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渝东南地区生态保护空问策略研究 覃光旭摘要:渝东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冲突较大。在“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总体方针指导下,渝东南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发展策略体系,但目前仍缺乏有空间针对性的生态保护策略支撑。研究基于渝东南本底及相关政策要求,将全域划分为生态空间、农村空间、城镇空间以及基础设施空间,四类空间依次占比68.1%、30.3%、0.6%、1.0%。同时,研究针对四种不同空间类型,分别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生态保护策略。关键词:渝东南;空间分类;生态保护;策略1前言渝东南地区全域均属于重庆市范围,总体定位为扶贫攻坚及生态保护,包含黔江、武隆、石柱、秀山、酉阳、彭水1区
2、5县,总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渝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同时,区内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行为仍大量存在。2013年重庆市五大功能区战略将渝东南全域划为生态保护发展区,明确了“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总体方针,并以此调解渝东南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目前,“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方针已在各个方面得到深化及落实,但在生态保护方面,仍缺乏有空间针对性的策略支撑。研究基于渝东南地区自然生态及社会经济本底,并承接“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总体要求,对渝东南地区进行了空间分类,并基于不同空间类型,分别提出生态保护策略,以期为渝东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
3、支撑。2渝东南空间类型划分基于研究区域地表覆盖要素差异等情况,并承接“面上保护,点上开发”要求,将渝东南划分为城鎮空间、农村空间、生态空间以及基础设施空间。其中生态空间、农村空间为保护导向空间,城镇空间、基础设施空间为开发导向空间。具体划分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生态空间占比最大,达到68.1%,这也与渝东南地区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定位相吻合。其次为农村空间,占比为30.3%。同时,随着退耕还林以及高山扶贫搬迁等工作的推进,农村空间将逐步减小,并向生态空间过渡。城镇空间是点上开发的主要空间载体,未来将承载集聚面上区域人口的功能,其占地面积将呈增加趋势。基础设施空间中,交通设施为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其面
4、积占基础设施空间总量的92.7%,交通基础设施具有线状属性,即点与点之间的联络、面与面之间的分隔,其面积也应呈增加趋势。3.渝东南生态保护空间策略3.1生态空间策略生态空间为提供生态产品的主要空间载体,同时也是渝东南面积最大的空间类型,应重点关注。从全域看,应加强各类生态管制区的管控,引导农村空间向生态空间转化,限制城镇空间、基础设施空间对生态空间的侵蚀,并同步提升生态空间的量与质。3.1.1加强水系保护1)构建一脉、四廊、多斑块的水系保护格局一脉指乌江水脉。应加强乌江入境断面的水质监测,加强与上游地区(贵州省)的合作,成立流域污染联防委员会,明确乌江沿线各县市责、权、利,以总磷污染治理为主要
5、抓手,推进乌江流域水质全面改善。应加强水能资源开发监管,科学梯度开发乌江流域水能资源,同时应注意水能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合理开发乌江沿岸旅游资源,在生态环境承载范围内,开发乌江画廊等优质涉水旅游资源,并结合民俗文化等要素深入挖掘资源个体潜力,差异化、品牌化发展。四廊指龙河、芙蓉江郁江、阿蓬江、酉水河梅江。应重点保护现有森林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同时应加强沿线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城镇、工业园区等重点空间的点源污染管控。河流廊道城市段宜结合河道河堤整治一并建设,打造滨河公共休闲绿化带,提供游憩空间,提升城市质量。多斑块主要指湿地公园及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区内有湿地公园2处,分别为阿蓬江湿地公园以及酉
6、水河湿地公园,共57平方公里,应加强对现有湿地公园的保护,并在龙潭河梅江河一线争创新的湿地公园。对于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则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禁止污染项目入驻。2)推进湿地生态系统修复。重点开展乌江二级以上支流及重要水库、湿地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的恢复和重建。通过生态水产养殖、水生花卉种植、水生经济植物种植以及观光农牧渔业等方式,合理利用农业湿地生态系统,探索湿地生态功能恢复与湿地高效利用的耦合模式,建设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区。3.1.2加强山体保护建立山系保护名录。严格保护方斗山、七曜山、石钟山、七跃山、仙女山、白马山、八面山、毛尖山、太阳山等自然山体,构建武陵山区生态安全屏障。加强
7、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为北部方斗山、七曜山、七跃山、茂云山一线,加强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优化区域中低山森林生态系统,为珍贵野生动物提供连片良好的栖息地。推进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综合整治。加强退耕还林建设,对坡度在25以上的基本农田进行调整,逐步完成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推进山体石漠化治理,地域上以彭水、酉阳为重点,其次是武隆、秀山。对不同程度石漠化区域区别对待,因地制宜采取保护、恢复、重建、维持等措施,增绿与增收并进,综合治理石漠化。3.1.3加强绿系保护重点管控14处自然保护区、9处森林公园、8处风景名胜区、3处地质公园、1处世界自然遗产,构建绿系骨架。并结合重点营林、造林工程建设,大力
8、开展荒山荒坡造林,提高林木蓄积量。应加强绿系廊道建设,构筑沿高速公路、铁路两侧的基础设施防护绿带。应增强生物廊道建设,加强现状绿斑之间的联系,构建大面积连片绿地。3.2农村空间策略3.2.1控制总体规模限制农村空间的扩张,并以坡耕地恢复、扶贫搬迁、新农村建设为主要抓手,逐步引导农村空间向生态空间过度。同时,应注重区分农村空间内部属性,保障中药材、烤烟、生态林果、生态蔬菜以及林下种植、干果产业等生态型特色化农业用地,提供广义生态产品。其余农村空间则宜统一规划,并在总体上削减耕作面积。endprint3.2.2推进面源污染削减利用国家土地污染治理契机,顺势而为,推广生态肥料和水肥一体化灌溉,因地制
9、宜实行测土配方,推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通过作业手册以及农业培训等措施,提高耕作者作业水平,综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3.2.3提升居住点建设水平坚持宜居则聚、宜散则散的总原则,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点的选址工作。先规划、后建设,集约利用土地,合理控制集中居住点规模。宜结合相关专项资金,进行田水路林村居住环境综合整治。采用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办法对农村聚集点废水、废弃物进行收集处理,同时尽陕完善地方农村环保建设规范,探索新农村环保建设资金及技术保障机制。3.3城镇空间策略3.3.1强化生态疏解功能重点保障黔江、各县城和重点城镇的空间需求。城镇空间应突出产业资源优势,积极集聚腹地人口,创造就业岗位
10、,供给人口容量,重点承担生态空间及农村空间生产要素的转移,缓解面上区域生态压力。城镇空间的开发需突出扶贫导向,以点带面,带动区域整体发展。3.3.2强调边界控制各区县中心城区均应尽陕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控制城市无序蔓延。镇域中心应根据辐射腹地、集聚规模,适时考虑边界范围。应在空间上进行严格管控,集约利用城镇空间土地,防止城镇空间过度扩张对生态空间的形成侵蚀。3.3.3强化点源污染防治提升区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园区产业环保准入门槛。先规划、后建设,加强各中心城区污水管網建设,拓展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范围。各建制镇应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尽陕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并探索污水处理运营保障
11、机制。3.3.4提升城镇绿地系统水平积极利用消落带岸线,打造绿化景观,增加城市公园绿地总量。强化城镇绿地建设,预留预控植物园、动物园、主题博览展园等特色化专类公园,并对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建设良好的城市环境以吸引资源。加强城镇地区市政园林建设,探索欠发达地区城市绿化资金保障及技术保障机制。3.4基础设施空间策略3.4.1注重路网的生态影响路网布置应充分考虑山水格局,防止形成过密的干线网络,造成生态骨架碎片化。干线路网应谨慎穿越连片的自然生态保护区,穿越时宜进行相关研究,设置野生动物穿越通道。区内水土流失严重区域,路网选线时应考虑相应避让措施。干线的布置宜以点与点的联系为主,限制沿线整体开发,高
12、速公路(铁路)沿线应谨慎增设出入口(站点),突出各中心城区及重点镇的辐射作用。3.4.2强调路网对生产要素的引导作用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完善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体系,加强高速公路与国道省道的衔接。支线的布置应综合考虑扶贫搬迁等因素,偏远散居区域不宜延伸路网,应通过聚集点村镇的道路建设,引导面上空间人口向城镇空间转移。4结论研究承接“面上保护,点上开发”要求,并基于地表覆盖要素等实际情况,将渝东南划分为城镇空间、农村空间、生态空间以及基础设施空间,四类空间现状占比依次为68.1%、30.3%、0.6%、1.0%。研究提出生态空间保护策略为加强水系、山系、绿系保护,并采用综合手段进一步提升生态空间的量与质。农村空间则应控制总体规模、并综合推进面源、点源污染防治。城镇空间应注重打造生态疏解载体、强化边界控制、强化点源污染防治,并提升绿地系统建设水平。基础设施空间则应控制路网对生态要素的切割,同时通过合理的道路体系建设,引导面上区域人口迁出。endprint -全文完-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