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创造了条件。县域经济的特色化发展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云南丽江古城、四川阆中古城等为代表的县域,通过挖掘和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还促进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增强了乡村文化的吸
28、引力和影响力。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全国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数将达到40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达到1.2万亿元,而县域特色文化旅游是其中的一大亮点。 二、精准识别县域经济发展难点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对标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以及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目标,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产业结构单一且转型升级困难当前,虽然一部分县域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更多的县域依然未能完成产业的转型升级,仍然存在高度依赖传统农业、资源开采或劳动密集型
29、制造业的问题。、这些传统产业往往附加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影响较大,一旦遭受风险冲击,整个县域经济都将面临严峻考验。比如,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县域,当遭遇大面积自然灾害或农产品价格波动时,广大农民的利益往往难以保障;以资源开采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县域,在遭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或出口国贸易壁垒时,县域经济往往会遭受重大损失。然而,这些县域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又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在资金和技术方面,县域经济体往往融资渠道有限,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薄弱,难以支撑转型初期的大量投入,导致产业转型升级难以启动;在人才方面,当前县域地区普遍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下,县域
30、地区普遍缺乏吸引和留住高级管理人才、 技术人才的能力,导致县域经济的转型缺少人力资本的支撑;在市场机制方面, 部分县域地区对高新产业的支持政策不明确,且相比大城市,县域地区的市场机制也不够健全,导致资源分配效率偏低,新产业、新业态难以快速成长。 (二)人才流失与智力支持不足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基础。但是,当前县域地区普遍存在人才流失的问题, 这使得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了“无根之水”“无本之木”。与城市地区相比,县域地区在诸多方面存在劣势不可避免地导致县域内的优秀人才自发地向城市地区集聚。县域地区对人才吸引力不足,关键受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县域地区的薪资待遇与城市地区存在差距。县域地区的产业主要
31、集中在一二产业,其就业岗位的工资与城市地区服务经济下的高薪岗位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这导致县域内无论是高技能劳动力还是低技能劳动力,都想去城市“分一杯羹”.二是县域地区职业发展的机会有限。相较于城市提供的多样化的职业发展路径和广阔的晋升空间,县域地区就业岗位的天花板”往往较低,职业发展机会较少,这导致优秀青年人才不愿意留在县域地区发展。三是县域公共服务水平偏低。我国不同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往往跟行政级别挂钩,与城市地区相比,县域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偏低,这体现在教育、医疗、养老、文娱等各个方面。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导致优秀人才对于在县域地区发展有诸多顾忌,即使一些青年人才有心建设家乡,但为了让孩子
32、有更好的受教育条件、父母有更好的医疗资源,往往也会放弃在县域地区发展。四是观念和认识上的偏见。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大量集中各种优势资源,成为先进、优秀、前沿的代名词,这使得社会上产生了一种不客观的认识,即认为县域地区都是落后、封闭的,在县域地区就业就意味着这个人“没有出息”。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县域内人才的就业选择,使得很多原本适合在县域内就业的人才流向城市。 (三)基础设施落后与投资环境不佳近年来,虽然我国大部分县域地区在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但是与城市地区相比,尤其是与发达地区的城市相比, 县域地区在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上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对于那些计
33、划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县域,其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交通运输方面就存在劣势,加之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这些县域承接产业后,产业的交通运输成本和交流沟通成本大幅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西部县域内资源要素价格偏低的优势,导致承接产业的竞争力不明显。 相比基础设施的不足,部分县域的投资环境不佳是更加严重的问题。由于市场机制相对不健全,以及一些观念落后的问题,部分县域的投资环境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导致很多有投资能力的企业家不愿意到县域内发展产业。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策支持不明确。部分县域地区对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不够明确和连贯,如税收优惠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等,可能随着县域政领导的
34、变更而发生变化,这增加了产业投资的不确定性,打击了投资者对县域产业发展的信心。二是融资渠道有限。产业发展必然需要金融支持,但县域地区金融体系相对薄弱,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贷款难、融资贵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大大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张,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壮大。三是行政效率偏低。 当前,部分县域仍然存在对于企业家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况,没有让企业家得到应有的尊重。对于企业的投资行为,政府反应不积极,行政审批程序复杂、耗时长, 增加了企业的时间成本和运营成本,还会在企业家队伍中形成不良口碑,阻碍其他企业家到县域内投资。四是法律环境不完善。相比城市地区,县域地区内的社会网络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更大
35、作用,知识产权保护、合同执行等保护企业权益的法律保障体系相对不健全。对于在县域内缺少社会资本的外来企业家而言,这无疑降低了他们的投资信心和安全感。 三、因地制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既受到内部条件的制,也涉及外部环境的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仅靠某一方面的措施,而是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对策。只有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让县域企业家在产业发展的舞台上发光发亮,才能在县域经济中产生新的增长点,从而进一步激发我国经济的活力。 (一)进一步优化县域产业结构虽然当前县域产业发展面临多方面的困难,但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 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发展具有
36、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县域主导产业是各个县域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只有在县域内形成主次分明、优势明显、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才有可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提升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我省域数量众多、县情差异很大,因此对于优化县域产业结构,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需要各个县域基于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产业布局。 具体来说地处大城市周边的县域可考虑利用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城市圈的建设, 通过承接大城市的部分转移人口、产业和功能,成为城市体系的一部分,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推动经济增长。对于在农业方面具有优势的县域,可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如此一来,即使这类县域在GD
37、P比较上存在劣势,但在支持国家发展的功能上不可或缺。同时,这类县域还可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以现代化的农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具有资源优势的县域,则可利用自身优势培育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二)强化县域经济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县域经济要发展,科技和人才必不可少,而人才又是先进科技融入县域产业发展的基础。因此,强化县域经济的科技和人才支撑,归根结底还是要想方设法吸引和留住人才,让这部分人才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服务。 当前,面对县域人才大量流失的普遍困境,各个县域都需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出台能带来实效的硬举措”,增强
38、县域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历。具体来说,一是为愿意在县域内发展的人才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这类政策可以包括税收减免、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对县域内的人才予以专门优待,不仅能提升他们在县域内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在县域内发展的意愿,更能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愿意为县域经济发展出力。二是在县域内为人才搭建职业发展平台。通过建设科技园区、产业孵化器、研发中心等平台,为县域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让他们在获得高收入的同时也获得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从而心甘情愿为县域发展作贡献。三是强化对人才的培养。人才不是生来就具备某种特殊的能力, 而是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成长,最终成为人才的。因此,对于在县域内发展的人才,政府
39、部门不能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可通过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机构合作,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县域人才的技能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四是进一步完善县域内的公共服务,尤其是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为县域营造一个宜居宜业的环境,使在县域内发展的人才没有后顾之忧。 (三)改善县域的营商环境与相对不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不良的营商环境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危害更大。 基础设施不完善只是会在“量”的层面上削弱县域产业的竞争力,但不良的营商环境会在“质”的层面上损伤县域经济的活力。因此,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县域营商环境是破解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难题的重点工作之一。 总体来说,各个县域需要充分认识
40、营商环境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简化行政程序、提高服务效率、维护公平竞争、加强法治保障、创新体制机制等措施,为县域经济发展吸引更多资源,激发县域市场活力。一是提高行政服务效率,简化企业注册、项目审批、税务登记等流程,尽可能实现线上办理、一站式办理,在降低企业办事成本和时间的同时,也表明政府充分尊重企业家的态度,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明确政策导向。县域政府部门应在充分研究后,发布清晰、稳定的产业扶持和招商政策,明确税收优惠、用地支持、财政补助等具体措施,让有意在县域内投资的企业家对未来县域内的产业发展有比较可靠的预期,从而提升企业家在县域投资产业的信心。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县域内的人际关系相对城市来说更加复杂,对于在县域内投资的外来企业家来说,由于没有当地社会网络的支持他们的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因此要加快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 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等违法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市场环境。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