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8 ,大小:1.40MB ,
资源ID:3419490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34194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界面接合之处——评《语词博物馆:欧美跨艺术诗学研究》.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界面接合之处——评《语词博物馆:欧美跨艺术诗学研究》.pdf

1、界面接合之处 评 语词博物馆:欧美跨艺术诗学研究程汇涓*内容提要:诗歌作为一种集声音、意义、图像、节奏等多种表现手段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对它的研究不应拘囿于单一模态,而是应该在界面接合之处发现新的潜力。语词博物馆:欧美跨艺术诗学研究 一书追踪西方跨艺术诗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聚焦当代跨艺术诗学的核心概念,且从辨异会通的角度比较中西方跨艺术诗学的思想内涵、观念渊源、表达形式和媒介意识。该书的理论爬梳和批评实践为跨艺术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可资信赖的知识框架。关键词:跨艺术诗学;艺格符换;比较诗学;媒介A b s t r a c t P o e t ry i s a n a r t t h a t i

2、n t egr a t e s d i f f e r e n t f o r m s o f e xpr e s s i o n,i n c l u d i ng s o u n d,m e a n i ng,i m age,r hyt h m,a n d o t h e r s.I t s s t u dy s h o u l d n o t b e l i m i t e d t o a pa r t i c u l a r m o d e,b u t r a t h e r s e e k o u t a d d i t i o n a l po s s i b i l i t i e

3、 s a t t h e i n t e r f a c e.M u s e u m o f W o r d s E u r o p e a n a n d A m e r i c a n I n t e r a r t P o e t i c s e xpl o r e s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f o u n d a t i o n s a n d gr o w t h o f W e s t e r n i n t e r a r t po e t i c s,f o c u s e s o n t h e c e n t r a l i d e a s

4、 o f c o n t e mpo r a ry i n t e r a r t po e t i c s,a n d c o mpa r e s C h i n e s e a n d W e s t e r n i n t e r a r t po e t i c s f r o m t h e s t a n dpo i n t o f“i d e n t i fyi ng d i f f e r e n c e s a n d c o n v e rge n c e”i n t e r m s o f t h e i r ph i l o s oph i c a l c o n n

5、o t a t i o n s,c o n c ept u a l u n d e rpi n n i ngs,e xpr e s s i o n f o r m s,a n d m e d i a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F o r c r o s s-a r t a n d i n t e r m e d i a l r e s e a r c h e r s,t h i s b o o k s t h e o ry a n d c r i t i c a l pr a c t i c e o f f e r a r e l i a b l e k n o w

6、l e dge f r a m e w o r k.K e y w o r d s i n t e r a r t po e t i c s;e kph r a s i s;c o mpa r a t i v e po e t i c s;m e d i a受到近现代学科藩篱的影响,诗歌、绘画、音乐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研究多局限于各自的领域。但从艺术创作发生的角度来看,分门别类的研究路径难免有所缺失,它不符合创作灵感的生发、创作过程中思想交叠、艺术家以及艺术作品之间互动的实际状况,反而过分专精于泾渭分明的*作者简介:程汇涓,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形式、媒介和审

7、美效果,对界面接合处隐含的启示视而未见。事实上,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对各艺术种类交融互通的直观领悟都有迹可循,贺拉斯(H o r a c e,6 5 B C8 B C)诗艺(A r s P o e t i c a)中的“诗如画”(u t pi c t u r e po e s i s)和苏轼(1 0 3 71 1 0 1)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名句都是有关诗画关系的精妙评述。但是,在不同文化传统和艺术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看似相近的观点,实则需要深入的梳理,摸清其内涵和外延的指向,挖掘各类艺术蓝本“艺格符换”的再现路径,从而为人们在界面接合之处理解

8、艺术、创造艺术提供一个可资信赖的知识框架。对此,欧荣等学者的新著 语词博物馆:欧美跨艺术诗学研究(2 0 2 2,以下简称 语词博物馆)做出了可贵的尝试。一、追寻来踪去迹:西方跨艺术诗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 对中国学者和读者来说,有关西方跨艺术诗学的精彩评述其实并不陌生。朱光潜(1 8 9 71 9 8 6)、宗白华(1 8 9 71 9 8 6)和钱钟书(1 9 1 01 9 9 8)都曾在不同时期对戈特霍尔德 埃夫莱姆 莱辛(G o t t h o l d Eph r a i m L e s s i ng,1 7 2 91 7 8 1)的 拉奥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L a o c o o

9、 n o r O n t h e L i m i t s of P a i n t i ng a n d P o e t ry,1 7 6 6)做出过评介。在1 9 7 9年出版的 拉奥孔 译后记中,朱光潜先生凝练地总结出西方诗画一体论的演化路径:诗和画的关系在西方是一个老问题。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所说的“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已替诗画一致说奠定了基础。接着拉丁诗人贺拉斯在 诗艺 里提出的“画如此,诗亦然”,在后来长时期里成为文艺理论家们一句习用的口头禅。在十七、十八世纪新古典主义的影响之下,诗画一致说几乎变成一种天经地义。(朱光潜 2 1 6)这番洗练的勾勒删繁就简,三言两语间

10、为读者做好了必要的观念铺垫,不过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莱辛创作 拉奥孔 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意图,以及他为何反对静态描绘诗,而倡导“爽朗生动的气氛和发扬蹈厉的情感”(同上 2 1 8)这一核心问题。经由前辈学者对 拉奥孔 不同侧面的多593界面接合之处 番探讨,对中国读者来说,莱辛的思想可谓欧美跨艺术诗学发展脉络中最明朗、清晰的一环,但若把视线拉远,重新探看全局,我们却仍缺少较为全面、称手的地图工具。正是出于对这一状况的关注,语词博物馆 开篇便着眼于追踪西方跨艺术诗学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论之所及,从早期古希腊罗马的诗画关系论,到启蒙时期J.J.温克尔曼(J.J.W i n c k e l m

11、 a n n,1 7 1 71 7 6 8)的诗画一体论,再到莱辛的诗画异质论,直至2 0世纪欧文白璧德(I r v i ng B a b b i t t,1 8 6 51 9 3 3)的艺术混杂论和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 l e m e n t G r e e n b e rg,1 9 0 91 9 9 4)的艺术形式本体论。这一条线路主干清晰,以诗画关系为纲,纲举目张,带领读者一究跨艺术诗学的根本。为了厘清西方跨艺术诗学原初的理论关切,本书对诗画关系思想的梳理,以澄清误解、返归语境的细致分析为法度,以归纳观念背后的基本哲学出发点为目标,力求为读者从千头万绪的线索中,还原出一条可辨的源流图谱。

12、举一例为证,我们都知道,柏拉图(P l a t o,4 2 7 B C E 3 4 7 B C E)在 斐德若篇(P h a e d r u s)中借苏格拉底(S o c r a t e s,4 6 9 B C E3 9 9 B C E)之口,将文字和图画归为一类,认为它们都静默、被动,不如言语那般即刻、直接。从表象上看,这确实与“诗画一致论”之间有隐约的通路,但从表述的动因来说,柏拉图的立论指向文字与图画的附属地位,换言之,他只是在能否表达真理的意义上,把文字与图画归为一类。对这类观念我们尤其需要细致考辨,不宜囫囵处置。就这一具体论题,本书给出了熨帖的评析,指出柏拉图“是在探讨文学艺术均为真

13、理的模仿这一观念,且他的用意多为对艺术在伦理道德层面的考量,因此,很难说柏拉图的模仿论是西方诗画同一论的起源”(欧荣等 1 4)。但与此同时,本书作者也没有忽视柏拉图思想背后隐含的启迪,尤其阐发了它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重要性 柏拉图认为人的所有感觉器官中,“眼睛最是太阳一类的东西”,“这对推进人们认识视觉艺术的神性和精神高度有所启迪”(同上 1 5)。通过这类分析定位,跨艺术诗学中重要的思想观点在观念地图上得到了比较完整的疏通和解说,全书对观念的考辨基本都秉持这一原则,持论公允,在上下文中提供足够的论据支持,不故作惊人之语。在跨艺术诗学的地图上,具有地标意义的观“点”被确立起来后,点与点之间的演

14、进、异同的比较十分考验学者的史料把握能力和辨析力。本书的论述着重在前后比较之间,激活知识化的观念。比如,我们以约翰克里斯托夫高特舍德(J o h a n n C h r i s t oph G o t t e s c h e d,1 7 0 01 7 6 6)的法国新古典主义移植论,到温克尔曼回归希腊古典主义的主张及其诗画693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一致论背后同一的审美诉求(即超越现实的、理想的美 “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再到莱辛区分时间和空间艺术的诗画异质论这条线索为例,可以发现,作者对文艺主张的变化做了语境化的解读,从历史上德国民族文学发展的需要以及德国资产

15、阶级和民众的需求等角度出发,辅以1 8世纪考古热的兴起等资料,帮助读者理解上述代表性美学观念背后的立场。由此,读者不仅能够在知识流变层面了解跨艺术诗学主张的基本诉求,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面对不同的诗学风景时,能够准确把握差异之下带有鲜活历史感的批评选择。二、深究艺格符换:当代欧美跨艺术诗学 2 0世纪6 0年代,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L A)在已有的跨学科研究分会下设立了“文学与其他艺术”研究小组,并于1 9 6 8年出版 文学与其他艺术关系的参考书目(A B i b l i ogr aphy o n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of L i t e r a t u r e a

16、 n d t h e O t h e r A r t s)。这一举措不仅说明跨艺术研究在当时美国学界的体量已达到可专题讨论的程度,同时也反映出它作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方法路径受到了更多学者的重视。1 9 9 5年瑞典隆德大学举办的“跨艺术研究:一个新视角”学术研讨会以及随后成立的北欧跨媒介研究学会,都说明此种研究路径受到不同领域学者的广泛认同。该学会2 0 1 1年更名为国际跨媒介研究学会(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o c i e ty f o r I n t e r m e d i a l S t u d i e s),先后在罗马尼亚、荷兰、加拿大、中国和法国举办了

17、五届学术会议,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吸引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共同参与充满互动性的研究。语词博物馆 的第二章对当代欧美跨艺术诗学的热点做了分类评介,围绕“诗歌与绘画”“语词与图像”“诗歌与音乐”和“诗歌与新媒体/多媒体”等角度展开论述,尽管每节的内容各有偏重,但“艺格符换”无疑是研究分量最吃重的部分。“艺格符换”(e kph r a s i s)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的“e kph r a z e i n”,意为“说出”或“铺陈”。在古希腊历史上,它主要被当作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用来培养人的智慧。在2 0世纪中叶至今的当代研究界中,这个古老的术语重新焕发出学术吸引力,不同学者的观点交锋使它的内涵得到丰富,

18、为当下媒介形式不断增长的创作环境提供了启迪。本书为了方便讨论,采用以诗歌为中心的递进模式,评介当代跨艺术诗学研究范围的拓展,但隐含在每节中的共同核心问题是:“艺格符换”如何从不起眼的创作策略上升793界面接合之处 至诗歌内在的创作原则,它提供了怎样的新框架来理解诗意生发的原理?在当代跨艺术诗学的研究中,“艺格符换”概念的新生带来了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意义上的启发。以该章诗歌与绘画部分的探讨为例,读者可以看到一个不断放大的理论空间。1 9 5 5年,美国学者利奥施皮策(L e o Spi t z e r,1 8 8 71 9 6 0)把约翰济慈(J o h n K e a t s,1 7 9 51

19、8 2 1)的名篇 希腊古瓮颂(“O d e o n a G r e c i a n U r n”,1 8 1 9)当作“艺格符换诗”加以考察,“自此,艺格符换重新引起西方学人的关注”(同上 1 1 3)。1 9 5 8年,吉恩哈格斯特鲁姆(J e a n H ags t r u m,1 9 1 31 9 9 5)在 姊妹艺术(T h e S i s t e r A r t s)中重新评价1 8世纪英国新古典主义诗歌的“画境”文学传统,他也引入了对艺格符换的探讨。但“艺格符换”真正得到深入阐发并成为跨艺术诗学的核心概念,还得等到1 9 6 5年之后。默里克里格(M u r r ay K r i

20、 ege r,1 9 2 32 0 0 0)在 艺格符换与诗歌的静止运动(“E kph r a s i s a n d t h e S t i l l M o v e m e n t o f P o e t ry”,1 9 6 5)中把艺格符换原则上升至诗歌内在的创作准则,因为诗歌在用语言表达造型艺术的隐喻过程中,实现了语言形式的静止运动,也就是说,“运动”和“固定”这对悖论状态在诗歌中得以统一,“艺格符换,不再是被其模仿对象所限定的狭义的诗体,而是扩展为诗学的普遍原则,由每一首诗在坚持其完整性时所主张”(同上 1 1 9)。至此,跨艺术诗学对艺格符换的探讨不再拘囿于形式技巧层面的辨析,而是提

21、升至“符号”转换中的本质问题。艺格符换的“再现”是怎样的再现?它对语言提出了何种要求?隐含其间的符号张力和对抗意识对我们理解西方美学史有什么帮助?就这些问题,本书在梳理当代西方跨艺术诗学的同时,给出了较为精练的回答。例如,作者考察艺格符换诗学的里程碑著作 艺格符换:自然符号的幻象(E kph r a s i s I l l u s i o n s of N a t u r a l S ign,1 9 9 2)时,把此书中的观点总结为艺格符换悖论说 “艺格符换诗学的核心就是自然符号与人为符号的对立”(同上 1 2 1),也就是说,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形式,总在不断尝试突破自身符号媒介的局限,把

22、语言这种人为符号的再现方式拓展到自然符号的领地之上。从这个视角出发,西方美学史可以被解读为在自然符号美学和人为符号美学之间摇摆、拉扯的“五阶段”。本书对观点的总结和点评本着拓展理论空间的原则,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虽穿梭于当代跨艺术诗学的重要著作之间,但总是不断回到符号转换的议题,发掘研究者如何从情感、社会结构、复制技术、文化批评等不同的维度回应和建构艺格符换的理论体系。893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通篇阅读下来,读者会对“艺格符换”的思想发展和主要关切形成比较清楚的理解。实际上,本书绪论部分从读者友好的角度考虑,专门辟出了数页展开核心概念“艺格符换”的辨析,相当于做

23、了一份缩微导览图。但若论美中不足之处,就是该部分的爬梳还显得过于关注观念史,而对不熟悉文艺理论的读者而言,他们更渴望得到的是问题的引导,即在什么样的历史语境下,历代研究者在个体和群体的意识层面产生了对艺格符换的关注和理论渴望?为什么有关“艺格符换”的讨论热度恰恰在近几十年不断攀升?它呼应了当下的哪些创作现实?如果利用这些问题引领读者,抛出更明确的现实关联,或可以更好地激发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三、辨异会通:中西跨艺术诗学比较 语词博物馆 一书的副标题虽为“欧美跨艺术诗学研究”,但是作为一本由中国学者撰写的专论,反观中国文艺批评史中的跨艺术观念实为题中应有之义。西方艺术思想从摹仿论发端,因此不同门类

24、的艺术论说更注重媒介、技巧的辨析,分析性更强;相形之下,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论更倾向于整体性,特别是受到儒释道三者融会贯通的影响,中国传统文论虽然也有诗书乐画相比拟汇通的论说,但“分别心”不显,尤具特色的是“诗如禅”的独特观念。正是基于这一深入人心的思想,中国近现代文人虽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但论及中国诗文时,仍提出并深入阐发了“境界说”这一独特的跨艺术理念。语词博物馆 的第三章正是从“辨异会通”的角度出发,梳理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跨艺术诗学思想中的一些代表性观念,并单辟一节探讨了“赋”这种兼具图像性和音乐性的文体,把它同“艺格符换”做了一定的比较。中国古代跨艺术诗学中确有不少近似“同一论”的表述,

25、但与西方跨艺术诗学传统的中的“同一论”有侧重面上的差异。例如,中国古代的“诗乐同一论”是从“礼乐”的角度出发的,因此音乐形式不是重点,要义反而在“仁”等伦理思想的达成,也就是说,它以教化、打动人心为目标。本书关于“诗乐同一论”的梳理依循重要典籍的思想脉络,将 尚书尧典 论语 荀子乐论 礼记乐记 以及 毛诗序 中的相关论述梳理剖判,突出中国古代诗乐论独特的生发原因和流变基础。再如,中国古代“诗书乐画同一论”的滋生条件,在于士大夫文人琴棋书画乐皆通的修养为他们的体悟提供了顺畅的通道,同时,修为的提升并不以技巧为目的,而是以人993界面接合之处 格品性的淬炼为要旨。作者就这一现象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读

26、,将魏晋、东汉的人物品藻与钟嵘 诗品、南梁画家谢赫的 古画品录 等论说联并阐发,指出中国古代跨艺术诗学重视“气韵”“风骨”的缘由。这类切实的分析不仅凸显了中国古代跨艺术思想的特点,也解释了古代文人为何弱化艺术分类,强调整体性的文艺观。“诗如禅”论引入了禅思,但它同样是整体性的,不着重于媒介的区分。作者指出,诗如禅论“虽拟诗于乐,但非抒情言志,而在感物兴发、物我两忘,达 韵外之致;虽拟诗于画,但非重模仿现形,而在 传神 品味 和 妙悟”(同上 1 7 9)。书中对唐代司空图 二十四品 的“韵味说”、宋代严羽 沧浪诗话 的“以禅喻诗”以及清代文人王士禛“以神韵为宗”的观点,做了较为清晰的梳理,特别

27、阐发了禅宗直觉式的悟道对诗论发展的意义。可以说,本书的中国古代跨艺术诗学部分对观念的流变发展有着准确的把握,稍显不敷之处是在“比较”方面着墨不多,但这一点在后续有关近现代跨艺术诗学和赋的论述中有明显的提升。近代之后,东西方的实际接触增多,中国近现代文艺思想家不仅开始借鉴西方美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资源,同时也表现出更强烈的比较意识。这一时期的论述显露出包孕、整合的批评自觉,为后人的中西跨艺术诗学比较奠定了基础。以书中对王国维“境界说”思想渊源的梳理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境界”的表述不仅借鉴了佛学中六根与六尘接触在六识中产生六境的说法,还融合了古代诗论的物境、情境和意境“三境说”,同时还引入了西方认识

28、论美学的观念,以及主客体之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之分所带来的启发。类似的梳理、聚焦,也同样应用于对朱光潜、宗白华和钱钟书先生的诗画论、意境说和通感论等方面的探析。总体而言,这一部分的论述引导读者思考中西方跨艺术诗论在思想内涵、观念渊源、表达形式和媒介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辨异会通,为当代研究提供了提供了一个具丰富可能性的学术视角。在理论爬梳的基础上,本书的下编以批评实践的操作为例,向读者展示了跨艺术诗学批评的方法、视角、关注焦点和话语特色。诗歌作为一种集声音、意义、图像、节奏等多种表现手段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对它的研究不应拘囿于单一模态,而是应该在界面接合之处发现新的潜力。诚如这本书标题中的

29、“博物馆”一词所示,读者在接近诗歌时,应该像步入博物馆的观赏者一般,调动多种感官意识,激发时间和空间的想象力,沉浸于层次丰富的欣赏过程之中。对研究者而言,“跨”的路径不004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3 9(2 0 2 3年秋)仅能够带来更广泛、全面的视角,也能够帮助研究者跳出传统,解决复杂问题,对未来的探索、实践和创作产生积极的推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词博物馆 一书为我国学界的跨媒介、跨艺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将激发回响的学术案例。引用作品W o r k s C i t e d B i b l i ogr aphy C o mm i t t e e,M L A.A B i b l i o g r a p h y o n t h e R e l a t i o n s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t h e O t h e r A r t s.N e w Y o r k:AM S P r e s s,1 9 6 8.欧荣等:语词博物馆:欧美跨艺术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2 2年。朱光潜:“译后记”,载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4年,第2 1 32 3 1页。104界面接合之处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