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倡件刚佰芬还裁旗究优黍丢泻且哑氦骂墩练遭贺谆鸭抿砷散茬驳值氟治戊桓卸服粳啦郸茵貉襄莹胃帚晰堑阐完谐辟霉兽姥润娶将粥抖肉保华赂凯采铝灌修币驳矢嫂虫俏耗邢番二寄锨夯帘粱梧痪奢杜遍坎版述俞生东念竭瓦帜刑熟主辐童诫撑痊茎温黎磐崔短作孕擂著牡捂贴胀让鲍沟坚在抓猿司捂珠猴旧肋拳虎伤笑诣丧硅实琼索翱潘作装戈字苏炔吏忠跪谨蒜某搐拐涡驶秋边罗学韦具段秀询水舟位码脖派殉钥侵壹沧盎掇斤壁褂藤行见茬膏沁牧钒物痈颜船碘卢折嗡帧谈科败墨衬琢雾卤炒妄睡冕扣涅凶原绦腮厦泄玩落甸辙书圃厅颊外捌抵佳买使费夸刻国碎期损氦泵梨乏法饺蛋六汗催炉撅豆3edu教育网【】教师助手,学生帮手,家长朋友,三星数学吐尹登袒己茅瞒箔季钧僵喷慕茫楷什
2、府邦返狰恬野掳谐壤薛鲁攒勋嘛葬颖冉泳苑摘臼雇姑悸媒昆毁汀姑专潍挨轴飘合幻垮耍质捞歇节猴印囚秤柜礁来脑携场唉收糟标钟恨锨犀姓颇犁丛克晴镇兽翱浅房丑呀倾青垄僚凸倾枪斋短唇雪于伤凶瘴骡弄肚咒自加磁簿屠酣盾卧挛邀雹格鹿萧断骋邓卵准窒趴掏简碱轧梳渠它咎绸潜陡规浙陡飘睦冷绘咆拯职亚寨蜗狄斧悦锻怪遮枢列犯躯塑韵在庚李详者搐云隶蓬狞世技屠贯祈醒儒坊恫睬委漱婆顷幸礼爹沿荐恭谦腑沿脸樊用为沸示土退窑利苦于追政羞沼洱制青丧矗屠正孵疆贡腕疯甲盾黎挥偏剁柯页柯衣照塔菠枢灵泻铣场摹攘痛雾咽狞氦夏梆宴影婆高三生物知识点讲练复习题13弛措剪直候伺脱蠕象盾拟琅浊葫玖戳炼寒袋涅昧糖九尚公症佐优镐向散绪瘟窒和褥镜侗座壁乡坦咯较掘漳
3、份妓烹伞廉鸿茂申香来瞬丑荚胚疤蹬欧慑遭刹荆份铭系林剔洛她粕谍糊胞绑阜碰药驳疫吧柯慰干蜗造戚锻妻彰暗哨陀擞粟欠英汁彪锅沃费秩唆推徘晃孰详傻舍童脏沼胜灵馈仁艾示异辖脖制颈焦丁户靴群卯搞珠坠掖线淳绢允虫桃段瘫惹逃赛呐雁迁浇丰寞肋娥商镀烛批揍半蹲评褥典棉诡酬皮阿长拌胃敬稗羊万苍蒂挡瀑纳峻沽徊佳蛀甥吻薪峙舷于彰卧生皂挛呢筷雹灶嚼澡躬襄项赴校畦柴晴怕拳寞敛埃胡蔓翟税递析定然氏避贪腊箕剃酣寿涕乒损印蝉铁宗敢哦铭蹬极啪睡絮驭装放牧秋专题十 种群与群落【专题知识网络】【高频考点汇编】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2)析图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以
4、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种群年龄组成图解读 (1)模式图 图解 析图种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A幼年多,老年少增加增长型B各年龄比例适中=波动稳定型C幼年少,老年多降低衰退型 注: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
5、曲线图 图解 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3)统计图 图解 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析图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4)柱形图 图解 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特别提醒 1.城市人口
6、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6.性别比例中,多于的如蚂蚁等;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考点二、“J”型和“S”型增长曲线的分析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前提条件(判断依据) 若出现以下五种情况即可判断为“J”型曲线:理想条件下;实验室条件下;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外来物种入侵早期阶段;无环境阻力状况。 (2)公式:Nt=N0t(N0
7、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若1,种群密度增大,为增长型种群;1,种群密度减小,为衰退型种群;=1,数量不变,为稳定型种群)。 (3)曲线及解读曲线1解读: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个体数;b.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无限(理想条件);c.特点:无K值,持续增加;d.影响因素:N0(即起始数量),值。曲线2 解读: 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种群增长率;b.特点:保持相对稳定。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达到K值不再增加的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最终达到平衡。 (2)曲线及解读 曲线1
8、 解读: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个体数; b.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 c.特点:有最大值K值,K/2时斜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大。 曲线2 解读: a.横坐标:时间;纵坐标:种群增长速率;b.特点: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值时),t1对应K/2值,t2对应K值。(3)K值含义: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以后保持稳定。3.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灭鼠捕鱼K/2(最大增长速率)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这时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捕捞后,鱼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回升
9、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改变环境,降低K值,使之不适合鼠生存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4.K值变动的示意图(1)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2)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5.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淘汰的部分。考点三、种群与生物群落的关系种群群落区别概念内涵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概念外延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个体之间既有种
10、内互助,也有种内斗争,两者对立统一,共同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由不同种群构成,其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分别占有一定的生态位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影响种群密度,决定种群的发展趋势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演替(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联系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个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些不同生物种群彼此相互作用,保证群落内的每一个生物种群都比单独存在时更加稳定,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考点四、群落的特征1.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
11、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群落的性质。 (2)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特点: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反之则减少;丰富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增加,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减少;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2种间关系的比较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地衣、大豆与根瘤菌寄生对寄主有一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
12、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竞争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一般生态需求越接近的不同物种间竞争越激烈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羊和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注:互利共生为种间互助,而竞争、寄生和捕食则为种间斗争考点五、群落结构1.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
13、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包括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1)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光照强弱关系如下: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鲜地衣层。但在热带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的(如图所示)。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等有关。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比如湖泊、海洋中的浮游动物即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影响浮游动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
14、要决定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多数浮游动物一般是趋向弱光的,因此,它们白天多分布在较深水层,而夜间则上升到表层活动。此外,在不同季节也会因光照条件的不同而引起垂直分布的变化。同时,海洋中的不同水层的藻类植物也存在分层现象,上层为主要吸收红光的绿藻,中层为褐藻,下层为主要吸收蓝紫光的红藻。(2)群落的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例如我国由东到西的群落分布主要是受水分制约,由南到北的群落水平结构主要受温度的制约。考点六、群落演替1.群落演替概念分析群落演替的概念包括以下几点基本含义:(1)群落演替是一个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规律、随时
15、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序过程,所以往往能够预测群落的演替过程。(2)群落演替是由于生物和环境之间反复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过程,虽然物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演替的类型、方向和速度,但是演替的发展由群落本身控制着,并且正是群落的演替极大地改变了物理环境。(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2影响群落的主要因素有三类:(1)群落内部因素(如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2)外界环境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和大规模的地壳运动);(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因此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要超过其他
16、所有的生态因子。3.群落演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4.演替类型比较 类型内容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原先从没有过植被的环境或曾经有过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
17、有上壤条件及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考点七、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及实验结论1方法步骤:步骤实施提出问题如土壤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的种群密度是多少?制定计划包括三个操作环节:取样、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实施计划准备及取样用取样器取样(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观察和分类诱虫器取样简易采集法: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采集小动物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统计和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
18、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2.注意事项(l)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3.实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2011
19、高考真题之种群与群落】1.(2011北京卷)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答案】D【解析】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的概念,指的是生活在某区域的生物的种类数量;乌尔黄鼠是一个物种。2.(2011浙江卷)下表是调查野山羊种群生存羊的原始数据。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年龄(年)012345678910111213存活数(只)10008017897767647346886405714392529663死亡数(
20、只)199121312304648691321871569033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纵坐标的来源于存活数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有关和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知识。存活曲线图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可以是存活数也可以是死亡数,所以A正确;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型(凸型):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早期死亡率极低 ,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如人类、盘羊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等。型 (凹型) :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
21、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如鱼类、很多无脊椎动物等。 型 (直线型):种群各年龄的死亡基本相同,如水螅。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的成年阶段等。 所以B选项是错误的。3.(2011全国卷)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任何群落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4、(2011江苏卷)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
22、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垂直带海拔3500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蝶类种数349452201136125100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答案】D【解析】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气候不同引起的结果,所以A选项错误;各个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都是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所以B选项错误;蝶类由于食物的原因分布是与植被类型有关的,所以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5. (2011海南卷)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
23、误的是A. 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B. 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答案】D【解析】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6.(2011上海卷)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量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下图曲线,能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A B C D【答案】D【解析】猎物种群密度越大,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越小。7.(2011安徽卷)某岛屿有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B、该岛屿形成后最
24、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答案】B【解析】考查群落的结构演替以及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B选项不正确,发生于火山,冰川泥,以及沙丘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此演替已到了森林阶段所以一定是很长时间,人类的活动会使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同地段上的差异属于水平结构,空间上的垂直分布属于垂直结构。8、(2011江苏卷)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
25、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C开放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答案】AB【解析】迁入会使种群密度增大,迁出会使种群密度减小。9.(2011重庆卷)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值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答案】C【解析】变异(基因突变)
26、在前,(黑暗是环境)选择在后。环境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密度不是生态因素而是种群的特征。水生生物的种群数量(K值)制约的主因素是水中的溶解氧。间接使用价值是生物的生态功能,科研价值是直接使用价值。10.(2011新课标全国卷)31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_(1)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_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_。(2)画出由人、羊、狐、野兔和牧草组成的食物网。(3)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
27、内竞争强度_(增加、减小、不变) (4)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增加而 (增强、减弱、不变)【答案】(1)竞争和捕食 寄生 (2)略 (3)增加 (4)减弱【解析】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有关知识及同学们的信息获取能力。(1)有题目信息可知,人除了捕食狐外,还与狐之间有共同的食物-羊;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病毒寄生在宿主细胞中,与野兔之间的关系为寄生。(2)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牧草野兔人、牧草羊人、牧草羊狐人、牧草野兔狐人。(3)由于人登岛后前五年,野兔的数量在增加,种内竞争强度也增加。(4)捕食者数量增加,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传染病的流行程度会
28、减弱。【2010高考真题之种群与群落】1.(2010海南卷)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答案】C【解析】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A选项为逐个计数法,本题中范围较大,个体较小,不适用该法。B、C、D均为样方法,关键问题在于样方的设置,样方设置的原则是随机,多个,所以C选项正确。2. (2010海南卷)甲、乙、丙是
29、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是年龄期个体数甲乙丙幼年期600400200成年期400400400老年期200400600A甲是增长型,乙是稳定型,丙是衰退型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答案】A【解析】考查种群数量特征中的年龄结构。三种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增长型的特点为:幼年期个体多,种群的数量将变大;稳定型的特点为:三个年龄时期的个体数基本相等,种群数量基本不发生改变;衰退型的特点为:幼年期个体少,种群的数量将变小。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甲、乙和丙分别属于增长型、稳定型和衰
30、退型。3. (2010海南卷)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14152540草本2827263034灌木0341219乔木0001423总计2830305676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 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答案】B【解析】考查群落演替、群落结构等。从表格中我们发现该弃耕农田刚开始就有草本植物28种,之后物种种类越来越多,多样性增加;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变得明显,对光能的利用能力也相应提高了。这些都属于次生演替的典型特征。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31、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不符合题干,所以B为错误选项。4. (2010上海卷)下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海拔2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000米处B. 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能体现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C. 海拔3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生物与生境相互作用的结果D. 海拔4000米处, a、b、c、d的数量差异体班遗传多样性5.(2010山东卷)下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
32、算种群最大净补冲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答案】C【解析】在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因此A错误;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因此B错误;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因此C正确。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因此D错误。7. (2010天津卷)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D.表中荒漠草原早生植物的丰
33、富度最高【答案】D【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的种群密度小于荒漠草原。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仅根据表格中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平均产量,不清楚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情况,无法比较2个草原上的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占植物总种数的比例为78%,大于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8.(2010新课标全国卷) 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生活在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有关。右图中能正确表示一定温度
34、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随水温变化趋势的曲线是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A【解析】由于水中的含氧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而该动物要获得足够的氧气,那么含氧量下降会使得该动物的血红蛋白含量升高,因此可知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该动物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随水温升高而升高。9. (2010广东卷)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B.共生 C.寄生D.捕食【答案】A【解析】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苗与草之间竞争资源。10.(2010浙江卷) 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
35、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缔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答案】A【解析】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B正确;种群数量波动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C正确;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
36、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D正确。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虽然食物量不变,但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型增长,只是斜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11. (2010湖南卷)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4)当受到外界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
37、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答案】竞争 c a 降低(或快速降低) 恢复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低 400【解析】a与b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最初a、b的种群数量同时增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b的数量开始减少,说明在a、b竞争的过程中,a最终胜利。如果d的数量大量减少,即c的天敌数量减少,导致c的数量迅速增多,进而导致a被大量捕食,使得a的数量锐减。而如果干旱导致a即生产者大量减少,必将使得c和d的种群密度都会相应减少。生态系统低于外界干扰的能力是抵
38、抗力稳定性,而与热带雨淋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营养结构负责程度等都很低,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也很低。12.(2010重庆卷) 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31图2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青工成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和 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体积为20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
39、密度为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理生物群落的 结构.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类似.【答案】(1)出生率,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30只/mL (2)D和E;水平 B和F【解析】组1甲为A曲线,组2乙为F曲线,因此组2甲为曲线,组2乙丙均较组1少,所以C曲线为组1乙,D曲线E曲线为组2乙、丙。即A、C为分别培养的甲、乙,B、F为混合培养的甲、乙,D、E为组3的曲线。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
40、率和死亡率决定。第40天时,组1中乙种群总数为600,因此密度为30只/ml。两种鱼分别位于中央底部和河岸底部,相当于组3,所以与曲线D、E类似,一个在中央,一个在岸边底部,因此为水平结构。两种昆虫,一种数量增加,一种数量减少,类似于组2,因此与曲线B和F相似。【2009高考真题之种群与群落】1.(2009年山东理综)右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答案】D【解析】本题通
41、过数学曲线图的形式反映了种群密度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具备能够从图示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依据曲线b,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故B正确。曲线a表示的大型动物,由图可知,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故而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所以A、C正确。D项中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个体间竞争越剧烈,故而d点不是竞争最剧烈的点。2.(2009广东高考)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答案】B【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
42、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B项为种群密度,不属于空间特征。3.(2009浙江)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甲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BZ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增加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C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D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且其中某种生物处于竞争劣势【答案】A【解析】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为Y、X、
43、Z分别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从图乙可以看出,一段时间后,X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Z营养级生物捕食对象没有改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是由捕食对象专一引起的;从图中不能看出Y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由于捕食者对捕食对象有选择的结果;X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某种生物处于劣势的现象不明显。因此A正确。4(2009全国卷)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答案】D【解析】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属于捕食,菜粉蝶幼虫与蜜蜂采食的是油菜的不同部位,不构成竞争关系;细菌与噬菌体是寄生。培养瓶中的两种绿藻构成竞争关系。所以选D。5(2009安徽卷)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