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的特征性及心电图表现。方法全部患者均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仪,患者取平卧位,作标准12导联心电图。结果22例HCM患者中,20例出现心电图改变。结论心电图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特别是在有缺血型ST段降低或有冠状T波的患者,除考虑冠心病外,鉴别诊断应包括肥厚型心肌病,尤其是年龄较轻的病例。【关键词】心电图确诊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室肌的明显非对称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伴左室高动力性收缩和左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变的原因不明心肌病1。临床表现起病多缓慢,多在30岁前发病。主要症状为劳力性
2、呼吸困难、心前区闷痛、可一过性晕厥、晚期可发生心力衰竭。部分患者可完全无自觉症状而在体检中被发现或猝死。选取22例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2例患者为住院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HCM)。22例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50.0514.9)岁。1.2方法全部患者均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仪,患者取平卧位,作标准12导联心电图。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2例HCM患者中,20例出现心
3、电图改变:(1)ST-T改变16例,发生率为72.7%,ST-T改变的形态12例为ST段水平型下移,4例为下垂型下移,T波均呈双肢对称倒置貌似冠状T波。(2)左心室肥厚5例,发生率为22.7%。(3)异常Q波2例,发生率9%,2例均发生在、aVF导联,Q波振幅大于同导联R波1/4,时限0.04s,、aVF导联ST段未见明显偏移,T波直立。(4)传导障碍2例,发生率9%,1例为不定型室内传导阻滞,1例为型房室传导阻滞。在本组确诊的HCM患者中,有ST-T改变的发生率最高,与后3种心电图表现的发生率作两两检验显示:与左心室肥厚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2,P0.01);与异常Q波发生率,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8.42,P0.01);与传导障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8.42,P0.01)。3讨论ST段及T波改变异常是肥厚型心肌病最常见的心电图改变。大多数病例呈ST段水平型压低,少数为下垂型压低,无一例为J点下移的上斜型下移,T波常呈双肢对称倒置貌似冠状栽波2。本组22例HCM心电图表现符合以上特点。16例有ST-T改变的心电图中,其中5例有左室肥厚表现,12例并无左室肥厚的心电图改变,因而原发性复极异常可能是ST-T改变的主要原因,虽然在有左室肥厚改变的病例,继发性复极异常也有一定的影响3。HCM心电图分析中有圆例为异常Q波,在肥厚型心肌病所见的异常Q波常深而不宽,
5、不超过0.04s,状如柳叶,少数有切迹或粗顿,甚至呈怪异的W型。肥厚型心肌病出现Q波的导联常伴T波直立,很少有ST段抬高,个别有ST段抬高者,则抬高振幅长期稳定,缺乏心肌梗死特有的动态改变4。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见到发生在心脏各个部位的传导障碍,较常见的是房室传导延迟,右和左束支传导阻滞5。本组心电图分析中有2例,1例为不定型室内传导阻滞,1例为型房室传导阻滞。通过对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的分析,发现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绝大多数有异常改变,因此,心电图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特别是有缺血型ST段降低或有冠状T波的患者,除考虑冠心病外,鉴别诊断应包括肥厚型心肌病,尤其是年龄较轻的病例。Reference1沈燕华,贺声,张云山,等.超声心动图在诊断肥厚性心肌病中的价值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2(4):222-223.2宋艳,邹文,李晓旭,等.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分析J.海军总医院学报,2010,23(1):24-25.3王陆建,李运乾,张亮清.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附18例报告)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8(3):190-192.4孙艳辉,许晓微,李玉红.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征与超声诊断J.当代医学,2010,16(22):64-65.5吴治湘.高血压心脏病和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别J.心血管病学进展,1981,2(4):264-265.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